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講堂洞

鎖定
講堂洞位於金華北山(即金華山)九龍村之北的後山,距離村莊約1公里許。 [1]  洞名因南朝梁代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劉峻(劉孝標)隱居講學而得名。
中文名
講堂洞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目錄

講堂洞結構

該洞洞口面南,從地面朝下走,到洞內約有5-6米的高程,洞內地面平坦,巖洞呈橢圓形,西側另有小洞。講堂洞也有兩門,洞口高爽,洞內敞亮,這是一個可以住人的洞。

講堂洞景觀

洞口上方,刻着“白衣洞”三個字,黃大仙研究會專家馬駿説,這是烏龍。清代有一個金華知府,名叫玉柱,慕名講堂洞附近的白衣洞,特地題了字,命人上山刻在洞口,官差上山來尋,誰料此洞早已坍塌,見了講堂洞,以為就是白衣洞。造就了這一段流傳至今的烏龍。
巖洞北壁“天在山中”的摩崖題刻。
巖洞北壁“天在山中”的摩崖題刻 巖洞北壁“天在山中”的摩崖題刻
站在講堂洞裏,空曠寂寥,洞體完整,不復當年的朗朗書聲。這與徐霞客所見,幾乎沒有什麼分別,這一處廢棄的課堂,只有幾個神明的祭台,依然在此孤獨地堅守。洞中供白衣娘娘,為九龍村及其周圍宗教朝拜場所。 [2] 
北壁有《遊三洞》的題刻,光緒丁亥仲秋郡守陳文騄遊三洞題。 [1] 

講堂洞發展歷史

講堂洞是金華最早的書院,它比“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麗澤書院要早600多年。
劉孝標是南朝梁代學者,今山東淄博人。曾任典校秘書、荊州户曹參軍。南朝天監八年( 509年),棄官隱居講堂洞著書講學,“吳、會人氏多從之”。弟子盛時數百,歷時 12年,於 60歲卒於洞中,為金華教育史上之先軀。其講學之講堂洞,可視為金華最早的學校。洞中有“天在山中”四字石刻,據説系劉孝標所題。
如今的講堂洞,幾乎無人問津。而在徐霞客眼中,給金華八洞排個序,講堂洞排在第三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