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台臣

鎖定
謝台臣(1884-1936),是原河北省濮陽縣鹿鬥村人,1884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清末秀才。1905年入直隸省保定高師學習,畢業後在保定、大名、夭津等地中學任教, 1923年創辦七師學校,擔任校長。他學識淵博,性格堅強,精明強幹,辦事有毅力,事業心強,生活儉樸。受“五四”運動影響,入黨前是—位民主主義戰士,1927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前後擔任七師校長8年,1936年逝世。在他擔任校長期間,開始是致力於教育改革,他入黨以後,聘請大批進步教員,傳播馬列主義,配合、掩護、支持黨組織的活動,把國民黨統治下的一個教育機構,實際上變成了我地下黨領導的一所學校,教育培養了大批革命幹部,為黨的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 
中文名
謝台臣
出生日期
1884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台臣
民族族羣
漢人
祖    籍
濮州(今河南省濮陽市)

目錄

謝台臣人物生平

謝台臣(1884 年~1936年)原名丕閣, 濮陽縣新習鄉鹿鬥村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秀才。1905 年,謝台臣以“一縣英才”被保送到直隸省立保定優等師範。畢業後從教於大名直隸省立第十一中學、保定高等師範( 前優師)附中、天津同文書院。1921年,謝台臣當選為直隸省參議院議員。謝台臣素感冀南教育落後,深恐人才泯滅,多次向議會倡議在冀南辦一所學校,以攜後學。不久議成,1923 年直隸省政府批准在大名新建省立第七師範學校(簡稱七師),並委任他為校長。謝台臣任職後,首先選聘品學兼優的晁哲甫任教務主任、王振華任訓育主任,先後邀請富有學識、思想進步的學者來校任教,並逐步把一些反動、 守舊的人員解聘。他積十年教學之經驗,睹舊教育制度之弊端,感到教育必須進行變革。七師建校伊始,便按照“五四”運動科學與民主的新思想,參考國內外教育論著,提出“以作為學”的革新主張,走教育救國的道路。在實施“以作為學”的過程中,謝台臣要求師生從“作”中探討理論,再以所獲理論去指導“作”,最後用“作”驗證理論是否正確,使之學用結合。為此,他親率師生開闢校園,創建學工、學農基地,創建理化實驗室,用來服務教學,還不斷和師生一起到工廠、農村去實踐,渴望把大批學生培養成具有“科學的頭腦、勞動的身手、藝術的情趣、改造的魄力”的一代新人。
謝台臣不僅在自然科學教學上敢於大膽突破,在社會科學教學上更能徹底創新。他斷然廢除國民政府教育部審定的文科教材,由教員自編。當時,瞿秋白的《社會科學概論》,楊賢江的《教育學大綱》以及李大釗、魯迅、郭沫若、高爾基、莫泊桑等中外著名作家的文章是他指定選編教材的主要內容。謝台臣自編的《中國歷史講議》一書,一破過去宣傳帝王家譜式的講授傳統,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論證人類歷史的發展,使學生明確社會發展的規律。謝台臣極力提倡學生讀書自由和個人鑽研,鼓勵學生訂閲《語絲》、《東方雜誌》、《新青年》等進步刊物;向學生推薦《“左派”幼稚病》、《反杜林論》等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為進一步擴大師生的閲讀範圍,武裝師生的思想,謝台臣特別重視學校圖書館的工作,指派管理人員大量購置進步書籍,並把自己的藏書全部獻出。“禁書”不禁,公開閲讀。這在當時,全國少見。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1925 年五卅運動和1926年三—八慘案,觸動了謝台臣。謝台臣深深地認識到,要進行—項社會變革,單靠講科學走教育救國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於是開始支持並領導師生開展抵制日貨、遊行示威等社會活動,又發動募捐,支援上海、北京工人的愛國行動。1926年8月,謝台臣特邀他的學生馮品毅(時為中共豫陝區委委員)來校任教。二人在交換對國內外時局的看法時,馮品毅總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提出精闢見解,使謝台臣耳目一新,很快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真諦。後來,馮品毅在學生中組織讀書會,開展黨的活動。謝台臣支持學生、中共黨員趙紀彬、劉大風、李大山到北京找黨接頭,並和晁哲甫、王振華集資250塊現洋( 銀元)當路費。
1927年春,有人要謝台臣加入國民黨,謝台臣以“我看徹底革命的還是共產黨”回絕,於是由趙紀彬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謝台臣注重黨組織建設,從1927年到1930年,在師生中發展黨員100餘人,佔全校人數的一半,並努力培植中共外圍組織一一“讀書會”、“反帝大同盟”,使七師成為一個革命的營壘。
1927年5月,北伐軍節節勝利,謝台臣積極動員師生協同“紅槍會”,投人反對直魯軍閥佔領大名城的鬥爭。同年7月,“寧漢合流”,北伐天折,革命處於低潮。謝台臣於8月。自新鄉喬裝人汴(開封),與中共河南省委張和尚(張景曾)、周以粟取得聯繫,瞭解到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得知黨的鬥爭重點已由城市轉向農村,並準備秋收起義。於是,謝台臣速返大名,組織師生響應,巧妙地利用開門辦學的合法性,將黨員輸送到農村,組織農民協會,發展黨的組織。大名的儒家寨、濮陽縣的井店(今屬內黃縣)等地的中共地方組織就是這一時期建立的。
1929年,在濮陽温邢固(今屬內黃)事件中,趙紀彬等人不幸被捕。謝台臣聞訊後,趕往獄中探視,乘獄卒離開之機,悄悄對他們説“你們要站穩立場,我們在外邊一定設法營教你們”。為此,謝台臣多次奔波“上層”疏通關節,並拿出400塊現洋交給黨組織做營救費。平時,謝台臣每月交30塊銀洋作黨費,只要黨的經費困難,仍慷慨解囊出資補充,而他自己卻粗糧布衣,家裏也罕見他的接濟。
1929年下半年,河北省委派到直南的巡視員、特派員推行“左”的“立三路線”,強行要直南特委舉行一系列不切實際的過火行動。謝台臣根據中共六大精神,結合具體情況提出:“以學校為掩護,積蓄力量,待機而動,不應冒險”的正確建議。自以為“一張傳單就等於一顆重型炸彈”,“只要槍一響,成千上萬的羣眾就來了”的巡視員、特派員們,不僅不採納他的建議,反誣他為右傾機會主義。一連串的散發傳單、飛行集會、武裝暴動的舉動遭到失敗,招來反動派的瘋狂鎮壓與逮捕。1930 年夏,“立三路線”的推行者不僅不吸取慘敗的教訓,反説大名七師主要領導是阻礙暴動的右傾勢力代表,武斷地開除了謝台臣等人的黨籍。正在北京考察的謝台臣聞訊後,憤然辭職,國民黨當局旋派張達夫上任。1931 年春,七師師生進行的“驅張挽謝”鬥爭取得勝利,謝台臣返校復職。這時,謝台臣雖失去了中共組織關係,但對黨仍然—片赤誠,儘快地恢復了過去革命傳統,使各項教學活動開展起來,繼續堅持待機而動,不應冒險”的立場。幾經失敗的特派員,堅持極“左”路線,仍然誣他“右傾”。儘管如此,謝台臣對黨一如既往忠 貞不渝。反動派要拘捕中共黨員師生,謝台臣深人虎穴,據理力爭,以身擔保。“讀書會”受極“左”思潮影響要抬他(趕走他),謝台臣委託晁哲甫、王振華去做耐心解釋工作。1936年,外受國民黨反動派攻擊謾罵,內遭中共黨員師生指責、誣諂的謝台臣,為了黨的事業忍辱負重,耕耘着七師這塊紅色土地,終因身心憔悴,積鬱成疾。同年農曆二月初四,謝台臣含憤辭世,終年52歲。1937年7月,由大名七師校長王振華髮起,師生為教育家謝台臣樹碑。抗戰時期,又在大名建立“台臣中學”。1947 年,鄧小平、劉伯承、薄一波、宋任窮等領導人在瞻仰紀念碑時,讚譽他為“革命教育家”。1979 年3月,中央組織部通知大名、濮陽兩縣委,為謝台臣平反,恢復黨籍和名譽。 [2] 
參考資料
  • 1.    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工作組辦公室編. 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資料選編 第4輯 下 懷念文章部分[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2.12:456.
  • 2.    濮陽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濮陽市志6/第六十篇 人物: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2537-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