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諾曼底級戰列艦

鎖定
諾曼底級戰列艦是法國於一戰前夕計劃建造的一級超無畏型戰列艦,但終因一戰的爆發而沒有一艘以戰列艦的形式建成。該級的第五艘“貝亞恩”號則被改為航空母艦而建成入役。
中文名
諾曼底級戰列艦
外文名
Normandie class battleship
所屬國
法國
鋪設龍骨
1913.4.18(諾曼底號)
下    水
1914.10.19(諾曼底號)
前型艦
布列塔尼級戰列艦
計劃次型艦
里昂級戰列艦
實際次型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諾曼底級戰列艦引言

二十世紀初,由於政治動盪、國策轉向以及餘波未散的“新學派”思潮影響,在十九世紀長據世界第二的法國海軍漸漸被新興的美、德兩國甩在了身後。在這個海軍技術飛速前進的時代,法國近乎停滯的主力艦隊正在迅速老化;而陰雲密佈的歐陸局勢又使得戰爭的威脅不斷進逼。

  1905年,意識到危機臨近的法國海軍全面恢復了主力艦決勝思想,使得海軍建設步入正軌。次年,他們開始設計建造強大的“丹東”級(Danton class)前無畏艦,試圖以大量的“丹東”級迅速拉近與英德海軍的差距。不幸的是,急於擴張的法國人卻未能審清新的情勢。1906年2月,英國海軍“無畏”號(HMS Dreadnought)的下水標誌着無畏艦時代的到來。無畏艦競賽開始在列強間如火如荼地展開,而法國海軍卻正遵循着既定計劃、不緊不慢地建造着落伍的“丹東”級,還將建造主力艦的大型船塢佔得滿滿當當。
  1909年7月24日,因《洛迦諾公約》而名載史冊的法國眾議員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組閣上台,新的內閣開始面對海上的新挑戰。英國與德國早已開始建造無畏型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作為彌補措施,法國國民議會於1910年初通過新的海軍計劃,批准於當年9月開始建造“孤拔”級(Courbetclass)無畏艦。
“孤拔”級艦隊裝甲艦常規排水量約23500噸,裝備有6座雙聯裝305毫米主炮,裝甲帶最厚處為270毫米,最高航速為21節。她的噸位較18000噸的“丹東”級大出30%,這對法國工程人員已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法國海軍很快發現,剛剛開工的“孤拔”級的技術參數在列強海軍競賽中再次落伍:英國海軍先於她動工的的“俄裏翁”級(Orion class)[2]戰列艦已經開始裝備13.5英寸(343毫米)主炮與12英寸(305毫米)裝甲帶,將“孤拔”級的火力防護甩在身後。

  於是,1911年,海軍部再次提交了建造新主力艦的計劃並得到議會的批准。這就是於1912年動工的“布列塔尼”級(Bretagne class)超無畏艦。法國海軍正追趕着世界主力艦發展的潮流。由於時間緊迫兼船塢尺寸限制,法國工程人員選擇直接在“孤拔”級的艦體上將305毫米主炮更換為沿中軸線佈置的5座雙聯裝340毫米火炮,而新型戰艦的其他參數與“孤拔”級大致相同。同“孤拔”級一樣,沿用舊艦體的“布列塔尼”級顯然是過渡時期的應急產品,無法完全滿足海軍的要求。
  1911年12月3日,海軍高級會議(Conseil Superieur de la Marine)開始規劃下一代法國主力艦,並確定新的主力艦將在1913年開始建造。會議下設的技術委員會明確提出對“布列塔尼”級設計的不滿。“布列塔尼”級的所有設計工作都未能諮詢他們的意見,其舯部主炮塔將在射擊時對艦面設施造成嚴重損害,而這本是應儘量避免的。下一代主力艦應是一級全新的、尤其是沒有舯部炮塔的戰艦。年末,高級會議向海軍部長承諾,將盡快在技術委員會的配合之下進行1913型戰艦的設計工作。此前,“孤拔”級與“布列塔尼”級的設計者、海軍工程總監(directeur du génie)、技術部主任(chef de la section technique)H·利亞斯(H.Lyasse,1864-1914)已被罷免,工程師夏爾·多利亞(Charles Doyère, 1858-1929)取代了他的位置,負責新型戰艦的設計。
  另一方面,不滿於現狀的海軍總參謀部(Etat-Major général de la Marine)也正在制訂新的造艦計劃。1912年3月30日,國民議會通過了海軍部遞交的1912至1921年海軍發展計劃,這被稱之為1912年艦隊法案。這一法案奠定了一戰前法國海軍政策的基礎,將地中海確定為海軍的主要戰略方向,將三國同盟中的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確定為主要假想敵,而將大西洋上的德國人交由英國對付。在未來的戰爭中,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取得地中海的制海權,讓非洲殖民地的兵員物資安全輸送到本土。因此,其艦隊實力應當強於奧匈與意大利海軍的總和。
為實現這一目標,1912年艦隊法案提出了龐大的造艦計劃,其重點是以超無畏艦為核心的戰鬥艦隊(flotte de combat)。1921年的法軍戰鬥艦隊將擁有28艘艦隊裝甲艦、10艘艦隊偵察艦(eclaireurs d’escadre)[3]以及52艘外海雷擊艦(bâtiment torpilleurs de haute mer)。這28艘主力艦包括業已建成的2艘“共和”級(Republique class)前無畏艦、3艘“自由”級(Liberté class)[4]前無畏艦與6艘“丹東”級前無畏艦,尚在建造中的4艘“孤拔”級無畏艦,以及即將動工的3艘“布列塔尼”級超無畏艦。在未來數年中,法國海軍還將建造10艘新式戰艦;而這一擴充計劃的第一步,便是計劃於1913年與1914年建造的4艘新式艦隊裝甲艦。她們是:“諾曼底”號(Normandie)、“弗蘭德”號(Flandre)、“加斯科尼”號(Gascogne)與“朗格多克”號(Languedoc)。

諾曼底級戰列艦設計經歷

在建造計劃及艦名尚未確定的1912年初,新式艦隊裝甲艦的設計已經正式開始了。首先定案的是戰艦的噸位及尺寸。海軍希望新戰艦擁有儘量寬裕的噸位,但受制於法國現有的船塢規模、港口水深,新戰艦的最大水線長度被設為172米,最大寬度27.8米,滿載吃水8.8米——這幾乎是現有條件下的極限尺寸。經過計算,她的常規排水量將達到25000公噸[5],較之前的“孤拔”級與“布列塔尼”級大出1500噸。但較之同時期設計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Queen Elizabeth class,27500噸)、德國“拜恩”級(Bayern class,28500噸)、美國“賓夕法尼亞”級(Pennsylvania class,31500噸)以及意大利的“卡拉喬諾”級(Caracciolo class,33300噸),法國的新式主力艦顯然偏小。

  在基本規格確定之後,隨後需要確定的是戰艦的總體格局,這主要取決於主炮的佈置方式。由於時間的緊迫性,工程人員一致同意選用現有的火炮裝備戰艦,以免新式艦炮的研發耽誤戰艦的建造。但這一決定也使得“諾曼底”級的主炮威力遜色於同時期的其他戰艦——英美德意等國海軍都開始以14、15寸火炮裝備其主力艦。主炮的佈置問題在設計人員間造成了極大的分歧:一些工程師傾向於“布列塔尼”級的保守設計,而總設計師夏爾·多利亞則希望有所創新。於1912年2月1日遞交海軍總參謀部的首份草案正是前一派觀點的體現:這一設計維持了“布列塔尼”級的火炮佈置,裝備5座雙聯裝340毫米主炮,只將最高航速從“布列塔尼”級的20節提高至21節。而與此同時,多利亞一派則提出了兩種增強火力的創新設計:其一,前後揹負式佈置四座340毫米主炮,其中A炮塔與Y炮塔為四聯裝,B炮塔與X炮塔為雙聯裝;其二,前後揹負式佈置四座四聯裝305毫米主炮。事實上,第二種設計乃是前任總設計師利亞斯在設計“布列塔尼”級時就提出的備選方案之一。
諾曼底級主炮 諾曼底級主炮
多利亞設計中的四聯裝炮塔很快引起了高層的興趣。在他的前任利亞斯的支持下,對四聯裝炮塔的研究已在一年前於聖-夏蒙(Saint-Chamond)兵工廠進行,此時已進入了實用化階段。這種四聯裝炮塔其實是讓兩座雙聯裝炮塔共用一套旋轉設備,炮塔內同側的兩門火炮共用一套俯仰和供彈機構,與另一側的一組火炮相對獨立。在作戰時,這種炮塔既能集火齊射也能分為兩組各自射擊;由於炮塔中部的40毫米裝甲隔壁,一側的火炮在故障或被擊毀時,另一側仍能正常運作。後世“敦刻爾克”級(Dunkerque class)與“黎塞留”級(Richelieu class)戰列艦(bâtiment de ligne)所使用的四聯裝炮塔也沿用了這一基本設計。
  輔助武器與防護設計方面並未引起太多爭議。新的戰艦將以炮郭形式裝備20門138.6毫米副炮,還將安裝4具水下魚雷發射管。而防護則將繼承“布列塔尼”級的基本設計,只是在水下艦殼的三米之後增設一道防魚雷裝甲艙壁。除此外,各方都沒有提出額外加強防護的要求,認為“孤拔”與“布列塔尼”級的裝甲設計已足以滿足炮戰的需求。
  在動力方面,技術部門為新式戰艦提供了兩種佈置方案。其一延續自“布列塔尼”級,裝備四座直驅式蒸汽輪機,總動力35000馬力。其二則混裝蒸汽輪機與往復式蒸汽機,由直結式[6]蒸汽輪機驅動內側兩軸,而往復式蒸汽機驅動外側兩軸,總動力32000馬力。之所以出現從蒸汽輪機倒退回往復式蒸汽機的預案,是因為法國海軍業已裝備的主力艦輪機普遍存在燃料消耗過大的問題,使得續航力難以達到預計水平。在16節、輸出16000至18000馬力的巡航速度下,往復式蒸汽機的耗煤量遠較蒸汽輪機少,完全可以單獨使用外側由蒸汽機驅動的螺旋槳行駛。同時代的巨型郵輪(如著名的“奧利匹克”號)與法國海軍最新的雷擊艦都已採用混裝主機並取得成功,將之推廣到新式戰艦的設計上也就理所當然了。
  在1912年3月23日的備忘錄與26日的會議上,海軍總參謀部確定新式戰艦將裝備340毫米主炮。多利亞的雙聯-四聯混裝方案與最初的“布列塔尼”式方案通過了篩選,而受到啓發的設計人員很快又提出了裝備3座四聯裝340毫米主炮的方案。這一設計中雖然有多利亞極力避免的舯部炮塔,其噸位利用卻最為合理。儘管總參謀部傾向於採用四聯裝炮塔、裝備12門主炮的方案,但新式炮塔尚未完成研發,無法確定其實際可靠性,因而遲遲不能做出最終的決定。
  在1912年艦隊法案獲得通過後,海軍高級會議在4月3日至4日對新式艦隊裝甲艦問題進行了集中討論。會議確定“諾曼底”級將採用混裝主機,並提出了強化防護、增厚主裝甲帶的要求。同時,否決了技術部門關於增設100毫米副炮與炮塔化138.6毫米副炮的議案,認為人力操作的統一口徑炮郭副炮更為靈活可靠。對於爭議最大的主炮佈置問題,會議決定同時進行3座四聯裝主炮方案與5座雙聯裝主炮方案的設計工作,在未來數月中視聖-夏蒙兵工廠的研發情況而決定最終方案。多利亞的雙聯-四聯混裝方案已被放棄,因為這一方案中主炮佔用的重量較3座四聯裝的方案多出許多,難以再分出重量增強裝甲,他因此轉而支持3座四聯裝主炮的方案。
  雙管齊下的兩個方案隨後發展為兩種具體設計:其一代號為A-7,裝備5座雙聯裝340毫米主炮與22門138.6毫米副炮;其二代號A-7.bis,裝備3座四聯裝340毫米主炮與24門138.6毫米副炮。後者較前者多出2門主炮與2門副炮,而重量反而輕了近500噸。由於四聯裝炮塔的研發工作十分順利,1912年7月5日,海軍高級會議批准通過了A-7.bis計劃,並於三天之後停止了其他備選項的研發。10月26日,“諾曼底”級艦隊裝甲艦的設計詳圖獲得技術部審核通過,這級戰艦的總體設計塵埃落定。
最後的小爭議集中在戰艦主桅的位置問題。“諾曼底”級的主桅被設計在全艦中部,緊靠第二根煙囱。有人提出,依照英國戰列巡洋艦“雄獅”號(HMS Lion)的使用經驗,煙囱排出的灼熱煤煙將嚴重影響主桅諸設備的使用,尤其使得信號旗系統難以操作。但如果將主桅前移,無線電天線又無法正常佈置。最終的解決辦法是為信號旗增設兩套滑輪系統,能在煤煙影響之外操作系統、發出信號,還為未來在煙囱前方增設前桅留下了餘地。

諾曼底級戰列艦性能諸元

最終定案的“諾曼底”級艦隊裝甲艦常規排水量為25231噸。她全長176.4米,垂線間長175米,龍骨長138米,最大艦寬27米,最大吃水8.84米。“諾曼底”級的垂線長度較之前的兩級戰艦延長了10米,而艦寬因受限於船塢無法增加,最終使重量提升了1700噸。因為水線面積的增加與水下線形設計的優化,她的吃水反較前兩級戰艦略淺。

  同“孤拔”級與“布列塔尼”級一樣,“諾曼底”級採用了長艏樓船型;但與一般軍艦不同的是,她的前部炮塔並未被直接架設在艏樓甲板上。“諾曼底”級在艏樓甲板前部搭建起一層2米高的炮郭裝甲堡,再將第一座主炮塔置於這層甲板上。這種古怪的安排源於“布列塔尼”級的設計教訓與英國無畏艦的使用經驗:由於使用舊艦體長度受限,“布列塔尼”級的A炮塔被迫佈置在艏樓甲板緊靠艦首的位置,顯然會引發嚴重的上浪問題。英國戰列艦的艦首主炮也常常在航行中受困於上浪,甚至無法操作。為避免這一問題,法國設計師不惜提高全艦重心與主炮被彈率,將前部炮塔安置在最高的艦面甲板上。而體現戰艦航行穩定性的穩心高度也因此被限制在1.45米。
  “諾曼底”級的主炮是12門1912型340毫米口徑45倍徑火炮。它本是專為“布列塔尼”級戰艦研發的,但法國海軍對其性能頗為滿意。該型火炮全重66.95公噸,最大射速每分鐘2發。其最大射擊仰角被人為地限制在12度,最大射程也就被確定在14500米——當時的法國海軍認為,遠程炮擊命中率過低,等同於浪費炮彈,而10000米以內才是理想的交戰距離。其所使用的1912型被帽穿甲彈重555千克,彈長125.8釐米,每炮預計配載100發。其出膛初速達794米每秒,在1912年的預計交戰距離——10000米——上存速為473米每秒。1914年,法國海軍將預想常規交戰距離提升至12000米,而1912型340毫米艦炮在這一距離上仍能擊穿290毫米傾斜30度的硬化裝甲。12門艦炮被佈置在3座四聯裝炮塔中,其結構特徵已在前文進行了介紹,在此不再贅述。炮塔的旋轉由電力驅動,火炮俯仰則由液壓齒輪控制。四聯裝炮塔的正面寬度為10.85米,使得其被彈概率較之前的雙聯裝炮塔提高了37%。三座炮塔被佈置在不同的水平面上:前部炮塔距離海平面11.1米,舯部炮塔9.8米,後部炮塔7.75米——如此設計是為了儘量避免炮口風暴襲擊同一高度的艦面結構,造成損害。全艦計劃裝備5座英制測距儀,其基線長12英尺(約3.66米)。其中兩座佈置於裝甲司令塔頂端,三座主炮塔內也各設有一座,可以在中央火控失效時進行局部火控。
“諾曼底”級的副炮是24門1910型138.6毫米口徑55倍徑火炮。它也是“孤拔”級與“布列塔尼”級的副炮,用以驅逐和摧毀敵軍輕裝甲雷擊艦。炮重5.3噸,最大射速可達每分鐘5至6發。它能發射39.5千克的半穿甲彈與31.5千克的榴彈,出膛速度分別為790與840米每秒。其最大射程可達16100米,但副炮並未被納入中央火控系統之中,極大地降低了其有效射程。它們以炮郭的形式,每3門一組對稱裝備在戰艦兩舷。其中,最前方的兩組被佈置於艏樓甲板之上,距水線8.15米。這使得它們即便在戰艦高速行進間仍然能夠向前方或側面正常射擊,避免了同時期戰艦炮郭副炮的湧浪問題。此外,“諾曼底”級還裝備了6具450毫米口徑水下魚雷發射管作為輔助武器,兩舷各有3具。

  在防護方面,“諾曼底”級的裝甲總重為7637.4公噸,佔全艦重量的30%。其側舷裝甲帶分為兩部分:主裝甲帶厚300毫米,較“布列塔尼”級增厚了30毫米,垂直佈置在前後兩座主炮彈藥庫間的水線部分,覆蓋了2.35米高的艦體。水下延伸部分逐漸削弱至105毫米,在艦首與尾部削弱至120毫米與160毫米。位於主裝甲帶上方的次裝甲帶厚240毫米,高度2.25米,在艦首與尾部削弱至120毫米與160毫米。除此外,位於次裝甲帶之上的6組副炮也能得到180毫米額外裝甲帶的保護。“諾曼底”級擁有兩層裝甲甲板:第一層是穹甲結構的下甲板,其“穹頂”部分厚50毫米,兩側傾斜部分厚70毫米。第二層裝甲甲板位於該艙位側舷裝甲帶的頂端,因副炮裝甲堡的佈置而並不連貫,厚度為50毫米。此外,其四聯裝主炮塔正面裝甲厚340毫米,側面250毫米,後部275毫米(炮塔後方觀測部與前部火炮間尚有40毫米裝甲壁一道),頂部為100毫米,炮座裝甲厚287毫米。其指揮塔側面裝甲300毫米,頂部100毫米。
裝甲帶與魚雷防護 裝甲帶與魚雷防護
“諾曼底”級還特別注意到了水下防護。其水下防護系統由四部分組成:外置的防雷網、延伸至艦身側面的雙層艦底、內部的裝甲水密隔艙與煤倉,以及在彈藥庫和動力艙段佈置的30毫米裝甲艙壁。除卻防雷網,整個水下防護結構在舯部深度為3米,在靠近兩端處為2米。30毫米裝甲艙壁由3層10毫米高彈性鋼疊加而成,作為最後的屏障。一戰後的評估認為,這套系統能抵禦100千克TNT炸藥的爆炸。雖然明顯低於同時期艦載魚雷裝藥量,但較之幾乎不存在水下防護力的前兩級戰艦,“諾曼底”級至少明顯地改善了對水雷的防禦能力。
在動力方面,“諾曼底”級計劃使用往復式蒸汽機與蒸汽輪機混合驅動,以蒸汽機更高的熱效率追求更強的續航能力。兩台立式四缸往復式蒸汽機直接驅動外側的兩具四葉螺旋槳,其直徑達5.2米。內側兩具直徑3.1米的三葉螺旋槳由兩套直結式蒸汽輪機組驅動,每組各包括一台高壓輪機與一台低壓輪機。其中,“諾曼底”號與“弗蘭德”號的輪機組由帕森斯(Parsons)公司生產,“加斯科尼”號的由拉圖-布列塔尼(Rateau-Bretagne)生產,“朗格多克”號的則由施耐德-佐利(Schneider-Zoelly)生產。在21節的“全速”狀態下,動力系統輸出功率為32000匹馬力。而當輸出功率達到設計最高的40000匹甚至過載狀態的45000匹馬力時,其航速可提升至21.5節與22.5節。“諾曼底”號、“加斯科尼”號計劃裝備21座奧蓋特·迪·湯普勒-諾曼德型(Guyot du Temple-Normand)鍋爐,而“弗蘭德”號與“朗格多克”號則裝備28座貝爾維爾式(Belleville)鍋爐。滿載狀態的“諾曼底”級攜載有2800噸燃煤與300噸重油,經過計算,她能在21節全速下行駛1800海里,在僅適用外側螺旋槳時以16節航速行駛3375海里,以12節航速行駛6500至6600海里。此外,“諾曼底”級的舯部還裝備有4台發電機組,每台功率400千瓦,可送出220伏交流電。她還採用了法國主力艦所少有的雙面平行舵設計,用以強化機動性。

  全艦人員計劃為1200人,包括43名軍官與120名士官。
“諾曼底”級最終案 “諾曼底”級最終案

諾曼底級戰列艦建造經歷

按照1912年3月30日的艦隊法案,“諾曼底”號與“朗格多克”號的建造訂單將於當年12月12日開始執行,“弗蘭德”號與“加斯科尼”號則遲至次年7月30日。而在1913年7月30日,1912年艦隊法案得到修訂升級,增加了第五艘“諾曼底”級戰艦——“貝亞恩”號(Bearn),於11月3日開始執行訂單。由於新式輪機的研發,“貝亞恩”號計劃全部以帕森斯式輪機作為主機,並裝備21座尼克勞斯型(Niclausse)鍋爐。五艘戰艦的建造地點及建造時間表如下:
艦名
艦體建造地點
鋪設龍骨
下水
計劃服役
諾曼底
盧瓦爾造船廠,聖澤納爾
1913.4.18
1914.10.19
1916.3
朗格多克
吉倫特造船廠,波爾多
1913.4.18
1915.5.1
1916.3
弗蘭德
佈雷斯特兵工廠,佈雷斯特
1913.10.1
1914.10.20
1917.6
加斯科尼
洛里昂兵工廠,洛里昂
1913.10.1
1914.9.20
1917.6
貝亞恩
地中海造船廠,拉塞納
1914.1.10
1920.4.15
1918.1

  在一戰爆發前,“諾曼底”級的前四艦已經完成了相當的進度,開始為艦體下水做準備。但在1914年8月,大戰的來臨使得法國的造船工業陷入了混亂。法國政府最初認為戰爭將迅速結束,因此並未考慮工業動員問題,將大量工人編入軍隊。但不久後,對補給物資與武器補充的需求迫使工廠迅速恢復生產,但優先事項乃是彈藥、陸軍武器與護航的輕型艦艇。“諾曼底”級的建造雖未完全停止,速度卻顯著地放緩了。
  由於需要騰出船台用以休整在役艦艇,完成度較高的四艘戰艦在1914年至1915年一一下水。1915年7月9日,海軍部下令指出,“諾曼底”級工程並非目前的首要任務,而德軍對北部工業區的佔領與破壞也使建造難以繼續——這兒原本承擔着一些關鍵部件的生產任務。“諾曼底”級的建造工作就此被停止了。7月23日,海軍部又下令完全停止艦載火炮的研製與生產。一些業已完成的340毫米巨炮被陸軍改造為列車炮,部分口徑被擴鏜至400毫米。一些138.6毫米副炮也被陸軍徵用,改造為145毫米陸炮。
  直至1917年末,隨着戰爭局勢逐漸明朗,協約國勝勢日益顯著,“諾曼底”級建造的重啓才再次被提上了議程。為了確定戰艦繼續建造的既有基礎與物資數量,1917年12月18日,海軍總參謀部下屬造艦部提交一份對各艦建造進度的報告,其數據如下:
艦名
艦體
主機
鍋爐
炮塔旋轉部
諾曼底
65%
70%
完工後裝備於其他艦艇
40%
朗格多克
49%
73%
96%
26%
弗蘭德
65%
60%
完工後裝備於其他艦艇
51%
加斯科尼
60%
輪機44%/蒸汽機75%
完工後裝備於其他艦艇
被德軍破壞
貝亞恩
25%
17%
20%
8-10%

  “諾曼底”級的建造計劃無疑在戰爭中遭到了嚴重破壞。較之上表中鍋爐、炮塔的困難狀況,主炮的情形更加混亂:部分火炮仍在海軍手中;部分則被陸軍徵用,其中又有部分因口徑擴鏜而無法復原;還有部分被德軍掠走,下落不明。若要繼續建造,整個工程都必須重新進行規劃。此時,駐倫敦的法國海軍武官前往英國海軍部徵求建議。英國人認為,較之建造新的主力艦,將“諾曼底”級完成無疑經濟得多,英國也能在造船方面給予援助。這一觀點得到了法國海軍的認同,但認為與英國合作造艦的接洽實在太過複雜。1918年1月16日,海軍部下令,任何其他工程都不能再挪用為“諾曼底”級準備的建造物資。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結束。11月22日,造艦部向海軍總參謀部諮詢“諾曼底”級戰艦的續建方案。總參謀部提出,根據一戰期間對英國海軍新式主力艦的觀察,“諾曼底”級需要增強防護和主炮火力,同時將最大航速提高至26至28節。但無論是海軍大臣還是設計師多利亞都認為這一要求難以實現。除卻財政與技術上的困難,這一方案的基本前提是擴大艦體尺寸,為此就必須完成1912年艦隊法案中擴建船塢的相關計劃——而這已被戰爭所打斷。但“諾曼底”級的設計在一戰後已經過時,種種對原設計的批評從各部門接踵而來。

  工程人員紛紛指責多利亞,將新式主力艦尚未建成便已過時的責任歸咎於他。然而,這更像是對多利亞糟糕的人事關係與領導方式的藉機清算。前任工程總監H·利亞斯的下台是因為技術部對其未能聽取種種意見的指控,但繼任的多利亞卻較之有過之而無不及。多利亞性格古板,對自己的設計主張極為固執,而對他人的設計與意見卻不屑一顧,較利亞斯更加專斷。他領導下的技術部與工程部人員大都怨氣沖沖,在此時終於找到了發泄的機會。客觀而言,“諾曼底”級的種種不足卻很難説是由這位固執的總設計師造成的;而多利亞所堅持的四聯裝主炮,更是這級戰艦為數不多的亮點。在這陣風波後,多利亞仍舊維持着他的職位,卻必須在即將開始的“諾曼底”級改進設計中與其他工程師妥協。

  1919年2月25日,考慮到工程中的種種困難,總參謀部決定將“諾曼底”級的續建時間延長至6到7年,以便有足夠時間改善條件、汲取戰爭經驗,全面升級原有設計。因此,現有的船塢及工廠狀況不再是改造計劃的阻礙。在參考了總參謀部的要求之後,多利亞及技術部決定在以下幾個方面改建“諾曼底”級:一,安裝新式輪機,將主機功率提高至80000匹馬力,航速提高至24節。經計算,這一措施需要將艦體延長15米。二,加裝1米寬的側舷凸出部以增強魚雷防護能力,使戰艦能抵禦200千克TNT炸藥的水下爆炸。三,將主炮最大仰角增加到24度,使最大射程提高至25000米左右。四,增強甲板防護,將主甲板增厚至120毫米,主炮塔與司令台頂部裝甲增強至200毫米。五,取消45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代之以6具550毫米艦面魚雷發射管,受到副炮裝甲堡保護。六,增設發電機。七,完善遠程射控系統,在前方增設三足桅,作為主火控平台;升高指揮塔,在其上設置大型測距儀平台;設置三套火控站,一套為中央火控使用,兩套為備用;增設用於夜戰的探照燈。八,考慮增設魚雷射控設備。九,考慮增設水上飛機彈射裝置。對於完成度較低的“貝亞恩”號,除卻以上改進外,還計劃換裝燃油鍋爐,並考慮研發400毫米雙聯裝艦炮。

  與此同時,法國政府與國民議會也正在討論“諾曼底”級的續建事項。意大利海軍已經重啓“卡拉喬諾”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法國海軍必須做出迴應。但對於滿目瘡痍的戰後法國而言,龐大的主力艦建造工程無疑是沉重的財政負擔。1919年7月19日的一份文件計算了不同續建方案的預計費用:若按照原設計建成,計劃開支約四億三千萬法郎;若在原計劃基礎上進行提高射程、加厚主甲板、提升火控、加裝1米防雷部的改造,總開支將達四億八千二百萬;若要進行延長艦體、加強動力與加裝2.7米防雷部的改建,總開支則是驚人的七億法郎。戰後的內閣與議會以支持全面裁軍和恢復經濟為主流,對耗資巨大的“諾曼底”級計劃興趣缺缺。而在當年8月,駐羅馬的法國情報人員傳來了“卡拉喬諾”級的建造計劃因財政困難而取消的消息,並在不久後得到證實。既然假想敵已不復存在,“諾曼底”級艦隊裝甲艦的最終命運也就基本被確定了。
  
  
  1922年2月,法國作為五大海軍強國之一簽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按照條約,主力艦“諾曼底”級必須停止建造——儘管這已是既定事實。數週後,法國海軍部需要提交新的海軍法案,計劃將前四艦完成度較高的艦體改作他用。改建方案包括貨輪、郵輪、油輪甚至浮動燃油倉庫,但不是造價過高便是安全性不足。4月18日,“諾曼底”號、“弗蘭德”號、“加斯科尼”號與“朗格多克”號被海軍除名,建造計劃被正式取消。她們的艦殼在1923至1926年間被出售拆解。為之籌集的物資也被用於其他工程。

諾曼底級戰列艦貝亞恩號

1920年4月15日,“諾曼底”級的建造計劃實際上已被取消,第五艦“貝亞恩”號未完成的艦體被推出了船塢,等待着下一步的處置。相較於完成度較高的前四艦,“貝亞恩”號建成的前景本來更加渺茫。正在此時,法國海軍意識到英美日等國已經開始建造或改造直通甲板的航空母艦。為追隨這一潮流,法國迫切需要進行艦載航空的相關研究。“貝亞恩”號艦體的尺寸足以搭載飛行跑道,而其建造工程尚未進行至上甲板與炮座,無需進行復雜改造。海軍部長喬治·萊格(Georges Leygues)提出一項預案,希望將之改建為航空母艦,未能得到批准。但“貝亞恩”號很快便被選定為臨時海上航空實驗平台,進行了必要的改建。
  
  
  “貝亞恩”號的未完成的艦體被鋪上了一層木製甲板,並在艦首搭建起一條長45米、寬9米的飛行跑道,開始進行航空器起飛與着陸的實驗。此時,所有火炮、動力系統都未能裝備,此時的“貝亞恩”號不過是一座浮動的鋼鐵島礁。但就是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1920年10月20日,海軍上尉保羅·特斯特(Paul Teste)駕駛飛機首次成功降落在“貝亞恩”號上,是法國飛機第一次實現着艦降落,在法國海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類似的起飛與降落實驗一直持續到1921年4月,各方都對“貝亞恩”號這一平台十分滿意,並一致同意繼續進行對海上航空的研究。當年6月19日,議會通過了將“貝亞恩”號改建為航空母艦的計劃,這艘未完工的艦隊裝甲艦迎來了新生。改建工作於1923年8月在拉塞納的地中海造船廠開始,完成於1927年5月。“貝亞恩”號成了法國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艦。其完成改建時的性能諸元如下表:
規制
標準排水量:21796噸
滿載排水量:27951噸
垂線間長:170.6米
水線長:175.6米
最大艦寬:35.2米
標準吃水:9.3米
載員:651人(和平時期)/875人(滿編制)
裝甲
裝甲帶:83毫米
飛行甲板:25毫米
下甲板:24-120毫米
升降機:70毫米
動力
主機:兩台帕森斯輪機組及兩台立式四缸往復式蒸汽機[7]
鍋爐:12台蓋奧特·迪·坦普爾(Guyot du Temple)燃油鍋爐
輸出功率:22200匹馬力(輪機)+15000匹馬力(蒸汽機)
航速:21.5節
燃油儲備:2160噸
續航力:10節/6000海里18節/4500海里
武備
主炮:8門155毫米55倍徑炮郭炮
對空武備:6門75毫米單裝高射炮/8門37毫米單裝高射炮/12支高射機槍
魚雷:4座550毫米艦面魚雷發射管
載機情況
機庫規制:長124米/寬19.5米(雙層機庫)
升降機:三座
飛行甲板規制:長183米/寬31米
載機:40架
“貝亞恩”號是一艘實驗性質的航空母艦,因此並沒有嚴格意義上固定型號的艦載機。但是,幾乎法國海軍所有的飛機都曾在她的甲板上進行過起飛與着陸實驗。1927年5月10日,剛剛完成的“貝亞恩”號搭載着一支戰鬥機分隊開始進行試航,並達到了21節的最高航速。1928年4月,她在科西嘉島的波爾圖灣進行了第一次艦載機飛行演習。5月1日,“貝亞恩”號的航空建制已經完成,包括一支戰鬥機分隊、一支偵察機分隊與一支攻擊機分隊。她被編入駐紮於土倫港的第一艦隊,正式加入了法國海軍。

  1928年5月27日,“貝亞恩”號搭載着三支飛行分隊開始了她的首次遠航。她駛出地中海,穿越比斯開灣,巡弋英吉利海峽,然後於8月5日返回土倫。途中最主要的任務,便是對三支飛行中隊進行訓練。當年10月12日,她再次出航,在科西嘉與阿爾及利亞沿海執行訪問、演習與訓練任務。從12月至次年3月,由於用於巡航的往復式蒸汽機出現故障,“貝亞恩”號被迫一直處在檢修之中,到1929年5月才再次開始遠航。

  1929年10月,“貝亞恩”號前往法屬摩洛哥沿海進行訪問與訓練。在這次巡航中,“貝亞恩”號正巧趕上摩洛哥南部的原住民暴亂。海軍總司令部發送電報命令其變更原定巡航計劃,急速前往阿加迪爾港,並動用艦載機協助地面部隊鎮壓騷亂。10月24日至28日,“貝亞恩”號停泊於阿加迪爾,出動了戰鬥機分隊與偵察機分隊執行空中巡航與偵察任務,對暴亂的人羣進行空中威懾。在海軍航空兵的支援下,殖民軍的鎮壓很快取得了成功。而這次並不光彩的軍事鎮壓也為“貝亞恩”號取得了第一次“實戰”經驗。當年12月,在鎮壓暴亂、訪問了達喀爾、西屬加納利羣島、奧蘭之後,“貝亞恩”號返回土倫,隨即又開始大修。
1930年4月,“貝亞恩”號大修結束,隨即於5月前往阿爾及爾,參加了為慶祝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一百週年而舉行的海上閲兵。此後,“貝亞恩”號恢復了往常的巡遊,逐年造訪了希臘、敍利亞與北非、中非的多處港口,並繼續進行常規化的訓練任務。法國海軍對“貝亞恩”號作為實驗艦與訓練艦的表現非常滿意,但聯合演習也暴露出“貝亞恩”號航速過低的重大缺陷:她幾乎無法配合新式巡洋艦與驅逐艦的行動,只能與“布列塔尼”級一道活動。此外,作為一艘航空母艦,她的艦載機運作效率實在太過糟糕:在1932年的一次演習中,“貝亞恩”號花了一小時八分鐘才讓15架戰機成功降落,這一數據遠遠落後於英國與美國同時期的航空母艦。

  1934年2月,“貝亞恩”號入塢接受大修與大規模改裝。改裝內容包括:將飛行甲板加寬至35.2米;將原裝的8毫米高射機槍更換為13.2毫米“哈奇開斯”機槍;清理、更換部分鍋爐。直至1935年11月,“貝亞恩”號才重返現役。完成改造後,“貝亞恩”號從土倫轉移至佈雷斯特,與法國大西洋艦隊一道進行訓練和演習。1936年9月24日,例行訓練中的“貝亞恩”號發生了第一起嚴重的飛行事故。在戰鬥機分隊長所駕飛機的起飛過程中,“貝亞恩”號飛行甲板上的阻攔索竟離奇地與飛機起落架纏到了一起。被攔阻索牢牢拉住的戰機從跑道一側直接墜海,被困在駕駛艙內的飛行員不久遇難。
1936年10月1日,“貝亞恩”號正式加入了以佈雷斯特為母港的大西洋艦隊,並在接下來的三年中進行常規訓練和演習。1938年5月至7月,她又一次遠航訪問了葡萄牙與摩洛哥。在1939年5月18日,“貝亞恩”號迎來了第二起嚴重的事故:在對轟炸機分隊的降落訓練中,一架勒瓦塞爾(Levasseur)PL.101型艦載轟炸機在着艦後一頭栽進了水裏,飛行員不幸被淹死。而十三天後,幾乎同樣的事故再度重演,一架同型飛機再度墜海,而飛行員則因打撈及時而倖免於難。6月9日,在一場綜合演習中,轟炸機分隊的降落又一次出了差錯,又有一架戰機栽進了大海。所幸飛行員及時獲救。

  在“貝亞恩”號上發生的一連串事故讓海軍總參謀部感到不安。此時,18000噸級的“霞飛”級(Joffre class)航空母艦已經開始建造,法國海軍的新式航母將擁有33節的高航速與更為完善的艦載機運作系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海軍總參謀部正決定將“貝亞恩”號改造為大型水上飛機母艦,但保留其作為航空母艦的完全功能,為“霞飛”號的飛行隊提供訓練。1939年10月,“貝亞恩”號在佈雷斯特接受了改裝,直至次年4月才全部完成。此後,她繼續在大西洋沿岸進行訓練任務。
1940年5月,德軍開始攻略西歐,法蘭西戰役開始。5月12日,海軍部令“貝亞恩”號返回土倫港,卸載所有艦載機分隊,執行將法國黃金儲備運送到美國的重要任務。“貝亞恩”號裝載着194噸黃金,於5月19日駛出土倫,21日在卡薩布蘭卡補充燃料,然後與輕巡洋艦“埃米爾·白勞易”號(Emile Bertin)與訓練巡洋艦“聖女貞德”號(Jeanne d'Arc)一道,以12節的航速橫渡大西洋。6月1日,法國艦隊抵達加拿大港口哈利法克斯,搬運上岸的國庫黃金被送上特製的裝甲列車,從陸路運往美國。6月3日,到達哈利法克斯的美國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USS Lexington)與“薩拉託加”號(USS Saratoga)開始向“貝亞恩”號轉移飛機——這四十八架各型戰機是法國對美軍購的一部分,需由“貝亞恩”號運送回國。

  6月16日,法國艦隊離開哈利法克斯,駛向佈雷斯特。但海軍總司令部在6月20日忽然發來電報,令其駛向法屬西印度羣島,駐泊於瓜德羅普島的法蘭西堡(Fort de France)。此時,法國陸軍已在法蘭西戰役中一敗塗地,大西洋沿岸的主要海軍基地隨時可能為德軍佔領。“貝亞恩”號茫然無措地停留在異國他鄉,而在當年7月的“弩炮行動”中,停泊於米爾斯克比爾、亞歷山大、達喀爾與普利茅斯的法國艦隊同時遭到了原為盟友的英國海軍的威逼和襲擊。“貝亞恩”號所處的艦隊實際上被困在了西印度羣島,進退無據;她雖然滿載美國戰機,卻全是無法使用的陸基型。“貝亞恩”號已經完全失去了戰鬥力,在大洋彼岸遙望着在法蘭西帝國土地上發生的鉅變。
直至盟軍登陸北非、達爾朗上將倒戈、德軍侵佔維希自由區、土倫艦隊自沉等一系列事件發生之後,這支艦隊才與法國達喀爾艦隊、亞歷山大艦隊一道加入了盟軍。此時已是1943年,距離貝亞恩號遠渡重洋已近乎三個年頭。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戰鬥法國”(前“自由法國”)希望美國能重新武裝這艘航空母艦,但“貝亞恩”號的艦體已經太老,尤其是航速問題難以改進。最終,雙方決定由美國將這艘慢速航空母艦改裝為飛機運輸艦。長期滯廢、缺乏保養的“貝亞恩”號在此時甚至已經失去了自航能力,在初步維修與拖船的幫助下才勉強行駛至新奧爾良。1943年9月,“貝亞恩”號開始進行修理與現代化改造工程。但由於種種工程事故與熟練工人的缺乏,改裝進度相當緩慢。改造的內容包括增設雷達、重置兩具強力起重機、增加燃油卸載、拆除魚雷、增設防空武備等。“貝亞恩”號的武備被置換為4門美製127毫米單裝高射炮、6座四聯裝博福斯40毫米高炮以及26門厄利孔20毫米機槍。至1945年2月,所有的改造工程才全部完成。3月7日,煥然一新的“貝亞恩”號從紐約啓航,滿載着飛機與物資駛向法屬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

  然而,她的倒黴日子並沒有結束。1945年3月13日,“貝亞恩”號正處在一支大型護航運輸船隊之中,在大西洋上航行着。中午13時30分左右,“貝亞恩”號的舵機忽然卡死,無法操作。在船員的搶修下,故障在三分鐘內得到排除;但這短短的三分鐘已足以讓龐大的“貝亞恩”號航行失控。她離開了自己在船隊中的陣位,緩緩地、卻又無法阻擋地一頭撞上了滿載排水量達14000噸的美國陸軍運兵船“J·W·麥克安德魯”號(USAT J. W. McAndrew)。這艘運兵船滿載着開赴歐洲戰場的美國大兵,突如其來的撞擊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J·W·麥克安德魯”號上有68位美國人遇難,而“貝亞恩”號也有4名水手喪生。兩艘損毀嚴重的船隻得先期往亞速爾羣島臨時修理。3月25日,踉踉蹌蹌的“貝亞恩”號終於抵達卡薩布蘭卡,隨即又開始進行大修。直至7月19日,“貝亞恩”號方才再次出航駛向故國,於8月3日回到了土倫港。
二戰結束後,“貝亞恩”號仍一度積極地充當着法國為數不多的運兵船與重型設備運輸艦。她首先向北非遣散了一批法國殖民軍,隨後滿載部隊與裝備,遠征半個地球之外的法屬印度支那。她於9月20日從馬賽出航,沿經馬耳他、亞歷山大、蘇伊士、科倫坡、新加坡,於10月21日抵達西貢,後返回新加坡過冬。1946年3月,“貝亞恩”號作為登陸部隊的海上基地,與輕巡洋艦“埃米爾·白勞易”號、重巡洋艦“圖爾維爾”號(Tourville)與大型驅逐艦“空想”號(La Fantasque)參與了對河內的兩棲登陸行動,其後又在越南沿海巡航。6月7日,她裝載着部隊與419名對越戰爭傷員沿原路返回法國,於7月23日抵達土倫。這便是“貝亞恩”號最後的遠航。

  1946年8月,“貝亞恩”號被轉入預備役。10月1日,她被重新劃分為潛艇勤務艦,繼續為法國海軍發揮餘熱。而在1955年,她還成了法國第一艘為船員安裝電視的軍艦。1966年11月,海軍終於決定讓在土倫港中停泊了二十年的“貝亞恩”號退役,而她此時的艦齡已達52年,是法國海軍最老的成員。她陳舊的船殼被一家意大利公司購下,於次年3月31日被拖帶到熱那亞,在年內拆解完畢。“諾曼底”級艦隊裝甲艦的故事,也就在此結束了。 [1] 
參考資料
  • 1.    葉鶴丹 .海上卡西莫多:諾曼底級艦隊裝甲艦簡史 .《現代艦船》2013-5B :現代艦船雜誌社 ,2013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