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重光

鎖定
謝重光,漢族,1947年生,福建武平人。福建師大社會歷史學院教授、博導。出身於世代書香家庭,曾祖父是前清秀才,祖父和外祖父俱是前清貢生,父親謝成珂是漳州農校退休教師。
謝重光教授於198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獲碩士研究生,1987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現任福建師大社會歷史學院教授、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兼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及宗教研究所教授,並擔任國際客家學會理事、中國唐史學會會員、省歷史學會理事等社會學術職務。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有重大貢獻的專家稱號和津貼。
中文名
謝重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7年
畢業院校
廈門大學

謝重光研究領域

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唐宋史、佛教社會史、東南區域民族與族羣歷史文化、閩台宗教與民俗文化等。

謝重光主要作品

已出版《客家源流新探》、《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漢唐佛教社會史論》、《中國僧官制度史》(合著)、《陳元光與漳州早期開發史研究》、等專著18部,發表學術論文約200餘篇,參編書籍多種。

謝重光出版著作

1、《漢唐佛教社會史論》,台灣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版,台灣佛光山出版社改題為《晉——唐寺院與寺院經濟研究》,2001年重版
2、《唐三藏傳》,台灣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3、《李後主傳》,台灣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4、《中國僧官制度史》(合著、第一作者),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柳宗元傳》,台灣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6、《唐高祖傳》,台灣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7、《陳元光與漳州早期開發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8、《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997再版,台灣武陵出版社 1999年改用繁體字重版,(曾於1996年在《閩西日報》(連載))
9、《中國曆代名僧》(主撰),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敕修百丈清規>釋譯》,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11、《金門史稿》(合著),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年
12、《海峽兩岸的客家人》,台灣幼獅文化出版社,2000年
13、《客家形成發展史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
14、《鄉土中國——閩西客家》,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15、《畲族與福佬關係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6、《閩台客家社會與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福建客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18、《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12-20世紀客家婦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9、《客家文化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20、《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會生活》,商務印書館,2009年。
另:《中國古代史》講課提綱(連載)《教研文叢》(1984年2-6期,1985年1-3 期)

謝重光參編書籍

《客家文化叢書》,共10冊,任主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1997年6月第2次印刷。
《中國曆代名僧》任副主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敦煌學詞典》,撰稿人,上海辭書出版社
《佛教大辭典》,撰稿人,江蘇古籍出版社
《治國之道》,撰稿人,魏晉南北朝部分,北京:求實出版社,1988年
《唐史研究概述》,撰稿人,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年
《二十世紀唐研究》,撰稿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2-
《福建 山海交輝的文化福地》,撰稿人,第八、九部分,外文出版社,2006年1月版
譯著:
《中國古代契約文書的整理》,(日)池田温原著,譯文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研究通訊》 1986/04
《高昌三碑略考》,(日)池田温原著,譯文載《敦煌學輯刊》1988/01-02合刊

謝重光發表論文

序號 篇名 刊名 年/期
1-10
《略論唐代寺院、僧尼免賦特權的逐步喪失》,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01(收入何茲全主編《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p240-250)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動》,《教研文叢》1984/03
《“漢承秦制”與儒家獨尊局面的確立》,《教研文叢》1984/04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政治、佛學與玄學》,《教研文叢》1984/05
《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時期》,《教研文叢》1984/06
《王安石變法和程朱理學》,《教研文叢》1985/02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極度強化及其對資本主義萌芽的阻礙》,《教研文叢》 1985/03
《我國史學的過去與未來》,《教研文叢》1986/01-02(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大趨勢》,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五十年來國內漢唐寺院經濟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86/08
《中古寺院的社會功能》,《百科知識》1986/11;《教研文叢》,1987/04
11-20
《曲氏高昌寺院經濟試探》,《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01
《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人物》1987/04
《魏晉隋唐佛教特權的盛衰》,《歷史研究》1987/06
《也説倡優居處的稱謂》,《讀書》1987/10
《中古時代寺院為社會文化中心説》,《探索與爭鳴》1988/03
《唐代佛教政策簡論》,《世界宗教研究》1988/03
《唐代的廟市》,《文史知識》1988/04
《麴氏高昌賦役制度考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01
《敦煌學和經濟史研究的新收穫——讀〈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9/01
《晉唐寺院的商業和借貸業》,《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01
21-30
《“五四”精神與文化的多元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02
《六疾館 孤獨園 養病坊——漫談我國古代社會救濟事業》,《教研文叢》1989/02
《晉—唐寺院的園圃種植業》,《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03
《六朝貴族婦女精神風貌一瞥》,《在人間》1989/04
《〈龍湖集〉的真偽與陳元光的家世和生平》,《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9/05
《關於“住持”的釋義》,《辭書研究》1989/05
《中古佛教寺院為社會文化中心説》,《北朝研究》1990/01
《媽祖與我國古代河神、海神的比較研究》,《東南學術》1990/03
《北魏、東魏、北齊的僧官制度》,《北朝研究》1990/03
《媽祖崇拜宗教類型之我見》,《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1990/04
31-40
《東晉至唐時期的佛教寺院莊園》,《文史知識》1990 /05
《八十年代國內隋唐五代佛教社會史研究回顧》,《福建社科情報》1990/07
《淨人新探》,《社會科學戰線》1991/02
《〈唐嶺南行軍總管陳元光考〉質疑——附論陳元光平蠻開漳的性質》,《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1/02
《吐蕃佔領期與歸義軍時期的敦煌僧官制度》,《敦煌研究》1991/03
《陳元光與仙遊、建陽關係考辯》,《湄洲論壇》1991/04
《晉至唐中葉門閥士族與佛教寺院的關係——從〈開業寺碑〉談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1/04
《再論〈龍湖集〉是後人偽託之作》,《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1/04
《建安郡的始置時間及其相關問題》,《福建學刊》1991/04
《陳元光與漳州開發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福建社科情報》1991/04
41-50
《中古佛教寺院為社會文化中心説》,《聖女春秋》
《媽祖世譜考論》,《東南文化》 1992/01
《天下名山僧建多》,《佛教文化》 1992/04
《千年舊帳的妙用——吐魯番文書對中古寺院經濟研究的推動》,《文史知識》1992/08
《中唐儒學發展的機遇與迷誤——對韓、柳思想鬥爭的新觀察》,《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3/03
《閩西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客家》1994/01
《利用譜志,須具史識》,《客家》1994/02
《客家先賢胡銓評傳》,《客家》1994/02
《漳州初建時期的行政體制與社會發展狀況》,《客家》1994/03
《閩西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4/03
51-60
《一部系統總結中國簡牘學研究的新著——〈中國簡牘學綜論〉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態》 1994/04
《20世紀國內對隋唐五代佛教宗派及其思想學説研究之回顧》,《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9/04
《唐宋時期贛、閩、粵交界區域(客家基本住地)移民問題研究》,《客家》1994/04
《定光佛名號由來試釋》(以“煜明”筆名發表),《客家》1994/04
《陳元光家族遺蹟雜考》,《客家》1994/04
《畲族與古越族關係新證》,《福建民族》1994/04
《<客家文化叢書>前言》,《客家》1995/01
《客家源流新探 緒論》,《客家》1995/01;《南洋客總會訊》(新加坡)1995年
《陳元光研究中的史料鑑別與取捨問題——與歐潭生同志商榷》,《客家》1995/01
《關於客家研究中運用譜志資料失誤的分析》,《客家研究輯刊》 1995/01
61-70
《三山國王信仰起源於黎族説》,《福建民族》1995/(01-02)
《對客家先民大多曾寄居寧化石壁問題的探討》,《客家》1995/02
《論客家先民的基本構成》,《客家》1995/03
《陳元光文獻資料輯校與疏證》,《客家》1995/03
《近年來福建南少林研究述評》,《佛學研究》 1996/00
《客家先民與土著的鬥爭和融合》(上篇),《客家》1996/01
《〈全唐文〉所收陳元光表文二篇系偽作考》,《客家》1996/01
《客家先民與土著的鬥爭和融合》(下篇),《客家》1996/02
《國內客家學論文索引》一,《客家》1996/02
《唐代福建境內的土著種族人口》,《福建民族》1996/02
71-80
《三山國王信仰考略》,《世界宗教研究》 1996/02
(補充1)《評《泰國大峯祖師崇拜與華僑報德善堂研究》》,王見川等主編《民間宗教》第二輯(東南亞華人宗教專輯),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12月初版
《國內客家學論文索引》二,《客家》1996/03
《海峽兩岸“開漳聖王”崇拜之研究》(上),《現代台灣研究》 1996/(15)
《海峽兩岸“開漳聖王”崇拜之研究》(中),《現代台灣研究》 1996/(16)
《海峽兩岸“開漳聖王”崇拜之研究》(下),《現代台灣研究》 1996/(17)
《舊時武平縣萬安鎮魏公廟廟會情況調查報告》,《客家》1997/01
《媽祖信仰與儒、釋、道三教的交融》,《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1997/05
《潮汕民風的歷史演變》,《潮聲》1997/06
《土樓的起源與成因》,(以“高爾逸”筆名發表)《福建旅遊》1998/04
81-90
《張弓著〈漢唐佛寺文化史〉》,《歷史研究》 1998/05
《客家與客家文化》,《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1
《佛教改革家懷海》,《福建宗教》1999/01
《客家普遍溯源於寧化石壁的文化意藴》,《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1999/01
《20世紀國內對隋唐五代佛教宗派及其思想學説研究之回顧》,《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9/04
《客家民俗佛教定光佛信仰研究》,《佛學研究》 2000/00
《唐代僧侶的環保意識和貢獻》,《世界宗教文化》 2000/04
《閩越文化與客家文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0/06
《南方少數民族漢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現象”和“固始現象”透視》,《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00/09(收入呂良弼主編《中華文化與海峽兩岸漢民族研究》(漢民族研究2000年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7月版,p228-241)
《畲族在宋代的形成及其分佈地域》,《韓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1/01
91-100
《福佬人論略(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2
《福佬人論略(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3
《武陵蠻遷入粵、閩之史蹟》,《東南學術》 2001/03
《佛教的外衣,道教的內容:福建民俗佛教論略》,《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01/05,(曾於1999年3月提交台灣南華管理學院主辦的 “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
《試論媽祖信仰的社會功能》,《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02/01
《閩台客家社會與文化》,《現代台灣研究》2002/01
《也談文益禪師參桂琛的地點和年代——與王榮國同志商榷》,《世界宗教研究》 2003/01
《客家文化在台灣的變遷》,《東南學術》 2003/03
101-110
《海洋文化精神探源——從泉州説起》,《尋根》 2003/03
《宋代閩南文化在潮汕地區的移殖和傳播》,《韓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3/04
《台灣客家文學述略》,《現代台灣研究》2003/04
《宋元明清汀州的教育、科舉與刻書業成就》,《客家》2003/05
《武夷山》,《尋根》 2003/06
《客家婦女勤勞勇敢美德溯源》,《客家》2003/06
《明鄭集團與天地會關係考》,《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03/07
《閩西客家山歌所見客家婦女生活風貌》,《客家》2004/01
111-120
《新民向化——王陽明巡撫南贛對畲民漢化的推動》,《贛南師範學院學報》 2004/01
《畲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一脈——畲族文化學術討論會述評》,《政協天地》2004/01
《媽祖文化:建構東亞共同體的重要精神資源》,《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04/02
《閩台客家:山的兒女,山的品格》,《福建畫報》2004/03(總280期),(後收入《閩台客家情》,林仁芳主編,作家出版社,2005年10月,p3-8)
《試論贛南在客家民系形成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上),《客家》2004/03
《試論贛南在客家民系形成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下),《客家》2004/04
《祖國統一是兩岸客家人的共同心願——從客家人的崇正精神談起》,《客家》2004/04
《客家文化在台灣的承傳》,《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4
《唐宋時期南方民族關係的新格局》,《浙江學刊》 2004/05 (收入盧向前主編《唐宋變革論》,黃山書社,2006年5月,p32-61)
(補充2)《媽祖信仰:建構東亞共同體的重要精神資源》,馬來西亞雪隆海南會館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媽祖研究學報》第一輯,P69--78,2004.4
121-130
《客家人對閩西、閩西南邊緣地區的開發》,《三明客家》第九、十期,2004年10月
《客家與族羣文化》,《東南學術》 2004/S1,《客家》2004/06
《河洛文化與客家人》,《光明日報》 2004/11/02,《客家》2004/05,(後收入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編,陳義初主編《根在河洛——第四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版,p361-365;徐金星主編《河洛與客家研究》,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6年8月,p75-79;徐金星主編《河洛學與民族聖地研究》,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年8月版,p250-254)
《土地革命時期閩粵贛蘇區的客家婦女生活》,《黨史研究與教學》 2005/01
《温牀與中樞:南宋與明中葉贛南在客家民系中的地位》,《贛南師範學院學報》 2005/02
《客家婦女人文性格及其歷史成因》,《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2
《客家研究的新收穫——2004年客家文化研討會綜述》,《龍巖師專學報》 2005/02
《畲族文化學術討論會述評》,《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2
《客家文化在台灣的傳承》,《客家研究輯刊》 2005/02
《一部體例完備、特點鮮明的優秀地方史專著——〈福建史綱〉評介》,《莆田學院學報》 2005/03
131-140
《福建客家人向廣東的拓展》,《客家》2005/05
《客家人對屏東平原的拓墾》,《客家》,2006/02
《漳、泉二州文化形態異同論》,《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3 ,(2005年11月27日召開會議,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漳州市政協編,《論閩南文化 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鷺江出版社,2008年版,p112-128)
《浙南汀州村考察報告》,《客家》(2006/03-04期 謝重光 蘭俏梅)
《福建土樓之根》,《福建社科界》2006/04
《宋代畲族史的幾個關鍵問題——劉克莊〈漳州諭畲〉新解》,《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4
《二十年來客家研究若干重大問題的論爭》(節選),《客家》2006/05-06期
《閩南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互動和交融》,《海交史研究》2006/06
141-150
《喜讀〈媽祖研究文集〉》,《莆田學院學報》 2006/06
《閩台定光佛信仰宗教性質辨析》,《佛學研究》2006/15
《浙南汀州村考察記》,《嘉應學院學報》 2007/01
《閩粵土樓的起源和發展》,《中國歷史文物》 2007/01
《羅香林先生客家研究的貢獻與侷限》,《客家研究輯刊》2007/02,《客家》2007 /02;(收入肖文評主編《羅香林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p179-189)
《也論客家稱謂正式出現的時間、地域和背景》,《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7/03
《唐宋時期汀江流域的開發》,《客家》2007/03
《客家界定和客家文化分層理論》,《客家》,2007/05
《客家山歌文化淵源新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5
《客家山歌之河中的兩座波峯》,《客家》2007/06
151-160
《認識大埔——大埔歷史文化漫談》,《客家》2008/01,(2007年12月2日發表於台灣第二屆大埔文化學術討論會)
《客家方氏族譜<文天祥序>辨偽》,《客家》2008/02
《客從何處來》(第一講),(以“梁野山人”筆名發表),《客家》2008/02
《宋代蒞汀官師與定光佛信仰的形成——兼談定光佛信仰在台灣的傳播》,《客家》 2008/03
《中原情結與草根本色》(第二講),(以“梁野山人”筆名發表),《客家》2008/03
《大腳蠻婆與勤儉淑娘》(第三講),(以“梁野山人”筆名發表),《客家》2008/04
《宋明理學在客家地區的傳播》,《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6,(收入周雪香主編《多學科視野中的客家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p3-17)
《客家人人文性格芻議》,《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2
《“根”系中原——客家人的中原情結與草根本色》,《海峽旅遊》2008/04
161-164
《客家文化性質與類型新説——客家文化屬於移民文化説質疑》,《客家研究輯刊》 2009/01,《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2
《土樓之根與土樓文化的精髓》,《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09/06
《漫議天下名山僧建多》《南洋佛教》(新加坡佛教總會),第291期
收入文集的論文:
1、《關於唐後期五代間沙州寺院經濟的幾個問題》,韓國磐主編《敦煌吐魯番出土經濟文書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1986年12月版,p445~513
2、《略論唐代寺院、僧尼免賦特權的逐步喪失》,《晉——唐僧官制度考略》均收入何茲全主編《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p240-250,323-350
3、《談談晉-唐寺院園圃種植業的成就和貢獻》,文史知識編輯部編《佛教與中國文化》,中華書局,1988年10版,p407-414,2005年再版
4、《從吳夲的神化看福建民間宗教信仰的特點》,載《吳真人學術研究文集》張國舉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版,p83—97;(或《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4期)
5、《讀開業寺碑論晉唐時期士族與佛教寺院的關係》,載《隋唐佛教研究論文集》,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6、 《“開漳聖王”陳元光論略》,萬平近主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史料》第一輯,華藝出版社1990年版,p1-16
7、《中古佛教寺院為社會文化中心説》,中國唐史學會編,《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9月版,p248-264
8、《全唐文》所收二篇陳元光文真偽考,《陳元光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11版,p280-294
9、《論唐代佛教徒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編印,1995年7月版,p49-70
10、《閩西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日本大阪大學“東亞的經濟與社會”學術討論會論文集,91-113,載於《聖女春秋》1994年5月20日
11、《唐宋時期贛閩粵邊民族關係與漢族客家民系的形成》(會議論文)
12、《唐宋時期贛閩粵交界區域(客家基本住地)移民問題研究》,《第二屆客家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香港)1996年
13、《我的治學經歷》收入胡戟主編《唐研究縱橫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 月版,p199-206
14、《百丈懷海大師佛教改革論略》收入《何茲全先生八十五華誕紀念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p395-408
15、《宋代潮州主要從福建接受外來文化説》,《潮學研究》第6輯,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
16、《南越國的東北邊疆所屆及其歷史影響》,丘權政主編《佗城開基客安家》,中國華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p39-47
17、《從客家方言的形成看客家民系的形成——再論客家形成於南宋時期》,黃鈺釗主編《客從何來》,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年9月版,p392-397
18、《〈全唐文〉所收二篇陳元光文為偽作考》,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慶祝韓國磐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
19、《古代由贛入閩的主要路徑——附論石壁現象的文化底藴》,張恩庭主編《寧化石壁與客家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年9月版,p425-433
20、《古代由贛入閩的主要路途》,林善珂主編《梁野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9年版,p99-101
21、《宋代贛閩粵邊的移民與土著》,袁少芬主編《漢族地域文化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p207-216
22、《明清時期潮汕民風惡化問題試析》,陳三鵬主編《第三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花城出版社,2000年8月版,p298-308
23、《閩西客家定光佛信仰的形成與傳播》,徐正光主編《宗教、語言與音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2000年版,p119-148
24、《唐宋時期閩粵贛邊的土客關係》,載《第六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報告(交流)論文匯稿》 2000年版
25、《論定光佛信仰的形成和傳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編《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版,p426-444
26、《媽祖信仰的現代功能》 2001 年 5月“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
27、《崇文尚武、耕讀傳家:客家精神之精髓——以連城冠豸山和培田村為中心》(會議論文),“客家之旅與中國冠豸山培田古民居學術交流研討會”2001年10月
28、《略論唐代佛教徒的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及其貢獻》,收入《慶祝何茲全先生九十歲論文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p342-367
29、《以德治國應以誠信為本》,王碧秀主編《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1年鑑》 p232
30、《客家文化中的閩越文化因子》,福建省炎黃文化研討會、福建省文化廳編《閩越文化研究》,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8月版,p412-426
31、《唐宋時期閩粵贛邊土客關係》,蘇鍾生、吳福文主編《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0月版,p306-312
32、《略論媽祖信仰的主要社會功能》,林美容等主編“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台灣宗教學會出版,北港朝天宮發行2003年版,p323—336
33、《鄭成功與天地會》收錄在楊國楨主編《長洪海濤論延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4、《宋代閩南文化在潮汕地區的移植和傳播》,《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2003年版
35、《畲族文化研究》(上冊),福建省炎黃研究會等編,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p115-131
36、《畲族文化研究》(上冊),福建省炎黃研究會等編,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p201-211
37、《畲族文化學術討論會述評》,2003年11月18日召開,《畲族文化研究》(下冊),福建省炎黃研究會等編,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767-783
38、《天下名山僧建多——從峨嵋山佛教文化形成和發展説起》,永壽主編《峨眉山與巴蜀佛教》(峨眉山與巴蜀佛教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版,p53-56
39、《試論贛南在客家民系形成發展過程中的地位》,潘昌坤主編《客家搖籃贛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版,p15-32
40、《泉州人海洋文化精神探源》,《閩南文化論壇》論文集,(中國民系(閩南)文化節暨第二屆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2003年2月,p215-220;《閩南文化研究》,黃少萍主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9月版,p348-355
41、《宋明理學在福建客地的傳播》,陳世松主編《“移民與客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版,p470-478
42、《宋明理學對客家婦女生活的影響》,陳世松主編《客家婦女——紀念朱德母親鐘太夫人逝世60週年文集》,四川出版集團、天地出版社,2005年10月版,p168-210
43、《文以載道,文以明道——從詹敦仁的詩文看其家國思想》,詹石窗主編《紀念安溪開先令詹敦仁論文集》,廈門大學宗教學研究所、香港蓬瀛仙館出版,2005年11月版,p93-102
44、《懷海教規改革與禪宗對南方山區的開發》(2006年7月,敦煌佛教與禪宗學術研討會論文,已收入會議論文集)
45、《台灣的汀州客、漳州客與福佬客問題》,福建漳州市客家文化研究聯誼會編《海峽客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版,p13-23
46、《台灣客家人的墾荒事業》,福建漳州市客家文化研究聯誼會編《海峽客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版,p61-67
48、《漫談客家人的耕讀傳家傳統》,福建漳州市客家文化研究聯誼會編《海峽客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版,261-269
49、《多彩多姿的客家神明世界》,福建漳州市客家文化研究聯誼會編《海峽客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版,p335-342
50、《陳元光平蠻開漳的歷史真相及其對漳州福佬、畲族兩族羣的深遠影響》,2006年“族羣、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江明修、丘昌泰主編,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族羣與文化再現》,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p345-367
51、《第三屆閩台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閩台文化研究》 2006-10-30
52、《從劉克莊〈漳州諭畲〉看畲族的多元族源與漢化進程》,《畲族文化研究論叢》,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版,p45-56
53、《懷海教規改革與禪宗對南方山區的開發》,鄭炳林、樊錦詩、楊富學主編《敦煌佛教與禪宗學術討論會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7月版,p352-374
54、《二十年來中國客家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福建省炎黃文化研討會、福建省龍巖市政協主編,《客家文化研究》(上冊),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年9月版,p1-36,
55、《2004年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感言——代綜述》,福建省炎黃文化研討會、福建省龍巖市政協主編,《客家文化研究》(下冊),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年9月版,p824-837
56、《敦煌莫高窟與克孜爾背光比較》,(2007年8月15至8月19日由新疆龜茲學會、新疆經濟報、阿克蘇地委宣傳部、庫車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07龜茲學術研討會” 在新疆阿克蘇市和庫車縣舉行)論文參會,與敦煌研究院盧秀文副研究員合寫
57、《閩西定光佛信仰研究——以其身世、宗教屬性、形成傳播情況及相關民俗活動為中心》,(香港民間佛教會議論文, 已收入會議論文集,論文集由中華書局2007年10月出版《民間佛教研究》 譚偉倫 主編,p32-62)。
58、《閩粵台撿骨葬風俗及其淵源》,趙麟斌主編《閩台民俗新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p61-72
59、《福建土樓文化研究的兩個問題》,廖禮團、餘德輝主編《福建土樓客家文化學術研討論文集》,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年7月,p33-38
60、《宋代蒞汀官師與定光佛信仰的形成》,閩西客家聯誼會、龍巖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編《定光古佛與客家民間信仰》,2008年7月版,p12-20,與盧秀文合寫
61、《客家文化在台灣的傳承》,宋德劍主編《地域族羣與客家文化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p62-75
62、《客家文化性質與類型新説——客家文化屬於移民文化説質疑》,四川省社科院移民與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編印,《“移民文化與當代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紀念“湖廣填四川”340週年》,2008年12月版,p313-322
63、《30年來客家文化研究概述》,《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暨封建説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年會 ——負笈歷史學研究30年 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論文集》,2008.11.28/29,P254
64、《漳州客家人:從隱性到身份公開的奮鬥史》,《全球客家城市高峯論壇 都市客家的跨國比較》會議手冊,2009年8月,p171-189
65、《做好閩台客家族譜對接,促進“兩岸交流先行區”建設》,福建省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在武夷山舉辦了2009年“海峽西岸統戰文化研究論壇” 榮獲徵文二等獎。
66、《觀音信仰:佛教中國化重要的一環》,中普陀觀音文化研究會《論文集》一,浙江洞頭中普陀寺,2009.4.29
隨筆札記:
1、《漳州開發史上的一樁公案》,《閩南日報》1989/06/02
2、《林少丹的鐘馗畫》,《福建日報》1993/04/08,(收入《林少丹鍾馗畫集》福建美術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3、《閒話“七閩”和“八閩”》,(以“煜明”筆名發表),《福州晚報》1993/05/05
4、《<西遊記>與永泰山水》,(以“煜明”筆名發表),《福州晚報》 1993/06/30
5、《甘棠開港之謎》,(以筆名“煜明”發表),《福州晚報》1993/08/11
6、《“煮豆結緣”別解》,《福州晚報》,1995/08/02
7、《洗骨葬風俗探源》,《閩西日報》1995/07/10,(後收入林善珂主編《梁野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9年版,p97-99)
8、《仙都與山都》,(以筆名“高爾逸”發表),《薌江報》1996/06/22及《閩南日報》1996/09/13
9、《漫議雪峯寺》,(以“高爾逸”筆名發表),《福州晚報》1996/12/04
10、《高揚客家精神的盛會——世界客屬第13屆懇親大會側記》(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1997/01
11、《旅台半月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海峽緣——閩台文化交流紀實》,1997年12月版,p175-187
12、《母親,我心中的良師》,《閩南日報》1999/09/15
13、《憶增能》《武平文史資料》總第十六輯,政協武平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2000 年11月
14、《紀曉嵐在汀州逸事》,收錄於《鄉音》第廿五期,2002年元月,台北市福建省武平同鄉會印,p58-59
15、《客家童謠“月光光,秀才郎”的來源》,收錄於《鄉音》第廿五期,2002年元月,台北市福建省武平同鄉會印,p102
16、《“客家文化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梅州召開》,《客家》2003/06
17、《“中國帥才”客家文化論壇即將舉行》(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 2004/01
18、《朱子傳人楊方》,(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5/05
19、《濟世能臣馬馴》,(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5/06
20、《直亮名臣裴應章》,(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6/01
21、《明鄭干城劉國軒》,(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6/02
22、《寧陽高士李世熊》,(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6/03
23、《汀南異人黎士弘》,(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6/04
24、《河西走廊巡禮》,《福建社科界》2006/05
25、《閩學殿軍雷鈜》,《客家》2006/05-06
26、《變法維新志士劉光第》,《客家》2006/05-06
27、《隴上行五首》,福建省武平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梁野文藝》,2006/08
28、《隴上圓夢》,《炎黃縱橫》2007/01
29、《黃南球先生年譜》等三部新著介紹,(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7/03
30、《胡氏先賢胡銓評傳》,《客家》,2007/04
31、《<胡文虎評傳>等三部著作介紹》,(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 2007/04
32、《<客家形成發展史綱>等三部專著介紹》,(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7/05
33、《<廣東族羣與區域化研究>等三部專著介紹》,(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7/06
34、《<台灣客家族羣政治與政策>等三部專著介紹》,(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8/01
35、《<金廣福墾隘研究>、<客家山歌>、<江西客家>、<泰興客家方言研究>介紹》,(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8/02
36、《<客家文化研究>、<田野中的地域社會與文化>、< 明清閩粵邊客家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介紹》,(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8/03
37、《<台灣客家>、<廣東客家文學史>、<客家文學史綱>介紹》,(以“高爾逸”筆名發表)《客家》2008/04
38、《西山圓夢》,《閩西日報》2008/09/17
39、《父親的路》,《客家文學》(2009-12-27)
(資料整理:吳榕青)
茲定於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下午3:00在偉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學術講座,屆時將邀請福建師大社會歷史學院教授、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謝重光作題為《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和草根本色——兼談區域文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的學術報告,歡迎師生們踴躍參加。
講座題目:
《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和草根本色——兼談區域文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謝重光人物評價

他在北京師範大學的博士導師,開創“漢魏之際封建説”及寺院經濟研究和兵制史研究的著名歷史學家何茲全教授(1911年— ),為其近作《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一書撰序評價:“他治學勤謹,善於思考,所做博士論文,在寺院經濟和教團組織的社會、文化活動方面,常能發人所未發,提出新觀點、新見解,得到學術界的好評。學成回到福建,按照陳寅恪先生提出的做學問要“預流”的思想,結合福建歷史文化,投身到客家文化的研究中,因為學養有素,又好學深思,勇於創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