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鴻燾

鎖定
謝鴻燾,字一塵,1873年出生於棲霞縣杏家莊村。反清義士。1954年,謝鴻燾病逝於蘇州,享年81歲。 [1] 
中文名
謝鴻燾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73年
逝世日期
1954年
出生地
棲霞縣杏家莊村

謝鴻燾人物生平

謝鴻燾東渡扶桑

謝鴻燾,字一塵,1873年出生於棲霞縣杏家莊村一個家境殷實、詩書傳家的門第,自幼聰慧過人,詩書琴棋一觸即通,厭惡繁文縟節的封建禮教。年長以後,對清朝政府腐敗昏庸的政治嫉惡如仇,矢志以改變社會現狀為己任。當時出國留學之風日盛,只要條件允許,有志青年無不心動。1904年,滿懷報國之志的謝鴻燾偕妻馬肅貞(也稱馬淑禎)一道東赴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夫妻雙雙出國留學,當時在棲霞縣唯此一例,全山東也不多見。久居封閉落後國土的這對志同道合的夫妻,到了人才雲集的異邦眼界大開。他們很快結識了我國留學日本的一批有志之士,如黃縣人徐鏡心、日照人丁惟汾等。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創建中國同盟會。謝鴻燾夫婦與徐鏡心、丁惟汾等53人成為首批會員,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活動,謝鴻燾還是山東主盟人之一。
馬肅貞是棲霞縣馬家窯村進士馬桂芳之女,可謂大家閨秀,幼年隨父親在台灣宜蘭縣知縣任所居住數年,所受教育和視野不比丈夫遜色。當時,馬肅貞對同期加入同盟會的浙江主盟人併兼任女子部、評議部宣傳、評議工作的秋瑾非常敬重。一身俠肝義膽的秋瑾,很快成為謝鴻燾夫婦無話不説的戰友。秋瑾創立“天足會”,宣傳女權,提倡女學,謝鴻燾夫婦均給予積極支持。1905年11月,日本政府出台《取締清朝留日學生規則》。秋瑾極其氣憤,當即與至友們呼籲中國留學生罷課,但沒發揮多大作用,便毅然決定回國,並號召我國留日學生歸國抗議。謝鴻燾夫婦深表贊同,並與之相約回國後“辦學校以鼓吹革命”。
1905年底,謝鴻燾夫婦告別早稻田大學,乘船返回祖國。

謝鴻燾南北呼應謀大計

歸國後,秋瑾與易本羲等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繼而創辦《中國女報》、主持紹興大通學堂等,宣傳婦女解放,鼓動革命。
與此同時,謝鴻燾夫婦併力聯絡留日同學徐鏡心、鄒秉綬等人在煙台創辦東牟公學。學校所需經費悉由謝鴻燾夫婦籌措,所聘教員幾乎全是革命黨人。他們在學生中秘密傳授“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思想。東牟公學對外是一所學校,對內則是中國同盟會會員南來北往的聯絡點,實際已成為膠東革命的中心。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謝鴻燾夫婦又着手創辦“端本女校”。在經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馬肅貞毫不猶豫地將父親遺留下來的田宅家產以及個人首飾、嫁妝變賣,以資學用。女校成功創辦以後,夫婦倆各執一校,師生勠力,和衷共濟,砥礪前行。謝鴻燾同時還在某報兼職,發揮輿論陣地作用,宣傳廢專制、立共和,與秋瑾南北呼應。
天有不測風雲。1907年,秋瑾與徐錫麟策劃浙江與安徽同時起義。由於情報泄露,徐錫麟被捕就義。秋瑾本可暫避脱險,可她堅信“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而凜然面對,留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遺言後英勇就義。噩耗傳來,謝鴻燾夫婦悲憤不已。馬肅貞從此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馬秋儀”,以示仰慕楷模形象和繼承秋瑾遺志、矢志繼續奮鬥的革命精神。
此時,謝鴻燾與革命黨人在煙台開拓的革命陣地日益壯大,煙台革命志士雲集。這不僅使煙台本埠革命活動發生明顯變化,而且帶動鄰近各縣革命活動風起雲湧。此事引起當局的恐慌和敵視,他們明察暗探,將謝鴻燾等被列入緝拿亂黨重點人物。一時間,港城煙台陰風四起,恐怖萬狀,革命中堅力量面臨危機,謝鴻燾被迫出走濰縣(今濰坊市區)。他們夫婦雖脱離險境,但辛苦創辦的東牟公學和端本女校都隨之被迫解體。

謝鴻燾舍家赴難促獨立

謝鴻燾夫婦到濰縣後,通過朋友關係,分別謀得在廣文書院和崇實女校執教的工作。此時,革命黨人與清朝統治者之間已形成劍拔弩張之勢,處於不同階層的各種人物也粉墨登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謝鴻燾從種種社會亂象中,看清了革命之不易、前途之艱險。他後來在《懷虛詩草》中的詩句“磨礪心益堅,豪氣自磅礴” “從此着長鞭,不負平生約”,正是當時心境的寫照。不久,謝鴻燾的革命宣傳工作就藉助在書院任職的機會重新開始了,廣文書院也成為革命黨人新的聯絡點。
1911年10月(農曆辛亥年八月),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傳到濰縣,剛因宣傳革命被廣文書院奉命辭退的謝鴻燾備受鼓舞。他對妻子説:“清廷迨覆矣,當促其終!”於是夫妻倆立馬收拾細軟,率女兒蘭畹、蘭馨趕赴濟南,參加山東獨立活動。
11月12日,50餘名同盟會會員在濟南大明湖歷下亭秘密集會,議決成立保安會,並推舉謝鴻燾為會長。13日,在濟南各界商討山東獨立問題的聚會上,謝鴻燾慷慨陳詞,對山東巡撫孫寶琦的推諉和狡辯進行有力抨擊,令孫寶琦理屈詞窮。接着,謝鴻燾嚴正聲明:如不同意,就武力解決!最後,孫寶琦不得已接受了民軍“都督”頭銜,當即宣佈脱離清廷,並通電宣佈山東獨立。
數日後,武昌方面通電邀請獨立各省派代表前往商討建立民國中央政府事項,謝鴻燾以山東代表的身份動身南下。他先去武昌,後轉至上海,於12月29日出席選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會議。三天後,他又在南京出席了孫中山先生的就職典禮。南方各省革命的大好形勢鼓舞人心,謝鴻燾興奮不已。他以“河山今還我,建國資賢勞” “直抵黃龍日,會飲醉醇醪”,抒發此時的情懷。

謝鴻燾壯志未酬轉慈善

謝鴻燾離開山東赴武昌商討建立全國共和政府之際,清廷遺臣孫寶琦重蹈舊轍,乘機宣佈取消山東獨立,並對革命黨人大肆搜捕,恐怖陰雲再度籠罩省城濟南。馬秋儀積極聯絡革命志士,共同倡言繼續革命,不遺餘力,同時教導兩個女兒一起投入革命宣傳工作。
此時的煙台,因有留日回國的同盟會會員徐鏡心、欒鍾堯、李鳳梧等先進分子併力活動,以及兩校(東牟公學和端本女校)一報(《渤海日報》)前期的孕育影響,緊步武昌起義後塵,舉戈易幟,成果斐然。然而,事過不久,煙台革命權力旁落,形勢日趨緊張。欒鍾堯等人赴上海請求援助,並邀請謝鴻燾回煙台主持大局。謝鴻燾推辭説:“我不願為都督名義與同志相摩擦。若為革命成功計,未若請胡瑛任山東總督。彼接近黃克強(黃興),可有利於請派海軍助戰也。”此建議得到孫中山先生贊同,於是以胡瑛為首的山東軍政府在煙台正式成立。謝鴻燾與徐鏡心同時擔任都督府高級顧問。煙台軍政府初創,財力薄弱,運轉艱難。馬秋儀出面發動女子國民捐運動,籌集資金。在她的動員下,胞弟馬寶鱗變賣莊宅一處和土地、山嵐數百畝,支援新軍之用。
民國建立兩個月後,孫中山先生以“清帝退位”為條件,讓總統位於袁世凱。袁世凱藉機宣佈取締國民黨,解散國會,又於1914年5月公佈《中華民國約法》,使原來謝鴻燾等人起草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成為廢紙。其間,同盟會會員掀起的“二次革命”很快失敗。熱心於議會鬥爭的謝鴻燾只好離開南京,避禍於濟南。是年末,他見到老朋友于洪起,曾發出“處世皆夢幻,風塵何僕僕”的消極感嘆。
1915年12月,袁世凱倒行逆施,眾叛親離,天下人羣起而攻之。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6月,袁世凱病逝。7月,國會重新召集,謝鴻燾還短暫心存希望。但是,此後軍閥混戰給全國造成的動盪不定局勢,使他無力兑現“我欲乘六龍,飛向崑崙巔”的豪言壯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謝鴻燾雖然保留山東省議會議員的頭銜,照例履行應盡的職責,但已無法左右局勢。1922年,國民黨山東省第三屆議會選舉,謝鴻燾以元老資格被提名為議長候選人。為了競選獲勝,他支持“天壇”派(當時山東省議會分四個派系)議員為自己拉選票。結果,由於被一些違背正常選舉秩序的舉動所幹擾,謝鴻燾落選了,其威望也隨之下降。想不到的是,隨後靠賄選登上大總統職位的曹錕,竟以“賄選罪”通緝謝鴻燾。
1925年,孫中山先生不幸病逝。國民黨內部分裂,全國形勢更加複雜和險惡,謝鴻燾無奈發出“坎坷悲伏櫪,愴懷憂家國”的喟嘆。他心灰意冷,只好攜家眷退避故里,以吟詩、撫琴打發時日。1926年至1928年,賦閒在家的謝鴻燾目睹國民黨右派背叛孫中山,搞反革命政變,各地陰風暗流、甚囂塵上;地方國民黨重組,新老派之間明爭暗鬥,非常痛心。新派年輕頭領不但不尊重謝鴻燾等元老,還處處進行刁難和打擊。面對如此環境,謝鴻燾不得不移居煙台,住在二馬路東12號。此後的十多年時間裏,他與妻子馬秋儀主要做慈善等公益事業。夫婦倆先後成為煙台紅十字會的主要成員,謝任會長,馬任董事兼芝罘女中董事。謝鴻燾還忙於籌辦孤兒院、養老院等慈善機構,閒暇時彈琵琶、古琴和寫詩、練書法。
謝鴻燾雖報國無用武之地,但初衷未改,氣節未變。煙台毓璜頂上小蓬萊有他揮毫寫下的“海天一色”,以抒胸懷;個人詩作,經過精挑細選,選40首編成《懷虛詩草》,付梓寄意。1934年,他曾通過親屬關係,營救過清華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宮尚行出獄。1937年“七七事變”後,煙台淪陷。謝洪燾因年事已高,家口又大,無法外遷躲難,只能原地隱居。日本人得知他的社會威望和留日背景,曾三番五次登門,許以厚祿,請他出來做事。當時謝家經濟來源已斷絕,一家九口生活拮据。面對軟硬兼施的説客,謝鴻燾死活不應,並裝出一副老態龍鍾、病弱不堪的樣子,隱身斂跡。
從此以後,謝鴻燾夫婦不問政事,率一家大小在房屋周圍種菜養雞,沒錢花了就變賣傢什、衣物,就這樣艱難地度過了八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謝鴻燾夫婦隨女兒先後定居上海、蘇州。
1954年,謝鴻燾病逝於蘇州,享年81歲。謝鴻燾去世後,女兒將他使用的琵琶捐贈給了上海音樂學院。1960年,90歲的馬秋儀亦在蘇州病逝。章太炎先生曾撰文稱讚她:“夫人初適先生時,資裝甚備,後設學校及謀倡議,皆斥賣田宅以奉之。光復事成,其夫婦亦耦俱無等差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