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講經文

鎖定
講經文是指佛教徒用大眾化方式宣講佛經的話本。
中文名
講經文
注    音
jiǎng jīng wén
釋    義
佛教徒大眾化宣講佛經的話本
組成部分
唱經,講經,唱詞

講經文基本解釋

【釋義】:講經文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唱經﹐即在開講的時候﹐先把要講的經文唱出來﹔二是講經﹐把唱出來的經文加以解釋﹔三是唱詞﹐把解釋的要旨用歌贊重複演唱一次。講經文進一步演化成為脱離佛經僅用説唱來講唱佛教故事的變文﹐稍後又出現純粹講中國歷史故事的變文。變文由有説有唱發展到有説無唱﹐爾後逐步為小説話本所代替。參閲王重民《敦煌遺書論文集.敦煌變文研究》。

講經文相關內容

講經文經文

(術語)經之文句。能詮義理者。即經文為能詮,義理為所詮。

講經文講經文簡介

【講經文】
Jiangjingwen
佛教僧人教化世俗人等的通俗化講經的講唱底本。六朝以來,佛教僧人在保持固有的轉讀、梵唄、唱導等讀經方式下,汲取東漢以來儒生講解儒家經典形式逐漸形成固定的課堂。講問論辯形式,由齋講發展為有固定儀式的正式講經。為吸引聽眾,以佛教經義為根據,增加了故事化的成分,形成俗講。俗講與正式講經在儀式上無大出入。其儀式在伯3849號敦煌卷子紙背記載甚詳。
俗講的主持者稱“俗講僧”或“化俗法師”,在正式演出中負責解釋佛經,作通俗化講唱,故須有一定的表演技能。另有都講,負責轉讀佛經正文。據《入唐求法巡禮記》載,9世紀上半期長安有名的俗講僧,左街為海岸、體虛、齊高、光影四人,右街為文淑及其他兩人。其中文淑尤為著名,為京國第一人。文淑開講時,“聽者填咽寺舍,瞻禮崇奉,呼為和尚教坊,效其聲調以為歌曲”。甚至唐敬宗也親到興福寺聽文淑俗講。唐文宗採用法師講聲創作新曲調《文淑子》,可見當時俗講流行的盛況。
俗講僧所用俗講底本於20世紀初發現於敦煌石窟,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①正規俗講中法師所持底本。它的唱講方式是:都講轉讀一段自己手中所持的經文(在法師的底本中常從略),然後法師通俗化的散韻相間地講唱一段。其中由法師講唱向都講轉讀過渡之處,多由法師以“X X 唱將來”提示。今存這類底本有講唱《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維摩經》等經的多種殘本。
②説唱“因緣”的底本。現存有《悉達太子修道因緣》、《頻婆娑羅王后宮綵女功德意供養塔生天因緣》、《四獸因緣》、《歡喜國王因緣》、《目連緣起》、《醜女緣起》等,文體亦為散韻相間,內容限於佛經故事。看來似為法師一人講唱。
③押座文。押通作壓,座即四座之座,蓋開講之前以梵唄引攝,使聽眾專心一意。它是一種韻文,篇幅不長。在講經文的押座文末尾,均有“經題名目唱將來”一句,以引起下面的俗講正文。今存押座文有《八相押座文》、《維摩經押座文》、《故圓鑑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等。不太正規的俗講,為了在開場時引起聽眾的興趣,也可使用押座文,如《破魔變神押座文》用在變文之前,蘇聯所藏109號敦煌捲上所寫押座文,在《八關齋戒文》之前,並註明“此下受齋戒”,都説明了這個問題。
④在敦煌石窟中發現的若干自名為“變文”、“話本”等俗文學材料。它們不全是講唱佛經故事的,其中歷史和傳説故事以及時事等內容佔了很大比重。很可能僧家在俗講中為了取悦聽眾,從民間借用了這些材料。但從正規俗講的觀點看,這些都是非正規的補充材料。變文一類殘卷,在敦煌卷子俗文學材料中所佔比重較大,且有明確自名。變文是配合“變相”圖畫演出的,形式為韻文散文相間,常有指示觀眾觀看圖畫的詞句,所演內容不限於佛經,演員更不限於僧家,故變文與俗講文的體制不同,而且別有淵源。
俗講的盛行,大約在唐文宗時(827~840),當時長安諸寺往往有奉敕開演俗講的法會(一般俗講,是不依敕令的)。五代以後,俗講逐漸不大流行,但是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九引《釋門正統》良渚的話説,俗講至南宋理宗時(1225~1264)還未盡絕。以地域而論,唐代長安是俗講的中心,定時奉敕舉行;各地方寺院大都在春秋及夏(或冬,即正、五、九等三長齋月),各有舉行。俗講對後世的説唱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周紹良)
FROM:【《中國大百科全書(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