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諸葛洞

(郭子章再開諸葛洞)

鎖定
遠看如山洞,近看則成谷。這裏古名“甕蓬洞”,後因諸葛亮南征開鑿通航而更名諸葛洞,對面的武侯祠便是見證。此處兩岸懸崖峭壁,河中亂石嵯峨,水流湍急,洶湧澎湃,浪聲如雷,很難通舟。
中文名
諸葛洞
外文名
Zhuge cave
景區分類
溶洞
別    名
甕蓬洞
所屬地區
施秉縣

諸葛洞歷史淵源

“諸葛洞”以前叫“甕蓬洞”,意思是船行至這個河段,如同進了一個大甕。可見這裏河谷落差大、兩岸懸崖絕壁,十分險峻。河內還有亂石險灘,湍急的河水拍打在石頭上發出巨大的聲響,叫人感到害怕。舞陽河上的船隻,行至這個河段,往往知難而退,改走陸路。歷朝歷代都曾有人開鑿這個河段,但都失敗了,人們索性叫它“石門坎”,確實是道坎兒。
為何又改叫“諸葛洞”了呢?還真和一位姓諸葛的大人物有關。
沒錯,他就是諸葛亮。當時,諸葛亮率軍向南出征,“翁蓬洞”是必經之路。但翁蓬洞的險峻是出了名的,為使軍隊順利通過,諸葛亮決定調集軍民,集中力量修建舞陽河航線,並派了一名將領來此監修。歷經幾個月,河道暢通無阻。當地人特在河西岸建了一座祠堂,取名武侯祠,紀念諸葛亮的業績。“翁蓬洞”也因此更名為“諸葛洞”。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罕有人至的諸葛洞再成“石門坎”,阻礙如初。
直到公元1601年,出現了一位名叫郭子章的人,諸葛洞才又重新通航。

諸葛洞郭子章拜師母

傳説公元1601年,貴州巡撫郭子章路徑施秉偏坡,去拜訪他的師母李夫人,李夫人即李嵩山的夫人。李嵩山,偏橋人,曾在江西任教渝,郭子章曾師從其門下。如今,雖恩師已去,但恩情難忘,每逢有機會到鎮遠,他總要去看看健在的師母。

諸葛洞郭子章的心事

                         諸葛洞 諸葛洞
郭子章拜過師母,來到舞陽河,卻見靜靜的舞陽河上,野鴨暢遊,水鳥歡鳴,卻看不見一隻舟楫。一打聽,方知為諸葛洞所阻。這勾起了他的一腔心事。偏橋,本是楚黔交通要地,西接滇池,東連楚澤,若將此洞打通,於官於民兼有好處。第二天,他叫上幾個鄉紳,划着小船,來到了諸葛洞。此河段原稱為石門檻,因其浪急灘險,河內亂石堆集,船舶根本無法通過,雖經歷代開鑿,但見效甚微。三國時諸葛亮出征雲南,為運輸軍需,決定修通舞陽河航線,並派部將馬中到此監修。竣工後人們為紀念他的功績,建武侯祠於西岸,中塑孔明像,祠聯為:萬里江天通一線,兩宮廟祠感千秋。諸葛洞也因此而得名。

諸葛洞再開諸葛洞

可眼前,隨着歲月的流逝,石還本位,水歸舊流,阻礙如初。當下,郭子章決定一定要再次打開諸葛洞。他説幹就幹,馬上下令將在石遷當都司的偏橋人錢風祥召回,令其主持開洞事宜,還撥了總兵、都督、千户等人歸其調度。可就在萬事齊備之時,郭子章接到錢風祥稟報:錢糧人力全部齊備,就是苗民阻攔,不許開工。他們説祖輩曾留下話‘若要此洞開,除非諸葛來’。郭子章一聽,“唰”地站起來,眉毛到豎,“這還了得!”既而一想:他諸葛亮死了這麼多年,老百姓還如此敬重他,我個堂堂巡撫……也罷,死諸葛嚇得退生仲達,看來,我也只有藉助孔明瞭。於是立馬召見錢鳳祥:“你傳話出去,就説我郭子章要拜武侯祠,請附近 百姓一同前往祭奠。”
雖然沒搞懂郭子章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錢鳳祥還是把上司的指令傳給了百姓。
拜諸葛那天,人還真不少,人山人海,把個武侯祠堵得水泄不通,只見那郭子章盛服而至,親手點香燃燭,在孔明像前磕了三個頭,然後站起來對着眾鄉親説:“各位鄉親父老,下官郭子章,號青螺,是諸葛亮的嫡親外甥。不瞞大家,我自到偏橋後,孔明舅爺一再託夢給我,要我 趕緊把這洞打通,他好乘船來看大家。“
老百姓一聽這郭大人是孔明的親外甥,還託夢讓他來開洞,若不準破土動工,怎麼對得起武侯呢?於是大家不再阻攔,很快就開工了。前後只用了120天便把三重灘都打通了。竣工那天,郭子章乘上一葉偏舟,順流而下,來到鎮遠,在這裏寫下的了七律詩《偏橋新河成放舟東下》:
橋畔拿舟一葉輕,揚帆穿樹入蓬瀛。
懸崖直下瞿塘路,瀑布遙飛雁蕩聲。
白鳥青猿爭出沒,山花岸柳遞逢迎。
自從諸葛徵南後,千載誰人向此行。
山蒼蒼兮水泱泱,怪石嵯峨皆驚惶。
藉公之靈濟艱險,千秋丞相有祠堂。
下游青浪灘前路,鴉陣神兵不知路。
安瀾有慶迓神府,當與伏波同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