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朓

鎖定
謝朓(464年—499年),字玄暉,齋號高齋,陳郡陽夏縣(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出身陳郡謝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南齊詩人。 [1] 
南齊建元四年(482年)“解褐入仕”,為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487年),從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遊,任其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十年(492年),隨隨王蕭子隆至荊州,永明十一年(493年)還京,為驃騎諮議、領記室,掌霸府文筆,又掌中書詔誥。建武二年(495年),出為宣城太守,因又稱謝宣城。兩年後,復返京為中書郎。之後,又出為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永泰初因告岳父王敬則謀反,遷尚書吏部郎,因又稱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因泄露江祏兄弟欲立始安王蕭遙光事,遭構陷而死於獄中。年僅三十六歲。 [1] 
謝朓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餘首,長於五言詩,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有集已佚。後人輯有《謝宣城集》。 [2] 
別    名
謝宣城
謝吏部
小謝
玄暉
高齋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丹陽郡建康縣(今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464年
逝世日期
499年
主要成就
山水詩創作
主要作品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
本    名
謝朓
籍    貫
陳郡陽夏縣(今河南省太康縣)

謝朓人物生平

謝朓早年經歷

謝朓像 謝朓像
謝朓出身名門貴族,與山水詩人謝靈運同為陳郡謝氏一族,世代高門甲族,故以甲族資格的太尉行參軍為起家官。 [3]  [4] 
謝朓少有文才,《南齊書》本傳稱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建元四年(482年)“解褐入仕”,先後做過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隨王蕭子隆的文學(官名),又是“竟陵八友”(竟陵王蕭子良的文人集團)之一。 [3]  [4] 
永明元年(483年),為隨王東中郎將蕭子隆府掾吏。在永明前、中期,他擔任的多為閒職,過着輕裘肥馬、廣結詩友的貴族生活。 [3]  [4] 
永明九年(491年),為衞軍將軍王儉東閣祭酒、太子舍人。 [3]  [4] 
永明十年(492年),為隨王鎮西將軍蕭子隆府功曹,轉隨王府文學,兼尚書殿中郎,又掌中書詔誥。隨同蕭子隆赴荊州,留下了不少詩篇。 [3]  [4] 

謝朓入朝升遷

蕭子隆素來對謝朓的才能十分愛賞,謝朓也得到了優厚的禮遇,往往在一起談詩作對,不分晝夜。不意這遭到操有實權的長史王秀之的忌恨。王秀之密奏齊武帝。此時齊武帝蕭賾正病重,降敕將謝朓召還京師。 [3]  [4] 
永明十一年(493年),謝朓為新安王蕭昭文府中軍記室。當年齊武帝蕭賾病逝。因為太子早亡,所以蕭賾在遺詔中,將政權託付給堂弟蕭鸞及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然而蕭鸞為了篡奪皇帝的寶座,醖釀政變的陰謀。蕭鸞一方面掃清篡帝的障礙,另一方面為了借用謝氏家族的聲威,加強自己的勢力,啓用了文名卓著的謝朓。 [3]  [4] 
永明十一年(493年)冬,蕭賾的長孫蕭昭業即位。由於介入了蕭子良和蕭昭業叔侄之間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誅,不久蕭子良也憂懼而死。這無疑為蕭鸞篡位提供了機會。 [3]  [4] 
隆昌元年(494年)秋,蕭鸞廢去蕭昭業的帝位,改立他的胞弟蕭昭文為帝,進一步獨攬了軍政大權。接着蕭鸞又假手蕭昭文,誅殺盡齊武帝的諸王子,最後又廢殺了蕭昭文,自己當上了皇帝。謝朓親眼目擊了一系列的事態變化,並被升遷為蕭鸞的驃騎將軍諮議官、領記室、掌霸府文筆、轉中書郎,除秘書丞(未拜)的顯要職位。 [3]  [4] 

謝朓仕隱宣城

建武二年(495年)夏日,謝朓出任宣城(今屬安徽)太守,複選中書郎,實現了他“凌風翰”“恣山泉”的願望。他既捨不得放棄袞袞公服,又想遠離血的現實,只得追求一種“仕隱”的境界。在宣城任上,謝朓將他的詩歌創作推向了數量和藝術的高峯。因又被後人稱為“謝宣城”。 [3]  [4] 
建武四年(497年),謝朓被任命為齊明帝蕭鸞庶長子晉安王蕭寶義的鎮北將軍府諮議、兼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這時蕭鸞已身染沉痾,而北魏軍隊常渡江騷擾,南北兵刃數次相接。當時謝朓岳父王敬則任會稽太守。由於他是齊武帝的心腹猛將,蕭鸞對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監視。王敬則怖懼萬狀,深感大禍臨頭。他的第五個兒子王幼隆派人到南東海治所與謝朓密談。謝朓怕自己被捲入,扣住來人,徑自告發。
王敬則被族滅後,永泰元年(498年),謝朓因功升任尚書吏部郎。 [3]  [4] 

謝朓被誣下獄

齊明帝死後,東昏侯蕭寶卷即位。東昏侯奢侈無道,其時國家混亂,官場腐敗。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江祏等人協助始安王蕭遙光謀取帝位,欲廢東昏侯。始安王派遣心腹劉渢見謝朓,鼓動他一齊起事。但謝朓認為自己受恩於明帝,東昏侯雖然無道但畢竟是明帝之子,所以不肯答應,並且將江祏等人的私謀告訴了別人。江祏等人恨之入骨,再加上以前謝朓因為人高傲,曾經諷刺過江祏、劉渢等,因此他們便尋機加害於他。 [3]  [4] 
永元元年(499年),江祏等人聯合始安王誣告謝朓欲謀反。東昏侯便將謝朓再次打入大獄。不久謝朓就死在獄中,年僅三十六歲。 [3]  [4] 

謝朓主要影響

謝朓詩歌

成就
謝朓詩歌的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創作。謝朓以其清逸流麗、工細自然的詩筆,描寫了以宣城為中心的皖南山水,對謝靈運以來的山水詩作了新的開拓和發展,給後來的唐詩以良好影響。 [3] 
謝朓在“竟陵八友”中詩名最著。他在西邸創作的詩歌,題材比較狹窄,除了遊宴應酬之外,就是詠物,如《詠風》《詠竹》等。這類詠物詩雖略有寄託,但主要是求其形似。還有不少是模擬漢魏晉宋的樂府民歌。這部分作品雖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但表現閨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 [3] 
自從隨府赴荊州以後,謝朓的詩歌創作有了新的開拓,特別是經歷了政治風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後他的詩歌無論內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不僅創作了大量的山水詩,表現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還創作了諸如《賽敬亭山廟喜雨》《賦貧民田》等詩歌,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 [3] 
謝朓和謝靈運合稱“二謝”。與謝靈運相比,謝朓山水詩多抒發真摯的思想感情,玄言詩的影響已被消除殆盡。謝朓的山水詩把描寫景物和抒發感情自然地結合起來。他浮沉於政治旋渦之中,目睹仕途的險惡和現實的黑暗,因此常常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現出對於宦途的憂懼和人生的苦悶。謝朓詩風以清新、清麗、清俊見稱,用字細膩而妍麗工巧。他部分詩歌摹仿謝靈運,如《遊山》《遊敬亭山》,都是鋪排羅列景物。謝朓亦常描寫自軒窗或案頭所見的景物,所寫山水風景多與都邑建築物相連,詩中風景出現具畫意的平遠構圖,頗具遠近層次,如《冬日晚郡事隙》依次由門前池、窗外竹而推向窗外的遠山平陸,以“上”“際”“中”等詞彰顯景物之間的方位關係,又能巧用動詞“帶”字,如“巉巖帶遠天”“清川帶長陌”,突出了巉巖與清川彷彿由筆墨揮灑而生的動態,因此獲得“詩中有畫”的評價。 [3] 
謝朓主張“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南史·王曇首傳附王筠傳》),他的詩歌創作正是貫徹了這一審美觀點。其詩語調搖曳從容,常用疊字,紆緩婉轉。要達到“圓美流轉”,聲律是一個重要因素。他較早地運用了《四聲譜》的成果,把講究平仄四聲的永明聲律運用於詩歌創作中。因此他的詩音調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鏗鏘悦耳。謝朓作詩善於熔裁,時出警句,善於攝取自然景色中最動人的瞬間,以清俊的詩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他為人稱道的詩句有“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觀朝雨》),“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遊東田》)等,這些警句清新雋永,流暢和諧,對仗工整,體現了“新體詩”的特點。他的五言詩如《遊東田》中的“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和徐都曹出新林渚》中的“結軫青郊路,回瞰蒼江流。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治宅》中的“闢館臨秋風,敞窗望寒旭。風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綠”等等,可以説是詩苑的上品。沈約十分服膺謝朓的五言詩。謝朓的五言新詩,是“永明體”的旗幟,而謝朓則是南齊詩人的冠冕。其《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向被人們論為獨步之作。 [5] 
謝朓的詩歌除了“語皆自然流出”(劉熙載《藝概》),依然清新自然外,還將佛、道的哲理自然地織入詩篇。鍾嶸在《詩品》中説,謝朓的詩歌“至為後進士子所嗟慕”,想見其在當時曾風靡詩壇,對文風有推動的作用。 [6] 
謝朓的短詩也很出色,耐人咀嚼,富於民歌風味。如《玉階怨》:“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又如《王孫遊》:“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還有《同王主簿有所思》《銅雀悲》《金谷聚》等篇,都是遣詞自然、音調和諧、感情含蓄的佳作,收到了小中見大、尺幅千里的藝術效果。這類小詩,對後來的五言絕句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影響。 [3] 
地位
謝朓在世時已被譽為當世最出色的詩人。沈約説:“二百年來無此詩。”謝朓是南齊一代山水詩的代表,開拓了自軒窗中觀賞山水的新空間,詞彙與技巧為其後的何遜陰鏗等詩人所借鑑,不少詩評家認為謝朓詩已具有唐詩風格。謝朓在宣城時,與友人合作聯句,每人作4句,續成一首長詩。聯句源出晉朝,謝朓的作品使聯句更普及。 [3] 
唐代詩人李白最敬仰和讚賞謝朓,作品亦受其影響,現存直接提到謝朓的詩有12首,如《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等。李白對謝朓特別懷念,有認同感和強烈共鳴,在《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中抒發對謝朓的思慕之情,其閨怨詩《玉階怨》,即模仿謝朓的同題詩歌。此外謝朓的詩歌,對盛唐詩人王維杜甫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謝朓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這一切都充分説明了謝朓在中國詩歌藝術的發展史上,有着特殊的貢獻。 [3]  [7] 

謝朓散文

謝朓的辭賦散文,成就不如詩歌,但也有值得稱道的。現存的幾篇賦,如《思歸賦》《遊後園賦》《高松賦》《杜若賦》等,體制短小,聲律調協,富於抒情色彩。賦體自魏晉以後,題材有所擴大,篇幅有所縮小,不事鋪張,注重抒情;到了齊梁,由於聲律的運用,便逐漸向駢賦過渡。謝朓寫物寓意、借景抒情的小賦,正體現了向駢賦過渡的特點。 [3] 
謝朓還寫了一些諸如表章啓一類散文,如《文選》所錄《拜中軍記室辭隨王箋》一文,“不悟滄溟未運,波臣自蕩;渤澥方春,旅翮先謝。清切藩房,寂寥舊蓽,輕舟反溯,弔影獨留。白雲在天,龍門不見,去德滋永,思德滋深。唯待青江可望,候歸艎於春渚;朱邸方開,效蓬心於秋實”,情見乎辭,文情並茂。再如《齊海陵王墓誌銘》“風搖草色,月照松光。春秋非我,曉夜何長”,也很富於詩情畫意。 [3] 

謝朓歷史評價

南朝蕭衍:“三日不讀謝(朓)詩,便覺口臭。”(《本事詩》) [18] 
南朝沈約:“吏部信才傑,文鋒振奇響。調與金石諧,思逐風雲上。豈言陵霜質,忽隨人事往。尺璧爾何冤,一旦同丘壤。”(《傷謝朓》) [17] 
唐代李延壽:“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南史·謝朓傳》) [18] 
唐代李白:“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玄暉難再得,灑酒氣填膺。”(《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諾為楚人重,詩傳謝朓清。”(《送儲邕之武昌》) [9] 
唐代杜甫:“謝朓每篇堪諷誦。”(《寄岑嘉州》) [10] 
唐代劉長卿:“玄暉翻佐理,聞到郡齋頻。”(《奉和趙給事使君留贈李婺州舍人兼謝舍人別駕之什》) [10] 
唐代李商隱:“正是澄江如練處,玄暉應喜見詩人。”(《和韋潘前輩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謝朓真堪憶,多才不忌前。”(《懷求古翁》) [10] 
宋代唐庚:“詩至玄暉,漸有唐風。”(《語錄》) [11] 
宋代趙師秀:“輔嗣易行非漢學,玄暉詩變有唐風。”(《秋夜偶成》) [11] 
宋代嚴羽:“謝朓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滄浪詩話》) [7] 
明代胡應麟:“玄暉為唐調之始,唐人多法宣城”。(《詩藪》) [11] 
清代吳淇:“齊之詩以謝朓稱首,其詩極清麗新警,字字得之苦吟。較之梁,惟江淹彷彿近之,而沈約、任昉輩皆不逮,遂以開唐人一代之先。”(《六朝選詩定論》) [11] 
清代王士禎:“齊有元暉,獨步一代。”(《五言詩凡例》)“青蓮才筆九州橫,六代淫哇總廢聲。白紵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謝宣城。”(《漁洋精華錄》卷二《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其三) [12] 

謝朓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備註
高祖
謝據
東晉宰相謝安之兄
祖父
吳興太守,為南朝宋初宰相劉義康的親信重臣
祖母
範氏
南朝宋史學家范曄之姐
父親
官至散騎侍郎
母親
南朝宋文帝第五女
兒子
謝謨
[1] 

謝朓主要作品

《隋書·經籍志》有《謝朓集》十二卷,《謝朓逸集》一卷,均已佚。明人收集遺佚,重為編定,刻本甚多。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明抄本。今人郝立權有《謝宣城詩注》,曹融南有《謝宣城集校注》。現存詩二百多首。 [3] 
體裁
題名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詠風
後齋回望詩
同謝諮議詠銅爵台
詠竹
在郡卧病呈沈尚書
詠蒲
秋夜講解
休沐重還丹陽道中
同沈右率諸公賦鼓吹曲名·芳樹
答王世子
永明樂十首
同沈右率諸公賦鼓吹曲名·臨高台
閒坐
答張齊興
同詠坐上所見一物
侍宴華光殿曲水奉勑為皇太子作詩九首
望三湖
遊山
出下館
同詠樂器
齊雩祭歌八首
治宅
雜詠三首
同詠坐上玩器
和紀參軍服散得益詩
青帝
還塗臨渚
賽敬亭山廟喜雨
奉和隨王殿下詩十六首
赤帝
詠薔薇
隋王鼓吹曲十首
黃帝
詠兔絲
落日同何儀曹煦
白帝
詠鸂鶒
至尋陽詩
夜聽妓詩二首
黑帝
高齋誢事
祀敬亭山春雨
迎神
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詔詩十首
送神
同羇夜集
始之宣城郡詩
三日侍宴曲水代人應詔詩九首
高松賦
七夕賦
擬宋玉風賦
思歸賦
杜若賦
野鶩賦
遊後園賦
齊海陵王墓誌銘
[8] 

謝朓史料索引

《南齊書·列傳第二十八》 [13] 
《南史·列傳第九》 [14] 

謝朓後世紀念

謝公宅
宣城謝朓樓
宣城謝朓樓(2張)
謝公宅位於安徽省當塗縣青山,為謝朓故宅。環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 [15] 
謝朓樓
謝朓樓,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謝朓擔任宣城太守時修建,時稱“高齋”。唐代為紀念謝朓,重建此樓,以其在郡署之北,改稱北望樓,或作北樓,人稱謝朓樓、謝公樓。因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而知名。明嘉靖方逢時重修。清康熙年間許廷式復重修,光緒年間魯一員再次重修。1997年又重建。 [16] 
參考資料
  • 1.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Ⅱ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1092-1093
  • 2.    鄭天挺 譚其驤.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2984
  • 3.    孫蘭.謝朓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4.1:1-298
  • 4.    呂慧娟 等.中國曆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一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527
  • 5.    沈松勤.論謝朓詩歌的藝術成就.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04):55-60
  • 6.    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上卷).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406-407
  • 7.    遊國恩 等.中國文學史(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321-323
  • 8.    謝朓全集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26]
  • 9.    管士光.李白詩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145-549
  • 10.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4-1383
  • 11.    陳慶元.玄暉詩變有唐風.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04):53-57
  • 12.    謝宇衡.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衍述.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1):26-32
  • 13.    國學導航-南齊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3-14]
  • 14.    國學導航-南史 卷十九 列傳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3-14]
  • 15.    謝公宅、謝公井、謝公池、謝公亭   .詩仙李白網.2012-08-12[引用日期2020-03-02]
  • 16.    詩裏秋天 愜意南北(跟着唐詩宋詞去旅遊)  .人民網.2016-10-07[引用日期2020-11-27]
  • 17.    鄧魁英 韓兆琦 等.漢魏南北朝詩選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388
  • 18.    郝立誠.謝朓及其詩[J].中州學刊,1984(2):98-10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