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鼎新

(抗戰英雄)

鎖定
謝鼎新(1901~1937)(一説出生於1898年,按其墓誌銘所記犧牲時38歲,1901年更為可信) [2-3]  ,廣西蒼梧人。上校團長。廣東講武堂畢業。歷任第十九路軍排長、連長、營附、團副等職。曾隨第十九路軍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1933年年底任中國國民黨海外黨部駐日本橫濱直屬支部常務委員。1937年抗戰爆發時,陸軍第八軍團夏威部擴編,以謝鼎新團(原十九路軍存留部隊)為基幹,成立第一七六師,歸屬第七軍。10月奉命參加淞滬抗戰。10月23日拂曉,在爭奪陳家行戰鬥中,摸黑挺進,誤向敵我間隙的瀏河方向突進。至天明後,謝鼎新團側背暴露於敵,被敵機和敵炮轟擊,謝鼎新團長不幸被炮彈擊中,壯烈殉國。 [1] 
中文名
謝鼎新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37年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陸軍第176師上校團長
出生地
廣西蒼梧

謝鼎新人物生平

謝鼎新少年時代

謝鼎新,字仲鳴,號慶椿,出生於廣西省蒼梧縣冠蓋區(現大坡鄉)富膳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兄弟三人,哥叫慶愧、弟叫慶林。其父謝清樹,先以農為業,後出梧州市在義生祥紙料鋪當雜工,得到老闆信任,委為“二老闆”(即掌櫃)。入店四、五年後,紙店倒閉,清樹得病回家而去世。
謝鼎新少年時代家境甚為貧困,他兄弟三人從小就跟隨母親一起耕田種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此,早就培養成勤勞儉樸的好習慣,這與他後來在治軍上能與土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分不開的。他自小好學不倦,十二歲入本地私塾(大館)讀書。因他刻苦勤奮,甚得鄉人老輩所稱讚。由於家庭經濟不佳,曾一度輟學,後來幸得其岑溪籍老師陳繼光愛才,免收學費要他繼續深造,兩年後得到寨村陳鍔民鼎力支特,就讀於梧州廣西省第立師範學校。畢業後,在前蒼梧縣十二鄉(即現大坡鄉)公所任職,在職期間。為民辦了不少好事,深得鄉間民眾的好評。

謝鼎新投筆從戎

舊中國的內憂外患,日深一日。當時李濟深將軍為了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在廣東省肇慶創辦西江講武堂,訓練軍事人員,作為北伐的主要力量。謝鼎新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鞭策下,毅然投筆從戎,前赴肇慶進入西江講武堂學習軍事,畢業後便肩負起救國救民的重擔,出征北伐,任第四軍某營排長,轉戰於豫、鄂、贛、皖、魯、等省,以功擢升連、營長,再耀團附而進至團長。隸屬十九路軍領導。謝犧牲後,被追認為陸軍少將軍銜。

謝鼎新參加抗戰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深夜,日本海軍陸戰隊採取突然襲擊,炮轟防衞在上海闡北的愛國部隊第十九路軍。十九路軍在蔡廷鍇、蔣光鼐等抗日將領率領下,奮起抵抗。中國共產黨也發動上海各界人民積極起來支援,大大鼓舞了十九路軍的殺敵勇氣,全軍上下堅守陣地,浴血苦戰一個多月,由於國民黨政府不但不援助十九路軍,而且還斷絕對十九軍彈藥的供應,還下令解散上海的抗日救國義勇軍,並在暗地裏向日軍供給物資,結果十九路軍被迫撤退。不久,名震中外英勇抗日的十九路軍便被蔣介石調到福建去駐防。蔣此舉非常明顯,無非是把抗日愛國軍隊調離上海,求得日本侵略者的歡心,另是企圖藉助這支武裝力量來剪除異己。李濟深對蔣鑲內媚外的陰謀早已洞察,蔣的倒行逆施更引起愛國之士羣起反對,處這國難當頭,十九路軍為了挽救國家,拯救民族,馬上舉起反蔣抗日的義旗,由李濟深領導,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後來,蔣介石派出嫡系軍隊開赴閩地,進行武裝鎮壓,福建人民政府便從此夭折。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寇又炮轟擊蘆溝橋,大舉入侵華北,所有愛國之士,無不義憤填膺。具有報國之心的謝鼎新,對日寇的野蠻侵略極為痛恨,巴不得立刻奔馳抗日沙場,與敵決一死戰。當時蔡廷鍇將軍在北海專函告他,謝即請纓上前線殺敵,在上海大場與日寇展開激戰,相持數日,他率領的一七六師一○五一團和一○二○團傷亡頗重,全師所屬僅存二百餘人。日寇亦伏屍遍野。我軍正在極其艱苦境地,非有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便不能再支持。斯時,謝鼎新身先士卒,英勇向前,在陣地中旋進旋揚其手呼日:“團長在此”。士卒知他同在火線,勇氣倍增,輕傷者不下火線,只有前進,毫無後退念頭。遂克復了談家頭等主要陣地多處。翌日晨,敵偵悉我軍甚寡,遂組織海陸空三軍配合,進行三面環攻,謝鼎新親自指揮戰士英勇抵抗至午後,不幸身中三彈,當即倒地昏迷不省人事,擔架兵急舁返後方,他從昏迷中稍醒,忽然瞋目大呼:“前進!衝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並呼:“閩川川吾兒,讀書救國”鳴呼!壯志未成便以身殉國。時值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午時,卒年三十有八。遺櫬由其弟慶林從上海護運回梧州。次年四月十二日公葬於梧州獅子山。並由原廣西省政府每年發給撫卹金,贍養其家屬。 [2] 

謝鼎新主要事蹟

謝鼎新與“六一事變”
廣西有所謂抗日救國軍新編第一師一支隊伍,從編成到裁併,不足5個月,只是曇花一現。但是,它在1936年“六一”事變中,曾掀起一些波瀾。李宗仁、白崇禧在“六一”事變之前,就深謀遠慮,要取蔣介石而代之。他們一面訓練民團,訓練幹部,擴軍備戰,一面聯繫省外軍閥和政客互相支援。第十九路軍自1934年2月“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已經解體。李宗仁、白崇禧因而利用他們“一·二八”上海抗戰的聲望,積極和他們聯繫,答應蔡廷鍇在廣西成立一個團,名義上是廣西隊伍,安插一部分舊第十九路軍幹部,經費由原來第十九路軍公積金開支。這一個團叫做獨立團,團長謝鼎新。謝是廣西蒼梧人,舊第十九路軍一個旅長。這一個團,除幹部多數是第十九路軍舊人外,士兵都是在廣西征集撥編。人員編制,軍械裝備都很充實,是一支有相當戰鬥力的隊伍。這一個團,就是後來“六一”事變中的“抗日救國軍新編第一師”的前身。
1936年5月間,胡漢民在廣州病逝。這時,蔣介石企圖取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引起陳濟棠疑懼。李、白蓄謀反蔣已久,因此聯合陳濟棠,假抗日之名,發動反蔣,掀起“六一”事變風波。當時,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等都是西南兩部會的常務委員,他們利用西南兩部會名義,於6月2日通電全國,籲請中央領導抗日。通電發出後,兩廣國民黨各級黨部及其御用的人民團體首先響應,發動抗日示威運動。西南兩部會在通電全國籲請抗日之前一天,即6月1日,飾令陳濟棠和李宗仁所屬部隊,改稱中華民國抗日救國軍,任命陳濟棠為西南聯軍總司令,李宗仁為副總司令。陳、李兩人同時就職,並籲請明令北上抗日。這時,李、白積極擴充軍隊,由原有的兩個軍擴充為4個軍之外,又以舊第十九路軍所供養的謝鼎新獨立團,擴充成為1個師,叫做“抗日救國軍新編第一師”,師長翁照垣。翁是廣東潮汕人,舊第十九路軍將領,“一·二八”上海抗戰時,翁是吳淞炮台守將,當時他是一個旅長。該師參謀長丘國珍是廣東海豐人,也是第十九路軍舊人。該師只有兩個團,第一團就是原謝鼎新獨立團,第二團團長李本一。李是廣西容縣人,是廣西嫡系,該團官兵俱是廣西人。新編第一師是6月中旬在貴縣編成,陳漢流是該師政訓處處長。 [4] 
“八一三”淞滬抗戰
1937年,謝鼎新所在陸軍一七六師參加第二次淞滬抗戰。
10月23日,反擊戰進入第三天,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天。二十一集團軍的《戰鬥詳報》以異常沉重的語言概括地敍述了這天的戰鬥:“本日敵之陸空步炮、戰車、毒瓦斯等諸種火器,如狂風驟雨急劇向我陣地進攻,亦為本集團軍參戰以來最為慘烈的抗戰之日。”擔任反擊的4個師,這天與進攻之敵展開全線激戰,傷亡空前嚴重,反擊戰遭到挫折而被迫停止。以下是該集團軍《戰鬥詳報》關於所屬各師23日戰鬥的記載。
“陳家行、孟家宅之線,遭敵之空炸炮擊,陣地工事幾全傾覆,(五一九旅)旅長龐漢禎陣亡,團長黃法睿負傷,官兵傷亡奇重,陳家行幾形不守。因兵力單薄、援隊用盡,只得自動撤回陳家行之南岸死守。”在一七三師陷於危急之時,一七六師和一七四師派部隊前來支援。“一七六師謝鼎新團由談家頭反攻,一七四師由趙宅協力,將敵驅回盛宅一帶。”“北侯宅之陣線又幾為敵突破,經三、四次之反覆衝擊,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一七四師)參謀長龍炎武負傷,營長曾鑑時陣亡。官兵傷亡雖多,然我屹然不動,敵卒未得逞。”
“談家頭前面,李家宅之敵,被謝鼎新團死力擊退,團長謝鼎新陣亡,營長江晶熙、陳立卿重傷,所部頓時混亂,但敵仍未敢前進。”
張家樓、灣宅之線,一七一師“遭敵之強烈攻擊,…反覆搏戰,旅長秦霖陣亡,團長黎式谷負傷,官兵傷亡甚眾。幸該師皆屬老兵,能沿着各自為戰,卒能始終保持原陣地。”
這天的激戰,成為這次反攻戰終於失敗的一戰。二十一集團軍戰至這天下午,在第一線參戰的廣西部隊4個師,兵力損失在五分之三以上,已無繼續在第一線作戰的力量。朱紹良和陳誠於當日下午先後電令廖磊,將前線防務交由第三十二、第十四、第五十三師等部接替,將部隊撒回京滬鐵路以南、蘇州河北岸進行整理。當晚20時以後,第七軍和第四十八軍的4個師開始撤出戰場,從而結束了這一場歷時3天的反擊戰。 [5] 

謝鼎新後世紀念

現存《謝鼎新墓碑文》:
“先兄鼎新行述
君諱鼎新,字仲鳴,號慶椿,蒼梧縣冠蓋區富膳村人。家世業農,君隴畝懷壯志,不屑為貼嗶小儒,嘗負笈於第一師範學校,非所願也,會西江督辦李濟深講武堂於肇慶,。君聞之喜投考焉,遂列前矛。既卒業而大軍北伐,君任第四軍某營排長,尋遷連長,轉戰豫、鄂、賴、皖,魯諸省,以功耀營附,已而進團長,隸十九路軍。廿一年秋,日本奪我東北三省,舉國莫敢言戰,閲四月,又侵我上海,十九路軍拒之,·是為一、二八之役,於是十九路軍名震中外,其建將籍廣西省者,則數君也,廿六年七月,蘆溝橋事起,敵乃大舉入寇,君慷概請纓,率第五路四十八軍一七六師一零五一團北上,敵飛機、戰艦、縱橫淞滬間,乃以主力攻大場,勢張甚,君奉第一軍胡宗南部兼領一零二零團馳赴滬,以第二營守湖裏宅,第三營攻陳家行,第一防談家頭,敵持其新機械,高鋒長轂,雷野慧雲,君浴血戰,苦持競日,第二營餘十數人,第一營六十餘人,敵亦伏屍遍野。君激勵士卒,補充彈藥,命一零二零團攻陳家行,自率第二營及一三營殘部攻談家頭,亥初,復戰,自軍興,前敵長官服裝與上卒同,莫能辨認,雷戰中往往失所在軍中,旋進旋揚其手呼曰:“團長在此。”土卒知君躬臨火線,勇氣陡增:裹創邁進,略不返頸,敵為之辟易,我遂克復談家頭。旦明,敵偵知我軍數寡,圍再合,三面環攻,君力戰久之,身中三彈,暈絕,擔架兵急舁返後方,君少蘇,忽嗔目大呼:“前進!”又日:“閩川吾兒讀書救國。“遂卒,鳴呼,壯已(矣)!時十一月二十三日午初也,事聞褒贈如例,君弟慶林護遺櫬,冒鋒鏑間關數千裏,歷七十餘日,竟達里門,又二年,四月十二日葬君於獅子山之陽,君為人樸訥有容。雖面漫無幾微見顏色,在軍中與士卒同甘苦,戰則身先,故人樂為效死,乃以偏師御強寇,援滬不五日,遽以身殉,平生抱負未能一二,悲夫(乎)1妻聶氏,女三,子閩川尚幼。籃室陳元,陳氏出君兄弟三人,長慶槐次即君又次為慶林,君卒年三十有八雲。
同懷慶林謹志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3] 
另存有《陸軍一七六師抗戰陣亡烈士公墓碑誌》: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六月十九日,安徽第一區暨嶽西縣黨、政、紳、商、學諸君,為籌建陸軍一百七十六師陣亡將士公墓事,會於潛山縣政府,甚勝舉也。時陰雨纏綿,蒞會凡數十人,羣情踴躍。關於勘地集賢招匠選材,以及推定任事人,分組分段設會籌備諸務,一一議決。黃蘄英廣諸縣,復共贊其成。墓地勘定潛山野人寨,背倚天柱,面臨潛河,形勢雄傑,與國殉相稱:並於其地,選塔、立祠、構亭、營園、置祀田、設學校,以為永久紀念,垂諸無窮!苑聲幸從諸君子後,誼當有述其可讓耶!日人之侵我也,時為二十六年七月,我一七六師方駐南寧,於是年十月,開抵上海,扼守寶山之大場、嘉定之談家頭,嗣轉戰至常熟福山,三與敵戰,旋因戰略關係,取道浙贛渡江,抵皖之合肥。徐海酣戰,宿蒙告急。奉令援蒙城,未至,蒙已陷落,乃扼守渦河兩岸,蒙渦一帶阻敵進犯,掩護大軍轉進。其年秋,敵大軍進窺武漢,復調赴鄂東,反攻黃梅,武漢撤守,乃移駐蘄春之劉公河,轉入英霍,並擊退竄英山犯羅田之敵,是為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年迄今,則守備皖鄂邊沿江諸地,鞏固省防。敵駐安慶無為,先後內犯,皆為我擊退。又攻安慶者三,攻無為者一,並一度復無為城。尤以三戰蘇太,戰況為最烈。三攻安慶,創敵為最巨。其三戰蘇太也,一為談家頭之役,一為支塘之役,一為謝家橋之役,皆以單薄兵力,對抗優勢之敵,團長謝鼎新,代團長蔡朝焜,既以巷戰衝鋒,先後殉職,團長褚兆月亦以傷重殞命道中,又陣亡中級軍官二員,下級軍官十八員,士兵二百二十六名。支塘、謝家橋則皆常熟轄境也。其三攻安慶也,一為二十八年五月,以郝文波為內應,突入城內,毀倉庫及飛機場,殲敵百餘,奪獲軍用品甚多,並將郝部收編。一為同年九月襲入飛機場,毀汽油庫。又於桐城之練潭,圍殲敵軍三百餘,獲敵酋一名,艇艦一艘,機槍、步槍四千餘。一為三十一年六月,奪佔小圍據地,迫近城郊,並於爭奪獅子山、寨山、洪家船、楊大山諸戰鬥中,斃敵西田中隊長以下二百餘。敵一部犯黃梅以圖策應,亦為我痛擊,斃敵崎山中隊長以下七十餘人,擄獲軍用品無算。又於期間剿除奸偽匪徒二千餘,匪患已紓。溯自南寧出師,越時六年,轉戰數省,大小百戰,殲敵數千。我亦陣亡中級軍官六員,下級軍官八十九員,士兵三千六百一十八名,而傷者不與焉。茲之公墓,所葬為三之一,而地之未復,及道遠莫致者,又不與焉。我國往時,外患多矣,究其危而不亡失而復得,實皆仁人志士心力之所為,我陣亡將士之關係,何以異此?天柱古為南嶽,今乃作國殤之幽宅,其生中甫以佐佑我邦家,又理之可必者也。至將士姓名籍貫,以及死事之時與地,別見於碑,不具書。系以銘曰:桂林山水,秀甲寰區,挺生人傑,武俠文紆,釁起北平,禍延南服,傳檄徵兵,遂偏山峪:西南萬里,轉戰前來,一朝赴義,千祀增哀,昔日睢陽,志存殺賊,魂魄猶雄,日星比照,河流赴海,嶽色摩空,伐石作銘,以實無窮。
1942年6月19日” [6] 
參考資料
  • 1.    何蘭生編著.《中國抗日將領英烈譜 上》:團結出版社,2014.01:第106頁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梧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組.《梧州文史資料選輯 第12輯 人物專輯1》:政協梧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07:第96-98頁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蒼梧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室,蒼梧文史 第2輯,,1986.10,第21頁
  • 4.    廣東省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存稿選編 第4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12:第358頁
  • 5.    餘子道,張雲著.《八一三淞滬抗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239頁
  • 6.    金肽頻主編.《安慶新文化百年 1915-2015 隨筆捲》:安徽文藝出版社,2016.01:第2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