收藏
0有用+1
0

谭姓

中国姓氏
谭姓,中国姓氏之一。谭姓人主要出自姒姓,其他来源(少数民族和谈氏避讳改姓)人数较少。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给禹。周朝初分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以军功获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这支姒姓的后人以国为姓。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17]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山东谭氏史称谭氏正宗。 [14]
谭氏起源于山东。 [14]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19]
中文名
谭姓
得姓方式
以国为氏
得姓始祖
大禹 [18]
主要郡望
济阳郡、齐郡、弘农郡 [14]
主要堂号
善断堂、济南堂、弘农堂 [14]
起源时代
起源地
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 [14]
读    音
Tan Xing
排    名
65
常见地
山东湖南广东
姓氏名人
谭纶谭廷襄谭嗣同

历史发展

播报
编辑

姓氏起源

1、源于姒姓。相传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14] [17] [21]
谭姓
2、出自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 [23]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 [23]
3、少数民族谭姓。
①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十二个姓氏,分别是:盘、目瞫、包瞫、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氏家族,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了。 [10-12] [17] [22]
②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部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⑵.蒙古族坦开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 [8]
③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欠戏为氏。景颇族谭氏,源出景颇族中的勒羊氏部落,后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字单姓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16]
④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谭木查氏,亦称穆察氏,满语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谭氏、穆氏等。⑵.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是满族著姓之一,人口众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沈阳市西北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谭氏、唐氏、舒氏、劳氏等。 [9]
⑤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谭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兵厦朵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16]

得姓始祖

谭姓的得姓始祖是大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治理水患,但没有成功。帝舜即位后改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而获得成功,舜老了以后,禹接替了舜的帝位。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把禹的后代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后就沦落为齐国的附庸地。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于诸侯,干脆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到了莒国(今山东省莒县),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遂以国为姓,并尊大禹为其得姓始祖。 [18] [21]

字体变更

《辞海》、《姓氏辞典》、《万姓统谱》、《百家姓探秘》等有关工具书和姓氏研究的书籍,都说本姓谭,是因为避难,把言字边去掉,改为覃。谭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章丘(一说故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公元前684年为齐国所灭。传说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子孙以国为姓,是为谭氏。周武王灭商后,除随同伐纣的诸侯外,殷商所封诸侯一概废除,削为平民,为防止殷商遗民叛逃,武张遣送他们到今河南洛阳地筑城,称为东郡。这时候,孤竹国也被灭亡,孤竹氏覃民从河北卢龙被驱到洛阳和殷商遗民一起筑城,沦为工奴。后又到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区)为周穆王建筑祗宫,这是公元前1001年的事。祗宫建成后,穆王为偿工奴的劳绩,把他们分配到各附庸国为民,有竹氏的覃民被分配到谭国(今山东省境内)为民,有竹氏又得姓谭氏。到春秋时期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周被齐国所灭,有竹氏谭姓国民又迁徙他地。求神问卜的结果是:早往西行,谨记勿言;日落西方,及早回家。预示迁徙的方向是西方,而且西、早二字相叠起来是覃字,正是谭字去言边,也包含着“谨记勿言”的意思。而且日落西方,及早回家是暗示要等齐桓公死了,要及时早早回到谭城老家来。这一段传奇,在湘、鄂、桂一带覃氏族谱中都有记载,而且世代相传。后来有竹氏的谭姓国民扶老携幼经过数千里跋涉,于齐桓公灭谭后的次年(前 682年)秋天,陆续到达了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区境),按照“谨记勿言”,把谭字的言旁去掉,恢复覃氏。 [20]

迁徙传播

  • 秦、汉时期
谭氏发祥地在今山东省境。汉朝前后,谭氏族人发源于北方,也繁衍于北方,主要以山东、河南分布最为广泛,故谭氏望族也系出此两省境内。
公元前684年,齐国吞并谭国。谭国国君由山东北部逃到东南部的莒。留在故国未走的谭国人,便以国为氏,继续在山东北部生活,繁衍后代。期间有一部分谭氏族人沿着东海岸到达了吴越地区。
谭姓家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不久,因暴虐而失国。楚汉之争,项羽败于垓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汉朝有个叫谭闲的人任河南尹。汉朝时,谭氏“望出弘农”的局面已经基本奠定。整个西汉、东汉时期,北方谭氏族人的分布及播迁特征是:源于北方,衍于北方,以山东、河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西汉时期,汉哀帝时尚书令姓谭,汉元帝时有谭氏人任太仆,汉平帝时有谭氏人任朔方太守,这些是谭氏族人在西汉朝廷为官的情况。其间,西汉还有一位公主的女婿也姓谭,由此可见,谭氏族人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显姓了。 [19]
  •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战乱频仍,谭氏族人也同其他士族一样大举南迁以避战乱。这次南迁导致谭氏族人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较典型的南方姓氏。此后,历代谭氏族人多以南方分布为主,其中以今湖南及其四周各地最为称盛。 [19]
  •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谭氏族人在南边的吴国已成显姓,有的还担任了吴国的军事将领。据史籍《三国志·魏书》记载,曹魏明帝年间,王基担任尚书,后来到荆州(今湖北襄阳)任刺史,又做了扬烈将军,带兵攻击孙吴国。当时孙吴国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守将是安北将军,名谭正。 [19]
  • 南齐时期
零陵郡的谭弘宝家族四世同堂,已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了。当时的零陵郡地处湘南,包括今天从湖南湘乡到零陵一带直至广西桂林以北的大片地区,而谭氏则主要居住在湘乡零陵一带。
到了梁武帝时期,谭氏族人在广东始兴(今广东始兴)已成显姓。据《广东通志》记载,始兴人谭儋幼年读了许多书,还练就了一身武艺。梁太清二年(公元584年),侯景勾结戍守长江的萧正德,渡江进攻建康。侯景兵马所到之处,屠城洗劫,残暴无比。他的野蛮行径引起南方人民的普遍反抗,谭儋也招集始兴有勇有智的人士,保卫始兴。始兴民众很佩服谭儋的为人,便想推举他做守城的主将。当时另一位姓谭的人谭世远与刺史萧勃交好。谭儋发现谭世远处世无常,推测他可能会背叛萧勃,便不做守将而回了家。后来,萧勃真的被谭世远所杀。由此,谭氏族人十分佩服谭儋善于识人的本领。陈代初年,桂阳郡外兵留异反叛,谭儋和侯安都在桃枝岭战败留异。适逢陈宝应在福建一带反叛,留异便逃到陈宝应处,请求庇护。谭憺带领水兵前去讨伐,在晋安俘虏了陈宝应,又捉拿了留异并将之解送到京城。谭儋因此被提拔为本郡的太守。 [19]
  • 隋、唐时期
隋、唐两朝以前,由谭氏族人的播迁情况可以看出其由北向南的迁徙的简要历程。
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局面到北周王朝结束,中国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后四百多年的分裂混战局面被杨坚在公元589年统一。杨坚出身于汉族贵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忠曾跟从宇文泰关西起兵,赐姓普六茹氏,封隋国公。由于杨坚受到过鲜卑贵族的排挤和迫害,因此在隋朝初年颇行人君之道,深受人民欢迎。随着社会财富的积聚,隋王朝对人民也开始刻薄起来,隋炀帝杨广即位(公元604年)后,更是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从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起,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开始反抗,起义的地区逐渐扩大到今山东、河北、宁夏、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自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镇)起兵叛隋。随即攻破长安,拥西京全蒸嫌留守代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改隋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第二年农历3月杨广死,农历5月李渊逼迫杨侑让位,自立为帝,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至此,隋朝灭亡。
谭氏族人在隋唐时期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西等省。唐玄宗时期(公元712—742年),山东一部分谭氏人因战祸频繁,无法立足,便开始南迁。他们起初迁往河南,后来辗转来到江西等地,最后落脚于湖南。
至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与混乱,造成了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种分裂引起了北方部落契丹对燕云十六州的侵占,破坏了北方的国防屏障,严重地威胁着汉民族政权的生存。公元十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建立以汉族政权为主的封建统一政权的趋势。河北大名谭延美家族便是在这种混乱而至统一的过程中兴盛起来的。 [19]
  • 宋、元时期
谭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广东、江西、湖南三省。 [19]
  • 明、清时期
奔霸婆充谭氏族人已遍布大江南北,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广东、江西、四川、山东、云南等地。
清朝时期,谭氏族人播迁出现新特点,这一时期,谭氏族人在国内的播迁基本完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谭氏族人分布,于是,谭氏族人把新的发展点着眼于国门之外。据载,此时有闽、粤谭氏族人迁至东南亚,侨于新加坡等国。 [19]
如今,谭氏族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等省为多,这四个省的谭氏约占全国谭氏人口的65%以上。

姓氏支派

谭全忠:字成初,号傅溪,二十五都砻上丁向。事入列傅中。元配:李氏,殁葬十八都石下土桥头。生子一:思务。是为湖南湘潭谭氏成初公派始祖。
谭元、谭忠仁:明初始迁善化六都落业云蓋,元至元二年丙子三月十八日寅时生,明永乐五年丁亥卒,葬云盖柏梓塘龟形山卯山酉向有志碑石墓图。配周氏,元至元六年庚辰生,明建文年卒葬合夫冢坐山右共向志碑石墓图。子二:忠仁,忠义。忠仁,明洪武二年已酉王月初五日未腿盛妹时生,任云南平坝卫落业是省。元公次子,谭忠义,明洪武五年壬子四月十八日未时生,成化六年庚寅七月二十九日午时卒,寿九十九,葬合妻冢左同向有志碑图。配虞氏,明洪武十六年癸亥七月初九日未时生,正统年卒,葬云盖柏梓塘湖湾园内甲庚向有志碑图。子二:宝一:宝二。是为湖南茶陵谭氏始祖。
谭可奕
谭可奕:字彦明,号宣义,行六,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由江西泰和高行乡早禾渡官楚南,居茶陵。传二十一代至谭元,明洪武间徙居善化六都云盖,生二子:忠仁徙云南,忠义生宝一、宝二,衍两房。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宝一房始修支谱,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煮燥纸,宝一、宝二两房合修,1917年两房又续修。宗祠建于云盖柏梓塘。是为长沙云盖谭氏始祖。
谭全忠:谭可奕六世孙,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迁居茶陵太傅。十二世孙谭大感于宋末迁宁乡河头冲。是为宁乡河头冲谭氏始祖。
谭处尧:字仁礼,谭可奕十四世孙,迁居衡州府安仁县井下怀麓堂集,官煮匙宋司空相国。文津始迁祖平英公,字儒俊,清康熙中授读省垣,占籍善化文津。是为长沙文津谭氏始祖。
谭文钦:谭可奕二十五世孙派至谭文钦,讳贤一,明初自茶陵卜居长沙硃塘。清光绪初年建祠于茅园峙。族谱创修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1929年八修。该族名人谭拔萃,署宁夏镇总兵。是为长沙硃塘茅园峙谭氏始祖。
谭志材、谭志富:于明成化间自茶陵迁善化,分居南乡八都周子塘、东乡八都洞井铺。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续修族谱,堂号福荫。是为长沙谭氏始祖。
谭必达:明洪武初由江西南昌斗门铁树观携四子:大光、大伏、大仕、大奇迁湘,开基于长沙县北乡翔凤桥。族人分布于谭家园、茅埠桥、大埠头等地。至1949年,已传三十余代,族人约三万余人。宗祠位于谭家园。是为长沙谭家园谭氏始祖。
谭福缘:明初自江西宜春迁浏阳浦梓港。是为浏阳浦梓汽体兵港谭氏始祖。
谭孝成:宋靖康中自江西洪州新建县迁福建长汀县,再传承新迁居清流。又十四传至谭功安,明时迁长沙县,谭功安之三世孙谭逢琪始自长沙迁浏。是为浏阳梅花巷谭氏始祖。
谭忠凡:由江西迁居湖南茶陵,至九派祖谭仔显,由茶陵徙居湘乡七星街。明末,十派祖谭庭秀继徙宁乡八都杨梅冲。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始修支谱,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续修。是为宁乡谭氏始祖。
谭世勣:于宋徽宗末年由茶陵迁宁乡十都四区晒谷石。清同治5年(1866)续修族谱,堂号双桂。是为宁乡晒谷石谭氏始祖。
以上为整理版本,参考资料: [1] [13]

传统文化

播报
编辑

郡望堂号

  •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23]
博白县沙陂镇石铺村谭氏宗祠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23]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23]
  •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 [29]
端洁堂:典自宋谭世勣。谭世勣,长沙人,字彦成。官至礼部侍郎。靖康元年(1126)金兵再次南下,逼钦宗幸其营,谭为随驾大臣。张邦昌僭位,责令出仕,谭称疾不出,绝食而死。后赠端明殿学士,谥端洁。后人用"端洁"作为堂号,以纪念这位节操高洁的谭氏先人。 [2]
世德堂:攸县双富谭氏。 [13]
敦伦堂:攸县枧砖街谭氏。 [13]
福荫堂:长沙谭氏。 [13]
双桂堂:宁乡晒谷石谭氏。 [13]
夺锦堂:湘乡塘湾谭氏。 [13]
敦本堂:湘潭涧子塘谭氏、湘潭锦石谭氏。 [13]
还有弘农堂、世德堂、麟趾堂、壹本堂、六昇堂等。 [2]

宗祠对联

  • 宗祠
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谭氏宗祠
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谭氏宗祠是迁入玉林市谭姓最早宗支宗祠,2016年建成,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三进五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仿古砖,琉璃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气势恢宏。 [14]
谭氏宗祠坐落在聊城谭庄村西头,是一座青砖灰瓦的小院。大门两侧两只雌雄石狮,威猛而可爱。黑色大门上悬挂“谭氏宗祠”匾额,金字黑底,门框上的一副对联是“祖居西晋平阳府,明迁东齐武水乡”,左右大门上写有“祖德留千古,宗功传万年”。而明朝的“武水乡”是指现在的沙镇,也就是说,当时的谭庄一带归武水乡管辖。青砖灰瓦的门楼衬托出小院的沧桑。迎门是一块方形石碑,其后则是一片竹子,一道宽大的迎门墙藏在竹子后面。迎门墙左右方位石碑林立,记载各个时期的建筑状况,尤其“谭氏宗祠碑”格外高大。再向后走就是一座正房和左右两处厢房,全是青砖灰瓦的建筑,保存完好。正房左右柱子上贴有“六百余年子孙昌盛世续绵长,二十五世一脉永传瓜瓞清晰”的对联,门上为“子孙追忆宗祠中,老人同登莲台上”。左侧厢房是谭家祭祖时休息的场所,右侧厢房四周墙壁上挂着长长的布质谭氏家谱。正房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写有“报本堂”的匾额,正房内摆放的是谭氏家族已逝先人的灵位。“青砖灰瓦、南木架造,占地一亩有余的‘谭氏宗祠’建成于清朝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距今有146年。当时由谭氏十七世祖谭杓(谭亦波)召集族人修建。”谭庄78岁的谭文科说。”谭炳法表示,距此有二三十里的东阿刘集东谭庄原来也有家庙,文化大革命时给烧掉了。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宗祠,在聊城可谓寥若晨星。“谭氏族谱”原修于明万历癸酉年(公元1573年),2004年谭氏族人完成第九次修缮,现珍藏于谭氏宗祠内。 [15]
  • 楹联
七龄登第;三策摅奇。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神童”谭昭宝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谭世勋(字彦成,长沙人)事典。
宣猷边塞;锡春土茅。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末长沙人谭世勋,字彦成,元符年间进士,历官郴州教授、秘书省正字。曾扈从皇帝到金兵帅帐,以十条理由说金兵进军之弊、讲和之利。张邦昌傀儡政权称“楚帝”时,请他直学士院,他以病为借口不上任。著有《师陶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滁州人谭渊,英武而有膂力,洪武年间袭父亲谭胜的职务,任燕山卫副千户。后跟从燕王朱棣(成祖)起兵,夺九门,破雄县,立有战功。土茅,土阶茅屋,以土为阶,以茅草盖屋。指居住简朴。
土茅锡券;边塞宣猷。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上下联互易),上联典指明代副千户谭渊,滁州人。有膂力,引两石弓,发无不中,从燕王起兵,夺九门,破雄县,骁勇善战,夹河之战中,以马蹶被杀,谥壮节。下联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谭世勋,元符进士,又中词学兼茂科,后扈驾至金帅帐,以十害说其用事者,言讲和之利,词意中激,金人耸听。
七岁能登上第;三子尽作大夫。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谭昭宝,相传七岁应童子试而登上第。下联典指北宋始兴人谭佚,皇祜年间进士,三个儿子也都成为名大夫。
仙客练月得到;烈妇渍血留痕。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谭峭炼丹得道,后仙去。下联典指宋谭氏妇赵氏为元兵所害,血溅殿楹,如妇人抱婴儿状。
十载父子双进士;一时兄弟两将军。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元符进士谭世勋与其父谭申政和进士,其间时隔约十年。本联可作谭姓家祠联。下联典指元代帅左都监谭资荣,以其弟资用攻汴梁有功,举资用代其职。
为人树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
——清·谭嗣同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自题联。
颇有清香留画戟;翩然彩服效扁舟。
——清·谭延闿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光绪进士谭延闿自题联。
吟看桂生溪月上;醉听鲲化海涛翻。
——五代·谭用之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五代诗人谭用之《送友人归青社》诗句联。
惠东九龙峰谭公庙
竹径支分班玉笋;江湾族聚跃金麟。
——佚名撰广东省英德市英城镇江湾村谭氏宗祠
据谭氏族谱载,其入英始祖谭嗣敬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自南京住机迁兹英土竹迳都(今大站镇樟滩管理区果树头村)居住”。谭嗣敬于洪武十九年获贡,曾出任浙江慈溪县令(见《韶州府志》、《英德县志》)。六世祖谭竹坡约于明嘉靖初年,携室来村创业。至乃孙谭亮采(字熙台以武举人资格出任湖南湘乡、善化两任知县)在村中毗邻而建乃兄云台及自身祠两座,于是,谭姓遂为村中望族。长房云台祠于1992年重修。据谭姓族谱称,其远祖“可奕公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次子守禄公,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居湖南茶陵州上塘太平围落籍。”“湘省谭氏之盛,居全国之冠。盖可奕公元孙十八宏中,除宏政改宏帙迁江西虔州,复迁广东落籍外,其余十七宏后裔,俱散布湖南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谭氏尤称巨族,民国伟人谭延闿属焉。”该谱又称:“考谭氏有虔翁,讳崇纪,号宏帙。诰赠资政大夫。原由湖广迁居江西尧州虔化县西俊村。今属赣州,隋唐称虔州,故名虔,嗣因避乱,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壬戌,率众裔迁居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宁静后复迁于虔。至何时再来广东,未有记载,大约在洪公(虔公长子,登进士,任广州儒学提举)出任广州时间耳。”据此可知,谭宏帙乃随子迁粤,成为谭氏之“入粤始祖”。
揽湖海英豪,力维时局;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华。
——清·谭嗣同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1897年自撰联。
终南山上神人,涉猎文史;栖隐洞中道士,出入金门。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唐国子司业谭峭,泉州人。好仙术,居嵩山十余年,后登青城山,相传仙去。亦称紫霄真人。
勋名炳炳,荣列戊戌六君子;伟绩昭昭,号称关陇一文人。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维新派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曾设立算学会,结合维新志士讲求变法救亡之道。1896年至南京任候补知府。1898年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戊戌政变时为袁世凯出卖,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谭嗣全集》。下联典指清代洮州训导谭咏昭,字仲回,武威人。制行坚洁,擅诗文,为同光间“关陇文人第一”。有《看云书屋诗文集》。
祖宗来自江西,慕三闾风景、五指烟霞,钦仰大夫先屈子;
嗣孙守成湖北,绵千秋俎豆、万古馨香,堪羡公爵迈邢侯。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谭氏宗祠联。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光阴冉冉,岁月攸攸,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深潭欲海,力如项羽,智若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为什么?请君息坐片时,试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留些奔波过明日;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道途茫茫,牵未住朱颜白发,带未走黄金碧玉,富似石崇,贵比杨素,绿珠红拂皆成梦,今何在?替我解下数文,沽酒半壶猜三通两,会畅饮时应畅饮,西出阳关无故人。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城东西江北岸山谭公庙联(76+76=152字)
庙祀元代宁海(今属浙江省,一说山东省弁平县)人谭处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称为“全真七子”。其人道行高深且行侠丈义,颇得人心;在广西梧州城东,西江北岸山上,旧时立有“谭公庙”,所纪念为他正直侠义,扶危济困,尤其是对水火灾祸预见异常准确,而旧时的梧州水火两灾频繁,故人们立庙祀之,以求荫佑。该庙已毁多年,今仅存遗址,在梧州家用电器厂内。据地方志载,旧时庙中有这副长柱联,内容颇有意思和哲理。

家谱文件

族谱名称
编纂者
编撰方式
藏地
备注
湖南长沙善化谭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三卷
(清)谭宗鍠等纂修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福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谭氏五个族谱
(民国)谭传福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怀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石朱塘谭氏续修合谱二十四卷
著者待考
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恩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谭氏五修族谱八册
著者待考
民国乙亥年(公元1935年)怀裕堂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沩宁河头谭氏家谱二十卷
著者待考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端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谭氏成初公派下家谱十二卷
(清)谭青城纂修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端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茶陵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
(民国)谭修聿等倡修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宏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清)谭廷魁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3)雷 堂刻本四册
美国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
(清)谭鸣春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敬爱堂木活字本
美国
【浙江嘉兴】嘉兴谭氏宗谱十卷
(清)谭子性 谭光熙等重修
清咸丰九年(1859)抄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狷石家乘》
【浙江】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谭新嘉 谭之樑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慎远义庄刻本六册
北图 天津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浙江嘉兴图 日本 美国
注:谭计仁首修於明代。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民国)谭仁恺 谭仁良等创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沙畈村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谭承元等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十四册
美国
【湖南长沙】善化谭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三卷
(清)谭宗鍠等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福荫堂活字本 十四册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
(民国)谭修功 谭修龄纂序
民国六年(1917)宏农堂活字本 二十册
湖南图
【湖南长沙】硃塘茅图峙谭氏九修族谱二十四卷
(民国)谭善译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思亲堂活字本 十六同
历史所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谭秉彝始修。
【湖南宁乡】谭氏族谱十卷
(清)谭明沁 谭显谟纂
清同治五年(1866)湖南宁乡双桂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湖南图(存卷2)
注:扉页作《谭氏家乘》。
【湖南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
(民国)谭汉泉 谭贡山主修 谭显节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敦伦堂刻本 二十四册
湖北图(缺卷25)
【湖南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
(清)谭祖陶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源本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注:扉页题《泽田谭氏族谱》,谭缙始修於明嘉靖十五年,此为七修。
【湖南需县】白沙谭氏八修族谱二十五卷
(民国)谭步熹 谭怀堂等
民国三十二年(1943)刻本
湖南需县档
【湖南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
(清)谭万隆 谭致声修 谭元泰纂
清同治十年(1871)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1)
【湖南湘潭】湘西谭氏六昇堂支谱十六卷
(清)谭继 谭作州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六昇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注:明末谭秉胜始修。
【湖南】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
(清)谭鹤亭 谭哲堂修 谭襄甫 谭慎堂纂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湘潭】湘潭学前谭氏支谱十五卷
(民国)谭修晟 谭成意等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笃亲堂铅印本 十五册
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十八年谭汉疏、谭嵩礼首修。
【湖南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
(清)谭学知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焕荣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湖南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
(清)谭系均 谭系莹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刻本 十六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湘潭锦石谭氏家谱》,版心作《锦石谭氏续修家谱》。
【湖南湘潭】润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
(民国)谭茳墀等纂修 谭曙峰等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注:清乾隆四十二年谭启蕊始修。
【湖南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
(民国)谭本芳 谭本杰主修 谭本琪总纂
民国十三年(1924)济美堂活字本 七册
北图 历史所 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
(民国)谭华镒修 谭华祝 谭国殷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活字本 三十册
湖南图
【湖南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
(清)谭兴平纂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 一册
湖南图(存首1—4)
【湖南湘乡】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
(清)谭作唤 谭作零等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壹本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湖南图(存卷1、2)
注:版心作《七星谭氏族谱》。
【湖南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
清同治元年(1862)敦睦堂刻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2、3)
【湖南】湘乡塘湾谭氏续修宗谱八卷
(清)谭声立 谭安念修
清宏农堂刻本 八册
中央民院
注:初修於清光绪十一年。
【湖南湘乡】上湘横塘谭氏五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谭玉明修 谭显铭纂
清宣统元年(1909)馀庆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7,11—16,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衡阳】谭氏宗谱不分卷
(清)谭绥之 谭元吉等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序)木活字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湖南衡山】谭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谭尚秋 谭毓士等编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湖南临湘】中湘谭氏支谱六产
(清)谭嘉骏纂修 主修谭福绪
清光绪间念本堂刻本 六册
中央民院
注:初清乾隆四十三年修墨谱。
【湖南江永】谭氏族谱一卷
(清)谭正伦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湖南江永县档
【湖南安化】谭氏族谱□□卷
(清)谭梧轩 谭维新等修 谭溶轩 谭定思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1、首)
【湖南永顺】谭氏族谱六卷
谭兴汉等修
刻本 六册
中央民院
注:清康熙间初修。
【广东佛山】谭怡怡堂祠谱不分卷
(民国)谭鹤坡编
民国四年(1915)大良昌兴印务局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高明】谭氏族谱十八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民生印刷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缺卷1—9、11)
注:封签《高明三玉谭氏族谱》。
【广东】开平谭氏家谱一卷
广州文元堂木活字本
广东台山图
注: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九年。附录《广东乡试墨卷》。
【广东】新会城续修南门谭氏家谱一卷
(清)谭沂志 谭永培续修
清光绪二十天年(1897)抄本
广东新会县修志会
注:卷端作《谭氏源流考》。
【广东新会】谭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谭兴祖编
民国六年(1917)抄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新会】新会凌冲谭氏族谱不分
(民国)谭飞九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写本 一册
美国
【广东】阳江雅韶谭氏族谱十卷
(清)谭伯钧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广东阳江县雅韶乡(存卷2、3)
注:谭可溪、谭雅棠首修於明万历间。
【广西】灵山东岸谭氏族谱一卷
稿本
广西灵山县档
【四川涪陵】涪州谭氏族谱八卷
(清)谭孔铭 谭泗箴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四川长寿县沙石乡河清村
注:此谱首修於明天顺二年。
【四川仪陇】谭氏宗谱一卷
(民国)谭志儒 谭经略撰
民国间木刻本
四川仪陇县档
【陕西宝鸡】陈仓谭氏族谱三卷
(清)谭仲修 谭诏伦重定
清光绪十五年(1889)手抄本 三册
哈尔滨师大
注:明弘历五年谭铠初修。
【澳门】弘农郡谭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抄本 一册
美国
望仙谭氏宗谱□□卷
明万历间刻本
北图(存二卷)
谭氏族谱不分卷
(清)罗孔志等纂修
清乾隆间刻本
北京大学
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
(清)谭福保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敬爱堂活字本 四册
人民大学
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
(清)谭兆连
清抄本
美国
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民国)谭永就
民国二十年(1931)写本 一册
美国
注:根据各地家谱文献整理,以上仅为局部。部分参考资料: [3] [27-28]

字辈排行

茶陵石牀谭氏:(自第八世始)启永绍士,谭世之作,斯文相传,其兆可卜,上光宗祖,太振家学,孝友行修,书策信笃,敦敏思勤,防检由约,仰维德范,敬慎亲睦。
茶陵石奥城前谭氏:道德显云阳,诗书恢祖光,鸿图传百世,骏业启隆昌。
茶陵鹤湖谭氏:士多忠良家传孝友,报国全城延和积厚,彝伦攸叙嘉猷是守,聿昭明德垂之永久。
茶陵山塘谭氏:仁义之家,三俊日选,德本传经,猷能耀典,先绪是承,继嗣益勉,祉集祥迎,云仍通显。
茶陵岱塘谭氏:仁义之家,三俊日选,德本传经,猷能耀典,先绪是承,继嗣益勉,祉集祥迎,云仍通显。
衡山南湾谭氏:(自第三世始)雅韵步南薰朝陛尚昌时善承家学崇儒业振宗风世绪绵衡楚纶恩益锡鸿。
衡山烧田谭氏:必法冠允明端,学世大光尚,毓秀芝兰聚,家承祖泽长,祥开衡岳远,忠孝裕贤良,雅昶晖常煦,怡和福自昌,清廉守正道,国泰寿宁康。
衡山罗陂谭氏:海明雅韵步南薰,朝陛尚昌时,兹本积方火,斯才盛益奇,忠良承世业,礼义继家规,允以恢先绪,于宗立丕基。
常宁谭氏:元贞辉祖德,孝义重人伦,忠信绳先泽,诗书裕后昆,芝兰腾彩秀,松柏发华英,喜际洪熙治,鸣盛在和声。
邵阳仙槎谭氏贵宝房旧派:世子守道,国正天心,希文志永,景大昌明。晚公房旧派:武仲文景思,兴廷添祖宗,应大尔登连,科第世代安。
邵阳平乡谭氏合班:大学之道,修齐为先,新民至善,绪绍前贤,肇基南楚,科第愈联,庆馀福积,纯嘏绵延。
隆回苗田谭氏:良才国龙志,景秀添文永,昌隆世代兴,仁能忠有德,克绍显宗承。作善家声振,多贤理道明,诗书传教泽,守纪兆升平。
华容永固垸谭氏七房旧派:惟鹏启文明,志士可大成(“成”字后用合派)。
合族统派:显亲作则,孝友开先,道心克复,德泽长绵。
常德谭氏:原安复万文思讳廷心讳应忠性起之万宏远于维正朝纲。德业光前哲,荣华富贵昌,礼乐家风古,孝友世泽长。
安化谭氏鸿业振,喜起际昌期,手泽芳徽著,心田义种陈,士林重作育,科第久弥新。
新化骑龙山谭氏续班次:铭鼎勋华运,登云际会新,洪基膺福履,广业裕经纶。
零陵、祁阳谭氏通派:(自二十三世始)国运方隆盛,逢时用选贤,人才宜继起,功职克占先。根深枝叶茂,源远水流(江河)长,祖德馨香著,怀仁裕后良。
零陵渲溪谭氏:(自十五代始)上策观光,学际明盛,相治孔扬,宗嗣炳昭,祖德培芳,钜典恒守,永锡龙章。
祁阳谭氏班行:家有明思文,以志谭永仲,正大谈宏奇,光囗万礼义,宗哲敦先绪。
麻阳谭氏生宝老字派:世子永必善正文。招渝沿袭七轮八转字派,1992年同泸溪谭姓修谱时增加七字:甫宗长兴启良武。
黄双冲老字派:通景显文伏,祖兴永上大,仕佳志立业,正运逢春会,宏开教学成。
1919年公议自老字派“正”字后加二十四字,成为三十字:世子永必善,正文(伦)再绍忠,相维贤作宝,学贵运气隆,发积开昌达,长荣庆万钟。
由生宝移斯亚溪再迁楠木桥老字派:秀文实思单,贵祖胜兴单,国真元五正,天大有承先。
清宣统元年(1909)公议自“天”字后续二十字:大有承先泽,宏开绍丕基,恩光隆万代,世庆我朝熙。楠木桥下村字派:如千一亚字,颜景永兴胜,朝学生启文,世宗必显荣。
清同治元年(1862)自“显”字后续二十字:荣华继祖德,自有家国昌,延开隆万代,均茂安邦长。
通灵溪字派:(由生宝移三定岩老字)永祖朝上道,士可学文儒,光昌仁德长。
续议:世子永必善,正文再绍宗,国惟贤作宝,家贵运其通,祖泽成千户,恩荣庆万钟。楠木底字派:永祖朝上达,士可学文儒,光昌仁德长。
长沙云盖谭氏:忠宝必志彦,有胜绍荣正(学应),启世(文仕)洪之序,家修冀道成,孝友承先泽,诗书继后人,声名欣显达,勋业著贤能。
长沙谭家园谭氏:必大德为肇,百世继敏学,从孔文逢显,达忠信传家法。续派:先泽贻承允,新枝衍庆长,振声昭孝义,辅国尚循良。
浏阳梅花巷谭氏:孝敬承先代,良才启后人,如水心源荫,宗功国懋逢。国懋逢世之文,经学继嗣传恒,志士希光祖德,象贤克振家声。谱以孝成公为一世,二十六世继洵,官湖北巡抚,子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
宁乡谭氏:忠良永远承,仁义德仔庭,世学胜朝定,安邦国泰平。诚孝传家本,诗书裕后基,庆延鸿业振,喜起际昌期。
湘乡苏坡塅谭氏:本有子文光永单,崇朝嘉国正,天心顺自人,慈孝承先德,纯良启后昆。
湘乡横塘谭氏:忠良詠远承,芢义得仔庭,宇启正朝定,安邦国泰平,礼学光先泽,书香懋后昆,贤才登景望,俊杰振家声。
湘乡谭氏塘湾宏妙公房统一班序:文学成启鸿,维兆振家声,安邦兴世绪,永远定宗盟。
湘乡田乐荡谭氏:天顺泌国源,文梦显昌伯,志仲万载兴,乾坤正世代,永享太平春,克夏全心德,端方立品行,贻谋宜积厚,书礼振家声。
湘乡七星桥谭氏旧编班语:(自十派始)国久恒兴起,继作必承宗。
续编班语:世泽常新,毓秀钟英,敬遵先训,思贻令名。再续班语:文章炳蔚,建树昌明,联芳济美,光裕显荣。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谭政,为该族二十世孙,谱名世铭,号举安。
湘乡谭氏班行:(以景字为一世)学景仲志应梦,必秀添文永,汝廷治世兴,仁能钟有德,孝顺显周亲,铭鼎勋华远,登云际会新,洪基膺福履,广业裕经纶。该族名人钟樑,道光丁酉科进士;德锡,直隶知州;有瑾,字介甫,武汉大学教授。
双峰喊干塘谭氏派语:伯崇添兴仲,万福禄寿长,文能佐国正,斌定仕仁邦。
谭嗣同故居
湘潭射埠谭氏班次:(自十一派起)开承光祖德,继述绍鸿猷,蔚起人文盛,英奇永敬修。
湘潭青山谭氏老派:本景光乾希,一世廷邦奇,飏徽涵英秀,华国献隆仪,文章冠南楚,明训裕鼎彝,拔选诗书裔,萃宗永肇基。
湘潭金牌塅谭氏派语:(自九派始)水木思源本,诗书世泽长,传家惟孝友,光裕作忠良。
湘潭横塘谭氏字派:……政春万大丕宗其忠良詠远承仁义德仔庭宇启正朝定安邦国泰平礼学……
攸县西关谭氏:(自十一世起)光大荣国祚,士进显忠良,德泽运长久,善贻远振扬,兴宗垂裕永,万世自联芳。 [1] [13]

故居墓葬

谭嗣同祠又名“谭烈士专祠”,位于浏阳市才常路89号,建于1913年,为两栋一亭祠宇式建筑。它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牌楼式头门,高16.5米,门额嵌有白底金字“谭烈士专祠”石匾。进门两侧为门房,穿过前坪便是前厅,厅顶琉璃瓦压檐,卷棚装饰,后有“寿”字花格门与中亭相隔。前厅立有谭嗣同遗像,上方有梁启超手书“民国先觉”横匾。经前厅入中亭,亭高19.8米,六角形画顶,有木梁,上书“谭远遗堂自建,民国二年秋月”。中亭两边为天井,上石阶为木中门,入中门后为后厅。后厅被辟为陈列室,主要简要介绍谭嗣同烈士的生平业绩,展出文物及照片百余种,其中有谭嗣同生前用过的菊花石砚、毛笔等原物,以及珍贵的遗著和手稿。1995年谭嗣同祠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1]

人口分布

播报
编辑
先秦时期,谭姓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谭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唐朝时谭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体也由北方移入了华南地区。唐宋元之际的几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谭姓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向东北的移民,以及清满洲八旗汉化过程的加速,形成了胶东和辽东两半岛的谭姓群。最终造就了当代我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 [30]
谭姓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这五省的谭姓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湘、粤、赣、川谭姓大聚集区。 [30]
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明朝时期,湖南仍为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这四省谭姓大约占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这两省的谭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谭姓大聚集区。 [30]
袁义达《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一书表明:谭姓的人口已有370万,为全国第六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 [3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370万,增长了14倍多,谭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谭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谭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重庆、广西、湖北、山东、辽宁、安徽,六省市的谭姓又集中了29%。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2%。全国重新形成了湘粤桂、川渝鄂两大块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谭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谭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是较常觅的姓氏之一。在湘粤桂渝、贵州大部、四川东部、云南东端、鄂赣大部、内蒙古东北角、黑澎江西北角,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2%,居住了大约59%的谭姓人群。在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东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山东东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0.5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居住了大约28%的谭姓人群。 [30]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谭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湖南。 [32]

姓氏名望

播报
编辑

名人综述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谭姓历代名人79名,占总名人数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零八位;谭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9%,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五位;谭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排在第八十九位;谭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2%,排在第八十五位。 [29]

先秦秦汉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隋唐五代

谭峭,字景升,五代泉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道教代表人物。
谭处端,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
谭用之,唐末五代诗人。
谭可奕:字彦明,号宣义,行六,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由江西泰和高行乡早禾渡官楚南,居茶陵。

宋元

谭章,兼收并蓄六经诸子百家,累封至右朝议大夫。
谭世勣,北宋礼部侍郎,尽忠尽节而绝食卒,赠端明殿学士,谥端洁。
谭端伯,率族众从文天祥勤王,兵败被俘,书"供状"一联:"两手拨开南浦云,人谁似我?一口吸进西江水,我肯让谁!"攸州(今攸县)人谭渊,宋亡不仕元,建凤山书院,学者尊为"凤山先生"。

明清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廷襄,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进士,随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陕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职。
谭升,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合州知州,六年后任成都知府,三年后升云南按察使,案无冤狱,廷多荐牍。
谭拜(生族年待考),满族,他塔喇氏;满洲正白旗人,世居查昆木。著名后金时期将领、大臣。其父他塔喇·达音布事太祖,仕至都统。谭拜少时即从征伐,累管兵部吏部尚书,加世职二等男爵。
谭有德,明洪武中由贡生入监,历官扬州、庐州知府,四川按察使,廉介自持。
谭子发,明洪武间举人,官国子监祭酒,
谭隆,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以孝友传家,有《大易集解》等著作。
谭公望,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御史,为政精敏。
谭敬承,明嘉靖武进士,辞贵州总兵归里,善作诗,长于书法。
谭缙,明正德间举人,由永丰知县升工部员外郎。
谭希思,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
谭又新,清康熙间举人,掌教城南书院,有《四知堂集》传世;谭之纲,清乾隆举人,与弟谭之纪,以经术名于时。
谭尚箴,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吏部郎中,居官谨廉。
谭鑫振,自励于学,清光绪六年(1870)进士第三名,授编修。
谭公国,茶陵州人,清康熙年间以军功授衡州卫指挥使,晋明威将军。
谭拔萃,湘潭人,清咸丰九年(1889)投湘军,以军功获赏云骑尉、骑都尉、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谭碧理,因镇压太平军、捻军而官至江南提督,赏太子少保衔。
谭继洵,浏阳人,清咸丰九年进士,历官布政使、湖广巡抚,署湖广总督,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 [2]

近代以来

  • 政治军事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
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生于浙江杭州,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
谭平山
谭平山,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县人,民主革命家。
谭震林(1902—1983),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谭人凤(1860—1920),字石屏,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湖南新化县人。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
谭钟麟,字云觐,号文勤。晚清政治人物。
谭绍文(1928—1993),四川成都人,195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
谭作钧,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
谭政 (1906—1988),原名谭世铭,号举安,1906年6月14日出生于湖南湘乡。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谭震林
谭甫仁(1910—1970),广东省仁化县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24]
谭希林(1908—1970),湖南省长沙市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5]
谭冠三(1908—1985),湖南省耒阳县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4]
谭家述(1909—1987),湖南省茶陵县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8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26]
谭天哲(1912—1998),湖南省茶陵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5]
谭开云(1914—2003),江西省永新县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谭友夫(1917—1976),原名谭幼福,河南省新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5]
谭友林(1916—2006),湖北省江陵县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5]
谭文邦(1911—1987),湖南省茶陵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87年8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5]
谭右铭(1910—2015),四川省云阳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5]
谭知耕(1917—2001),河南省光山县人。1929年参加光山县农民赤卫军。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5]
谭善和(1915—1991),湖南省茶陵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5]
谭乃达(1938—),吉林省农安县人。大学文化。195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谭冬生,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第八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谭悦新,曾任李水清秘书,处长,管理局长,基地副司令员,第2炮兵后勤部部长。
谭伯羽(1900—1982),名翊,谭延闿长子;湖南茶陵人,生于长沙。民国政府高级官员。
谭启龙(1913—2003),江西永新人,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四川省委原第一书记。
谭上连(1840年-1890年)清衡阳县人,曾任乌鲁木齐提督 [34-35]
谭耀宗,现任香港工联会副理事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议员。 [36]
  • 教育界
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
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谭建荣(1954—),浙江湖州人,工学硕士、理学博士,浙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谭铁牛(1963—),湖南茶陵人,工学博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巴西科学院外籍院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侨联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 [37-38]
  • 体育界
谭良德(1965—),广东茂名市人。中国跳水运动员。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广东省首届“十杰”青年、广东省政府记大功、特等功。
  • 艺术界
谭盾(1957—),湖南长沙人,著名作曲家,现旅居美国纽约。
谭咏麟,1950年8月23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中国香港男歌手、音乐人、演员。
谭松韵,1990年5月31日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谭维维,1982年10月8日出生于四川自贡富顺县永年镇,中国内地流行女歌手,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
谭江柏,足球运动员,著名歌唱家谭咏麟之父。
谭晶,女,汉族,1977年9月11日出生于山西省侯马市,中共党员,一级演员,中国当代歌坛开创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融为一体的跨界演唱风格歌唱家,第十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罗文(1945—2002),原名谭伯仙(谭百先),出生于广西桂平,中国香港男歌手、音乐人、演员。
谭杰希,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主持人。
谭卓,中国内地女演员。
谭凯,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
谭鑫培(1847—1917),原名谭金福,江夏人(今湖北武昌)。近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曲革新家。
谭建勋:秦腔小生、须生。陕西凤翔人。为甘肃省秦剧团一级演员,获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谭炳文(1934—2020),中国香港配音演员、歌手、电影及电视剧演员。
谭耀文(Patrick Tam),1969年3月19日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东开平。中国香港歌手、演员。

古籍记载

播报
编辑
《姓谱》:春秋时代谭国为齐桓公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国为氏。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谭子国在济州平陵县西南,为齐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为氏焉。 [6]
【明代】苏平仲《谭氏家谱序》: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卅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焉。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二》:"谭氏,子爵。庄(公)十年,齐灭之。今齐州历城有古谭城。子孙以国为氏。 [7]
《急就章》:汉有谭平定,巴南六姓有谭氏,盘瓠之后也。"
姓解·十七》:"春秋时谭国,为齐所灭。谭子奔莒,以国为氏。汉有河南尹谭闳。"

研究考证

播报
编辑
湖南是谭姓最为集中的省份。检视湖南谭氏家谱,均称受姓始祖为春秋时代谭国的谭子,显然源于史传。尊唐宪宗时幽州大将军谭忠为先祖。至于迁湘始祖,绝大多数县市的谭氏家谱都宗可奕,唐懿宗时携子守禄,由金陵太平府当途县(今为安徽当塗县)贵游乡,迁江西吉州府太和县高行乡早禾市乌龙山石壁下,再迁楚之长沙府茶陵县上塘太平园,时乃唐咸通十四年(873)。守禄生武兴,武兴生进峰、进鸿、进颇。三公派下有子宏俭、宏赛等十八"宏",析地分支,衍散三湘四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