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彥章

鎖定
謝彥章(?~918年),許州(今河南許昌)人,五代時梁朝將領。幼孤,跟隨後梁大將葛從周征戰。葛從周見他年幼而聰明伶俐,認為義子,傳授兵法。謝彥章盡得其妙。成年後,梁太祖朱温任為騎兵將領。當時,梁軍冠天下,賀瑰善將步兵,而謝彥章善用騎兵,一時稱為“雙絕”。而謝彥章好詩書,禮儒生,常穿儒服領軍,儼然有儒將之氣。列陣嚴謹齊整,就連最大的敵人晉軍都聞其名而重之。
本    名
謝彥章
所處時代
五代時梁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許州
逝世日期
918年
國    籍
中國

謝彥章人物生平

謝彥章少年經歷

謝彥章幼年認後梁大將葛從周為養父,葛從周見他年幼而聰明伶俐,便向他傳授兵法。葛從周把大量錢幣放入一個大盤中擺成行陣偏伍的形狀,給謝彥章演示軍隊出沒進退的訣竅,謝彥章盡得其妙。 [1] 

謝彥章忠義葬父

成年後,謝彥章被梁太祖朱温任命為騎兵將領。末帝朱友貞嗣位後,被任命為兩京馬軍都軍使,因為一直在與晉軍交戰的過程中建立功勳,不久就被任命為河陽節度使。等到養父葛從周去世,他在喪禮上衣冠整潔,親自操辦喪事,當時的人們認為他很忠義。 [2] 

謝彥章為敵所憚

後來謝彥章擔任許州節度使和檢校太傅。貞明四年冬,滑州節度使賀瑰為北面招討使,謝彥章為排陣使,兩人共同率領一支軍隊,駐紮在行台寨與晉軍對壘。當時謝彥章率領騎兵向晉軍挑釁邀戰,有些晉軍士兵看到梁兵行陣整肅,就傳言:“一定是兩京太傅(謝彥章)在這裏。”不敢直呼其名。謝彥章竟然為敵軍所害怕到了這種程度。 [3] 

謝彥章慘遭伏殺

當時眾人都説賀瑰擅長率領步軍作戰,而謝彥章善於指揮騎兵。兩人名氣不相上下,因此賀瑰便心生嫉恨。一天,謝彥章和賀瑰一同在郊外埋伏,賀瑰指着一處地方對謝彥章説:“這裏山丘隆起,中間平坦安全,很適合作營地。”不久,晉軍佔領此處作營地,賀瑰便懷疑謝彥章通敵賣國。而那時賀瑰又想要速戰速決,但謝彥章反對,認為晉軍遠來,士氣正盛,而糧食不濟,應該嚴守以老敵。因此賀瑰愈發懷疑謝彥章。恰好謝彥章又被行營馬步都虞候朱珪誣陷,於是賀瑰與朱珪協謀,藉口犒勞將領而在酒宴上埋伏士兵殺了謝彥章、濮州刺史孟審澄以及別將侯温裕等人,這件謀叛之事很出名。晉王李存勖聽説後高興地説道:“梁軍將帥像這樣傾軋,梁的滅亡沒多少日子了。” [4] 

謝彥章參考資料

謝彥章,許州人。幼事從周為養父,從周憐其敏慧,教以兵法,常以千錢於大盤中,布其行陣偏伍之狀,示以出沒進退之節,彥章盡得其訣。及壯,事太祖為騎將。末帝嗣位,用為兩京馬軍都軍使,累與晉軍接戰有功,尋領河陽節度使。及從周卒,臨喪行服,躬預葬事,時人義之。彥章後為許州節度使、檢校太傅。貞明四年冬,滑州節度使賀瑰為北面招討使,彥章為排陣使,同領大軍,駐於行台寨,與晉人對壘。彥章時領騎軍與之挑戰,晉人或望我軍行陣整肅,則相謂曰:“必兩京太傅在此也。”不敢以名呼,其為敵人所憚如此。是時鹹謂賀瑰能將步軍,彥章能領騎士,既名聲相軋,故瑰心忌之。一日,與瑰同設伏於郊外,瑰指一方地謂彥章曰:“此地岡阜隆起,中央坦夷,好列柵之所。”尋而晉人舍之,故瑰疑彥章與晉人通;又瑰欲速戰,彥章欲持重以老敵人,瑰益疑之。會為行營馬步都虞候朱珪所誣,瑰遂與珪邦協謀,因享士伏甲以殺彥章及濮州刺史孟審澄、別將侯温裕等於軍,以謀叛聞。晉王聞之,喜曰:“彼將帥如是,亡無日矣。”
審澄、温裕亦善將騎軍,然所領不過三千騎;多而益辦,惟彥章有焉。將略之外,好優禮儒士。與晉人對壘於河上,恆褒衣博帶,動皆由禮,或臨敵御眾,則肅然有上將之威。每敦陣整旅,左旋右抽,雖風馳雨驟,亦無以喻其迅捷也,故當時騎士鹹樂為用。及其遇害,人皆惜之。
(《舊五代史·列傳六》)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列傳六》:幼事從周為養父,從周憐其敏慧,教以兵法,常以千錢於大盤中,布其行陣偏伍之狀,示以出沒進退之節,彥章盡得其訣。
  • 2.    《舊五代史·列傳六》:及壯,事太祖為騎將。末帝嗣位,用為兩京馬軍都軍使,累與晉軍接戰有功,尋領河陽節度使。及從周卒,臨喪行服,躬預葬事,時人義之。
  • 3.    《舊五代史·列傳六》:彥章後為許州節度使、檢校太傅。貞明四年冬,滑州節度使賀瑰為北面招討使,彥章為排陣使,同領大軍,駐於行台寨,與晉人對壘。彥章時領騎軍與之挑戰,晉人或望我軍行陣整肅,則相謂曰:“必兩京太傅在此也。”不敢以名呼,其為敵人所憚如此。
  • 4.    《舊五代史·列傳六》:是時鹹謂賀瑰能將步軍,彥章能領騎士,既名聲相軋,故瑰心忌之。一日,與瑰同設伏於郊外,瑰指一方地謂彥章曰:“此地岡阜隆起,中央坦夷,好列柵之所。”尋而晉人舍之,故瑰疑彥章與晉人通;又瑰欲速戰,彥章欲持重以老敵人,瑰益疑之。會為行營馬步都虞候朱珪所誣,瑰遂與珪邦協謀,因享士伏甲以殺彥章及濮州刺史孟審澄、別將侯温裕等於軍,以謀叛聞。晉王聞之,喜曰:“彼將帥如是,亡無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