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国华(1955~1984),彝族,1955年12月2日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林口区德胜乡贫农家庭。1976年3月应征入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31师122团1营2连战士。1979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5月15日,在收复八里河东山的战斗中牺牲。 [1-3]
- 中文名
- 谢国华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彝族
- 出生日期
- 1955年12月2日
- 逝世日期
- 1984年5月15日
- 出生地
- 贵州省毕节县林口区德胜乡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谢国华(1955~1984)彝族,1955年12月2日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林口区德胜乡贫农家庭。1958年父亲谢开明去世,1961年其母王开珍改嫁到镇雄坡头区德隆公社湾子生产队陈善科家,6岁的谢国华随母亲到陈家,读完初级小学后一直务农。1976年3月应征入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31师122团1营2连战士。多次军训考核均为优秀。1978年初任副班长。 [1]
1978年底,越军侵犯我国边境,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和边民。已被提升为班长的谢国华,请副班长李明华在自己手帕上写道:“敬爱的党支部,杀敌立功的时候到了,我已作好准备,把我身上剩下的10元钱放在手帕里,如果我牺牲了,就作为我的第一次党费。”于是把手帕和钱装在衣袋里。 [1]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开始,谢国华所在第2连,犹似尖刀,插入越南老街省孟康县城以南1187高地。上级命令他们在黄昏前攻下高地。谢国华率领第6班战士,扼守一个无名高地。4名敌人逃至无名高地附近,被谢国华击毙3人,其战友击毙1人。盘踞在748高地的敌人,向谢国华班疯狂扫射。谢冲到敌人高地下,与其他班排合攻748高地。谢国华一人歼敌7名。18日下午,谢国华带领6班攻打孟康南侧7号高地。敌人集中火力向他们压来,谢臂部受伤,鲜血直流,他忍着疼痛,继续冲锋。占领高地后,连长要他退出阵地,但他始终坚持参加战斗。当晚他伤痛剧烈,仍然咬紧牙关,侧卧地上,同战士一起修筑防御工事。黎明,连里接到上级指示,立即搜剿敌人。谢国华向连长请战,率领6班搜剿至半山发现越军踪迹,即令战士掩护,自己向前冲去。发现一山洞,他扔出1枚手榴弹,借烟雾掩护向洞口扑去。突然洞内射出一排枪弹,击中他的右腿。谢国华忍痛往洞内连投3枚手榴弹,敌人垂死挣扎,不停地向外射击、投弹,1枚手榴弹在他身旁爆炸,右胸和大腿受伤。战士钱正昌、李兴营给他包扎,他说:“不要管我,快向连长报告。”谢国华领着一班人用手榴弹、冲锋枪死死封住洞口。连长率队赶来,用喷火器喷射,洞内71名敌人被歼灭。 [2]
战斗结束后,谢国华被送到后方医院治疗。他的战斗事迹传遍前线,昆明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1979年6月,部队党委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提升为排长。伤愈后,部队、地方许多单位请他作报告,讲战斗经历,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刘志坚授给他英雄勋章。他在日记上写道:“荣誉是人民给的,我要把获得英雄称号当起点,把荣誉当动力,为祖国、为人民奋斗不息。” [2]
谢国华出院时,医生要他半休3个月,部队领导和战士也劝他休息,可他总是不肯,一出院就参加部队营建施工,扛大木、挖泥土。伤口疼痛时,吞几片止痛药,夜晚,痛得无法人眠,就去替战士站岗。1982年,部队批准他24天探亲假,他在家里只住12天就提前返回部队参加营建。天天出勤,带病苦干。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一年被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先后出席军区、军、师党代会和军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分子代表大会。1983年初,谢国华被提升为2连副连长,为适应工作需要,他买来初中自学丛书,专心攻读,获得初中毕业证书。又买来高中自学丛书,继续学习。9月,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以《打仗是英雄,学习是模范》为题,报道他刻苦学习的事迹。 [2]
部队规定,作战伤残干部,可优先转业。谢国华想过转业之事。他两岁丧父,全靠母亲养大,母亲已60余岁,身体虚弱无人照顾。于1983年7月写出转业申请,可又想到自己入伍、当英雄全靠党和人民教养,现在,外敌侵扰,边关未宁,作为战斗英雄,还没有尽完责任。于是撕碎转业申请,继续服役。 [2]
1984年初,越军在我国边境地区猖狂挑衅,在老山、者阴山地区,毁坏中国大片胶林、民房,边民被迫住进阴暗潮湿的山洞。为还击越军侵犯,部队决定抽谢国华参加训练战斗骨干。4月23日,临上战场,谢国华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说:“妈妈,当我死后,请你不要给组织上和同志们添麻烦,我一旦牺牲,政府是会妥善安排和照顾你们的。你的晚年生活是会有保障的。……切切不得向组织和领导提半点额外的要求!……做人连起码的爱国心都没有,那就不配做人。” [2]
战斗开始前,2连的任务是攻打老山地区八里河东山核心阵地34号高地,谢国华多次申请带尖刀排出战。连长罗祥、指导员冷青松认为他是全国闻名的战斗英雄,为其安全着想而犹豫不决。谢国华说:“荣誉只能说明过去,祖国需要的时候,谁都有英勇杀敌、流血牺牲的义务。”支部同意他的请求,决定把战争年代获“崔凤山式的英雄排”称号的3排作为尖刀排交给谢国华。 [2-3]
5月15日凌晨,收复八里河东山的战斗开始,谢国华率领3排7班,冲在最前面。敌人凭借险峻地形和完备的工事,以密集火力,阻挡3排前进。两名战士中弹负伤,谢国华对战士们说:“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冲上主峰,为负伤的战友报仇!”于是以敏捷的动作,带领战士向上猛冲,敌人步兵溃逃。谢国华逼近高地顶峰,敌人炮弹呼啸飞来,谢国华利用弹坑作掩体,不断向前跃进。战士们仿效他的办法前进。在离主峰20多米的地方,一道铁丝网拦住进攻道路,谢国华夺过战士手中的炸药包,冲到铁丝网下,炸开五六米缺口,战士们飞快越过铁丝网,他端起冲锋枪,向敌主峰猛烈扫射。刚奔到主峰10米左右地方,一颗炮弹突然在他身旁爆炸,年仅29岁的谢国华壮烈牺牲。副连长的牺牲,更加激起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为保卫祖国边疆、为谢国华报仇的声音震撼山谷。部队发起猛烈攻击,10多分钟时间,攻下34号高地主峰,毙敌36人,俘敌1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3]
人物荣誉
播报编辑
战斗结束的第4天,《国防战士报》头版头条新闻报道谢国华连队的英雄事迹,发表《洒泪祭雄杰》社论。部队为谢国华追记一等功,誉为“乌蒙雄鹰”(又称“彝家雄鹰”),发给抚恤金4080元。1984年镇雄县人民政府送给谢国华父母“英雄之家”匾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