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元淮

鎖定
謝元淮(1792年~1874年),字鈞緒、默卿,為明朝河南布政司參政謝佑後裔。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調任太湖東山巡檢,協辦海運,後奉派到兩淮主持鹽務,於1823年創“票鹽”制。1826年升任無錫知縣,旋奉調海洲分司總辦鹽務,每年為國庫增加税銀數百萬兩。1836年補任淮南監掣同知,1852年因實施“票鹽”制遭官吏反對而被革職,次年冬被任命為廣西桂平、梧、鬱鹽法道。歿於同治年間。他在江淮五十年,疏浚運河及吳淞口、秦淮河,賑濟江都災民,清丈江陰沙洲,鴉片戰爭期間奉命防守上海,口碑甚佳。晚年著述有《鑄銀錢以抑洋價論》、《鈔貫説》、《碎金詞譜》等。 [2] 
謝元淮(1784—1867)字鈞緒。號默卿。湖北松滋人。他參加了陶澍所主持的淮北票鹽改革,後來又主持了淮南票鹽改革.有效地解決了清代中期鹽政荒敞的局面。
中文名
謝元淮
出生日期
1792年
逝世日期
1874年
主要成就
有效地解決了清代中期鹽政荒敞的局面。
出生地
湖北松滋
代表作品
《養默山房詩稿》《鑄銀錢以抑洋價論》
《鈔貫説》
碎金詞譜
雲台新志
性    別

謝元淮人物介紹

謝元淮,字鈞緒,號默卿,湖北松滋人。 [1] 
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調任太湖東山巡檢,協辦海運,後奉派到兩淮主持鹽務,於1823年創“票鹽”制。1826年升任無錫知縣,旋奉調海洲分公司總辦鹽務,每年為國庫增加税銀數百萬兩。1836年補任淮南監掣同知,1852年因實施“票鹽”制遭官吏反對而被革職,次年冬被任命為廣西桂平、梧、鬱鹽法道。歿於同治年間。他在江淮五十年,疏浚運河及吳淞口、秦淮河,賑濟江都災民,清丈江陰沙洲,鴉片戰爭期間奉命防守上海,口碑甚佳。
謝元淮工詩,其《養默山房詩稿》描述了下層官吏奮鬥到中級官吏的行藏和心理感受。另外,謝元淮分別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兩次編纂《碎金詞譜》,第一次是將清乾隆年間所編的《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錄的詞樂譜輯錄出來,共錄一百七十餘首;第二次是仿照《九宮大成》以詞配曲的例子,選詞八百餘首,請江蘇樂工陸啓鏜等譜上工尺,回覆詞可歌的特性。除詩、詞外,謝元淮還有《養默山房散套》《養默山房詩韻》《碎金詞韻》《詩韻審音》《雲台新志》《鈔貫説》等著作,於政績、文學,都是一位值得關注的清代文人。

謝元淮生平簡歷

1784乾隆四十九年生。幼聰慧,髫年即能詠詩,喜出遊。有兄弟七人,兄謝元江,字民山;二弟字崇開,小弟謝元森,姊妹四人,父名德超。妻劉氏。
1802嘉慶七年十九歲春,隨父進京,捐監生,見少時好友佘文銓。
1803嘉慶八年二十歲滯留京師。冬,隨同鄉盧繩泗返鄉。
1804嘉慶九年二十一歲返鄉途中,結識貴州傅玉書(號竹莊)。
1805嘉慶十年二十二歲再上京師,得官蘇州,結識蘇州文人吳友仁(字醒蕉)、汪宜之(字梅村)、蔡汝弼(字夢吾)、鄭祖經(字酉峯)等。
1806嘉慶十一年二十三歲客蘇州,志意不抒。
1807嘉慶十二年二十四歲客蘇州,有還鄉之意。
1808嘉慶十三年二十五歲春,同向文潢(筆山)、陶琳(璞巷)、王廷錦(雲泉)登白雲山。五月,押餉赴貴州。初秋,抵貴陽,於正習書院探訪傅玉書,傅為《養默山房詩稿》十卷本作序。仲秋,返松滋。弟謝元森生。
1809嘉慶十四年二十六歲春,返蘇州,為武進 縣(今常州市)典史①,志意不抒,常有歸去之念。中 秋,同胡廷璨(潤峯)遊艤舟亭,識吳寶書(松壓)、汪 沅(小潭)。
1810嘉慶十五年二十七歲二月,返蘇州,同吳 友仁、裴炳奎(月波)遊。九月,辭官返松滋。
1811嘉慶十六年二十八歲山居賦閒,自謂“此
中貧亦得,十載悔風塵”。九月十二日,生子謝常生。
1812嘉慶十七年二十九歲繼續田園生活,與 同鄉鄒世章(村南)、表弟鄒承達(曉園)相唱和。
1813嘉慶十八年三十歲繼續鄉居,懷念吳地。
1814嘉慶十九年三十一歲秋,再上京師,訪佘文銓。
1815嘉慶二十年三十二歲二月初九,再次任 職蘇州。六月初八,同鄭祖經、梁顯德(濟川)、曹 鈐(頡雲)、周大淳(子誠)、蔡汝弼等聚會。與虞山 (今江蘇省常熟市)縣令黃鶴(仲郇)、廣天育(犀台)、 賙濟相唱和。
1816嘉慶二十一年三十三歲與田鈞(若谷)、吳友相唱和,識名詩人朱綬、韋光黼(君繡)、史兆蜒(研卿),赴海州(今連雲港市海州區)。
1817嘉慶二十二年三十四歲九月九日,登雲台山(在連雲港境內)。孟秋,父德超亡。冬,母亦亡。縣吏以文法相繩,未能及時返鄉。
1818嘉慶二十三年三十五歲在家守制,為同鄉盧繩泗(墨園)詩集題詞。
1819嘉慶二十四年三十六歲閏四月,任荊溪縣(今江蘇省宜興市)典史。赴任途中,同萬有千(壽卿)登黃鶴樓。秋,抵縣衙,冷若僧舍,而處之 晏如。歲暮,韋光黼、汪錕(湘汀)、路同辰(衡北)、 周應華(珍黃)先後來訪,應邀為周應華母作《貞松 操》。題儲徵甲(紀堂)《畫溪春曉圖》、吳兆慶(小 亭)《邗江雪夜校書圖》。俞德淵(陶泉)任荊溪知 縣後,獄訟稀少,政績斐然,作詩祝賀。識朱裕、 路應廷(質軒)、路同申(蒙山)。
1820嘉慶二十五年三十七歲春,同荊溪縣董 瑚(應彝)、吳辰(梅谷)、吳衡章(菊畦)、湯文緯(漱 泉)遊南澗,題張衢(霽清)《激裏集》、李重華(協 亭)《畫溪春泛圖》、潘士淳(拙民)《古香山館遺 稿》、鄭祖經《幽篁獨坐圖》。夏,同儲徵甲、周應 華、吳衡章、吳兆慶、吳同午、吳同丙等遊梅園。時 將補官邳州,俞德淵、黃中理(梧壓)、楊敷(蘭谷)、 黃萼榮(春敷)齊聚董瑚深柳堂為其送行。八月, 至蘇州,唐仲冕見《養默山房詩稿》,大為激賞,序 稱“感慨鄔欽,欣遣之端。一事一物,罔不藉五七 字發揮透露”,並以東坡不知同邑有詩人為比;石 韞玉⑨序稱“能得山川之助”;俞德淵序稱“靈思浚 發,皆能白出機杼,成一家言,卓乎人古作者 之室。”
1821道光元年三十八歲春,任邳州邳睢舊城 司巡檢,管地方輯務,從九品。是年,邳州饑荒, 同知州胡晉(柴門)查賑災民。冬,河道總督張文 浩(字蓮舫)赴嶺南,於邳州境內見謝元淮題壁詩, 大為讚賞。與王士鍾(性餘)、顧祿(鐵卿)、熊詩 (謙禮)相唱和。
1822道光二年三十九歲清明,協助兩江總督孫玉庭、黎湛溪清查落馬湖湖田。臘月初三,同 吳肇桂(秋圃)、趙琛(琢山)、李楚(伯陽)、傅麟昭 (嵩慶)會集。
1823道光三年四十歲春,聞魏源中舉,向其父魏邦魯寄詩祝賀。邳州災荒,旦出暮歸。秉勞 賑災。仲夏,江蘇學政周系英見謝元淮詩,極 口稱讚,每每當眾褒獎,以官不襯才為惜。對學 生包世臣言“詩詞至工。吾黨所罕,而浮沉下吏,無 以自達”。繼而解部案赴蘇州,同韋光黼、吳友仁 登二何山。冬,題熊螵《蘭陔堂詩集》。
1824道光四年四十一歲春,至徐州,同知府俞穎達、吳耆德、總兵邢洛書、周系英等登城南雲 龍山。復同周系英、周詒樸(周系英子)遊海州。 俞穎達因守制去職,州同胡晉攝知府事,謝元淮任 府經歷,權河庫道篆。未幾去職,還邳州。十一 月,周系英卒。
1825道光五年四十二歲,挑邳州(今江蘇省 邳州市)乾溝河淤泥,孫玉庭保舉“遇缺儘先錄 用”。春,赴睢陵(今江蘇省睢寧縣)清丈閘河灘 地,修黃河決堤。秋,至徐州,知府馮椒園推薦為 如皋主簿,未成。調任蘇州府太湖廳東山司巡檢,俞穎達保請註冊先升。至蘇州,遇吳寶書、韋 光黼、朱綬、宋竹亭。時漕運道阻,江蘇巡撫陶澍 謀劃海運,奉命于徐州徵募民船。冬,抵上海,查 勘米糧與船隻諸事。
1826道光六年四十三歲四月十五,妻劉氏攜子女抵蘇州探望,因役於上海,未得見。六月五日。海運成功,節省運費百萬。陳鑾稱:“遇事能任,解機權,無苟且”。陶澍保奏:不論繁簡,遇缺即升。訪朱綬於蘇州墨池園,題方景雯(仰峯) 《看劍引杯圖》、汪錕(湘汀)《退省軒詩集》、顧祿 (鐵卿)《頤素堂詩草》。十一月,至海州,與包世臣 疏浚徒陽河,歲末工竣,包世臣為《養默山房詩稿》 作序,稱“勞怨不辭,寬嚴適中”,深為默卿沉於下 僚而惋惜。
1827道光七年四十四歲正月,赴鎮江催運漕糧,記功獎敍。夏,江蘇巡撫陶澍擬疏浚吳淞江, 同江蘇布政使梁章鉅(號苣林)、松江太守李景嶧 (葛峯)、松江同知範約齋、知州齊彥槐(號梅麓)、 上海知縣李廷錫、徐漁莊、蔡維新等勘察吳淞江 地形。公餘之際,補註陶澍《皇華草》。九月,陶澍 將吳淞江工程分為十二段,謝元淮協助李廷錫辦 上海工段及攔潮大壩工段,數月之間,無信至家, 子常生前來探視。
1828道光八年四十五歲二月十七日,吳淞江全段竣工,陶澍再次保舉,得旨儘先升用,任蘇州府照磨。題韋光黼《在山草堂圖》,李師白《江山畫稿圖》,程光旭《鐵華山館集》《芙蓉仙館集》,惠 世昭(磐卿)《紅豆傳經圖》《溪南滌硯圖》、逸山上 人《法螺種梅圖》、楊念慈《聽牧圖》。重陽,同韋光 黼、朱綬、朱立齋、路閬裁、戈載等將吳友仁墓遷於 虎丘@。邀韋光黼同赴荊溪,會吳辰、吳衡章、周應 華、路同辰等。冬,解餉赴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