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嗣同故居

鎖定
譚嗣同故居又稱“大夫第”,位於湖南省瀏陽市淮川街道北正社區北正南路101號,譚嗣同故居始建於明朝末年,原為周姓祠宇,後由譚嗣同的祖父譚學琴(曾任瀏陽縣吏)買下作為私第並改造成庭院式民居建築。 [2-3] 
譚嗣同故居主體建築佔地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762平方米,坐西南朝東北,主體建築沿中曲線延伸二進院。 [2]  [7] 
1996年11月20日,譚嗣同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中文名
譚嗣同故居
地理位置
湖南省瀏陽市淮川街道北正社區北正南路101號
佔地面積
約 2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1998年
編    號
4-0207-5-009
門票價格
免費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譚嗣同故居歷史沿革

譚嗣同故居原為周姓祠宇,到清代幾經修葺,後由譚嗣同的祖父譚學琴買下,改造成庭院式的民宅建築。因譚嗣同父親官至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故其宅第奉旨命名為“大夫第官邸”,簡稱“大夫第”。
1998年,譚嗣同故居完成修復,在紀念譚嗣同殉難100週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 [7] 

譚嗣同故居建築格局

譚嗣同故居 譚嗣同故居
譚嗣同故居建築面積762平方米,坐西南朝東北,主體建築沿中曲線延伸二進院。譚嗣同故居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覆小青瓦,三進五開間,兩側列私塾、花園、倉廒、雜物等。現存前、中、後三棟及過亭等主體建築,大小房間計24間,面積762平方米。 [2] 

譚嗣同故居文物遺存

譚嗣同故居館內基本陳列包括“自小立志磨練成長”“立志匡時變法維新”“百日維新變法獻身”“浩氣長存影響深遠”4個板塊,展現了譚嗣同敢為人先的愛國精神。故居和紀念館歷經百餘年風雨洗禮,保存完好,為研究清代祠宇建築提供了實物例證。 [4] 
譚嗣同大夫第故居
譚嗣同大夫第故居(11張)
在譚嗣同故居的“石菊影廬”書房裏,陳列着兩張七絃琴——“崩霆”和“殘雷”(複製件,原件分別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系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譚嗣同取故居院內一棵被雷劈倒的梧桐樹的殘幹監製而成。
崩霆琴,仲尼式,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梓木斫,黑色亮漆,無斷紋,牛角雁足。琴背書魏碑體“崩霆”琴銘,下書“雷經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於琴,而無益於桐。譚嗣同作”,腹款“瀏陽譚嗣同復生甫監製,霹靂琴第一,光緒十六年庚寅仲秋”。
殘雷琴,落霞式,面底皆桐木,退光漆,無斷紋,牛角軫足,承露刻梅花樣,焦尾刻靈芝樣。琴背書楷書填綠“殘雷”琴銘,下書“破天一聲揮大斧,乾斷柯折皮骨腐,縱作良材遇己苦,遇己苦,嗚咽哀鳴莽終古。譚嗣同作”,鈐“壯飛”紅印,腹款“瀏陽譚嗣同復生甫監製,霹靂琴第二,光緒十六年庚寅仲秋”。 [6] 

譚嗣同故居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譚嗣同(1865—1898年),長沙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所著《仁學》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被譽為“19世紀末中國的《人權宣言》”。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創辦時務學堂,主辦《湘報》,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1898年,譚嗣同參與組織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因其思想上超前獨到的見解與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精神,被梁啓超譽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3] 

譚嗣同故居文物保護

1994年,譚嗣同故居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7] 
1996年11月20日,譚嗣同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譚嗣同故居所獲榮譽

1998年,譚嗣同故居被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7] 

譚嗣同故居旅遊信息

譚嗣同故居地理位置

譚嗣同故居位於湖南省瀏陽市淮川街道北正社區北正南路101號。 [2] 

譚嗣同故居交通信息

譚嗣同故居地處瀏陽市中心,距長沙城區僅1小時車程。瀏陽市內26路、27路公交車,到譚嗣同故居站下車即可。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