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譙君黃

鎖定
譙君黃,西漢末期巴郡墊江縣(今重慶市合川區)人,漢成帝、哀帝時為諫議大夫。
本    名
譙君黃
所處時代
西漢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不詳

譙君黃人物生平

時王莽當朝,以謙恭下士籠絡人心,雖外戚篡權陰謀昭然若揭,而滿朝文武官員都俯首貼耳,爭相依附。獨譙君黃不為權勢所傾。王莽篡位後,他毅然告老還鄉。繼而蜀君太守公孫述稱兵成都,獨立為王,號為成家。他想借譙君黃之名號召天下,曾數次徵召譙君黃人仕。但譙君黃表示既不仕偽朝,亦絕不仕叛臣,堅不願就。於是他閉門謝客,以躬耕讀書,終老一生,年八十餘歲卒。明萬曆《合州志》記鄉賢以譙君黃為第一人。”

譙君黃相關記載

之所以令人吃驚,是早於萬曆的明嘉靖《保寧府志》記載譙君黃是閬中人,明清至今各種版本的《保寧府志》、《閬中縣誌》都有相同的記載,更早的記載則見諸《華陽國志》、《後漢書》。東漢國史《後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列傳第七十一(《獨行篇》)開宗明義寫道:譙玄,字君黃,巴郡閬中人也。”所記史事與《合州志》記載大體相同,但更為詳細。
王莽篡位後,譙玄“縱使者車,間竄歸家, 因以隱遁”。他是駕使者車逃回家鄉的,而不是“告老還鄉”。公孫述幾次聘譙玄出山未果,便派使者備禮再徵,“若玄不肯起,使賜以毒藥”。譙玄仰天嘆曰:“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毒藥。其子譙瑛泣血叩頭於太守,願以家錢千萬,以贖父死。太守為請,述聽許之。玄遂隱藏田野,終述之世。”譙玄卒後,“光武(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美之,詔本郡祠以中牢,敕所在還玄家錢。”
《保寧府志》、《閬中縣誌》除記載譙玄外,還載有他的父親譙隆、兒子譙瑛的事蹟。閬中人譙隆任上林令時,漢武帝欲擴大園苑,縱情遊樂,譙隆大膽勸諫,漢武帝採納了,升譙隆為忠正侍中。譙隆的最大貢獻,是把同鄉落下閎推薦給漢武帝,遂有落下閎參與創制的《太初曆》。譙瑛也是著名學者,曾為東漢明帝講《易》,任北宮衞士令,尚書郎。《閬中縣誌》載閬中“鄉賢祠”中,漢代譙隆、譙玄、譙瑛祖孫三代都列名塑像。
東漢光武帝劉秀“策詔祠以中牢”,意思是詔令巴郡為譙玄建祠廟,以豬羊二牲祭祀,即所謂“中牢”。這祠廟在何處?道光《保寧府志》載:“譙玄廟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民國十五年《閬中縣誌》除記有這一句外,還有附錄:“按毛於逵(清代學者)志稿一條載,譙元(清代避康熙玄燁諱,改“玄”作“元”)祠在南巖下,今廢,只存讀書石洞。信如所言,是南巖另有祠矣。人皆知南巖為三陳讀書處,未有知譙君黃者。二事後先輝映,名山倍覺生色。第未審此條何據,要當有所本耳。”宋代出兄弟狀元將相的三陳(堯叟、堯佐、堯諮)讀書巖,在宋以前有何遺蹟?有人研究認為,上古伏羲藏天書(八卦)的“琅環福地”(藏書處)可能就在此處,有“琅環福地”即“閬環福地”之説。毛於逵志稿中載“譙元廟在南巖下”一條,縣誌編纂者因未找到依據而未正式採信;只是附後供人蔘考。而“縣東一百二十里”這個方向卻是肯定的。
在閬中市東沿302省道約50公里處,有“全國曆史文化名鎮”老觀古鎮。鎮民中流傳有關於譙玄的傳説,這又讓人有些驚異。一位鎮幹部給筆者指着鎮東邊遠山説,古譙玄廟就在那個山上(已廢),距老觀鎮十多二十里。近一點的山叫天回山,是因當年朝廷派來的使者四處尋訪譙玄,走到山下才聽説譙玄已回到老觀,於是返回。使者是“天子”派來的,代表“天”的旨意,所以此山被後人取名“天回”。使者回到鎮北小山下的館舍中尋訪,逢人便説朝廷仰慕賢才,所以這座小山頭至今還叫“慕賢山”。其實譙玄當時也住於館舍,當使者明白失之交臂時,譙玄已離開,回到方山腳下的譙家灣了。譙家祖居鎮北邊的譙壩,後遷往譙家灣,至今叫譙廟子村,住着許多譙姓裔孫。名鎮老觀孕育過漢代“三譙”,世代老觀人感到榮耀。那些傳聞和遺蹟,也足以映證國史和府志、縣誌關於“巴郡閬中人也”的記載。
《合州釣魚城》(王爵英編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