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利

(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長篇小説)

鎖定
《謝利》(Shirley)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以筆名柯勒·貝爾(Currer Bell)發表的長篇小説,是夏洛蒂·勃朗特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以19世紀初期歐洲拿破崙戰爭和1812年英美戰爭為大背景,描述了戰爭和工業危機等多重因素造成的毛紡業工人和工廠主之間的矛盾,以及羅伯特和卡洛琳、路易斯和謝利之間的愛情故事。它以深刻的社會主題和獨特的女性形象震動了當時的英國文壇,給作者帶來了很高的聲譽,進一步鞏固了她在文壇上的地位。 [1] 
中文名
謝利
作    者
夏洛蒂·勃朗特
出版時間
1849年
出版社
Smith, Elder and Co.
類    別
長篇小説
原作品
Shirley

謝利內容簡介

作品圍繞兩位出生於截然不同背景的女性——謝利和卡羅琳——展開。卡羅琳和叔叔一起生活。她父親去世了,母親拋棄了她。她叔叔不允許她工作,並禁止她與紡織廠主羅伯特戀愛。謝利則是獨生女,家境優越。父母去世後她繼承了大筆財產,和女管家普賴爾太太一起生活。她用繼承的財產進行投資做生意,而當時的女性很少有人能涉足這些事情。她主要的投資的產業之一就包括羅伯特的紡織廠。這個紡織廠在羅伯特的父親去世之前就差不多被他搞破產了,在羅伯特接手後正陷入債務危機。
卡羅琳很喜歡羅伯特,羅伯特也喜歡她。但是為了重整紡織廠的經濟狀況,他想要娶有錢的謝利,所以故意疏離卡羅琳。這使卡羅琳陷入絕望。為了拯救她,普賴爾太太向她解開了一個她的身世之謎:卡羅琳是普賴爾太太的女兒,但是由於她長得太像自己殘暴的丈夫,所以在她小時候就把她遺棄了。找到生母這件事給了卡羅琳生存下去的勇氣。
這時,謝利的姑父帶着家人來拜訪謝利,一起來的人還包括他兒子的家庭教師路易斯,而路易斯恰巧是羅伯特的弟弟,而謝利幼年時還曾經做過路易斯的學生。謝利對待路易斯的態度有些奇怪:有時候她對路易斯很客氣,有時候則又願意向他透露自己的秘密,比如有一次她被狗咬了,害怕得狂犬病死去。
在羅伯特最終向謝利求婚後,謝利知道了他求婚僅僅是為了她的財產,於是嚴詞拒絕了他。
羅伯特離開家鄉來到倫敦,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反思,然後又回到了家鄉。此時以為因為紡織廠的破產而陷入生活危機的工人射傷了他。在養傷期間卡羅琳來看望他。羅伯特向她解釋了他向謝利求婚的原因,以求得她的諒解。其實卡羅琳早就原諒了他。
謝利的姑父希望謝利嫁給另一位地位顯赫的男爵,在別人都以為這次她不會拒絕這門門當户對的婚事時,她卻還是拒絕了。傷心的姑父決定帶家人離開這裏,這促使路易斯決定向他深愛的人——謝利——進行了表白。謝利也愛着路易斯,並接受了他的表白。在處理好紡織廠的事情後,羅伯特決定向他一直深愛的卡羅琳求婚。故事以兩對有情人結婚收尾。 [2] 

謝利小説目錄

章節
目錄名
前言

第一章
利未人
第二章
滾滾車輪
第三章
約克先生
第四章
再説約克先生
第五章
窪地小屋
第六章
科里奧拉努斯
第七章
副牧師幣與下午茶
第八章
挪亞與摩西
第九章
布賴梅宅第
第十章
老處女
第十一章
菲爾黑德
第十二章
謝利和卡羅琳
第十三章
深入商談公務
第十四章
謝利行善求拯救
第十五章
鄧恩先生的“出埃及記”
第十六章
聖靈降臨周
第十七章
學校盛宴
第十八章
奉告文雅的讀者略過本章 下等人物在此登場
第十九章
一個夏夜
第二十章
明天
第二十一章
普萊爾太太
第二十二章
兩種生活
第二十三章
夜間出訪
第二十四章
死陰的幽谷
第二十五章
西風驟起
第二十六章
舊練習簿
第二十七章
第一位才女
第二十八章
菲比
第二十九章
路易斯·穆爾
第三十章
拉悉奇,懺悔室
第三十一章
舅父和外甥女
第三十二章
小學生和林中女神
第三十三章
馬丁的調虎離山計
第三十四章
家庭迫害實錄——虔誠地堅持執行教職的奇案
第三十五章
事情雖有進展,但進展不大
第三十六章
寫於教室
第三十七章
尾聲 [3] 

謝利創作背景

在創作《謝利》的時期,作者的3個家人連續去世:弟弟布蘭韋爾·勃朗特1848年9月病逝;妹妹艾米莉·勃朗特12月去世;妹妹安妮·勃朗特1849年病逝。
人們一般認為小説中卡羅琳·赫爾斯通的角色原型大致上是作者的妹妹安妮。作者起初打算去掉這個角色,但是在妹妹去世後,作者又決定保留了這個角色。而謝利則是大致以艾米莉為原型。普賴爾太太的閨名是艾格妮斯·格雷,這是安妮的第一部小説中的主人公的名字。 [4] 
作品描寫的故事發在1811—1812年間,這個時期英國政府面臨着複雜的內外矛盾。這個時期,英國正進行着和法蘭西拿破崙帝國的戰爭。長期的戰爭,給英國國內毛紡工業帶來了很大的損失。拿破崙下達米蘭和柏林法令,封鎖英吉利海峽。英國也宣佈禁止中立國與法國進行貿易,激怒了美國,從而把約克郡毛紡業的主要市場切斷了,使約克郡的毛紡工業瀕於絕境。恰恰是在這個時期,北方的紡織業採用了新機器,機器排擠工人,使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19世紀初的工人運動由於沒有正確的革命理論和統一的革命政黨作領導,仍然處於自發鬥爭階段。工人羣眾看不到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反動性,只是從機器排擠工人的簡單事實出發,認為工人階級貧困的根源是機器的發明和使用,因此工人羣眾發動了搗毀資本家機器的盧德運動。這種鬥爭在約克郡、蘭開郡等地達到了很大規模。《謝利》中毛紡工人砸毀機器的行動正是對盧德運動的體現。 [5] 

謝利人物形象

謝利主要形象

謝利·基達爾(Shirley Keeldar)
謝利是一個具有男子的氣質和性格的女性。她的主要性格特徵是豁達豪放,潑辣灑脱,敢做敢為。“謝利”這個名字本身就富有象徵意義:她的父母原指望生個兒子,結果卻生了個女兒,他們就把原來準備好的“男性家名”冠到了這個女孩頭上。她從小受過較好的教育,陶冶了她的情操和性格。這使她在某種程度上擺脱了貴族資產階級小姐的庸俗習氣。她關心時政,觀察社會,注意着國外戰爭的進展和商業競爭的局勢。二十一歲時,她就獨自掌管白萊菲爾特府的大權,精明地料理着內外事務。在羅伯特身處逆境,面臨破產之際,她慷慨大度,果斷地借給他五千英鎊幫他擺脱困境。她不幸被瘋狗咬傷,面臨死亡的威脅,冷靜自若,用烙鐵放在傷口,直到把傷口燒焦。
在愛情間題上,她大膽迫求理想幸福的愛情。她選親的原則不是門當户對,而是真摯相愛。她拒絕了為了錢財而向她求婚的羅伯特,拒絕了有錢的男爵,而選擇了自己深愛的窮教師路易斯。 [5] 
羅伯特·傑勒德·摩爾(Robert Gérard Moore)
羅伯特·穆爾是新型的資本主義企業家的代表,他出身於一個半比利時、半約克郡血統的商人家庭。他們家族曾經是富裕的商人,後來碰上了時局動盪不定,生意不免受到牽連。最後,在法國大革命的衝擊下完全垮台了。但是他決心重振家業,再展宏圖。他的資力有限,就從小做起,在一個偏僻地區的偏僻角落租下一個小織布廠,把旁邊一間小屋作為他的住所。他苦心經營了兩年,小廠的面貌大有改觀,他就決定用機器提高生產力。他把所有資產都用來購買新的毛紡設備。但是機器卻被因失業而憤怒的工人破壞了。為了毛紡廠不破產,他決定向有錢的的謝利求婚,卻被拒絕。後來羅伯特反思了自己的行為,決定幫助事業的工人,並最終和相愛的卡羅琳結婚。 [5] 
卡羅琳·赫爾斯通(Caroline Helstone)
相對於謝利粗獷豪俠的個性,卡洛琳有着更多傳統英國女子的個性特點。卡洛琳是一個心思相當縝密的姑娘,這個美好善良的姑娘,在殘酷的現實生活與正處於蓬勃發展之中的工業革命裏,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的苦悶。卡洛琳對羅伯特·穆爾一開始處於熱戀之中,深知在當時的社會形勢之下,經營一家工廠的羅伯特不容易,很希望能夠為自己心愛的人幫上忙。穆爾常常心事重重,總有想不完的事情,不時還要冒着生命的危險,為整個工廠的繼續發展努力地奔波。而卡洛琳卻只能夠坐在小屋子裏面,學着針線女紅。卡洛琳有着豐富的才華,渴望去做一份正正經經的工作,或者是參與到社會當中,幫助自己的戀人穆爾走向致富成功的道路。不過,與此同時,她很清楚,當時的英國社會不可能會有婦女們的地位以及適合的職業,這也導致了她很苦悶的心情。在羅伯特和她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她等來了自己渴望的愛情。 [5] 
路易斯·傑勒德·摩爾(Louis Gérard Moore)
路易斯是羅伯特的弟弟,謝利姑父家的家庭教師,也曾是謝利的教師。他很關心謝利,並悉心地保留着謝利寫過的作業,對謝利有着愛慕之心,但是因為二人之間地位的差異而不敢表白。最終在要離開謝利時,他還是勇敢表白,最終和謝利結婚。 [3] 

謝利其他形象

中文名
英文名
介紹
普賴爾太太
Mrs. Pryor
謝利家的女管家,卡羅琳的生母。
修斯·赫爾斯通牧師
Rev. Matthewston Helstone
卡羅琳的叔叔,對卡羅琳很嚴厲,因婚姻問題對女性不信任。
霍頓斯·傑勒德·摩爾
Hortense Gérard Moore
羅伯特和路易斯的妹妹。
此表參考資料來源: [2] 

謝利作品鑑賞

謝利敍事手法

《謝利》在藝術上的特色是最大限度地縮小角色、作者和讀者三者之間的距離。增強角色的真實感是《謝利》在藝術上的主要成就。 [1] 
小説角色是溝通作者和讀者思想感情的媒介,如何使讀者更確切細緻地體會角色的含義,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是每個作家都應首先考慮的問題。夏洛蒂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謝利》中的作者潛藏在作品的深處,在客觀上起了“導遊”的作用。它用親切的口吻向讀者介紹人物,敍述事件,和讀者一起對形象進行欣賞、評判。 [5] 
小説一開頭,作者就用親切的話語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巧妙地交待了自己的創作意圖:“讀者,如果你以為這個開場白是要為你寫愛情小説什麼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要看到的是一種真實的、實在的、實際的事情。”然後作者交待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介紹將要登場的人物:“讀者,你可以看到這三個人了。請跨進惠因伯利郊外這所帶有花園的整潔的屋,朝那個小客廳走去,他們正在那兒吃飯。讓我來把他們向你介紹一下。”在讀者和角色相識後,整個情節才開始展開。這種用和讀者親切交談的方法縮小角色、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距離的藝術手法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妙用。在塑造形象方面,它靈活方便,可以當面給人物畫像:“趁他坐在那兒吃的時候,我必須盡力把他略為勾勒一番。”還可以追溯人物的過去,介紹人物的身世:“咱們就趁他們在吃飯的時候,在一旁聊聊吧。”在組織情節,安排結構方面,它既可以交待場景,烘托氣氛:“我們承蒙特許走進前門,可以登堂入室了。”緊接着就介紹屋內的陳設,突出這個家庭的豪華和闊綽,又可以引起下文,推動情節發展:“讀者既然有待下來的特權,那就儘可能來弄明白他們在談些什麼吧。”還可以略去不必要的敍述,讓情節跳躍發展:“寫小説的人可以不必記載這些人物的劣跡,省得沾污篇幅。”這種手法在《謝利》中的合理運用,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和藝術感染力。 [5] 

謝利地方特色

夏洛蒂一直生活在約克郡地區,對那裏的風俗人情有着深刻的瞭解。她生活在社會下層,對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地方語言尤其熟悉。這些都在作品中得到了表現。作品不但記述的是約克郡地區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而且作品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可以在約克郡區找到原型。作品中的幾個牧師形象就是作者周圍的人物。開始他們為自己的醜惡形象而發火,後來他們也很樂意地進行自我欣賞。這種鮮明的地方色彩使約克郡地區人民感到熟悉和親切,他們在一直把《謝利》作為約克郡的驕傲。 [5] 

謝利結構分析

總體而言,《謝利》仍不失為夏洛蒂創作中的一朵奇葩。但《謝利》在藝術上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與《簡·愛》相比,它的情節不夠集中,結構顯得相對鬆散。書名是《謝利》,但這位主人公在第十一章才正式出現,前邊也缺乏必要的交代。同時小説沒有來得及對謝利的內心世界進行細膩描寫就接近尾聲,使形象顯得粗糙。整個小説的線索不夠分明,前半部以羅伯特和工人的鬥爭為主線,後半部以複雜的愛情糾葛取而代之,給人一種沒有一氣呵成之感。這些可能與作者在寫作期間二妹一弟相繼死去,寫作時斷時續有關。 [5] 

謝利女性意識

夏洛蒂的作品中的每一個女主人公都個性鮮明,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體現出作家本人強烈的女性意識。夏洛蒂是一位獨特的女性。由於終年生活在偏僻的荒原,她的視野並不像蓋斯凱爾夫人那樣廣闊;悲苦的生活又使她整天與孤獨、痛苦相伴,所以她關注的僅僅是個人的生存問題,她的女性意識是她自己對生活的一種體悟。 [6]  夏洛蒂獨特的家庭背景、維多利亞時期對女性的要求以及她獨特的生活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女性意識的形成。
《謝利》是夏洛蒂繼《簡·愛》之後出版的第二部小説,是當時又一部極具創新意義的作品。謝利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的一個突出的女主人公。夏洛蒂通過謝利和卡羅琳兩位女主人公對愛情和婚姻的探討,揭示了堆多利亞時代女性面臨的困境和她們的矛盾心理。通過謝利這個形象,作者對當時的傳統女性觀念發起了挑戰,對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發出了抗議。 [6] 

謝利中譯版本

出版年
譯者
出版社
1981年
曹庸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0年
徐望藩,邱順林
北京燕山出版社

謝利評價影響

《謝利》在藝術性和完整性上遭到同時代批評家的質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喬治·亨利·劉易斯,他認為:“《謝莉》不能被作為藝術品來接受。它不是一幅圖畫,而是一組東拼西湊、隨意揮就的速寫,只能作為一幅或更多圖畫的基礎。”這裏“東拼西湊、隨意揮就的速寫”指的是小説中涉及的眾多主題,例如,女人權利和社會地位問題的探討,家庭教師地位問題的探討,約克郡的風土人情、盧德派運動和政府的樞密令等。許多評論家也持有相似的觀點,認為作者不應該涉足並不擅長的社會歷史小説。
但是,後世批評家試圖從“英國現狀小説”的角度對《謝利》展開分析,從而肯定了小説的歷史和社會學價值。瑪格麗特·史密斯指出:“以與‘英國現狀小説’的關係來考慮,《謝利》滿可以被認為是一部內容更豐富、更令人滿意的小説。”正如批評家所説,勃朗特是借那段歷史對自身所處年代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她對盧德派運動時期英國社會的分析對自身所處的時代顯然具有更多的針對性和指向性。 [7] 
參考資料
  • 1.    趙蓉,羅豔.《謝利》中女性問題探究[J].思想戰線:人文社會科學專輯,2010.
  • 2.    夏洛蒂·勃朗特(著),曹庸(譯).謝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 3.    夏洛蒂·勃朗特(著), 徐望藩,邱順林(譯).謝利.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 4.    Anne Bronte.Agnes Grey:Wordsworth,1994
  • 5.    袁競,操鳴.論《謝利》[J].河南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2).
  • 6.    懷寶珍.論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識[D].山東師範大學,2004.
  • 7.    金冰,王春霞.從《謝利》看英國現狀小説的“去激進化”及其價值[J].江淮論壇:2013(6):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