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谒者

太微垣内的独立星官
展开2个同名词条
谒者为中国古代太微垣重要星官之一,位于左执法(室女座η星)北侧,由主星室女座c星(视星等5.10)与其增星室女座10星(视星等6.13)组成 [1]。该星官在天官体系中承担引导朝见者的礼仪职能,其位置需穿过库楼(南天门)与平道方能抵达太微朝堂区域。据《步天歌》"门左皂衣一谒者"记载,该星官归属甘氏星官体系,黑色标识对应"皂衣"特征 [2]。明清时期天文观测确认谒者星官最终归属于通用星座体系中的室女座。
所属垣
太微垣 [1]
主星位置
左执法之北
星官组成
1主星+1增星 [2]
天官职能
引导朝见
天文体系
三垣二十八宿 [1]
历史文献
《隋书·天文志》

位置与组成

播报
编辑
谒者星官位宙府签捆于太宙束微芝地询垣门内左执法东北方位,与右执法(室女座β星)共同构成南面执只旬影法旬祝辩序列。据《乾象新书》记载,其主星对应现代天文学中的室女座c星(HIP 65420),坐标为赤经1主燥桨3时23分21秒,赤纬-13°44′03″,视星等5.10。增星谒者增一经清代观测确认为室女座10星(HD 110379),视戒嘱星等6.13,与主星相距约1.2度颈耻危。

职能与象征

播报
编辑
在天国行政体系中,谒者承担'主赞宾客'的职能,负责引导朝见者进入太微垣。该星官与五诸侯、郎位等共同构成模拟人间职官体系的天体阵列,体现"天人合一"的古代宇宙观。《晋书·天文志》特别强调其礼仪属性,将谒者定位为连接人间帝王与天帝的媒介 [2]

历史记载沿革

播报
编辑
早期星官划分将谒者归入执法序列,直至宋代《乾象新书》始将其列为独立星官。明代《观象玩占》记载:"谒者一星在左执法北,主赞引导",与《隋书·天文志》"谒者主赞宾客也"形成历时性印证。清代钦天监观测记录显示,至乾隆年间已确认谒者包含1颗主星与1颗增星 [2]

天文考证

播报
编辑
现代星图考证显示,谒者主星(室女座c星)距离地球约87光年 [1]。其增星室女座10星实为双星系统。两星在天球投影中的相对位置与《步天歌》"门左皂衣一谒者"描述完全吻合。

颜色属性溯源

播报
编辑
甘氏星官体系赋予谒者"皂衣"特征,对应黑色标识。该颜色代码源自古代五行学说,黑色属水对应北方,暗示谒者职能与传达政令的方位属性 [2]。明清星图多沿用此色彩传统,在《仪象考成》星表中仍保持'皂衣谒者'的称谓。

星占学意义

播报
编辑
古代占星家视谒者星官为政治外交的晴雨表,《乙巳占》记载:"谒者明则四夷来朝,暗则贡使断绝"。其增星的显现被解读为外交使团规模扩大的征兆,《开元占经》特别指出谒者增星出现预示'蕃国纳贡者倍于常例' [2]。这种星占观念持续至清代,乾隆朝《灵台仪象志》仍保留相关占验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