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晦

鎖定
謝晦(390年~426年),字宣明,陳郡陽夏縣(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南朝宋開國功臣。東晉東陽太守謝朗之孫,驃騎長史謝重之子。
謝晦出身陳郡謝氏,頗識機變,才略明練。東晉時期,投靠建威將軍孟昶,授中兵參軍。後歸順太尉劉裕,歷任太尉參軍、刑獄賊曹、豫州治中。執行義熙土斷,獻策攻打後秦,從徵司馬休之,頗有功勳。在東晉攻打後秦的十策軍謀當中,謝晦一人獨獻九策,卻令後世不得盡聞。宋武帝即位,歷任右衞將軍、侍中、中領軍,冊封武昌縣公。選為顧命大臣,輔佐宋少帝,加任中書令。景平二年(424年),謝晦參與廢殺宋少帝,迎立宜都王劉義隆即位。謝晦因擁戴之功出任衞將軍、荊州都督。 [56-70] 
元嘉三年(426年),聽聞傅亮伏誅,舉兵反叛,為檀道濟和到彥之所破,擒送建康伏誅,時年三十七歲。 [55]  [71-72] 
別    名
謝宣明
宣明
所處時代
晉末宋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
出生日期
390年
逝世日期
426年4月22日
主要成就
廢黜少帝,迎立文帝
主要作品
詩作《悲人道》
本    名
謝晦
官    職
中書令、荊州刺史
爵    位
武昌縣公

謝晦人物生平

謝晦早年經歷

謝晦早年原是建威將軍孟昶的中兵參軍,後被劉穆之舉薦給太尉劉裕,擔任太尉參軍。他曾代替患病的刑獄參軍處理訟案,把積壓如山的案件隨審隨斷,沒有一點錯誤,因而得到劉裕的器重,被任命為刑獄賊曹,不久又改任豫州治中從事 [1] 

謝晦追隨劉裕

義熙八年(412年),劉裕推行土斷,史稱義熙土斷。謝晦將僑置郡縣的人口分到揚州豫州兩地,表現得公平允當,轉任太尉主簿,後隨徵荊州刺史司馬休之 [2] 
義熙十一年(415年),在劉裕討伐司馬休之時,前鋒徐逵之兵敗被殺。在得知徐逵之戰死後,劉裕顯得十分憤怒,要親自被甲登岸,諸將勸諫,劉裕不從,更加憤怒。謝晦前抱持高祖,劉裕説:“我斬了你!”謝晦曰:“天下可無謝晦,不可無您啊。謝晦死了又有何妨?”恰逢胡籓已得登岸,司馬休之的軍隊退走,劉裕才停止親自登岸。 [3] 
義熙十二年(416年),謝晦隨劉裕北伐後秦,處理軍中內外要務。當時,劉穆之留守建康(治今江蘇南京),數次遣使向劉裕通報政務,而謝晦卻每每都有不同的意見,使得劉穆之十分憤怒。劉裕欲任命謝晦為從事中郎,徵求劉穆之的意見時遭到堅決反對。因此劉穆之在世的時候,謝晦一直沒有得到升遷。 [4] 
義熙十三年(417年),劉穆之去世,劉裕悲慟不已。當時,謝晦正在當值,聞聽消息非常高興。他親自到帳中落實劉穆之的死訊,當日便被任命為從事中郎 [5] 

謝晦佐命新朝

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受封宋公,建立宋國。謝晦被任命為宋國右衞將軍,加授侍中 [6]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南朝宋,史稱宋武帝。他在石頭城(在今南京清涼山一帶)登壇受禪,而後乘車駕進入台城。謝晦率領遊軍,負責登基儀式的警備工作,後改任中領軍,並以佐命之功獲封武昌縣公,食邑兩千户。 [7] 
永初二年(421年),謝晦因誤將封給南郡太守王華的爵位封給了北海太守王球,被免去侍中之職。不久,謝晦又改任領軍將軍散騎常侍。宋武帝還依照西晉羊祜的舊例,讓他入值殿省,統領宮中宿衞。 [8] 
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病重。謝晦與太尉長沙王劉道憐、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護軍將軍檀道濟一同入侍湯藥。 [9]  同年五月,宋武帝駕崩,太子劉義符繼位,史稱宋少帝。謝晦受遺詔輔政,進拜中書令 [10] 

謝晦廢立皇帝

宋少帝在東宮時,便喜歡狎暱小人。謝晦曾對宋武帝道:“陛下年事已高,應考慮如何使基業萬世長存,帝位至關重要,不能交給沒有才能的人。”他言下之意,是説宋少帝不適合繼承帝位。宋武帝又問他對廬陵王劉義真的看法。謝晦通過觀察,認為劉義真德不勝才,也不是皇帝的合適人選。宋少帝繼位後,居喪無禮,喜好遊狎之事,德行有失。謝晦便與徐羨之、傅亮一同密謀廢立,並將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劉義真廢為庶人,後又將其殺害。 [11] 
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徐羨之召檀道濟入朝,告以廢立密謀,取得檀道濟的支持。而謝晦以修繕領軍府為名,將士卒聚集到府中。不久,檀道濟與謝晦領兵闖入內宮,收繳皇帝璽綬 [12]  徐羨之隨後又以皇太后的名義廢宋少帝為營陽王,並遣使前往江陵,迎接宜都王劉義隆入京繼位。宋少帝不久後遇害。 [13]  當時,徐羨之擔心劉義隆繼位後,將荊州重鎮委付他人,便以錄尚書事的名義搶先任命謝晦為都督荊湘等七州諸軍事、撫軍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讓他在外作為朝中奧援。 [14] 

謝晦出鎮荊州

同年(424年)八月,劉義隆即位稱帝,改元元嘉,史稱宋文帝,並正式任命謝晦為荊州刺史,加授使持節。不久,謝晦進號衞將軍,加授散騎常侍,進爵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他堅辭郡公爵位,獲賜鼓吹一部。當時,劉義真、宋少帝先後遇害,謝晦常擔心宋文帝會記恨殺兄之仇。他到江陵後,刻意結交侍中王華(文帝親信),希望能借此免禍。 [15]  後來,宋文帝又調心腹到彥之回京任職。到彥之行至楊口,特意到江陵拜訪謝晦,臨別時還贈送馬匹、利劍、名刀等物。謝晦至此完全放下心來。 [16] 
元嘉二年(425年)十一月,謝晦命妻子曹氏與長子謝世休將兩個女兒送回京城,讓她們與彭城王劉義康、新野侯劉義賓完婚。當時,宋文帝在王華、王弘王曇首等親信大臣的勸説下,決定誅殺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他以北伐中原、拜謁京陵為由,調動軍隊,修治船艦,準備征討荊州。徐羨之等人對此絲毫不知。傅亮還寫信告訴謝晦:“朝中大臣大都不願北伐,皇帝將要派遣外監萬幼宗到荊州聽取你的意見。”但後來朝廷舉動異常,宋文帝的計劃也有些泄露。 [17] 
元嘉三年(426年)正月,黃門侍郎謝皭(謝晦弟)遣使向謝晦報信,稱皇帝是要征討荊州。謝晦不以為然,將傅亮的書信拿給諮議參軍何承天看,稱萬幼宗不日便到。他還讓何承天預先起草答詔,建議皇帝明年再進行北伐。不久,江夏內史程道惠得到一封書信,信中認為朝廷將要有大決策。他命人將書信交給謝晦。謝晦遂決定與朝廷決戰,並問諸將道:“三千戰士能守住江陵城嗎?”南蠻司馬周超認為三千人不但能守住城池,還能擊退外寇。謝晦當即任命他為荊州司馬建威將軍、南義陽太守。 [18] 

謝晦兵敗伏誅

主詞條:宋攻謝晦之戰
是月,宋文帝誅殺徐羨之、傅亮、謝世休,並收捕謝皭、謝世平、謝紹等謝氏子弟。謝晦先為徐羨之、傅亮發喪,然後上表訴冤,聲稱皇帝是受奸臣王華等人的蠱惑,要起兵清君側。宋文帝宣佈戒嚴,命到彥之、檀道濟、段宏劉粹張邵等各路將領一同討伐謝晦。謝晦命弟弟謝遁留守江陵,親率兩萬兵馬沿江東進。當時,謝晦的艦隊從江津一直延伸到破冢(在今湖北江陵東南,長江東岸),綿延近百里,旌旗蔽日,聲勢浩大。 [19] 
二月,謝晦兵至江口,命長史庾登之進據巴陵(治今湖南岳陽)。當時,到彥之正駐軍彭城洲(在今湖南嶽陽東北,長江南岸)。庾登之生性怯懦,畏而不敢進兵。他以連日大雨不利火攻為由,儘量拖延戰期,直至半個月後方命中兵參軍孔延秀進攻彭城洲,擊敗宋軍將領蕭欣。到彥之退保隱圻。謝晦再次上表自辯,表示皇帝只要誅殺王華等奸臣,自己便罷兵待罪。宋文帝將討逆重任全部委託給檀道濟。謝晦得知,惶恐不安,手足無措。 [20] 
檀道濟向謝晦進兵之前,曾對宋文帝説:“當年,入關攻打後秦期間,總共有十條奇策,謝晦一人獨獻其中的九條奇策。他才略明練,幾乎沒有人能敵得過他。然而,他未曾孤軍決勝,在戰陣行伍之間,恐怕不是他的長處。” [31]  可惜,謝晦獨獻的九條奇策,最終像荀攸十二奇策那樣失佚在古代記載中,最終沒能讓後世盡聞 [54] 
不久,檀道濟進抵隱圻,與到彥之會師。謝晦見宋軍戰艦不多,心中有所輕視,並未馬上出戰。至夜,東風大起,宋軍戰艦陸續抵達,前後相連,塞滿江面。荊州軍士氣渙散,更無鬥志。檀道濟進止忌置洲(在今湖北洪湖西南,長江北岸)時,列艦進擊。荊州軍不戰而潰,謝晦連夜逃歸江陵。當時,竟陵太守劉道濟率軍偷襲江陵,卻在沙橋被周超擊退。周超見謝晦全軍潰敗,當夜便離開江陵,隻身投降到彥之,但最終也未能免罪。 [21] 
謝晦見部眾潰散,只得帶着弟弟謝遯、侄子謝世基等七人棄城北逃。但謝遯身體肥胖,不能騎馬。謝晦常要停下等候,以致拖延了行程。他們逃至安陸延頭(在今湖北大悟東南)時,被戍主光順之抓獲,送往建康。宋文帝命將謝晦、謝皭、謝遯、謝世基、謝世猷以及孔延秀、周超、賀愔、竇應期、蔣虔、嚴千斯等黨羽一同斬於市曹。謝晦死時,年僅三十七歲。 [22] 

謝晦軼事典故

謝晦勸諫劉裕

劉裕征討司馬休之時,因女婿徐逵之戰死,惱怒異常。他不聽諸將勸諫,要親自披甲作戰。謝晦當時也在軍中,上前將劉裕死命抱住。劉裕喝令謝晦放手,並威脅要將其斬殺。謝晦卻道:“天下可以沒有我謝晦,但卻不能沒有劉公。謝晦一死,何足輕重。”這時,胡藩率軍登岸,擊退敵軍。劉裕方作罷。 [23] 

謝晦一對玉人

謝晦與族叔謝混一同站在劉裕面前,劉裕慨嘆道:“一時間竟然有兩個玉人站立於此。” [24] 

謝晦憂喜不同

晉恭帝禪位給劉裕時,徐廣悲痛不已,涕泗橫流。謝晦道:“徐公如此未免太過了吧!”徐廣答道:“您是宋朝的佐命元勳,我是晉朝的孤臣遺老。憂喜之事,自然不同。” [25] 

謝晦卿年已老

謝晦出鎮荊州時,特意去向堂叔謝澹辭行,面有自矜之色。謝澹問他有多大年紀了,謝晦答稱三十五。謝澹笑道:“荀羨二十七歲便當上北府都督,你與他相比,已算是老了。”謝晦慚愧不已。 [26] 

謝晦今得脱矣

謝晦被任命為荊州刺史時,去向蔡廓辭行。他屏退左右,問蔡廓道:“我能免禍嗎?”蔡廓道:“您是先帝委任的顧命大臣,廢黜昏君,擁立明君,在道義上並無不妥之處。但您殺死人家的兩個哥哥,而又向其稱臣,本就威高震主,而今又佔據上游重鎮,要想全身而退,恐怕很難。” [27]  謝晦為此憂惶不已,擔心不能離京赴任,一直到乘船出發,方才安下心來。他回望石頭城,高興的道:“今得脱矣。” [28] 

謝晦父女訣別

謝晦的長女是彭城王劉義康的王妃,才貌雙全。謝晦被殺時,謝妃到刑場與父親訣別,哭道:“阿父,大丈夫應戰死於沙場,怎能被殺於鬧市?”她説完哭暈過去,行人無不落淚。 [29] 

謝晦人物評價

劉裕:謝晦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 [30] 
檀道濟:入關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殆為少敵。然未嘗孤軍決勝,戎事恐非其長。 [31] 
拓跋燾:彼公時舊臣雖老,猶有智策,知今已殺盡,豈非天資我邪?
沈約:謝晦坐璽封違謬,遂免侍中,斯有以見高祖之識治,宰臣之稱職也。夫孥戮所施,事行重釁,左黜或用,義止輕愆。輕愆,物之所輕;重釁,人之所重。故斧鉞希行於世,徽簡日用於朝。雖貴臣細故,不以任隆弛法。至乎下肅上尊,用此道也。自太祖臨務,茲典稍違,網以疏行,法為恩息。妨德害美,抑此之由。降及大明,傾詖愈甚。自非訐竊深私,陵犯密諱,則左降之科,不行於權戚。若有身觸盛旨,釁非國刑,免書裁至,弔客固望其門矣。由是律無恆條,上多弛行,綱維不舉,而網目隨之。所以,哲人防著在微,慎大由小,蓋為此雲。 [32] 
李延壽:① 美風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鬢髮如墨。涉獵文義,博贍多通,時人以方楊德祖,微將不及。② 謝晦以佐命之功,當顧託之重,殷憂在日,黜昏啓聖,於社稷之計,蓋為大矣。但廬陵之殞,事非主命;昌門之覆,有乖臣道。博陸(霍光)所慎,理異於斯。加以身處上流,兵權總己,將欲以外製內,豈人主所久堪乎?向令徐、傅不亡,道濟居外,四權制命,力足相侔。劉氏之危,則有逾累卵。以此論罰,豈曰妄誅。宣遠所為寒心,可謂睹其萌矣。 [33] 
虞世南宇文護與晉裏克、宋謝晦無以異也。此三人者,並功藎一時,勢傾宇宙,若欲窺其神器,有餘力矣。其始實欲存國安身,從容沒齒,樹德後人,以贖前愆。……但三子才不逮於伊霍,故不能克全厥美,原其本志,豈不然乎? [34] 
杜佑:若王綱解紐,主權外分,藩翰既崇,眾力自盛,問鼎輕重,無代無之,如東漢之董卓袁紹,晉之王敦桓玄,宋謝晦、劉義宣,齊陳達、王敬則,梁侯景,陳華皎,後魏爾朱榮高歡之類是矣。 [35] 
蘇轍:宋武帝之亡也,託國於徐羨之、傅亮、謝晦。少帝失德,三人議將廢之,而其弟義真,亦以輕動不任社稷,乃先廢義真,而後廢帝,兄弟皆不得其死,乃迎立文帝。文帝既立,三人疑懼,羨之、亮內秉朝政,晦出據上流,為自安之計,自謂廢狂亂以安社稷,不以賊遺君父,無負於國矣。然文帝藩國舊人王華、孔寧子、王曇首,皆陵上好進之人也,惡羨之、亮據其逕路,每以弒逆之禍激怒文帝。帝遂決意誅之。……太史公有言:為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其意皆以善為之,而不知其義,是以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宋之君臣,誠略通《春秋》,則文帝必無惠公之禍,徐、傅、謝三人必不受裏克之誅。悲夫! [36] 
葉適:“謝晦自知不反,而猶舉兵犯闕,為徐傅陳寃,未審克捷之後又將何討。其愚如此,殺二王蓋不足道也。然以沈約所論,則當時亦無以三人為非者,豈託孤寄命之地,古人遂無復令終歟。” [37] 
王若虛:“傅亮、謝晦、徐羨之皆晉室之臣,而陰附劉裕,以成篡代罪,固不容誅矣。及其受裕顧託,曾未期年,而弒營陽、戕義真,略無忌憚之意,既已遣人迎文帝,則又分據要地以為後圖。此亂臣賊子之尤者,文帝誅之,蓋千古之所快。” [38] 
王應麟:“徐羨之、傅亮、謝晦之死,猶晉之裏克、衞之寧喜也,文帝不失為叔孫昭子。” [39] 
孫緒:謝晦方弒二君,而欲自處以佐命元勳,李密僭竊狂妄,既敗降唐,望以台司見處,可謂不自量矣然。 [40] 
黃淳耀:人各有能,有不能,以張子房之智略,而但為高帝畫策臣,未嘗特將。謝晦嘗從劉裕征討,指麾處分,曲盡其宜。及宋文帝將討晦,檀道濟曰:‘臣昔與晦同從北征,入闗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殆為少敵。然未嘗孤軍決戰,戎事恐非其所長。’未幾,道濟遂禽晦。向使子房特將,豈必能成淮陰之功;而謝晦但為謀臣,豈反出道濟之下哉。 [41] 
王夫之:① 傅亮、徐羨之、謝晦,皆輕躁而無定情者也。 [42]  ② 是舉也,羨之以位而為之首,而謀之夙、行之堅、挾險惡以幹大惡者,實謝晦也。 [43]  ③ 華歆、賈充、劉穆之、謝晦、沈約褚淵崔季舒,胥貪人也,扶人為亂賊,居篡弒之功,而身受佐命之賞,弗足責也。 [44] 
趙翼:當徐羨之、傅亮、謝晦受武帝顧命,立少帝義符,而義符失德,羨之等謀欲廢立。而廬陵王義真以次當立,又輕動多過,不任四海。乃先奏廢義真,然後廢帝,而迎文帝入嗣。其於謀國非不忠也。文帝即位之次年,羨之等即上表歸政,則亦非真欲久於其權,而別有異圖者。其曰“徐、傅執權於內,檀、謝分鎮於外,可以日久不敗。”此亦王華、王曇首等之誣詞,而未必晦等之始念也。只以華、曇首等系文帝從龍之臣,急於柄用,而徐、傅、謝等受遺先帝,久任事權,不除去之,無由代其處。是以百方媒孽,勸帝以次翦除,然後已可得志。觀於王華傳謂“華見羨之等秉權,日夜構之於帝。”此可知三人之死,不死於文帝,而死於華及曇首等明矣! [45] 
李慈銘:謝晦上太祖兩表,激烈簡至,其詞甚直,足以推見當日情事實由王華兄弟構陷,晦與徐傅本心可原。 [46] 
蔡東藩:① 徐羨之、傅亮、謝晦,越次迎立義隆,意亦欲乞憐新主,借佐命之功,固一時之寵,不謂求榮而招辱,希功而得罪,義隆嗣立,才及二年,而三子皆為義隆所殺。三子固有可誅之罪,但誅之者乃為一力助成之新天子,是不特為三子所未及料,即他人亦不料其若此也。人有千算,天教一算,觀於營陽、廬陵之遭害,及徐、傅、謝三子之被誅,是正天之巧於報復歟! [47]  ② 謝晦舉兵,上表自訟,看似振振有詞,曾亦思廢立何事,弒逆何罪,躬冒大不韙之名,尚得虛詞解免乎?夫賢如霍光,猶難免芒刺之憂,卒至身後族滅。謝晦何人,乃思免責。叛軍一舉,便即四潰,晦叛君,晦眾即叛晦,勢有必至,無足怪也。 [48] 

謝晦個人作品

《彭城會》 [49]  《悲人道》 [50]  《續世基詩》 [51] 

謝晦親屬成員

謝晦父親

父親:謝重,會稽王司馬道子驃騎長史。

謝晦兒子

兒子:謝世休,秘書郎。

謝晦女兒

長女:謝妃,嫁給彭城郡王劉義康
次女:謝氏,嫁給新野侯劉義賓

謝晦宗族

謝晦出身的陳郡謝氏是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頂級門閥,與琅琊王氏並稱,號稱士族領袖。
陳郡謝氏世系表(部分)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謝寄奴





謝探遠





謝淵





謝攸
謝珫




謝璵
謝温



謝球
謝元



謝肅
謝靈祐



謝虔




謝豁





謝才卿
謝幾卿
謝康





謝朗
謝重
謝絢
謝世基


謝世猷


謝瞻
謝紹


謝晦
謝世休


謝皭
謝世平


謝遁



謝恂
謝稚
謝璟
(失名)


謝甝




謝綜



謝約



謝緯
謝謨





謝模
謝承伯







謝濤



謝肇




謝峻








謝思
謝曜



謝颶

謝諼
謝篹
謝譓
謝顥

謝嵸

謝□
謝玄大
謝汪





謝鐵





謝衝



謝惠宣



謝明慧



表格參考資料: [33]  [52-53] 

謝晦史籍記載

宋書·卷四十四·列傳第四》 [32] 
南史·卷十九·列傳第九》 [33]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宋紀一》 [30]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宋紀二》 [31] 
參考資料
  • 1.    《宋書·謝晦傳》:晦初為孟昶建威府中兵參軍。昶死,高祖問劉穆之:“孟昶參佐,誰堪入我府?”穆之舉晦,即命為太尉參軍。高祖嘗訊囚,其旦刑獄參軍有疾,札晦代之,於車中一鑑訊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獄繁殷積,晦隨問酬辯,曾無違謬。高祖奇之,即日署刑獄賊曹,轉豫州治中從事。
  • 2.    《宋書·謝晦傳》:義熙八年,土斷僑流郡縣,使晦分判揚、豫民户,以平允見稱。入為太尉主簿,從徵司馬休之。
  • 3.    《宋書·謝晦傳》:入為太尉主簿,從徵司馬休之。時徐逵之戰敗見殺,高祖怒,將自被甲登岸,諸將諫,不從,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斬卿!”晦曰:“天下可無晦,不可無公,晦死何有!”會胡籓已得登岸,賊退走,乃止。
  • 4.    《宋書·謝晦傳》:從徵關、洛,內外要任悉委之。劉穆之遣使陳事,晦往往措異同,穆之怒曰:“公復有還時否?”高祖欲以為從事中郎,以訪穆之,堅執不與。終穆之世,不遷。
  • 5.    《宋書·謝晦傳》:穆之喪問至,高祖哭之甚慟。晦時正直,喜甚,自入閣內參審穆之死問。其日教出,轉晦從事中郎。
  • 6.    《宋書·謝晦傳》:宋台初建,為右衞將軍,尋加侍中。
  • 7.    《宋書·謝晦傳》:高祖受命,於石頭登壇,備法駕入宮。晦領遊軍為警備,遷中領軍,侍中如故。以佐命功,封武昌縣公,食邑二千户。
  • 8.    《宋書·謝晦傳》:二年,坐行璽封鎮西司馬、南郡太守王華大封,而誤封北海太守球,版免晦侍中。尋轉領軍將軍、散騎常侍,依晉中軍羊祜故事,入直殿省,總統宿衞。
  • 9.    《宋書·武帝紀》:三月,上不豫。太尉長沙王道憐、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護軍將軍檀道濟併入侍醫藥。
  • 10.    《宋書·謝晦傳》:少帝即位,加領中書令,與羨之,亮共輔朝政。
  • 11.    《南史·劉義真傳》:初,少帝之居東宮,多狎羣小,謝晦嘗言於武帝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萬代。神器至重,不可使負荷非才。”帝曰:“廬陵何如?”晦曰:“臣請觀焉。”晦造義真,義真盛欲與談,晦不甚答,還曰:“德輕於才,非人主也。”由是出居於外。及羨之等專政,義真愈不悦。時少帝失德,羨之等謀廢立,次第應在義真。以義真輕訬,不任主社稷,因其與少帝不協,奏廢為庶人,徙新安郡。景平二年,羨之等遣使殺義真於徙所,時年十八。
  • 12.    《宋書·徐羨之傳》:時謝晦為領軍,以府舍內屋敗應治,悉移家人出宅,聚將士於府內。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檀道濟先朝舊將,威服殿省,且有兵眾,召使入朝,告之以謀。事將發,道濟入宿領軍府。中書舍人邢安泰、潘盛為內應,其日守關。道濟領兵居前,羨之等繼其後,由東掖門雲龍門入,宿衞先受處分,莫有動者。先是帝於華林園為列肆,親自酤賣,又開瀆聚土,以像破崗,率左右唱呼引船為樂。是夕,寢於龍舟,在天淵池。兵士進殺二人,又傷帝指。扶帝出東閣,收璽綬。羣臣拜辭,衞送故太子宮,遷於吳郡。
  • 13.    《宋書·少帝紀》:夏五月,乙酉,皇太后令曰:“……義符長嗣,屬當天位,不謂窮兇極悖,一至於此。……今廢為營陽王,一依漢昌邑、晉海西故事。奉迎鎮西將軍宜都王義隆入纂皇統。”六月癸丑,徐羨之等使中書舍人邢安泰弒帝於金昌亭。
  • 14.    《宋書·謝晦傳》:少帝既廢,司空徐羨之錄詔命,以晦行都督荊湘雍益寧南北秦七州諸軍事、撫軍將軍、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欲令居外為援,慮太祖至或別用人,故遽有此授。
  • 15.    《宋書·謝晦傳》:太祖即位,加使持節,依本位除授。……尋進號衞將軍,加散騎常侍,進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讓進封。又給鼓吹一部。至江陵,深結侍中王華,冀以免禍。
  • 16.    《南史·到彥之傳》:彥之自襄陽下,謝晦已至鎮,慮彥之不過己,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晦亦厚自結納。彥之留馬及利劍名刀以與晦,晦由此大安。
  • 17.    《宋書·謝晦傳》:二女當配彭城王義康、新野侯義賓。元嘉二年,遣妻曹及長子世休送女還京邑。先是景平中,索虜為寇,覆沒河南。至是上欲誅羨之等,並討晦。聲言北伐,又言拜京陵,治裝舟艦。傅亮與晦書曰:“薄伐河朔,事猶未已,朝野之慮,憂懼者多。”又言:“朝士多諫北征,上當遣外監萬幼宗往相諮訪。”時朝廷處分異常,其謀頗泄。
  • 18.    《宋書·謝晦傳》:三年正月,晦弟黃門侍郎皭馳使告晦,晦猶謂不然,呼諮議參軍何承天,示以亮書,曰:“計幼宗一二日必至,傅公慮我好事,故先遣此書。”承天曰:“外間所聞,鹹謂西討已定,幼宗豈有上理。”晦尚謂虛妄,使承天豫立答詔啓草,伐虜宜須明年。江夏內史程道惠得尋陽人書,言:“朝廷將有大處分,其事已審。”使其輔國府中兵參軍樂冏封以示晦。……晦欲焚南蠻兵籍,率見力決戰。……晦仍問諸佐:“戰士三千,足守城不?”南蠻司馬周超對曰:“非徒守城而已,若有外寇,可以立勳。”即於坐命超為司馬、建威將軍、南義陽太守。
  • 19.    《宋書·謝晦傳》:太祖誅羨之等及晦子新除秘書郎世休,收皭、皭子世平、兄子著作佐郎紹等。樂冏又遣使告晦:“徐、傅二公及皭等並已誅。”晦先舉羨之、亮哀,次發子弟兇問。……乃奉表曰:“若臣等志欲專權,不顧國典,便當協翼幼主,孤背天日,豈復虛館七旬,仰望鸞旗者哉?故廬陵王於營陽之世,屢被猜嫌,積怨犯上,自貽非命。天祚明德,屬當昌運,不有所廢,將何以興?耿弇不以賊遺君父,臣亦何負於宋室邪?……此皆皇宋之宗臣,社稷之鎮衞,而讒人傾覆,妄生國釁,天威震怒,加以極刑,並及臣門,則被孥戮。……王弘兄弟,輕躁昧進;王華猜忌忍害,規弄威權,先除執政,以逞其欲。”太祖時已戒嚴,諸軍相次進路。尚書符荊州曰:“中領軍到彥之率羽林選士果勁二萬,……南兗州刺史檀道濟統勁鋭武卒三萬,……驍騎將軍段宏鐵馬二千,……又命徵虜將軍、雍州刺史劉粹控河陰之師,衝其巢窟。湘州刺史張邵提湘川之眾,直據要害。”……以弟遁為冠軍、竟陵內史,總留任。……晦率眾二萬,發自江陵,舟艦列自江津至於破冢,旍旗相照,蔽奪日光。
  • 20.    《宋書·謝晦傳》:晦至江口,到彥之已到彭城洲。庾登之據巴陵,畏懦不敢進。會霖雨連日,參軍劉和之曰:“彼此共有雨耳,檀徵北尋至,東軍方強,唯宜速戰。”登之恇怯,使小將陳祐作大囊,貯茅數千斛,縣於帆檣,雲可以焚艦,用火宜須晴,以緩戰期。晦然之,遂停軍十五日。乃攻蕭欣於彭城洲,中兵參軍孔延秀率三千人進戰,甚力。欣於陳後擁楯自衞,又委軍還船,於是大敗。延秀又攻洲口柵,陷之,彥之退保隱圻。晦又上表曰:“若令臣等頗欲執權,不專為國,初廢營陽,陛下在遠,武皇之子,尚有童幼,擁以號令,誰敢非之。而溯流三千,虛館三月,奉迎鑾駕,以遵下武,血心若斯,易為可鑑。……臣誠短劣,在國忘身,仰憑社稷之靈,俯厲義勇之氣,將長驅電掃,直入石頭,梟翦元兇,誅夷首惡,吊二公之冤魂,寫私門之禍痛。然後分歸司寇,甘赴鼎鑊,雖死之日,猶生之年。”……於是詔道濟入朝,授之以眾,委之西討。晦聞羨之等死,謂道濟必不獨全,及聞率眾來上,惶懼無計。
  • 21.    《宋書·謝晦傳》:道濟既至,與彥之軍合,牽艦緣岸。晦始見艦數不多,輕之,不即出戰。至晚,因風帆上,前後連咽,西人離阻,無復鬥心。台軍至忌置洲尾,列艦過江,晦大軍一時潰散。晦夜出,投巴陵,得小船還江陵。初,雍州刺史劉粹遣弟竟陵太守道濟與台軍主沈敞之襲江陵,至沙橋,周超率萬餘人與戰,大破之。俄而晦敗問至。超其夜舍軍單舸詣到彥之降。……周超既降,到彥之以參府事,劉粹遣參軍沈敞之告彥之沙橋之敗,事由周超,彥之乃執之。
  • 22.    《宋書·謝晦傳》:眾散略盡,乃攜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騎北走。遁肥壯不能騎馬,晦每待之,行不得速。至安陸延頭,為戍主光順之所執。先系皭等,猶未即戮,於是與晦、遁、兄子世基、世猷及同黨孔延秀、周超、賀愔、竇應期、蔣虔、嚴千斯等並伏誅。晦死時,年三十七。
  • 23.    《南史·謝晦傳》:從徵司馬休之,時徐逵之戰死,帝將自登岸,諸將諫不從。晦持帝,帝曰:“我斬卿。”晦曰:“天下可無晦,不可無公,晦死何有?”會胡藩登岸,賊退,乃止。
  • 24.    《南史·謝晦傳》:時謝混風華為江左第一,嘗與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時頓有兩玉人耳。”
  • 25.    《晉書·徐廣傳》:及劉裕受禪,恭帝遜位,廣獨哀感,涕泗交流。謝晦見之,謂曰:“徐公將無小過也。”廣收淚而言曰:“君為宋朝佐命,吾乃晉室遺老,憂喜之事固不同時。”
  • 26.    《南史·謝澹傳》:晦為荊州,將之鎮,詣澹別。晦色自矜,澹問晦年,答曰三十五。澹笑曰:“昔荀中郎年二十七為北府都督,卿比之已為老矣。”晦色甚愧。
  • 27.    《南史·蔡廓傳》:及文帝即位,謝晦將之荊州,與廓別,屏人問曰:“吾其免乎?”廓曰:“卿受先帝顧命,任以社稷,廢昏立明,義無不可;但殺人二昆,而以之北面,挾震主之威,據上流之重,以古推今,自免為難也。”
  • 28.    《南史·謝晦傳》:文帝即位,晦慮不得去,甚憂惶。及發新亭,顧石頭城喜曰:“今得脱矣。”
  • 29.    《南史·謝晦傳》:晦女為彭城王義康妃,聰明有才貌,被髮徒跣與晦訣曰:“阿父,大丈夫當橫屍戰場,奈何狼藉都市?”言訖叫絕,行人為之落淚。
  • 30.    資治通鑑:宋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9]
  • 31.    資治通鑑:宋紀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9]
  • 32.    宋書: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9]
  • 33.    南史:列傳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15]
  • 34.    唐文拾遺:卷十三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09-29]
  • 35.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07]
  • 36.    欒城後集: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07]
  • 37.    習學記言:卷三十一  .3edu教育網[引用日期2016-09-15]
  • 38.    滹南遺老集:卷二十八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09-07]
  • 39.    困學紀聞:卷十三考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07]
  • 40.    孫緒《沙溪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9-15]
  • 41.    黃淳耀《陶庵全集》
  • 42.    讀通鑑論:卷十四 晉安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9]
  • 43.    讀通鑑論:卷十五 宋營陽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9]
  • 44.    讀通鑑論:卷十八 陳文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07]
  • 45.    二十二史札記: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15]
  • 46.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史部·正史類》
  • 47.    南北史演義:第八回 廢營陽迎立外藩 反江陵驚聞內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07]
  • 48.    南北史演義:第九回 平謝逆功歸檀道濟 入夏都擊走赫連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9]
  • 49.    《彭城會》:先蕩臨淄穢,卻清河洛塵,華陽有逸驥,桃林無伏輪。
  • 50.    《悲人道》:悲人道兮,悲人道之實難。哀人道之多險,傷人道之寡安。懿華宗之冠冑,固清流而遠源。樹文德於庭户,立操學于衡門。應積善之餘祐,當履福之所延。何小子之兇放,實招禍而作愆。值革變之大運,遭一顧於聖皇。參謀猷於創物,贊帝制於宏綱。出治戎于禁衞,入關言於帷房。分河山之珪組,繼文武之龜章。稟顧命於西殿,受遺寄於御牀。伊懦劣其無節,實懷此而不忘。荷隆遇於先主,欲報之於后王。憂託付之無效,懼愧言於存亡。謂繼體其嗣業,能增輝於前光。居遏密之未幾,越禮度而湎荒。普天壤而殞氣,必社稷之淪喪。矧吾儕之體國,實啓處而匪遑。藉億兆之一志,固昏極而明彰。諒主尊而民晏,信卜祚之無疆。國既危而重構,家已衰而載昌。獲扶顧而休否,冀世道之方康。朝褒功以疏爵,祗命服於西蕃。奏簫管之嘈囋,擁朱旄之赫煌。臨八方以作鎮,響文武之桓桓。厲薄弱以為政,實忘食於日旰。豈申甫之敢慕,庶惟宋之屏翰。甫逾歷其三稔,實週迴其未再。豈有慮於內囗,囗囗囗其雲裁。痛夾輔之二宰,並加闢而靡貸。哀弱息之從禍,悲發中而心痗。伊荊漢之良彥,逮文武之子民。見忠貞而弗亮,睹理屈而莫申。皆義概而同憤,鹹荷戈而競臻。浮舳艫之弈弈,陳車騎之轔轔。觀人和與師整,謂茲兵其誰陳。庶亡魂之雪怨,反涇渭於彝倫。齊輕舟於江曲,殄鋭敵其皆湮。勒陸徒於白水,寇無反於只輪。氣有捷而益壯,威既肅而彌振。嗟時哉之不與,迕風雨以逾旬。我謀戰而不克,彼繼奔其躡塵。乏智勇之奇正,忽孟明而是遵。苟成敗其有數,豈怨天而尤人。恨矢石之未竭,遂摧師而覆陳。誠得喪之所遭,固當之其無吝。痛同懷之弱子,橫遭罹之殃釁。智未窮而事傾,力未極而莫振。誓同盡於鋒鏑,我怯力而愆信。愍弟侄之何辜,實吾咎之所嬰。謂九夷其可處,思致免以全生。嗟性命之難遂,乃窘紲於邊亭。亦何忤於天地,備艱危而是丁。我聞之於昔誥,功彌高而身蹙。霍芒刺而倖免,卒傾宗而滅族。周嘆貴於獄吏,終下蕃而靡鞠。雖明德之大賢,亦不免於殘戮,懷今憚而忍人,忘向惠而莫復。績無賞而震主,將何方以自牧。非砏石之圓照,孰違禍以取福,著殷鑑於自古,豈獨嘆於季叔。能安親而揚名,諒見稱於先哲。保歸全而終孝,傷在餘而皆缺。辱歷世之平素,忽盛滿而傾滅。惟烝嘗與灑掃,痛一朝而永絕。問其誰而為之,實孤人之險戾。罪有逾於丘山,雖萬死其何雪。羈角偃兮衡閭,親朋交兮平義。雖履尚兮不一,隆分好兮情寄。俱憚耕兮從祿,睹世道兮艱詖。規志局兮功名,每謂之兮為易。今定諡兮闔棺,慚明智兮昔議。雖待盡兮為恥,嗟厚顏兮靡置。長揖兮數子,謝爾兮明智。百齡兮浮促,終焉兮斟克。卧盡兮斧斤,理命兮同得。世安彼兮非此,豈曉分兮辨惑。御莊生之達言,請承風以為則。
  • 51.    《續世基詩》:功遂侔昔人,保退無智力。既涉太行險,斯路信難陟。
  • 52.    南史:列傳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15]
  • 53.    晉書:列傳第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15]
  • 54.    《三國志·荀攸》:公達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盡聞也。
  • 55.    郝時晉,梁光玉,蕭祥劍主編《羣書治要續編》編輯委員會. 羣書治要續編 全注全譯 1[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21.01.第24頁
  • 56.    謝晦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10-06]
  • 57.    胡守為,楊廷福主編. 中國歷史大辭典 魏晉南北朝史[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12.第688頁
  • 58.    《宋書·謝晦傳》:晦初為孟昶建威府中兵參軍。昶死,高祖問劉穆之:“孟昶參佐,誰堪入我府?”穆之舉晦,即命為太尉參軍。高祖嘗訊囚,其旦刑獄參軍有疾,札晦代之,於車中一鑑訊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獄繁殷積,晦隨問酬辯,曾無違謬。高祖奇之,即日署刑獄賊曹,轉豫州治中從事。
  • 59.    《宋書·謝晦傳》:義熙八年,土斷僑流郡縣,使晦分判揚、豫民户,以平允見稱。入為太尉主簿,從徵司馬休之。
  • 60.    《宋書·謝晦傳》:入為太尉主簿,從徵司馬休之。時徐逵之戰敗見殺,高祖怒,將自被甲登岸,諸將諫,不從,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斬卿!”晦曰:“天下可無晦,不可無公,晦死何有!”會胡籓已得登岸,賊退走,乃止。
  • 61.    《宋書·謝晦傳》:從徵關、洛,內外要任悉委之。劉穆之遣使陳事,晦往往措異同,穆之怒曰:“公復有還時否?”高祖欲以為從事中郎,以訪穆之,堅執不與。終穆之世,不遷。
  • 62.    《宋書·謝晦傳》:穆之喪問至,高祖哭之甚慟。晦時正直,喜甚,自入閣內參審穆之死問。其日教出,轉晦從事中郎。
  • 63.    《宋書·謝晦傳》:宋台初建,為右衞將軍,尋加侍中。
  • 64.    《宋書·謝晦傳》:高祖受命,於石頭登壇,備法駕入宮。晦領遊軍為警備,遷中領軍,侍中如故。以佐命功,封武昌縣公,食邑二千户。
  • 65.    《宋書·謝晦傳》:二年,坐行璽封鎮西司馬、南郡太守王華大封,而誤封北海太守球,版免晦侍中。尋轉領軍將軍、散騎常侍,依晉中軍羊祜故事,入直殿省,總統宿衞。
  • 66.    《宋書·謝晦傳》:少帝即位,加領中書令,與羨之,亮共輔朝政。
  • 67.    《南史·劉義真傳》:初,少帝之居東宮,多狎羣小,謝晦嘗言於武帝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萬代。神器至重,不可使負荷非才。”帝曰:“廬陵何如?”晦曰:“臣請觀焉。”晦造義真,義真盛欲與談,晦不甚答,還曰:“德輕於才,非人主也。”由是出居於外。及羨之等專政,義真愈不悦。時少帝失德,羨之等謀廢立,次第應在義真。以義真輕訬,不任主社稷,因其與少帝不協,奏廢為庶人,徙新安郡。景平二年,羨之等遣使殺義真於徙所,時年十八。
  • 68.    《宋書·謝晦傳》:少帝既廢,司空徐羨之錄詔命,以晦行都督荊湘雍益寧南北秦七州諸軍事、撫軍將軍、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欲令居外為援,慮太祖至或別用人,故遽有此授。
  • 69.    《宋書·謝晦傳》:太祖即位,加使持節,依本位除授。……尋進號衞將軍,加散騎常侍,進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讓進封。又給鼓吹一部。至江陵,深結侍中王華,冀以免禍。
  • 70.    《宋書·謝晦傳》:少帝既廢,司空徐羨之錄詔命,以晦行都督荊湘雍益寧南北秦七州諸軍事、撫軍將軍、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欲令居外為援,慮太祖至或別用人,故遽有此授。
  • 71.    《宋書·謝晦傳》:道濟既至,與彥之軍合,牽艦緣岸。晦始見艦數不多,輕之,不即出戰。至晚,因風帆上,前後連咽,西人離阻,無復鬥心。台軍至忌置洲尾,列艦過江,晦大軍一時潰散。晦夜出,投巴陵,得小船還江陵。初,雍州刺史劉粹遣弟竟陵太守道濟與台軍主沈敞之襲江陵,至沙橋,周超率萬餘人與戰,大破之。俄而晦敗問至。超其夜舍軍單舸詣到彥之降。……周超既降,到彥之以參府事,劉粹遣參軍沈敞之告彥之沙橋之敗,事由周超,彥之乃執之。
  • 72.    《宋書·謝晦傳》:眾散略盡,乃攜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騎北走。遁肥壯不能騎馬,晦每待之,行不得速。至安陸延頭,為戍主光順之所執。先系皭等,猶未即戮,於是與晦、遁、兄子世基、世猷及同黨孔延秀、周超、賀愔、竇應期、蔣虔、嚴千斯等並伏誅。晦死時,年三十七。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