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諾曼底登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的著名戰役之一)

鎖定
諾曼底登陸(英文:Normandy Campaign, [26]  代號:Operation Overlord, [27]  譯文:霸王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盟軍於1944年6~7月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對德軍實施的戰略性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二戰西歐戰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29] 
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153萬人。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戰爭雙方約有24萬人被殲滅。至8月底,盟軍一共消滅或重創德軍40個師,德軍的3名元帥和1名集團軍司令先後被撤職或離職,擊斃和俘虜德軍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高級將領20人,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各種車輛2萬輛。 [30]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戰役,美英盟軍共投人兵力45個師、各型飛機1.3萬架、各種艦艇約5000艘,傷亡12.2萬人。德軍共投入兵力15個師、各型飛機約500架,各種艦艇500餘艘,傷亡和被俘11.4萬人。戰役的勝利,為盟軍在西歐展開大規模進攻奠定了基礎,對於加速納粹德國的崩潰具有重大意義。 [29]  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6-27]  [30] 
名    稱
諾曼底登陸
發生時間
1944年6月6日 至 1944年7月24日 [26] 
地    點
法國西北部諾曼底
參戰方
同盟國軍隊 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荷蘭挪威納粹德國
結    果
盟軍勝利,成功開闢歐洲第二戰場。
參戰方兵力
盟軍2876000(7月25日)
德軍1380000(7月23日) [1] 
傷亡情況
美國:29000人陣亡,101600人受傷或失蹤 [1] 
英國:11000人陣亡,54000人受傷或失蹤 [1] 
加拿大:5000人陣亡,13000人受傷或失蹤 [1] 
法國:12000人陣亡或受傷 [1] 
德國:20000人陣亡,67060人受傷,198616人失蹤或被俘 [1] 
主要指揮官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
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
外文名
Normandy Campaign [26] 
戰略意義
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諾曼底登陸戰役背景

諾曼底登陸戰前態勢

德軍在諾曼底海岸炮台 德軍在諾曼底海岸炮台 [26]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德國法西斯進攻波蘭,侵佔丹麥、挪威、閃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在歐洲大陸,德軍控制了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全部西歐海岸。英國陸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西歐大陸幾乎全部被德軍控制。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曾多次要求美國和英國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1943年,蘇軍在蘇德戰場轉入反攻,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攻勢。德黑蘭會議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正式商定,美英盟軍於1944年5月在法國北部地區登陸,行動代號為"霸王"。
在法國西部,從挪威到西班牙數千千米的大西洋沿岸,德軍在兩年多時間裏,構築了一道有相當防禦能力的防線--"大西洋壁壘",防線的重點設在加萊地區,諾曼底一帶的工事比較薄弱。西線德軍B、G兩個集團軍羣,中小型水面艦艇500多艘,空軍飛機500架,陸軍58個師,其中只有6個師部署在諾曼底。 [10]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千米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海岸 炮兵方面,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區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有3門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區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於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挪威將是盟軍優先奪取的地區,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羣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這一工程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只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羣司令後,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法國的沿海防禦情況,並特別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佈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為“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佈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構築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面的開闊地區,則佈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佈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27] 

諾曼底登陸盟軍規劃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迴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
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和共識,但英國在備忘錄中對承擔的義務作了一些保留。
1942年7月,英美倫敦會議,決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而把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推遲到1943年上半年。但此時蘇德戰場形勢非常嚴峻,德軍已進至斯大林格勒,蘇聯強烈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以牽制德軍減輕蘇軍壓力。英國只好倉促派出由6018人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
1943年1月,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議,通過上半年在西西里島登陸的決定。把在歐洲大陸的登陸推遲到1943年8月。在這次會議上,英國借第厄普的失敗,以大規模兩棲登陸的複雜與危險必須謹慎從事為理由,堅持要求推遲對歐洲大陸的登陸。實際上英國一則想乘蘇德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二則想借美國的力量恢復大英帝國戰前在北非和南歐的傳統勢力。當然遭到美國的反對,作為妥協,英國同意成立英美特別計劃參謀部,負責制訂在歐洲的登陸計劃。由英國陸軍中將F·摩根擔任參謀長。摩根上任後立即組建“考薩克”,“考薩克”就是同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參謀部的英文縮寫,主要成員有副參謀長美國陸軍准將雷·巴克,陸、海、空軍及所有與登陸有關的各軍兵種代表,負責指揮對歐洲大陸偷襲騷擾作戰的英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蒙巴頓海軍中將當然也是其成員。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闢第二戰場。“考薩克”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鬥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儘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千米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
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鋭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千米。幾經權衡比較,“考薩克”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霸王”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初步計劃以3個師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間32千米寬的三個灘頭登陸,即後來的“奧馬哈”、“金”和“朱諾”灘頭,同時空降2個旅。第二梯隊為8個師,將在兩週內佔領瑟堡。整個計劃中最大的難題是港口問題,也就是在佔領瑟堡前,如何解決部隊的後勤補給,要知道諾曼底在五六月間,多為大風大浪,光靠登陸灘頭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這似乎成為無法克服的困難。束手無策中,“考薩克”的海軍代表英國海軍少將約翰·休斯·哈萊特想起蒙巴頓在一次會議上的玩笑:既然沒有天然港口,就造一個人工港。於是建議製造配件裝配成人工港來解決問題。別無良策,他的設想獲得批准。7月15日,摩根將“霸王”計劃大綱呈交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 [11] 
“霸王行動”最終實施計劃 “霸王行動”最終實施計劃 [2]

諾曼底登陸選登陸場

對於渡海登陸地點的選擇,與加萊相比,諾曼底地區具有如下優勢:第一,諾曼底海岸防禦薄弱。德軍雖然也在該地區構築了類似加萊地區的防 御工事,但強度與密度要差很多。第二,英國主要港口集中在西南海岸,距諾曼底近。如樸次茅斯港距諾曼底僅180公里, 而駛往加萊則要遠得多。第三,諾曼底西側有康坦丁半島作為屏障,灣內浪小水深,登陸艦艇可免遭巨大風浪的襲擊。第四, 諾曼底海灘寬闊,易於登陸。整個諾曼底海岸地區能建立同時容納26個至30個師的登陸場。而且諾曼底海岸通向內陸的道 路較多,有利於盟軍登陸部隊向縱深發展進攻。基於上述原因,盟軍選定在諾曼底地區登陸。事實證明,盟軍選擇在諾曼底登 陸是一個正確決定,對整個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相反,盟軍在意大利本土登陸時,把登陸方向選在了位於意大利南端的 勒佐和西南部的薩勒諾,這兩地地形上不利登陸,而且是德軍防禦的強點,使得登陸作戰失利。 [23] 

諾曼底登陸“霸王計劃”

霸王行動計劃是在英國早期入侵法國作戰計劃的基礎上制訂的,前後歷經2年多 [2] 
1941年9月,英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參謀長蒙巴頓海軍上將,開始研究在歐洲戰場實施兩棲登陸並開闢第二戰場的可行性,同年12月,美國參戰後美方正式與英方計劃人員一起工作,不久,英方提出了一個穿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的計劃草案,代號圍捕(“Roundup”)。
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後,英國總參謀部任命摩根(Frederick E. Morgan)中將出任盟軍最高司令(還沒有被任命)的參謀長,並授權他制訂入侵法國的計劃,代號鐵砧("ANVIL")。
同年12月,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被任命為盟軍最高司令,他選擇在地中海的參謀長史密斯中將(Walter Bedell Smith)任盟軍參謀長,摩根變成了副參謀長,作為平衡,英國空軍上將泰德(Arthur Tedder)擔任副總司令,主管戰區空軍。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艾森豪威爾最終搞定了一個由英美雙方組成的聯合委員會,繼續籌劃穿過海峽攻擊法國的作戰。
按照鐵砧計劃,盟軍投入3-5個師,沿加萊海峽(Pas de Calais)進攻,攻擊路線是從英國的多佛到法國的加萊。後來,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都認為3-5個師不夠,因此,攻擊地域被擴展到更廣大地區,蒙哥馬利傾向於將卡昂納入攻擊範圍,摩根的計劃人員則認為,將橋頭堡擴展到60英里會超出盟軍現有資源,蒙哥馬利卻認為,要麼找到解決辦法,要麼更換司令,這場爭執挑起了有關鐵砧計劃價值的爭論,艾森豪威爾開始考慮從法國北部進攻的計劃,代號霸王行動(“Operations Overlord“)。
1944年1月23日,盟軍在爭吵中決定從諾曼底發動攻擊。美軍在西側,目標瑟堡(Cherbourg),英軍在東側,目標卡昂(Caen)。按照計劃,進攻時間為1944年6月5日。
西線。在登陸當天夜裏,美國82和101空降師在聖母教堂(Ste. Mere-Eglise)鎮附近空降,佔領通往海岸的道路,阻止敵人加強海岸防禦。第二天,佈雷德利的第1集團軍會到達那裏,第7軍第4師在法裏維爾沙丘附近的猶他海灘登陸,東面,第5軍第1師和29師一部,在維耶維爾附近的奧馬哈海灘登陸,登陸成功後,第5軍擴大灘頭陣地,第7軍穿過科坦因半島,向南佔領瑟堡,然後揮師南下,佔領聖路易斯,一旦佔領聖路易斯和聖路易斯-佩里爾公路,第1集團軍就準備使用機械化部隊實施進攻作戰。其後,巴頓的第3集團軍進入戰場,向布列塔尼半島進軍,佔領佈雷斯特和其他港口,並在第1集團軍進攻巴黎時,負責其右翼安全,
東線。英國第2集團軍在巴約與卡昂間展開,英國第6空降師在H時前在卡昂和奧恩河口附近空降,佔領作戰區的東北翼。英國30軍第50師在靠近巴約的黃金(GOLD)海灘登陸。第1軍分兩路向東進攻。加拿大第3師在朱諾(JUNO)海灘登陸,英國第3師在箭(SWORD)灘登陸。在登陸成功後,各部迅速佔領交通要道,以便裝甲部隊展開。
為欺騙敵軍,使他們相信登陸地點是加萊而不是科坦因,盟軍虛構了以多佛為基地的第1集團軍羣,其編制比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羣還大,並任命巴頓任該集團軍羣總司令 [2]  。為避免進攻時間泄露,盟軍將這一天定為D日,從1943年9月以後,霸王行動的計劃文件全部使用海王星(NEPTUNE)替代Overlord [2] 
諾曼底登陸歷史圖片 諾曼底登陸歷史圖片
1944年2月,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准了“霸王計劃大綱和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但是隨之對登陸艦艇的需求也增加了,為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決定將登陸日期推遲到6月初,並且將原定同時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推遲到8月。
由於登陸日(代號D日)推遲到6月初,盟軍統帥部開始確定具體的日期和時刻,這是一個複雜的協同問題,各軍兵種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陸軍要求在海浪高潮上陸,以減少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海軍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便儘量減少登陸艇遭到障礙物的破壞;空軍要求有月光,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面目標,最後經認真考慮,科學擬定符合各軍種的方案,在高潮與低潮間登陸,由於五個灘頭的潮汐不盡相同,所以規定五個不同的登陸時刻(代號H時),D日則安排在滿月的日子,空降時間為凌晨一時,符合上述條件的登陸日期,在1944年6月中只有兩組連續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後選用第一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11] 

諾曼底登陸戰役目標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千米,縱深100千米。計劃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佔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河推進,直取巴黎。 [11] 
1944年1月21日,艾森豪威爾(中)就在諾福克旅館召開了遠征軍最高司令部首次會議,在會議上明確了登陸作戰的綱領,使這次會議成為二戰中最重要的盟軍軍事會議。
1944年6月6日盟軍、德國在英國南部和法國諾曼底部署圖 1944年6月6日盟軍、德國在英國南部和法國諾曼底部署圖 [37]

諾曼底登陸戰役準備

諾曼底登陸裝備物資

1943年盟軍在大西洋上已經取得了反潛護航的全面勝利,保證了由美國本土運往英國的大批物資、人員安全地橫渡大西洋。英國幾乎成了一個大兵營,駐有來自十一個國家的近300萬部隊,每個機場都停滿了飛機,每個港口都擠滿了艦船。據不完全統計,從1942年1月至1944年5月,由美國運到英國的各種物資達530餘萬噸。
在所有物資中,最重要的就是登陸艇,為了保證足夠數量的登陸艇,盟軍不僅將登陸時間推遲了一個月,還將原計劃同時發起的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推遲到8月。美軍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不顧海軍的強烈反對,從太平洋戰場調來一批登陸艇,籌集了足夠的登陸艇。
為填補艦炮火力與部隊上陸之間的火力空白,盟軍將大炮、多管火箭炮裝上登陸艇,改裝成火力支援艇,伴隨登陸艇一起衝擊,提供不間斷的火力支援。
為了快速突破德軍的雷區和防禦陣地,英軍的坦克專家陸軍少將霍巴特提議研製特種坦克,組建特種裝甲部隊,在工兵登陸之前上陸,壓制德軍火力,清除雷區,破壞障礙,充當開路先鋒。英國經數月努力,研製成功兩棲坦克、鋪路用的“轉筒”坦克、掃雷坦克、噴火坦克、架橋坦克、工兵突擊車等多種特種坦克,並訓練出一批特種坦克駕駛員,英軍在此基礎上組建了第79裝甲師。該師在類似諾曼底地形的英國諾福克海灘進行了演習。
在所有的準備工作中,最大的工程就是人工港了。由英國海軍少將坦南特負責。共造兩個人工港,代號分別為桑樹A和桑樹B。首先建造146個空心混凝土沉箱,每個沉箱長61米,根據沉沒處的海水深度有八種不同尺寸,最小排水量1772噸,最大排水量6044噸。沉箱裏設有艦員艙室,還有2門高射炮。有可供上浮的浮箱,有使其下沉的通海閥,打開後在十多分鐘內就可沉到指定位置。沉箱無法自航,將由拖船拖過海峽,沉在離岸一海里的5.5米等深線上,組成約9000米長的防波堤。建造這些沉箱共需60萬噸混凝土和3100噸鋼材,而建造時間只有半年,幾乎超過了經歷四年戰爭後的英國工業能力,但英國全力完成這一工程,先後有500名軍官,1000名士兵,20000多工人和許多造船單位參與建造。整個工程終於在1944年6月初完成。
除了人工港外,盟軍還有一項創舉——海底輸油管。為保障燃油供應,盟軍專門成立負責海底輸油管的機構,共鋪設了四條直徑分別為15毫米和25毫米的軟鋼管,從英國岸上先鋪到海中的繫泊設施上,再到登陸灘頭。每小時可從英國向灘頭輸送600噸燃油,能基本滿足要求。
盟軍的戰前準備細緻,為解決敵我識別的難題,給空降部隊的官兵每人配發一隻價值僅幾美分的“蟋蟀”玩具,這種玩具只有打火機大小,用手一捏,就會發出“卡巴”的響聲。盟軍規定的識別方法是一聲“卡巴”作為詢問,兩聲“卡巴”作為回答。幾美分的小玩具解決了大問題。
儘管盟軍的技術裝備優於德軍,但在數百萬登陸部隊中只有極少數人蔘加過北非和西西里等地的戰鬥,絕大多數都沒有實戰經驗,要和有作戰經驗的德軍交手,戰前訓練十分重要。1943年9月,美軍中校保爾·湯普森在英國德文郡北部建立了一個訓練基地,選擇與美軍登陸灘頭地形相似的海灘,按照偵察到的德軍防禦工事設置雷區、反坦克壕、碉堡、鐵絲網、障礙物等,再設想出各種戰時可能發生的情況,組織部隊反覆訓練。——戰後許多美軍士兵都高度評價了湯普森的訓練,認為正是其所設計的訓練,才使戰士能面對複雜戰場。同時,英軍在英格蘭東部的偏僻海灘對參戰部隊進行近似實戰的訓練。高強度的實戰訓練對裝備肯定會有損壞,盟軍後勤修理人員經過搶修,保障了在登陸前夕美軍和英軍的登陸艇完好率分別高達97.6%和99.3%。 [14]  [33] 

諾曼底登陸戰前訓練

1944年5月3日至5月8日,盟軍組織了最後一次大規模聯合演習,由盟軍海軍司令英國海軍上將拉姆齊任總指揮。演習就在美軍的訓練基地,除了沒有進行橫渡海峽外,其他環節都與實戰相同,演習成功,演習結束後軍官在嚴格保密的措施下向士兵介紹作戰情況,先説明本單位的任務和登陸位置,再結合登陸灘頭的照片及沙盤模型,講解具體任務,地雷如何清除,德軍火力點如何解決,佔領哪個地方。通過介紹,士兵們明確各自在戰鬥中的任務,並通過訓練掌握應付的方法,使其對登陸戰鬥充滿信心。
考慮到第一批登陸部隊達17.6萬人,分別從空中和海上投入作戰,不僅對部隊進行登陸戰例行的上船、航渡、換乘、突擊上陸等單項訓練,還特別加強了海、陸、空三軍的協同作戰,以避免在西西里登陸時自相殘殺的誤傷事件重演。 [14] 

諾曼底登陸偵察心戰

戰前偵察,盟軍早在1943年6月就開始了。由於法國抵抗組織和盟軍特工人員都無法進入登陸海灘,也就得不到相關的情報,所以空中偵察就成為最重要的情報來源。僅從1944年4月1日到6月6日,盟軍就出動飛機多達4.5萬架次對法國北部進行了廣泛的空中照相偵察,獲得了比較全面系統的情報。除了飛機外,盟軍還動用袖珍潛艇和魚雷艇乘夜間到達登陸地區,全面蒐集水文、地質、氣象、植被及德軍部署等情報。儘管盟軍通過多種手段的偵察取得了很多情報,但由於種種原因,仍無法獲得一些重要情報,給以後的作戰帶來一定影響。
盟軍還進行了大規模的心理戰,除了利用BBC的廣播,瓦解德軍士氣,鼓舞被佔領土的人民,尤其是從1944年4月25日起定期向德軍空投報道最新軍事新聞和德國國內新聞的《部隊要聞》,進一步動搖德軍的軍心。
氣象是登陸作戰能否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之一,為此1944年5月初盟軍最高司令部任命英國空軍上校氣象學教授斯塔格為首席氣象顧問,負責領導一個氣象組每週兩次向最高司令部報告氣象情況,5月20日起改為每天兩次彙報氣象情況。6月4日,英吉利海峽狂風暴雨,晚上21:30分,氣象組的科學家經仔細分析認為在6月5日過後會有一段持續約十二小時的好天氣,隨後又是狂風暴雨的惡劣天氣。身為統帥的艾森豪威爾面臨抉擇:是否在6月6日登陸。艾森豪威爾思考一番後下令航程最遠的U編隊先出發,最終命令將在6月5日凌晨下達,到時候U編隊再根據這一命令返航或繼續前進。6月5日凌晨,斯塔格再次肯定6月6日將有短暫的好天氣,艾森豪威爾徵求司令部其他成員的意見,大家都認為要在6月6日登陸。艾森豪威爾最後下令於6月6日發起登陸。
充足的物資供應,逼真的實戰演練,廣泛的戰前偵察,準確的氣象保障,才使得諾曼底的勝利有了切實保證和堅實基礎。 [14]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戰略欺騙

諾曼底登陸是一場戰略性的大陸兩棲登陸戰,完全不同於在太平洋上的美日之間的島嶼登陸戰,只要登上灘頭就意味着勝利。由於大陸縱深比較大,即使登上灘頭,防守一方也可以從其他地方調來後備部隊,組織反擊,將登陸一方趕下海。所以諾曼底登陸成敗的關鍵就在於登陸的最初兩週裏,頂住德軍的反擊,建立起統一鞏固的登陸場。但是盟軍在佔領大港口之前,單憑登陸灘頭的人工港,只能運送12~15個師,其中裝甲師1~2個,並保障這些部隊的糧、油、彈的補給。反觀德軍,雖然在諾曼底只部署了6個師,但在三天裏就可以從各地調來25~30個師,其中裝甲師7~8個投入反擊。這樣大的兵力對比劣勢,盟軍幾乎沒有取勝的可能。換句話説,只有阻止德軍的增援到達諾曼底,才有取勝的可能。為達到阻止德軍增援這一目的,盟軍採取了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利用強大的空軍全面轟炸法國西北部的鐵路、公路目標,封鎖通往諾曼底的交通,使德軍增援不能到達。另一方面則是展開戰略欺騙和偽裝,使德軍統帥部相信,在諾曼底登陸之後,還會有另一場更大的登陸,所以不把援軍調往諾曼底。——這場戰略欺騙,就是諾曼底登陸中最隱秘的部分,直到五十年後解密的檔案中也只公開了其中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後人只能去作一些推測和想象。
1943年12月,由盟軍最高司令部副參謀長摩根中將提議,制定相關的欺騙和保密措施,以確保登陸的成功。計劃代號為“傑伊”,該計劃的參與機構包括:英國軍事情報局、特別行動局、反情報局、雙十字委員會、政治戰執行處、美國戰略情報局(即中央情報局的前身)、聯邦調查局,以及盟軍陸、海、空三軍情報部。核心部門是英國倫敦監督處,主要負責制定和實施戰略性的欺騙、偵察行動,並協調英國與盟國情報機關共同組織重大的行動。
這場戰略欺騙,範圍之大,難度之高,都令人難以想象。1944年1月,“傑伊”計劃改稱“衞士”計劃。其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各種途徑,誘使德軍分散在歐洲各地,從而使德軍在法國,尤其是諾曼底地區的守軍降低到最低限度。二是要使德軍統帥部相信,諾曼底登陸只是一場佯攻,目的就是誘使德軍過早投入後備部隊,從而為下一次更大規模的主攻創造條件。
為了達到“衞士”計劃的第一個目的,即分散德軍的目的,比萬在南歐實施了“齊柏林”計劃:1944年初,蘇軍已逼近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羅、匈都預感到德國敗局已定,於是派出密使與英、美接觸,秘密商討投降事宜。但是英國的廣播、報紙卻在有意無意中透露了雙方的秘密。德國不能容忍在南歐出現叛徒,於是決定出兵佔領匈牙利。但當時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上,戰況非常緊張根本無法抽出部隊;在南翼意大利的安齊奧海灘激戰正酣,也無兵可抽。最後只好從法國抽出3個裝甲師和1個步兵師,於1944年3月19日佔領匈牙利全境,把匈牙利首相卡利關入了集中營。羅馬尼亞被嚇住了,中止了同英美的秘密接觸。這樣,德國雖然控制住了南歐的局勢,卻在法國失去了4個師的精鋭部隊。
在北歐,英方組織了“北方堅忍”計劃。1944年1月,英方訪問蘇聯,與蘇聯情報機關聯手製造進攻挪威、瑞典的假象。英國在蘇格蘭愛丁堡建立了實際並不存在的第4集團軍羣司令部,同蘇軍類似的虛假司令部溝通了無線電聯繫。德軍憑藉其出色的無線電偵聽和定位技術,很快測出了這個假集團軍羣司令部的位置,還派出飛機進行轟炸。各種措施,使德軍在挪威和瑞典部署了13個師,其中1個裝甲師,以應付盟軍的進攻。這13個師直到戰爭結束都沒離開挪威和瑞典。
在東線蘇德戰場,蘇軍積極配合,在1944年6月之前,不發動新的進攻,只是把部隊頻繁調動,使得德軍無法判明蘇軍的企圖,不敢輕易抽出兵力。而在諾曼底登陸後,蘇軍一連發動卡累利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三次大規模進攻戰役,牢牢吸引住東線德軍。
“衞士”計劃的第二個目的也就是最關鍵的目的,就是要使德軍相信諾曼底登陸只不過是一場為了過早消耗其後備部隊的佯攻。可是稍有軍事常識的人只要發現諾曼底登陸的第一梯隊有8個師的規模時,就足以肯定這是主攻。
最重要的“水銀計劃”:在英格蘭東南部地區,虛構了番號為美國第一集團軍羣的部隊,通過在無線電通訊、營區、部隊、指揮官等幾方面的欺騙和偽裝,使德軍統帥部瞭解到在英格蘭東南部,盟軍集結了約40個師組成由巴頓任司令的第一集團軍羣,那麼登陸的主攻方向必然是加萊。
“微光計劃”:盟國空軍實施的電子干擾和電子欺騙。根據最高司令部的特別指令,首先猛烈轟炸了德軍於1943年8月在荷蘭海牙設立的大型無線電偵聽破譯基地,將其徹底摧毀,消除了對盟軍無線電通訊的威脅。其次在對德軍雷達站的大規模空襲中,故意對德軍設在塞納河以北的9個雷達站不予轟炸,以便德軍利用這些雷達站發現盟軍在登陸前派出的假艦隊,這支假艦隊在登陸前三小時駛向加萊,共由18艘小艇組成,每艘小艇都拖帶一個木筏,上裝直徑達8.8米的大氣球,氣球裏則安裝雷達發射器,發出的雷達信號相當於一艘萬噸級的登陸艦的雷達信號,艦隊上空有幾十架飛機一邊飛行一邊投擲錫箔條。這些措施在德軍雷達站的屏幕上反映為一支龐大的登陸艦隊在大批飛機掩護下駛向加萊,進一步迷惑德軍。
利用雙面間諜也是“衞士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英國反間諜機關的出色工作,在開戰後不久即破獲所有在英國的德國間諜組織,並對德國僑民進行隔離審查,徹底肅清了在英國的敵特。儘管德國情報機關不斷派遣特工滲透潛入英國,但是一則英國反間諜機關工作效率較高,二則英國的貨幣、度量衡與歐洲大陸完全不同,使得進入英國的間諜很容易被察覺,所以德國一直無法在英國開展情報工作。而英國專門組建“雙十字委員會”,從事將被捕的德國間諜策反成為英國服務的雙面間諜。經過長期耐心細緻的培養,終於擁有4位被德國情報機關相信的雙面間諜:“加寶”、“珍寶”、“三輪車”和“布魯斯特”。他們的盟軍大量登陸艦艇正集結在多佛爾,真正的登陸就要開始的假情報嚴重干擾了德軍統帥部對戰況的正確分析和判斷。
英軍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元帥説:“既然希特勒是這樣的大傻瓜,我們怎麼會用這樣長的時間這樣大的精力才打敗他?”接着,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英國情報局局長孟席斯來到最高司令部,高度評價了“衞士計劃”的組織實施:在英國情報部門悠久的歷史中,這是登峯造極的成功!這一切圍繞諾曼底登陸的戰略欺騙和保密計劃,成為保障登陸成功的護身符。正如丘吉爾所言:“戰爭中真理是如此寶貴,要用謊言來保衞。” [15] 

諾曼底登陸戰役將領

諾曼底登陸盟軍將領

  • 總司令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國第34任總統(1953年-1961年在任)。
1890年,艾森豪威爾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基督徒家庭。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畢業時在班上排在第61名,只得到軍士長的軍銜。後在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第19步兵師服役,少尉軍銜。 [4]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同盟國軍隊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1944年至1945年裏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進攻法國維希政府納粹德國的行動。1948年2月退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至1953年(但從1950年起一直缺席而擔任北約司令)。1952年作為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蔘加競選總統獲勝,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1956年再次競選獲勝,蟬聯總統。1969年3月28日在華盛頓因心臟病逝世。
  • 副司令
阿瑟·威廉·特德 阿瑟·威廉·特德
阿瑟·威廉·特德(Arthur William Tedder,1890年—1967年),英國皇家空軍元帥。1914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隨英國遠征軍赴法國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特德留在皇家空軍(1918年成為獨立軍種)服役,為皇家空軍的建設和發展效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曾任中東皇家空軍司令、北非戰區空軍司令、地中海戰區空軍司令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最高副司令。
  • 參謀長
沃爾特·比德爾·史密斯 沃爾特·比德爾·史密斯
沃爾特·比德爾·史密斯(Walter Bedell Smith,1895年—1961年)二戰時是艾森豪威爾的參謀長,後來是美國中央情報局長,陸軍上將。生於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1918年在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32年畢業於本寧堡步校。1935年和1937年先後畢業於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陸軍軍事學院。1942年任歐洲戰場美國陸軍參謀長,參加北非戰役,並任北非盟軍參謀長。1946年任駐蘇聯大使,1949年任第一集團軍司令。1950年任美國中央情報局長。1954年退休。
  • 陸軍指揮官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英國陸軍元帥、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是盟軍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以成功掩護敦刻爾克大撤退而聞名於世,由他所指揮過著名的阿拉曼戰役西西里登陸、諾曼底登陸,為其軍事生涯的三大傑作。 [5] 
  • 海軍指揮官
伯特倫·拉姆齊海軍上將(Admiral Bertram Ramsay)(1883—1945)英國海軍將領。1898年參加海軍,後歷經各種戰鬥勤務和參謀工作,1938年退休,領海軍中將銜。1939年8月應召重新服役,出任多佛爾港司令至1942年4月。任內指揮敦刻爾克撤退的發電機行動以及不列顛之戰的海峽防衞戰鬥。 1942—1943年協助計劃和實施盟軍在北非和西西里島的登陸作戰。 1944年任實施霸王行動的盟國遠征軍海軍司令,領海軍上將銜,負責海上輸送和保障任務。1945年1月在執行任務中因飛機失事殉職。
  • 空軍指揮官
1942 年11 月接替威廉·肖爾託·道格拉斯出任英國戰鬥機司令部總司令,隨即晉升空軍上將。1943 年末任盟國遠征軍空軍司令,指揮戰術空軍保證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準備和實施中的制空權。他在登陸準備期間把英國戰鬥機的控制力提高到敵機難以飛進飛行圈的程度。所以在開始登陸那天,登陸兵力沒有受到德國空軍的干擾。利·馬洛裏進行登陸作戰所指揮的英美空軍共有9000架飛機,把德國空軍完全壓制住,轟炸了德軍公路和鐵路運輸線,使德軍後備增援部隊的機動性大大減少。他的這種做法,儘管受到信奉戰略轟炸派的強烈反對,但直接促成了對登陸150英里以內鐵路中心進行轟炸的策略。1944 年11 月調任東南亞盟國空軍總司令,偕同夫人赴任途中,因飛機失事而於12月14日在格萊諾布爾遇難。
  • 美第一集團軍
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Omar Bradley),美國著名軍事家、統帥,陸軍五星上將(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在北非戰場和歐洲戰場的主要指揮官。他是最後一位辭世的五星上將,同時也是第一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特拉福德·利·馬洛裏

諾曼底登陸德軍將領

  • 西線總司令
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 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
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1875年—1953年),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1892年畢業於格羅斯利希菲爾德高級軍校,派駐到卡塞爾步兵團任職。1900年出任步兵團中尉副官。1907年從軍事學校畢業後,升任步兵團上尉連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初任預備第22師參謀官,繼任喀爾巴阡山某軍首席少校參謀官,一戰結束時任西線第15軍參謀長。一戰後,歷任騎兵第3師參謀長、第2集團軍參謀長、騎兵第2師師長、步兵3師師長、第3軍區司令。1932年10月晉升為步兵上將,擔任第1集團軍司令。1940年7月19日晉升為德國陸軍元帥。他是納粹政權軍官中資歷最老的軍事指揮官之一,一生對政治都缺乏興趣和了解。
  • B集團軍
埃爾温·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 埃爾温·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
埃爾温·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德語:Erwin Ro毫米el),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理論家,綽號“沙漠之狐,帝國之鷹”。與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 [6] 
  • 第七集團軍
弗雷德里希·多爾曼(Friedrich DOLLMANN,1882-1944.6.28),1914年,多爾曼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留在國防軍中任職。1936年,多爾曼升任第九防區司令。後任第7集團軍上將司令。1940年4月,多爾曼指揮該7集團軍入侵法國。後留在法國執行佔領任務,仍任第7集團軍司令。1940年7月19日,多爾曼晉升為大將。1944年,多爾曼負責對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防禦(第7集團軍)。1944年6月5日,多爾曼離開司令部前去進行圖上演習,這時盟軍發動了進攻。他的部隊首當其衝。1944年6月28日,凌晨,多爾曼因希特勒就瑟堡的過早丟失責備過他,他擔心受過懲罰,於當日上午10時服毒自殺。
  • 西線總司令
B集團軍羣
奧托·莫里茨·瓦爾特·莫德爾(Otto Moritz Walter Model,1891年1月24日-1945年4月21日),德國陸軍元帥。戰爭結束,莫德爾已是上尉,繼續在陸軍中服務,曾擔任步兵第二團團長。1935年被任命為陸軍參謀本部技術司司長。他當時的長官曼斯坦因將軍誇他是羣人中的強者,並喻之為“鯉魚池中的梭魚”。
弗雷德里希·多爾曼

諾曼底登陸戰役兵力

諾曼底登陸盟軍序列

軍事將領同盟國方面盟軍最高司令一職原擬由經驗豐富的英軍將領來擔任,但丘吉爾知道登陸後美軍人數會大大超過英軍,所以主動提議由美軍將領來擔任。羅斯福總統原打算讓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出任,後來考慮到更需要馬歇爾在華盛頓統籌協調,就由馬歇爾推薦時任盟軍地中海戰區司令的艾森豪威爾出任。
高司令部的其他成員有:副司令英國空軍元帥特德,參謀長美國陸軍中將史密斯,副參謀長英國陸軍中將摩根,陸軍司令英國陸軍上將蒙哥馬利,海軍司令英國海軍上將拉姆齊,空軍司令英國空軍上將馬洛裏。
陸軍兵力有4個集團軍:英國第2集團軍,司令為英國陸軍中將鄧普賽,轄5個軍13個師,在左翼的“金”和“劍”灘頭登陸。加拿大第1集團軍,司令為英國陸軍中將鄧肯·格雷尼姆,轄1個軍3個師,在“朱諾”灘頭登陸。以上2個集團軍作為左翼向卡昂進攻。美國第1集團軍,司令為美國陸軍中將布萊德利,轄5個軍14個師,在“奧馬哈”和“猶他”灘頭登陸,作為右翼向聖洛、卡朗坦進攻,這是主攻方向。該3個集團軍組成第21集團軍羣,由英國陸軍上將蒙哥馬利任司令。這是登陸第一梯隊部隊。美國第3集團軍由美國陸軍中將巴頓任司令,轄4個軍9個師,直屬最高司令部指揮,作為第二梯隊,將從美第1集團軍開闢的道路投入戰鬥,衝出科湯坦半島,穿越布列塔尼半島,迂迴包抄在卡昂與英軍激戰的德軍,徹底粉碎德軍的抵抗,乘勝佔領法國和比利時。
海軍兵力編為兩個特混艦隊:
美軍為諾曼底登陸而準備的戰鬥機和轟炸機羣 美軍為諾曼底登陸而準備的戰鬥機和轟炸機羣
西部特混艦隊,主要由美國海軍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艘其他軍艦,1700多艘登陸艦艇,司令為美國海軍少將柯克,在貝爾法斯特集結,由美國戰術空軍第9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3個編隊:U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4步兵師在“猶他”灘頭登陸,O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B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東部特混艦隊,主要由英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他軍艦,2426艘登陸艦艇,司令為英國海軍少將維安,在格里諾克集結,由英國戰術空軍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4個編隊:G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50步兵師在“金”灘頭登陸,J編隊負責運送加拿大第3步兵師在“朱諾”灘頭登陸,S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3步兵師在“劍”灘頭登陸,L編隊負責運送第二梯隊英國第7裝甲師在“金”灘頭登陸。
海軍還以7艘戰列艦,2艘淺水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援大隊,為五個灘頭提供艦炮火力支援。
空軍兵力除了美國第2航空隊和英國第9航空隊,艾森豪威爾還以辭職相要挾,從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手中獲得了由英國空軍上將哈里斯任司令的英國戰略轟炸機部隊和由美國空軍少將杜利特爾任司令的美國駐英戰略空軍第8航空隊的指揮權,這樣最高司令部的空軍兵力就有4個航空隊。
空降部隊為美國第82、101空降師和英國第6空降師。這是盟軍在歐洲的所能集結的最大空降兵力。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
為實施諾曼底登陸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傘兵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鬥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鬥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3]  [12] 
登陸前夕,西線盟軍與德軍陸軍師的數量之比是:16:1,陸軍人數之比為:3:1。可見,盟軍佔有強大優勢。
為了奪取"霸王"行動的勝利,美軍還調集了41個師,隨時準備出發。登陸前夕,美國每月都有190多萬噸各類物資運送到英國。英國面積不大,數月之內在主要港口和出發地域聚集了近300萬部隊和如此多的艦艇、飛機、戰備物資,就像一座巨大的軍營,到處崗哨林立,戒備森嚴。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幽默地説:強大的軍隊像捲起的彈簧一樣,繃得緊緊的,等待着釋放它的能量和飛越英吉利海峽的時刻到來。 [10] 

諾曼底登陸德軍序列

德國為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即所謂的“大西洋壁壘”。但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44年5月,在塞納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只有在加萊地區基本完成。
陸軍兵力,至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和5個旅,約佔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指揮的59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為兩個集團軍羣,共四個集團軍。B集團軍羣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羣,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為謝瓦萊裏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為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海軍兵力為驅逐艦5艘,潛艇49艘,遠洋掃雷艦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兵力為第3航空隊,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鬥機160架。與盟軍作戰飛機數目相比,處於1比30的絕對劣勢。
在諾曼底地區守軍為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又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鬥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鬥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禦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築了若干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這一指示,將原駐聖洛的第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鋭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軍沿海岸線設置了重重反坦克障礙 德軍沿海岸線設置了重重反坦克障礙
德軍不僅兵力薄弱,而且高層將領之間對於抗登陸的方針也一直存在分歧。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德元帥主張將主力部署在縱深,採取反擊戰術來抗擊登陸;B集團軍羣司令隆美爾元帥則主張將主力部署在灘頭,依託海灘工事殲敵於灘頭。兩人爭執不下,互不相讓,最後只好採取折衷方法,一部分部隊部署於灘頭,一部分部隊部署於縱深,這種兵力部署無論在灘頭還是在縱深,都無法形成優勢兵力,既無力在灘頭阻止盟軍的登陸,也無力組織反擊。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伏筆。更嚴重的是由於兩人對裝甲部隊的使用也存在分歧,希特勒一怒之下將原歸隆美爾指揮的西線機動兵力2個精鋭裝甲師改由最高統帥部指揮,這一決定實際上剝奪了西線將領對裝甲部隊的指揮,使隆美爾失去了最令盟軍心驚膽戰的反擊力量。 [13] 

諾曼底登陸戰役進程

諾曼底登陸戰役綜述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也是戰爭史上最有影響的登陸戰役之一。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於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戰爭雙方約有24萬人傷亡、被俘,其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3萬人。至8月底,盟軍一共消滅或重創德軍40個師,德軍的3名元帥和1名集團軍司令先後被撤職或離職,擊斃和俘虜德軍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高級將領20人,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各種車輛2萬輛,人員40萬。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10] 
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自由法國及波蘭也參與該場戰役,而當中的士兵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等。
進攻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1944年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朴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1944年8月25日,解放巴黎。
日期:1944年6月6日-1944年8月25日
地點:法國諾曼底
行動代號:霸王行動
參戰方: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與納粹德國。
兵力
盟軍:2,876,000(1944年7月25日)
德軍:1,380,000(1944年7月23日)

諾曼底登陸轟炸滯敵

盟軍的航空兵是登陸作戰準備中舉足輕重的力量,早在1943年6月英美就開始對德國的空軍基地和航空工業實施戰略轟炸,投彈約七萬噸,給德國軍事工業和空軍很大打擊。為確保登陸地區的制空權,在D日前三星期就對登陸點為圓心200公里為半徑範圍裏的德軍40個主要機場進行猛烈突擊,共出動轟炸機3915架次,投彈6700噸,基本壓制了戰區內的德國空軍。D日後盟國空軍又擴大攻擊範圍,對登陸點為圓心470公里半徑裏的德軍59個機場進行集中轟炸,使盟軍完全掌握制空權,德國空軍喪失了組織有效抗擊的能力,只能進行一些小規模騷擾。
為阻止德軍向諾曼底的增援,盟國空軍又實施代號為“運輸作戰”的空中封鎖,這一行動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從D日前三個月到D日,對德國西北部的39個鐵路目標和法國的33個鐵路目標進行轟炸,以徹底封鎖這一地區的交通線,盟軍在三個月裏出動2萬架次,投彈7.6萬噸,其中用於攻擊鐵路樞紐7.1萬餘噸,用於攻擊橋樑4400噸。共摧毀50處樞紐,重創25處樞紐,炸燬橋樑74座,塞納河上的24座橋樑中被炸燬18座。另外法國境內2000個火車頭被炸燬1500個,火車車廂被炸燬16000節,導致鐵路運輸量下降62%,有1600列火車其中600列滿載德軍補給品,因此被迫滯留在德法邊境,無法進入法國。
在攻擊發起D日的前5個星期中,盟軍以強大的航空兵優勢,共出動了53800架次對敵人的海上防禦工事和通訊目標進行猛烈轟炸,共投炸彈30700噸。 [16] 
1944年6月6日盟軍轟炸機攻擊線路圖 1944年6月6日盟軍轟炸機攻擊線路圖 [36]

諾曼底登陸電子作戰

大戰在即,英國首相丘吉爾親自過問登陸的電子戰準備和實施情況,組織電子戰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積極進行戰前準備。當時的登陸電子戰組織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除國與國的聯繫外,整個登陸戰整體須協調一致,陸、海、空軍須緊密協同,還包括空降作戰的全過程實施等。當時,電子戰採用了許多尖端電子技術,有些是專項發明,特別是在電子欺騙手段上有很多創新。從整個登陸戰役的作戰效果看,德軍的思想確實被搞亂,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錯誤判斷,使得指揮失利,電子戰可謂功不可沒。到希特勒明白盟軍是“真正的一次登陸行動,而不是佯動”時大勢已去。
丘吉爾在對登陸的電子戰作用進行評價時説:“我們在總攻開始之前和總攻開始之後進行的種種欺騙措施,都有計劃地引起了敵方的思想混亂,其成就令人讚美,其影響將十分深遠。”
開戰之時,登陸艦隊出發,德軍在法國和比利時海岸的雷達網遭到盟軍空軍的猛烈轟炸,多數雷達成了“瞎子”,此時干擾和欺騙行動出台了。盟軍模擬“幽靈艦隊”的皇家空軍飛行中隊“出航”,小小艦隊拖着 “榛子”氣球駛入大海,到達離海岸10公里時施放煙幕彈,並播放大軍登陸的聲音,德軍頓時慌了手腳。同時,模擬假“空降”的電子欺騙迅速展開,使德軍一再撲空,大呼上當;通信干擾施放後使敵機根本無法聽到導航指令,一直在箔條幹擾中徘徊尋找目標;當200多艘裝了干擾機的艦艇在臨近海岸施放干擾時,將殘存雷達完全覆蓋,此時的德軍已經變成了“植物人”。整個電子戰,盟軍使傷亡和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卻獲得了歷史意義空前的巨大勝利。 [17] 

諾曼底登陸空降襲擊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並從側後攻擊德軍海岸防禦陣地,配合海上登陸。由於在最初的1~2天裏,盟軍只登陸6~8個步兵師,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後,才將裝甲師投入作戰。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德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於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第1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鬥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樑,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傘兵們迅速佔領了這些橋樑併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鬥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餘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美軍第82和第101空降師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沒有經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複雜,再加上敵軍炮火的攔截,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那些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於裝備沉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後,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但是,從整體戰略上來看,盟軍可以説是因禍得福。傘兵們被投放在整個諾曼底,使德軍陷入一片混亂。傘兵們各自為戰,分散了德軍的兵力,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並且他們使德軍指揮官大大高估了傘兵的人數,調動了更多不必要的軍力,從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海灘登陸場的壓力。很多人在D日後的很多天仍在敵後獨自戰鬥。82師在6日早上佔領了聖-梅爾-艾格里斯,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整個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
儘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説明艾森豪威爾的觀點是正確的。盟軍的空降,在登陸的最初時間裏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樑、海灘通路,摧毀了德軍的炮兵陣地,破壞了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制了德軍的預備隊,使德軍處於被動局面。為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1944年6月5日22時,盟軍空降突擊引導組開始行動。美軍第82、第101空降師和英軍第6空降師,共派出26架運輸機,每架載一個13人組成的空降引導組,從150米高度分別在各自的預定地區空降。空降引導小組的工作十分出色,除美軍空降兵第82師2個團的引導組被德軍消滅,英軍空降兵第6師一個組未能在預定空降地區設置引導信號標誌外,其餘各組均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地區設置了引導信號。這時候,德軍陣地上,哨兵昏昏欲睡,部隊戒備鬆懈。6月6日1時,盟軍空降部隊的6名士兵降落在瑟堡半島上,這是諾曼底戰役中第一批登陸的盟軍士兵。為了矇蔽德軍,盟軍空降部隊在6名英軍士兵周圍投下了數百個稻草人,同往日那樣,擺出一副假進攻的架勢。這6名士兵着陸後,一面把預先錄有輕武器開火和士兵喊口令的錄音大聲播放出來,給德軍造成錯覺;一面向空中發出信號,引導空降部隊着陸。
凌晨,3個空降兵師的第一梯隊約1.7萬人,乘1200餘架運輸機,從距空降地區200~250千米的英國境內的3個機場羣起飛,前往諾曼底。當時,40架飛機才能運送1個營的兵力。從1小時開始,盟軍空降兵似神兵天降,拉開了大登陸的序幕。
美軍空降兵第82師突擊隊由378架C-47運輸機和52架滑翔機運送,在聖曼·伊格里斯地區和梅特勒河兩岸空降。空降開始後,先頭傘兵團的大部分人員降落在預定地域3英里以內。傘兵着陸後,很快佔領了科唐坦半島至毖堡公路上的要點。空降部隊着陸後,迅速向當地的德軍進攻。德軍突然發現盟軍的空降部隊,許多官兵異常恐慌,大戰面前不知所措,根本無法向灘頭盟軍的登陸部隊進行反攻。美軍空降兵還控制住了卡朗坦北面洪水區內的堤道,接應從海上登陸的進攻中隊。6日終,第82空降師集合的兵力約2000人,佔領了聖曼·伊格里斯,未能完成全部任務。7日17時,這支部隊與登陸部隊會合。
美軍空降兵第101師突擊梯隊由432架C-47運輸機運送,分別在聖馬丁·特伐拉維爾·聖瑪利·杜蒙、聖高姆杜蒙地區空降。後續梯隊第一批150人及反坦克炮和其它裝備,乘載52架滑翔機着陸。第二批157人及補給品乘載32架滑翔機着陸。這些部隊降落在"猶他"海灘的後面,着陸時雖然沒有遇到大的抵抗,但着陸地區德軍預設的"羅麥裏木樁"損壞了一部分滑翔機。6日終,第101空降師共集合了約2500人,攻佔了第1、2、3、4號海灘道路,並與美軍登陸部隊第7軍的第一梯隊會合。
英軍第6空降師的先遣分隊乘6架滑翔機在皮諾維爾地區克恩運河和奧恩河橋樑附近降落,佔領了大橋,隨即構築橋頭陣地。當德軍在坦克掩護下進行反擊時,很快被英軍擊攻。先遣分隊着陸後半小時,突擊梯隊的主力即開始空降。後續梯隊的滑翔機在航行途中遇到大風和密雲,有20架滑翔機拖繩折斷,另外還有一部分未在預定地區着陸。第6空降師着陸後,僅遇少數德軍的抵抗,在空降着陸較為分散的情況下完成了預定任務。當天晚上,第6機降旅的人員分乘145架滑翔機滑利降落。這時候,第6空降師已經有6個傘兵營、2個機降營、50門反坦克炮和一些輕型坦克、火炮降落到預定地域。 [10]  [34]  [39] 
諾曼底登陸戰役進攻路線圖 諾曼底登陸戰役進攻路線圖 [39]

諾曼底登陸德軍失利

德國裝甲部隊 德國裝甲部隊
D-DAY組織反擊只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四號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為倉促出動,準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天下午,師長費希丁格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發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第2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機正從頭頂飛過,為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後續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為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後夾擊己部,驚慌失措不戰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後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麼反擊了。
1944年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度過了。
1944年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羣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藉這支精鋭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為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但是這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千米外趕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1944年6月7日整個白天在盟軍海空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反擊。 [19] 

諾曼底登陸突擊上陸

1944年6月6日,在空降作戰激烈進行的同時,一場更為激烈的戰鬥在海際灘頭展開。在登陸兵登陸前1個半小時,即6日5時,英國皇家空軍的1136架飛機對勒阿佛爾和瑟堡之間的德軍海岸炮陣地進行空襲,投下了5853噸炸彈。美軍第8航空隊的1083架轟炸機向德軍的海岸防禦工事投下了1763噸炸彈。
天亮了。諾曼底海岸的炮聲和爆炸聲越來越激烈。盟軍的中型轟炸機和戰鬥機對德軍陣地的轟炸越來越猛烈,德軍陣地上的預定目標幾乎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德軍的炮兵被壓制住了,防禦工事被摧毀了,通信設施破壞了,雷達不是被炸燬,就是遭到了強烈的干擾,難以發現目標。
在密集的航空火力的掩護下,盟軍6000多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艦隊向諾曼底挺進,眾多登陸艦在掃雷艦的掩護下,繞過暗礁,闖過險灘,漸漸逼近諾曼底。
5時30分,盟軍100多艘艦艇對諾曼底80千米登陸正面實施艦炮火力準備。由於突然性大,火力準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空軍的猛烈轟炸和海軍艦艇的猛烈炮擊,在德軍設置的"死亡地帶"之間撕開了一個大缺口。天剛矇矇亮,運載登陸部隊的艦艇迎着20英尺高的海峽波濤,緩緩地駛近諾曼底。按預定計劃,在6時30分至7時45分之間,各登陸部隊必須在精心選定的五個登陸地段突擊上陸。 [10]  [18] 
諾曼底登陸作戰態勢圖(寶劍、朱諾、黃金、奧哈嗎和猶他海灘) 諾曼底登陸作戰態勢圖(寶劍、朱諾、黃金、奧哈嗎和猶他海灘) [27]
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Sword Beach)緊鄰奧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Caen),便位於海灘南邊9英里處。
寶劍灘登陸場的登陸部隊:英軍第1軍步兵第3師。這路部隊在登陸時遭到德軍的頑強阻擊,黃昏,登陸部隊才同空降着陸的第6傘兵師會合。 [10] 
從寶劍海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於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18] 
朱諾海灘
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場的登陸部隊:加拿大軍步兵第3師以及加強的1個裝甲旅等部隊。這路登陸大軍起初受到了德軍的炮火打擊,306艘登陸艇中,有90艦艇和8輛兩棲坦克受到損失,但當他們得到裝甲部隊的掩護後,就打退了德軍的頑強抵抗,向內地推進了4英里。當晚,這路登陸部隊前進的岡城至貝葉的公路。 [10]  朱諾海灘德軍兵力為一個團。該團主要由俄羅斯人波斯人組成,士氣相當低落,戰鬥力也較差。不過加軍的作戰並非一帆風順,惡劣的天氣和錯誤的導航使登陸不得不推遲二十分鐘進行,也就是説必須在漲潮時登陸。比較怪異的是加軍在登陸時損失並不大,可是登陸艇在卸下人員返航時卻有很多因觸雷被炸沉,某營的損失率甚至高達80%。由於正處漲潮,很多士兵下水後因裝備過重而溺死。上陸後又遭德軍火力壓制。幸虧海軍的火力支援相當及時到位才沒有釀成奧馬哈海灘的慘劇。在朱諾海灘損失最為慘重並非加軍,而是負責打通和寶劍海灘聯絡的英軍部隊。英軍乘坐的木殼登陸艇相當脆弱,很多士兵在登陸艇受損後不得不跳海逃生,以致溺死者甚多。盟軍在朱諾海灘共損失2000餘人,比奧馬哈海灘稍少。參與朱諾海灘登陸戰的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為1200人。 [18] 
黃金海灘
黃金海灘(Gold Beach)登陸場的登陸部隊:英軍第2集團軍所屬第30軍步兵第50師以及加強的1個裝甲旅、1個突擊營。
英軍登陸時,能見度越來越好,盟軍的空軍開始活躍起來,德軍的守備部隊遭到盟軍空軍的猛烈轟炸,鬥志消沉,戰鬥力減弱。英軍第50師開始登陸時遇到了德軍的抵抗,但英軍很快殲滅了敵軍。當天下午,英軍的4個旅上了岸。黃昏,這支部隊入內地約5英里,但沒有到達預定目標貝葉。 [10] 
負責攻佔黃金海灘的是英軍第30軍第50師,第二梯隊是英軍第7裝甲師。這也是在五個海灘登陸的唯一一個裝甲師。該師曾遠征非洲,打敗了隆美爾,作戰經驗豐富。由於登陸時間較晚,英軍的火力準備非常充足,德軍的幾個主要火力點在登陸前就被艦炮摧毀。英軍的水陸坦克被登陸艦直接送上海灘,避免重蹈美軍在奧馬哈的損失。在艦炮和坦克的掩護下,步兵推進非常順利。相對主力部隊,負責貝辛港(位於奧馬哈海灘和黃金海灘的結合部,又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初期唯一一個可控制的港口)的英軍第四十七登陸襲擊隊比較不順。由於在登陸時損失了所有的通訊設備,該部隊與主力失去了聯繫,又遭到德軍的猛烈抵抗,受困海灘達八小時。好不容易到達貝辛港後又因敵情不明不敢貿然攻擊,只能在德軍的眼皮底下潛 伏起來過夜。直到第二天繳獲了德軍的通訊設備後才聯繫上了主力部隊,在火力支援下攻佔了貝辛港。盟軍在黃金海灘損失了約1500名士兵。 [18] 
奧馬哈海灘
美軍第1步兵師登陸奧馬哈海灘 美軍第1步兵師登陸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是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戰鬥最為激烈的海灘。奧馬哈登陸場的登陸部隊:美軍第5軍第1師及配屬的1個團。
奧馬哈海灘寬不足200米,沒有遮蔽物,沒有一道低矮的防波堤。這裏起初由德軍第716守備師的1個團防守,但盟軍登陸時,奧馬哈的防禦工事和兵力部署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因而美軍第1師在登陸過程中遭到德軍的頑強抵抗,損失慘重。
戰前,德軍西線B集團軍羣司令隆美爾到奧馬哈察看防禦設施時,命令守備部隊立即加固這一地段的防禦工事。為此,德軍大水下修築了三道用鋼筋和水泥構築的屏障,許多障礙物之間佈設了水雷。岸上修築了許多能夠掃射灘頭的堅固支撐點和戰壕,所有盟軍部隊可能登陸的進出道路都佈設了大量地雷。隆美爾還把戰鬥力較強的第352摩步師調到奧馬哈,該師1個團守衞灘頭,2個團配置在距海灘數英里的貝葉。因此,在整個西線戰場,奧馬哈成了真正的"大西洋壁壘"。德軍兵力部署的重大變化,盟軍的偵察部門沒有發現。法國情報部門向盟軍提供的情報説,德軍在奧馬哈海灘配置有6門155毫米的法國火炮,這種火炮的射程約12海里。
在登陸戰鬥的危急時刻,盟軍的空中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盟軍掌握了制空權,德軍的飛機被迫轉移到遠離登陸場的地方,盟軍登陸期間,德國空軍沒有對登陸部隊構成威脅。德國海軍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盟軍的12艘驅逐艦卻不顧水雷和各種障礙物的威脅,千方百計地向岸邊靠近,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在生死拼搏中,美軍這支部隊終於登上了諾曼底,開闢了一條縱深不到2英里的灘頭陣地。這天,美軍的3400名官兵通過這條通道上岸了。代價是慘重的,美軍先後傷亡3000人。登陸部隊的29輛水陸兩用坦克下水後,只有2輛上岸,在4英里的水域就損失了27輛。裝備105毫米火炮的數十輛兩棲裝甲車,在向岸灘前進時,大多數沉沒了。蒙哥馬利認為,美軍第1師在險惡的戰鬥環境中能夠登陸成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這支部隊的勇氣,二是海軍的大炮。 [10] 
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因此又稱“血腥奧馬哈”。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開始那一段經典的戰爭場面就取材自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全長6.4千米,海岸多為30幾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這裏的登陸作戰任務由美軍第九軍承擔。盟軍由於情報有誤,認為這裏的德軍守備部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還多是後備役人員,沒有裝甲車輛,戰鬥力很差。而實際上隆美爾在3月將德軍精鋭的352步兵師全部調往諾曼底,而352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駐守在奧馬哈灘頭。但是直到登陸部隊出發後盟軍情報機關才找到352師的下落。
登陸當天天氣狀況極端惡劣,盟軍在登陸前就因風浪過大損失了10艘登陸艇和300餘名官兵。在登陸艇上的官兵多為暈船和濕冷所苦,還沒到達作戰地點就基本精疲力盡了。登陸作戰開始後也非常不順,海灘西段預備的32輛水陸坦克中有27輛剛一下海就因風浪過大而沉沒,倖存的5輛坦克中還有2輛很快被德軍炮火炸燬。由於潮汐影響和秩序混亂,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點,大批士兵擠在灘頭任憑德軍炮火攻擊。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裏美軍沒有一名士兵在西段衝上海灘,在東段也僅僅佔領了9米寬的一段海灘,登陸行動幾乎完全失敗。
然而美國海軍為奧馬哈海灘帶來了轉機。由於海灘登陸部隊長時間沒有任何聯絡傳來,海軍指揮官意識到奧馬哈海灘上的形勢可能已經極為嚴峻,於是17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和被155毫米海岸炮炸翻的危險,前進至距海灘僅730米處,在近距離為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而美軍的敢死隊此時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結果發現所謂155毫米海岸炮居然是電線杆偽裝的。沒了後顧之憂的海軍肆無忌憚地向德軍據點傾瀉炮彈,先前被堵在海灘上的美軍也在精鋭部隊第一師的帶領下開始衝鋒。中午時分登陸部隊第二梯隊提前登陸。而在空軍的指引下,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也開始對岸射擊,德軍的防禦至此基本崩潰。
天黑時美軍正式登陸成功,第五軍軍部上岸並開設了指揮所。軍長傑羅少將上陸後立刻發電報給布萊德利:“感謝上帝締造了美國海軍。” [18]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Utah Beach)位於卡倫坦(Carentan)灣的西側,是一處寬約3英里、被覆着低矮沙丘的沙灘。
猶他海灘登陸場的登陸部隊:美軍第1集團軍所屬第7軍步兵第4師。德軍防守這個海灘的第709師一個團,主要由預備役和外國志願者組成,戰鬥力比較弱。由於盟軍空降兵切斷了第709師同其他部隊的通信聯絡,因而他們沒有接到抗登陸的預先警報。儘管值班部隊及時發現了盟軍的登陸艦艇,卻沒有進行有效的防禦。當美軍第4師發起進攻時,德軍這支部隊很快就投降了。美軍第4師沒有受到太大的阻擊,順利登陸。戰鬥進行到傍晚,美軍從這個登陸場上岸的部隊達到2.3萬人,傷亡僅197人。這天,美軍第4師向內地推進了6英里。 [10] 
盟軍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英里,不過還好德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攻擊行動展開後,僅僅三小時內,盟軍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於敵後的空降部隊碰頭;而到了當天午夜,盟軍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目標,更向內陸推進了四英里。在所有登陸作戰中,猶他灘登陸是傷亡人數最少的一場戰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18] 
經過一天激戰,盟軍將近10個師的部隊登陸成功,5.75萬名美軍和75215名英軍及加拿大軍隊的官兵,先後登上諾曼底,並佔領了數個8~10千米的登陸場,儘管這些登陸場相互間尚未建立聯繫,但為後續部隊登陸創造了條件。至7日,在諾輕底灘頭,盟軍的空降兵和登陸兵加在一起,已經有17.6萬人踏上了法國的土地,2萬輛各種車輛在諾曼底的大地上行駛。盟軍以傷亡和失蹤8000人的代價,打破了德軍苦心設置的"大西洋壁壘"。德軍的抗登陸作戰,行動遲緩,指揮不力,通信聯絡不暢。盟軍開始登陸時,德軍的高級將領只有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這員老將在指揮崗位上。
6月7日,盟軍的登陸部隊開始建立統一的登陸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消息傳到德國,德國上下一片驚慌,人們難以接受第二戰場的現實。
6月8日,盟軍的後續登陸部隊上陸時,空降部隊攻佔了登陸場內的機場、港口、城鎮和交通樞紐,支援第二梯隊上陸,連接和鞏固登陸場。後續軍團在第一梯隊奪取和鞏固登陸場後,從已佔領的港口上陸,迅速展開,進行陸上進攻戰役準備。這時候,德軍為了擺脱被動局面,開始陸續加強諾曼底的反擊力量。但是,希特勒、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隆美爾等德軍高級指揮官仍然認為,加萊是盟軍的主攻方向,諾曼底是盟軍進攻的次要方向,只是盟軍在進攻之初把諾曼底的規模有意搞大了。在錯誤的判斷下,德軍抗登陸作戰越來越被動。
6月9日,盟軍的登陸部隊已經在法國土地上構築工事,掩護後續梯隊繼續上陸。至6月12日,盟軍各登陸地段基本穩固,連成了一個正面80千米、縱深13~19千米的登陸場。經過一週戰鬥,希特勒曾寄予希望的"大西洋壁壘"被盟軍突破了。 [10] 
諾曼底登陸位置圖 諾曼底登陸位置圖

諾曼底登陸聯合作戰

當盟軍登陸灘頭成為鞏固統一的登陸場後,就按預定計劃向內陸發展,美軍第1集團軍奪取瑟堡,擔負主攻;英軍第2集團軍猛攻卡昂,造成直取巴黎的假象作為佯攻。
德軍雖然最初的反擊已告失利,但並不甘心就這樣任由盟軍發展,隆美爾調整部署,使用步兵防守卡昂至科蒙一線,抽出裝甲部隊以反擊手段來阻止美軍的進攻。但還沒等新的部署調整好,英軍就先發制人發動了攻勢,打亂了德軍的計劃,有力保障美軍對瑟堡的攻擊。
  • 聖索沃大捷
1944年6月13日,英第7裝甲師在向卡昂西南的維萊博日推進途中,與正從亞眠趕來的德軍黨衞軍第2裝甲師遭遇,雙方隨即爆發激戰,英軍人員、坦克損失很大,被迫後撤。雖然英軍的進攻沒有進展,但卻將德軍精鋭的第2裝甲師吸引在卡昂地區,為美軍進攻創造了條件。當美軍佔領卡朗坦後,德軍從卡昂地區無法抽出部隊,只好從布列塔尼半島緊急調來黨衞軍第17裝甲師,攻擊美軍側面以消除美軍對瑟堡的威脅,美軍經激烈戰鬥,擊退了德軍,並乘勝於1944年6月14日突破德軍在聖索沃地區的防線,最終於1944年6月16日攻佔了聖索沃。根據希特勒的指示,在該地區的4個師必須全力阻滯美軍的前進,然後向瑟堡且戰且退,死守瑟堡。隆美爾清楚地知道,這4個師幾天來在戰鬥中兵力裝備消耗很大,已無力勝任堅守瑟堡的重任,即使退入瑟堡,充其量不過使瑟堡多堅持幾天而已。所以他向希特勒請求將這些部隊直接撤往塞納河,加強塞納河的防禦。但希特勒拒絕了他意見。當聖索沃地區出現被突破的徵兆時,隆美爾不顧希特勒的指示,果斷命令所有能聯絡上的部隊迅速向南撤退,這才挽救了不少部隊。
1944年6月18日,美軍攻佔了科湯坦半島中部的巴內維爾。
1944年6月19日,美軍出色發揮機動性強的優勢,掉頭直取蒙特堡,將科湯坦半島攔腰切斷。
同一天英吉利海峽風暴突起,風力達8級,浪高1.8米,給盟軍帶來很大損失。在美軍地段的桑樹A人工港,浮動碼頭解體,沉箱斷裂,十字形鋼製件相互碰撞而嚴重受損。在英軍地段的桑樹B人工港,由於受到海底礁石的保護作用,損失較小,只有4個沉箱被毀。在登陸灘頭,盟軍共有7艘坦克登陸艦,1艘大型人員登陸艦,1艘油船,3艘駁船,7艘拖網漁船,67艘登陸艇被大風颳沉,1艘巡洋艦和1艘渡船因相互碰撞而損壞,還有一些艦船因洶湧的風浪引爆了德軍佈設的水壓水雷而被炸傷。狂風暴雨還將近800艘艦艇拋上陸地,迫使盟軍的卸載中止了整整五天,使2萬輛車輛,10萬噸物資無法按計劃上陸。風暴造成的物質損失大大超過了十三天作戰中的損失,並迫使盟軍的後勤補給出現嚴重困難。如果德軍能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戰機,進行反擊,戰局極有可能改寫。但是當時德軍兵力僅僅能勉強進行防禦。
  • 德軍求援
德軍雖從匈牙利調來剛從蘇聯戰場撤下來整編的黨衞軍第9、第10裝甲師,該兩師由於法國境內的鐵路遭到嚴重破壞,部隊集結機動都很困難,無法及時到達,錯失了這一絕好時機。
6月20日,美軍有3個師推進到距瑟堡僅8千米處。瑟堡位於科湯坦半島北部,是法國北部最大港口。德軍築有混凝土野戰工事,還利用河流和水渠設置反坦克障礙,在城郊部署有20個設在暗堡裏的炮連,其中15個是口徑150毫米重炮,這些火炮既可向海上目標射擊,又可控制內陸道路。只是兵力不足,因為前一時期的戰鬥已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城防司令施利本將軍把勤雜人員編入戰鬥部隊,才勉強湊起4個團的兵力。
  • 強攻計劃
1944年6月21日,美軍為保全港口設施,以廣播敦促守軍投降,遭到德軍拒絕。於是美軍決定對瑟堡實施強攻。
1944年6月22日,盟國空軍進行攻擊前的航空火力準備,出動500架次飛機對瑟堡實施密集轟炸,投彈1100噸。隨後美軍3個師從南面發起猛攻,德軍殊死抵抗。激戰到1944年6月24日,施利本已耗盡了所有預備隊,他致電柏林要求空投鐵十字勳章,授予有功人員以激勵士氣,仍準備死守到底。為儘快攻下瑟堡,美軍迫切需要海軍提供艦炮火力支援,可惡劣天氣使得艦炮火力支援直到1944年6月25日才開始。海軍派出3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組成艦炮支援編隊支援地面部隊,美第7軍軍長柯林斯中將為避免艦炮誤傷己方部隊,要求軍艦除提供召喚射擊外,只能對射擊軍艦的德軍炮火還擊,取消了其他一切遠距離艦炮射擊。海軍軍艦進行了長達七小時的艦炮射擊,極其有效壓制了德軍炮兵火力。在強大的海空軍火力支援下,美軍第7軍於1944年6月25日黃昏衝入了瑟堡市區。次日,施利本和港口海軍司令亨尼克少將一起宣佈投降,但個別同主力失去聯絡的據點仍負隅頑抗,美軍使用坦克和轟炸機協同攻擊,將德軍殘部逐步壓縮到瑟堡最西北端。1944年7月1日最後據點裏德軍被迫投降。至此,美軍佔領整個科湯坦半島,在奪取瑟堡和科湯坦半島的戰鬥中,美軍傷亡達2.5萬人,德軍傷亡被俘約3.6萬人。
瑟堡雖被佔領,卻已是一片廢墟。早在6月7日,也就是盟軍登陸的第二天,德軍就預料到盟軍必將奪取瑟堡,立即開始有計劃毀掉瑟堡,碼頭、防波堤、起重機等港口設備都被一一炸燬,港口水域裏遍佈水雷,還用沉船堵塞航道。美軍的一位工兵專家看了瑟堡的毀壞情況,認為是“歷史上最周密、最徹底的破壞。”盟軍一佔領瑟堡就派出大批工兵、打撈分隊、掃雷艦艇進行清除工作,足足花了三個星期,掃除133枚水雷,打撈起20艘沉船,這才恢復了瑟堡港口的吞吐能力。7月16日,盟軍從瑟堡卸下第一艘運輸船物資。7月底,瑟堡日卸貨量已達8500噸。到9月日卸貨量又上升到1.7萬噸。再經三個月的努力,使瑟堡的卸載能力僅次於馬賽,成為盟軍在歐洲的第二大港。截至1944年底,共有2137艘運輸船進入瑟堡,總卸貨量達282.6萬噸。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26] 
空中俯瞰瑟堡 空中俯瞰瑟堡 [27]
  • 卡昂作戰
在美軍攻佔瑟堡的同時,蒙哥馬利指揮英軍第2集團軍,於1944年6月26日以4個師的兵力發起代號為“埃普索姆賽馬場”的作戰,猛攻卡昂。於當天中午攻佔舍克斯,並繼續向前推進,但在左右兩翼都受到德軍黨衞軍第12裝甲師的堅決反擊,前進非常艱難。
1944年6月27日,英軍經一番苦戰,擊退德軍的反擊,佔領勞良,先頭部隊第11裝甲師控制了奧登河上的橋樑。
1944年6月28日,英軍主力渡過奧登河,建立起正面寬3650米,縱深900米的橋頭陣地。
1944年6月29日,德軍集中5個裝甲師發起反擊,盟軍的空軍乘着天氣晴朗的有利條件大舉出動,對德軍裝甲部隊實施了極其猛烈的轟炸,瓦解了德軍的攻勢。英軍第11裝甲師乘機佔領卡昂西南的戰略要地112高地。德軍深知112高地的重要價值,隨即組織多次反撲,但均未得手。
  • 僵持狀態
1944年6月30日,德軍集中所有炮火,全力炮擊112高地,在猛烈炮擊下,英軍難以堅守,只好放棄112高地撤到奧登河岸邊。德軍雖奪回了112高地。但一直在盟國空軍的猛烈打擊下,無法集中使用裝甲部隊,也就發揮不出裝甲部隊巨大的突擊威力,一般只能使用200名步兵和15—20輛坦克組成小型戰鬥羣進行短促出擊,難以取得勝利,加上幾天來坦克損失約100輛,又得不到補充,隆美爾為確保卡昂,只好放棄外圍一些陣地,將全部900輛坦克中的700輛部署於卡昂近郊。盟軍在佔領卡盧克機場後,再無力推進,雙方陷入對峙。
1944年6月29日,隆美爾和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晉見希特勒,彙報了當前的戰局。希特勒對此大為不滿,調整了德軍西線高層指揮人事,以克盧格元帥取代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任西線總司令,埃伯巴赫取代馮·施韋彭格指揮西線裝甲部隊,並將所部改稱第5坦克集團軍,以黨衞軍上將豪瑟接替剛剛病故的多爾曼上將任第7集團軍司令。
  • 盟軍反攻
1944年7月1日,盟軍宣佈“霸王”登陸作戰中的海軍作戰即“海王”作戰勝利結束。隨即撤銷東、西特混艦隊的番號,所屬艦艇一部分被調往地中海和太平洋。盟軍又在諾曼地新設立兩個海軍基地司令部,一個在瑟堡,一個在朱諾海灘的人工港,具體負責指揮調度人員、物資的運輸和卸載。
到七月初,盟軍已上陸25個師,其中13個美國師,11個英國師,1個加拿大師,共100萬人,56.7萬噸物資,17.2萬部車輛。盟軍仍覺得登陸灘頭太狹窄,便繼續擴大登陸場。美軍為保障日後能展開大規模的裝甲部隊,取得有利的進攻出發陣地,美軍第1集團軍在攻佔瑟堡後馬不停蹄立即揮師南下。
1944年7月3日,盟軍集中14個師的兵力,向登陸場正面德軍約7個師發動猛攻。因前進的道路上是大片沼澤和諾曼底地區特有的樹籬地形,易守難攻,加上天氣不佳空軍也無法出動,所以進展緩慢,在五天裏才前進6.4千米,而傷亡高達5000人。接下來足足經七天的浴血奮戰,又付出5000人的傷亡才推進4.8千米。傷亡如此之大,主要是前進的道路兩側都是沼澤,只能展開1個師的兵力,在遍佈地雷、障礙物的道路上粉碎德軍的頑抗步步推進。 [27] 
諾曼底登陸歷史圖片

諾曼底登陸美軍登陸

1944年7月6日,直屬盟軍最高司令部指揮的具有極強機動力和突擊力的美軍第3集團軍,在驍勇善戰的巴頓率領下,踏上歐洲大陸。
1944年7月9日,德軍黨衞軍裝甲教導師被調到維爾河地區,抗擊美軍的攻勢,儘管該師全力奮戰,仍阻止不了美軍的推進。
1944年7月11日,西線美軍向諾曼底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聖洛發動鉗形攻擊,但德軍依託預先構築的工事拼死抵抗,美軍的攻擊未能如願。於是美軍停止攻擊,整頓部隊,補充彈藥,準備第二輪進攻。而德軍人員、裝備、彈藥所剩無幾,又得不到補充,已是山窮水盡。在美軍隨後發起的第二輪進攻中終於不支,聖洛於1944年7月18日被美軍攻佔。在聖洛戰鬥中德軍在諾曼底地區重要的前線指揮第84軍軍長馬克斯中將陣亡。美軍為奪取聖洛也付出了近4萬人傷亡的高昂代價。隨着聖洛的失守,德軍在諾曼底地區防線被盟軍分割為兩段,局面更為被動不利。
與此同時,東線的英軍對卡昂發動第二輪攻勢。1944年7月7日,盟軍出動460架次重轟炸機,對德軍陣地進行密集轟炸,在四十分鐘裏投彈達2500噸。1944年7月8日,英軍2個師和加軍1個師在海軍艦炮火力支援下,向卡昂實施向心突擊。不料空軍的猛烈轟炸雖給德軍造成了慘重傷亡,卻也造成了遍地瓦礫廢墟,其損壞程度甚至嚴重影響了己方地面部隊的推進,因此英軍於1944年7月10日才佔領卡昂。 [32] 
諾曼底登陸戰役圖 諾曼底登陸戰役圖 [29]

諾曼底登陸全面登陸

在隨後的一週裏,盟軍一邊補充兵力物資,一邊不斷向正面德軍施加壓力,使其無法重新調整部署。1944年7月18日,為進一步將登陸場擴大到奧恩河至迪沃河之間,英軍繼續由卡昂向東南推進,為配合英軍的進攻,盟國空軍實施了更猛烈的航空火力準備,共出動1700架次重型轟炸機和400架次中型轟炸機,投彈達1.2萬噸,並吸取對卡昂轟炸的教訓,炸彈都改用瞬發引信,以減少對道路的破壞。德軍也改變戰術,採取縱深梯次防禦,大量使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攻擊坦克,並在有利地形不斷組織反衝擊,使英軍傷亡很大,坦克損失達150輛,進攻被迫停止。 [20] 

諾曼底登陸戰役結束

1944年7月初,盟軍登陸部隊已達100萬人。雖然英軍的進攻沒有取得進展,但至7月18日,美英軍分別攻佔預定登陸初期奪取的聖洛和卡昂,在整個戰場上,盟軍已到達岡城-考蒙-聖洛-萊索一線,形成正面寬150千米,縱深15~35千米的登陸場,建立並鞏固了戰略性質的橋頭堡。 [20]  7月24日,盟軍完成向法國內地實施突破、大規模總攻的準備工作,奪得了供大規模裝甲部隊展開的進攻出發陣地,為收復西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諾曼底登陸戰役至此結束。 [31] 
諾曼底登陸戰役戰場

諾曼底登陸戰役結果

諾曼底登陸戰役戰損情況:
盟軍共傷亡12.2萬人,其中美軍7.3萬人。海軍損失1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3艘護衞艦和48艘其他艦船。
德軍傷亡7.3萬人,被俘4.1萬人,共損失11.4萬人。 [20] 
諾曼底戰役中各國戰損統計:
諾曼底登陸戰役戰損統計
國家
戰損
美國
29,000人陣亡, 101,600人受傷或失蹤;
英國
11,000人陣亡, 54,000 人受傷或失蹤;
加拿大
5,000人陣亡, 13,000 人受傷或失蹤;
法國
12,200平民死亡或失蹤
德國
23,019人陣亡, 67,060人受傷,198,616人失蹤或被俘

諾曼底登陸戰役分析

諾曼底登陸盟軍勝因

諾曼底的墓地 諾曼底的墓地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戰役,是戰略性的戰役,為開闢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對加速法西斯德國的崩潰以及戰後歐洲局勢,都起了重要作用。盟軍登陸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成功組織了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響。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干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偽裝部隊及船隻的集結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裏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仍認為是牽制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禦盟軍的登陸。
二、掌握絕對制空、制海權。這是登陸成功的重要原因。盟軍投入作戰的飛機達13700架,軍艦9000艘,是德國飛機、軍艦的數十倍。在登陸前空軍對德國空軍基地、航空工業及新武器研製基地等目標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嚴重削弱了德國的戰爭潛力。盟軍並憑藉絕對優勢海空軍,保障了登陸部隊在航渡中的安全。在登陸前後,盟國空軍對戰區範圍內的交通線進行了嚴密的空中封鎖,使德軍為數不多的增援部隊也無法及時成建制投入反擊。在登陸部隊突擊上陸的關鍵時刻,海空軍更是給予了極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奧馬哈海灘,完全依靠海空軍火力支援才取得了成功。
三、充足的物資準備和周密的偵察保障。盟軍為確保登陸成功,進行了長達近一年的準備,而且參戰部隊多,裝備全,登陸前盟軍作戰物資和裝備器材的準備十分充足。在登陸後,也保障了不間斷的後期補給。尤其是創造性的人工港和海底輸油管線,更是在保障部隊和物資的順利上陸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在偵察保障中,一面作為戰略欺騙對加萊地區組織了偵察,一面對諾曼底地區進行了大量水文、氣象、地質偵察,為選擇具體登陸時間和登陸地點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還通過空中偵察基本獲得了諾曼底地區的德軍兵力部署、防禦設施等情況,為戰役的實施起了重要作用。
四、逼真的戰前訓練。由於登陸作戰是一種極為複雜的作戰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了反覆多次近似實戰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儘快掌握相關的作戰技能,提高了部隊戰鬥力。戰後參戰人員對戰前訓練特別是湯普森的訓練基地給予了高度評價。
五、惡劣天氣的影響。天氣是登陸作戰中關鍵因素之一。由於惡劣天氣的影響,盟軍不僅將登陸時間由1944年6月5日推遲到6月6日,而且在空降作戰、海上航渡、火力準備等過程中都受到不小困難。但也正是惡劣天氣使德軍喪失了必要的警惕,增加了登陸的突然性。
儘管盟軍登陸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戰鬥中也暴露不少問題。如雖掌握絕對海空優勢,又在敵兵力薄弱的次要防禦方向登陸,卻因組織指揮不得力,部隊攻擊力不夠鋭利,使得建立登陸場的速度太慢,平均每日僅1.8——2.7千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役進程。又如偵察工作還不夠及時周密,特別是未能迅速查明德軍精鋭的第352步兵師的去向,使得在奧馬哈海灘登陸的美軍遭到頑強抵抗,蒙受巨大的人員傷亡。再如空軍兵力使用不當,造成了兵力兵器的嚴重浪費。在6月6日登陸前的航空火力準備中,出動2500架次重轟炸機,投彈1萬噸,這種從高空轟炸小型、點狀的海岸防禦工事,效果很不理想。在7月7日對卡昂的轟炸中,對面積約3.5平方千米地區集中投彈達2500噸,如此猛烈的轟炸所造成的大片廢墟瓦礫甚至嚴重阻礙己方地面部隊的推進。 [21]  [35] 
1944年6月13日至30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地區作戰的地圖 1944年6月13日至30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地區作戰的地圖 [38]

諾曼底登陸德軍敗因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
在戰略上,兵力因受到多方牽制而不得不分散。德國在1944年6月的兵力部署是在蘇聯為179個師又5個旅,在北歐的挪威瑞典為13個師,在意大利為21個師,南斯拉夫為25個師,希臘為12個師,匈牙利為4個師。而在大西洋沿岸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共60個師,約佔其總兵力的18%,在這60個師中,部署在加萊有23個師,在盟軍登陸的諾曼底僅為6個師又3個團,約佔其總兵力的2%。雖然德軍在盟軍登陸後陸續由各地調集了21個師進行增援,但由於盟國空軍的空中封鎖,這些援兵大都不成建制的零星投入作戰,無法組織起有力的反擊。而在同一時期裏,盟軍在43天中從諾曼底上陸共9個軍39個師約165萬人,(在39個師中從國別上是美國20個師,英國14個師,加拿大3個師,自由法國和波蘭各1個師;從種類上是24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4個空降師),物資約66萬噸,坦克約4000輛,各種機動車輛約20萬輛。在戰術上,指揮不統一,德軍戰役司令無權指揮海軍和空軍,也就無法組織起有效的三軍協同抗登陸。即便在陸軍中,也沒有統一的抗登陸方針,西線德軍總司令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與B集團軍羣司令隆美爾存在嚴重分歧,前者主張將主力配置在戰役縱深,以堅決的反擊來抗擊登陸;後者主張憑藉堅固的海灘防禦工事,殲敵於灘頭。這一分歧,導致了德軍在法國的4個裝甲師既未配置在戰役縱深,也未部署在沿海地區,嚴重削弱了德軍本已不強的防禦力量,再加上德軍戰略預備隊裝甲師的指揮權又在德軍統帥部,而且命令由於盟軍的電子干擾和空襲,上傳下達也不暢通,錯過了最佳的反擊時機。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
海空力量過於薄弱,實力太過相差懸殊。作為抗登陸的重要力量,德軍海空軍實在太弱,其空軍既要在廣闊的蘇德戰場上作戰,又要對付盟軍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能用於諾曼底的航空兵力少得可憐,德軍竭盡全力從各地抽調飛機,也不過區區400架,要迎戰盟軍的13000架,相差三十倍之多!怎有取勝的可能?德國空軍在6月6日後的一週裏出動1683架次,可以説是傾其所有,卻僅及盟軍一次直接航空火力準備所出動的2500架次的67%,只相當於盟軍一週總出動架次的6%,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能進行一些騷擾性的空襲,只不過顯示一下德國空軍還在戰鬥罷了。
海軍方面,德國海軍的發展本來就不平衡,只注重發展潛艇,忽視大型水面艦艇,再經過幾年戰爭的消耗,到1944年6月,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所剩無幾,只能以潛艇和小型艦艇進行抗登陸。6月6日後,德軍先後出動41艘潛艇,但在盟國強大反潛兵力阻截下,損失了6艘潛艇,只有13艘潛艇進入英吉利海峽,取得擊沉坦克登陸艦、護衞艦、驅逐艦各一艘的戰績。德軍小型艦艇也多次出動,以損失2艘驅逐艦、1艘掃雷艦、9艘魚雷艇、1艘巡邏艇;被擊傷5艘魚雷艇、2艘掃雷艇的代價,擊沉盟軍1艘驅逐艦、5艘坦克登陸艦、3艘人員登陸艇、5艘運輸船。儘管德國海空軍竭盡全力,但實在是實力相差太懸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21] 

諾曼底登陸戰役影響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闢,意味着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協同蘇軍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美軍從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闢,意味着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徹底粉碎了德軍企圖以西線部隊挫敗美英登陸後再抽出50個師轉用於蘇聯戰場的如意算盤。到了1944年8月,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清楚,德國的最後失敗已不可避免。而諾曼底的勝利,就是敲響了納粹德國的喪鐘。
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組織最複雜的兩棲登陸,諾曼底登陸戰役在軍事歷史和軍事理論上,都有着極大的研究價值,讓後人去研究、探討。 [21] 
諾曼底登陸歷史圖片

諾曼底登陸戰役評價

美國史學家薩姆爾·紐蘭德:“從日軍偷襲珍珠港到巴黎陷落、從斯大林格勒保衞戰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一次戰鬥的意義能夠諾曼底登陸相媲美。” [7] 美國史學家 評
2004年6月6日,美國總統布什,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剋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了紀念諾曼底登陸勝利60週年慶祝儀式。
艾森豪威爾在諾曼底登陸後説:“毫無疑問,諾曼底戰場是戰爭領域所曾出現過的最大屠宰場之一,那兒一帶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處塞滿了譭棄的武器裝備以及人和牲畜的屍體,甚至要通過這個地區也極為困難。我所見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夠加以描述。一口氣走上幾百碼,而腳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爛的屍體上……”
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戰役,對未來戰爭具有深刻啓迪。 [10] 中國軍網 評
現代條件下的登陸作戰必須三軍聯合行動。能否使陸、海、空三軍及各種參戰力量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以整體合力 制勝,不僅是奪取登陸勝利的關鍵,也是指揮與協同的根本任務。
為了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統一指揮各軍種聯合作戰,盟軍組成了以美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為最高指揮官的盟軍最高司令部。這是一個典型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由於組建了強有力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在此次作戰中,雖然盟軍參戰兵力達到288萬人、作戰飛機1.3萬餘架 、各種艦船7000餘艘,但陸、海、空三軍之間基本做到了配合默契,保證了戰役目標的實現。也正是在這樣一個靈活、高效的最高指揮部的導演下,盟軍在諾曼底戰場導演了一幕反法西斯戰爭的活劇,譜寫了人類戰爭史上輝煌的篇章。
反觀德軍方面,在抗登陸作戰中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協調各軍兵種作戰的指揮機構,各級指揮機構設置混亂。 [24]  由於戰前指揮機制的混亂,作為抗登陸戰役最高指揮官的德軍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德無權指揮海、空軍, 根本不可能有效協調各軍兵種形成整體力量。加上該地區的德國海空軍力量本身就很薄弱,協調和配合的實際效果自然也就微乎其微了。德軍戰敗不可避免。 [25] 新浪網 評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後世紀念

諾曼底登陸各國官方紀念

2014年5月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言人稱,普京不排除下個月前往法國,參加諾曼底登陸70週年紀念日活動。發言人佩斯科夫説,正在研究該行程,“毫無疑問”沒有排除。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在內的西方政要,預計將參加此次紀念活動。 [8] 
2019年6月5日,在英國港口城市樸次茅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英國首相特雷莎·梅 [28]  、美國總統特朗普、法國總統馬克龍、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德國總理默克爾、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等十幾個國家的領導人,同300餘名二戰老兵一起參加諾曼底登陸(D-Day landings)75週年紀念活動。 [9] 

諾曼底登陸老兵參加紀念

2014年6月6日,一名年近九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前一天從英國南部一座養老院“出逃”,前往法國參加紀念諾曼底登陸70週年活動。
伯納德·喬丹現年89歲,英國海軍退役軍官,5日佩戴獎章並用雨衣遮擋,從位於英格蘭地區薩塞克斯郡霍夫鎮的“松樹養老院”溜走,隨後和一些老兵一同搭乘長途汽車前往法國諾曼底參加“D日”紀念活動。 [22] 
諾曼底登陸雕塑 諾曼底登陸雕塑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