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友柏

鎖定
謝友柏,中共黨員,1933年9月23日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江蘇省高郵市,機械學設計及理論、摩擦學專家。 [1] 
1955年9月,謝友柏畢業於交通大學 [14]  ;1984年1月,擔任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86年1月,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1986年1月至1997年1月,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潤滑理論及軸承研究所所長;1994年1月至1999年1月,擔任潤滑理論及轉子軸承系統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1994年5月,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7年1月,擔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的第五屆常委。
謝友柏長期從事設計科學和摩擦學研究。 [2-3] 
中文名
謝友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33年9月23日
畢業院校
交通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中國工程院院士(1994年)
性    別
籍    貫
江蘇省高郵市

謝友柏人物經歷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
1933年9月23日,謝友柏出生於上海。
1951年9月至1955年9月,在交通大學學習,並畢業。 [14] 
1984年1月,擔任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86年1月,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1986年1月至1997年1月,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潤滑理論及軸承研究所所長。
1994年1月至1999年1月,擔任潤滑理論及轉子軸承系統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 [2-3] 

謝友柏主要成就

謝友柏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謝友柏
謝友柏(2張)
謝友柏長期從事設計科學和摩擦學研究,與團隊一起在國際上由理論和實驗證明可傾瓦軸承不是天然穩定的,在中國國內首先實現流體動力潤滑滑動軸承油膜剛度阻尼測量。發展了中國國外建立在簡單系統上的摩擦學系統研究,構造了摩擦學系統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的框架,提出了摩擦學的三個公理,並在大型汽輪發電機組、內燃機、工程機械等的摩擦學設計和安全運行上得到豐碩的理論和應用成果。提出了設計科學的四個基本定律,論證了創新設計過程的核心,深入研究了設計中知識的流動、集成、競爭和進化,更提出了“人類一切有目的活動,都有設計和實施兩個部分,設計是人類一切有目的的活動的第一步”、“設計是知識得到應用的橋樑,設計本身就是知識的流動”等觀點,提出了設計本質上是一個知識流動、集成、競爭和進化過程的論點,研究了設計知識供給與設計競爭力之間的決定性關係,成為推動分佈式資源環境的建設和基於互聯網的設計知識服務的理論基礎。 [3] 
  • 學術著作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05年9月
《工程前沿(第2卷):磨擦學科學與工程前沿(平裝)》
謝友柏
2006年
《謝友柏文選-摩擦學、現代設計(收集2006年以前中英文論文72篇)》
謝友柏
科學出版社
2009年
《機電產品現代設計:理論方法與技術》
謝友柏、譚建榮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11月1日
《設計科學與設計競爭力》
謝友柏
2018年
《設計科學與設計競爭力》
謝友柏
科學出版社
參考資料來源: [4-5] 
  • 科技獲獎
謝友柏所獲科技獎項名單
獎項名稱
獲獎等級
獲獎年份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1999年
全國科學大會獎
一等獎
1978年
陝西省科技成果獎

1979年
陝西省個人科學成果獎

1979年
西安交通大學科技成果獎
一等獎
1981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四等獎
1982年
第一機械工業部科技成果獎
二等獎
1982年
機電部科技進步獎
三等獎
1991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1997年
“孺子牛金球獎”榮譽獎

1995年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成就獎

1996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1991年、1995年、1997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1987年
摩擦學最高成就獎

2009年 [3]  [6] 

謝友柏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1998年11月3日 攝於西安交通大學潤滑理論及軸承研究所 1998年11月3日 攝於西安交通大學潤滑理論及軸承研究所
謝友柏常説:“大學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最後一公里,在這最後一公里,我們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科學精神。”
耄耋之年的謝友柏幾乎每天都要來到辦公室,查閲資料、撰寫文章,希望為設計科學的發展多貢獻一份力量,為年輕一代科研人員多提供一份支持。“一個沒有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要尊崇科學規律辦事,更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謝友柏期待科研人員能夠傳承奮發創新的時代精神,在建設科技強國的道路上作出貢獻。 [7] 
2018年11月,林忠欽校長向謝友柏院士夫婦頒發了捐贈證書 2018年11月,林忠欽校長向謝友柏院士夫婦頒發了捐贈證書
謝友柏院士指出,人才二字的內涵是“要成才,先成人”,個人的利益不能影響國家、集體的利益,交大西遷時,先輩們自覺、自願從上海奔赴西安,不畏艱苦,不斷奮鬥,在農田上建起一所高等學府,這是一種內在的、重要的精神與文明。謝友柏希望青年教師能發揚傳統,樹立目標與理想,為祖國建設、學校發展做出貢獻,並引導學生做一名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培養一批繼承、傳承中華文明的年輕人。“教師的職責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並掌握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份職責光榮而神聖,希望你們有勇氣、有意志,不怕失敗!”謝友柏院士指出,在互聯網信息化的環境下,教師們要不斷思考、調整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不能簡單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而要帶領學生在閲讀、觀察、討論、實踐中尋找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啓迪學生尋找社會需求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 [8] 
  • 教學成果
謝友柏主持編寫《通識教育叢書:創新思維與現代設計》一書,於在2014年12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9] 
  • 設立基金
2006年10月,為了進一步培養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國家棟梁人才,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謝友柏院士將個人獲得的何梁何利獎金22萬元港幣捐獻出來,設立“謝友柏基金”。 [10] 

謝友柏榮譽表彰

年份
榮譽稱號
1994年5月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3]  [11] 

謝友柏社會任職

職務
任職時間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機械科學研究院AMTRC現代設計技術首席專家

中國機械工程編委會主任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學會第五屆常委
1997年1月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學會第四屆理事長
1992年1月至1997年1月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84年1月-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學會第一、二、三屆副理事長
1979年1月至1992年1月 [12] 

謝友柏人物評價

謝友柏院士捐獻個人獎金設立“謝友柏基金”,是交大“西遷精神”的一種體現。(西安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王建華評) [10] 
謝友柏是中國機械摩擦學事業的重要開拓者。(西安交通大學評)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