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諸羅樹蛙

鎖定
諸羅樹蛙(學名:Zhangixalus arvalis)是樹蛙科、張樹蛙屬的兩棲動物。體形中等;頭寬等於或略小於頭長;吻鈍尖,吻稜明顯;頰部向外傾斜,頰面凹陷;眶間微凸;鼻孔小而略突起;瞳孔橫置,眼間距大於上眼臉寬;鼓膜近圓形;內鼻孔小而圓;犁骨齒為兩列;舌略長,後端有缺刻。前臂粗壯;後肢適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內蹠突卵圓形,無外蹠突。皮膚略粗糙,體和股的背、腹面均有痣粒;肛孔和股後緣下方有小疣。生活時體背顏色為深綠色、黃綠色、綠色至近黃色;上唇白色,下唇和咽喉邊緣為銀灰到白色;顳褶綠色;體側有一條白色線紋,與白色上唇相連接,白色線紋下方為深紫色。腹面灰白色,肛下部白色。瞳孔黑色,虹彩黃色。
生活於海拔1000米以下之農耕地。除了晚間配對時會降到地面產卵外,其他時間經常棲息於樹上。具單一鳴囊,叫聲極為清徹響亮。以覓食昆蟲綱動物為主,其中以鱗翅目及雙翅目數量最多。中國台灣特有種,分佈於中國台灣雲林、嘉義、台南等縣市的部分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諸羅樹蛙
拉丁學名
Zhangixalus arvalis
別    名
雨蛙
雨怪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樹蛙科
張樹蛙屬
諸羅樹蛙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ue, Lai, and Chen,1995
保護級別
IUCN紅色名錄:瀕危(EN) [3] 
外文名
Farmland Green Treefrog
同義學名
Rhacophorus arvalis

諸羅樹蛙動物學史

諸羅樹蛙自古已有相關記載:康熙56年《諸羅縣誌》即有記載蟲之屬青約;《圖經》“背青綠色,謂之青蛙”;《海錯疏》“身青、嘴尖,脊路微黑,腹細而白”。1995年由台灣師範大學呂光洋教授所鑑定為新種樹蛙,因為首先發現的地點在嘉義,便以嘉義舊名諸羅來命名。 [4] 

諸羅樹蛙形態特徵

  • 成體
諸羅樹蛙
諸羅樹蛙(6張)
體形中等,雄蛙體長42毫米,雌蛙體長62毫米左右。頭寬等於或略小於頭長;吻鈍尖,吻稜明顯(雄蛙較雌蛙的略圓);頰部向外傾斜,頰面凹陷;眶間微凸;鼻孔小而略突起,鼻吻間距小於鼻眼間距;瞳孔橫置,眼間距大於上眼臉寬;鼓膜近圓形,約為眼徑之半;內鼻孔小而圓;犁骨齒為兩列,在內鼻孔之間,左、右接近;舌略長,後端有缺刻。 [5] 
前臂粗壯;手長約為體長的29%,指長順序3、4、2、1;指端均具發達的吸盤和邊緣溝,第一指吸盤小,第三指吸盤最大;指間蹼不發達,第一、第二、第三指間具微蹼,第三、第四指間幾乎近半蹼;有關節下瘤;外掌突小,呈卵圓形。後肢適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脛長約為體長的42%,足比脛短;趾長順序為4、3、5、2、1,第三、第五趾幾乎等長;趾端均有吸盤,但較指吸盤小;趾間蹼較明顯,內側2趾間具微蹼,外側3趾間具1/2-2/3蹼;關節下瘤低而圓;內蹠突卵圓形,無外蹠突。 [5] 
皮膚略粗糙,體和股的背、腹面均有痣粒;肛孔和股後緣下方有小疣;顳褶細,由眼後斜達前肢基部上方;無背側褶;肛上方有一窄膚褶;沿前臂後外側至第四指外側及跗部後外側各有一條窄而光滑的稜狀膚褶。 [5] 
生活時體背顏色為深綠色、黃綠色、綠色至近黃色;上唇白色,下唇和咽喉邊緣為銀灰到白色;顳褶綠色;體側有一條白色線紋,與白色上唇相連接,白色線紋下方為深紫色。腹面灰白色,肛下部白色。瞳孔黑色,虹彩黃色。前肢背面綠色,腹面白色,自前臂至第四指外緣的膚稜白色,其下方為黑線紋;第一、第二指的背、腹面均為桃紅色,第三、第四指的背面(除桃紅色吸盤外)為綠色而腹面為桃紅色。後肢背面為綠色,腹面為白色;股部的前、後緣為深桃紅色;股部後面有橫紋,在肛後尤為明顯;脛跗關節的外緣至第五趾端有一條白邊;第一、第二、第三趾的背、腹面均為桃紅色,第四、第五趾的背面帶綠色且向趾端逐漸變紅;趾端均為桃紅色;趾間踐為肉紅色;足的腹面為桃紅色。有一隻雌蛙的肛孔旁有一個斑點。液浸標本背面基色帶藍色,有的為深紫色;體腹面乳白色;指、趾背面為黑色。 [5] 
  • 第二性徵
雄蛙第一指基部有婚墊;有單嚥下外聲囊及成對的長裂形聲囊孔。 [5] 
卵被包裹在白色卵泡中,卵為黃白色;卵直徑為2.5毫米左右。 [5] 
  • 蝌蚪
體扁平,背面觀頭體呈橢圓形;吻端圓;上尾鰭起始於體後的1/6處,下尾鰭則起於尾基部,上、下尾鰭向後延伸至末段明顯變窄,尾末端鈍尖。第36期時,頭體長12.9毫米,體寬6.5毫米,體高6.6毫米,尾長25毫米,尾高8.7毫米,鼻間距2.8毫米,吻端至眼的距離2.1毫米,眼徑2.3毫米,眼間距3.5毫米。鼻孔小而向前;眼在頭背面,眼間較平坦;出水孔位於體中部左側下方;肛管小,開口於下尾鰭基部右側。口在吻前端腹面,其寬約為體寬的53%;兩口角及下唇緣有一排乳突,偶爾在下唇後側形成兩排,下唇乳突中央缺1-3個乳突;口角處即在角質頜兩側各有一短排副突;唇齒式為Ⅰ∶3+3/1+1∶Ⅱ;角質頜緣細鋸齒狀,強度中等。生活時,體背和尾肌深褐色或灰褐色,尾鰭透明,其上均具形狀不規則的黑色或淺褐色斑點,但下尾鰭的斑點較少;腹面皮膚覆以銀白色或略帶黃色。液浸標本的體、尾變為深灰色,腹面為白色,心臟部位粉紅色。 [5] 

諸羅樹蛙棲息環境

生活於海拔1000米以下之農耕地。其棲息的地點都與人類農耕有關,如荔枝園、芒果園、甘蔗園、鳳梨園、麻竹林、番石榴園、香蕉園、柑桔園、檳榔園及水田等。除了晚間配對時會降到地面產卵外,其他時間經常棲息於樹上。 [4] 

諸羅樹蛙生活習性

食性:由諸羅樹蛙胃含物的分析,成蛙在竹林與水田中以覓食昆蟲綱動物為主,其中以鱗翅目及雙翅目數量最多。 [4] 
鳴聲:具單一鳴囊,叫聲極為清徹響亮,鳴叫的型式有數種。其中最為普遍的聲音如人類用舌頭髮出的“達達”音,第一個“達”很大聲,第二個“達”則很小聲;其他的聲音偶爾才會發出,如連續快速吸吮的“Do、Do、Do......”聲。 [4] 

諸羅樹蛙分佈範圍

中國台灣特有種,分佈的地點僅侷限在中國台灣雲林(斗六市、斗南鎮、古坑鄉)、嘉義(大林鎮、民雄鄉、梅山鄉、竹崎鄉以及嘉義市)、台南(麻豆鎮)等縣市的部分地區。若以水系來看,則分佈於虎尾溪、北港溪以南,曾文溪以北的範圍。 [4] 
諸羅樹蛙分佈圖 諸羅樹蛙分佈圖

諸羅樹蛙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約從每年3月開始,到同年8月底結束。 [4] 
繁殖時,雌蛙受雄蛙鳴聲吸引而主動接近雄蛙,雌蛙對形成配對的雄蛙具有選擇性。配對形成後由雌蛙揹負雄蛙到地面找尋產卵點,產卵所需時間平均為92.6±21.1分鐘,配對形成至產卵結束所需時間平均為501±59.9分鐘,雌蛙揹負雄蛙移動距離平均為1032±851.4釐米。卵泡內卵粒數平均為386±97.1顆。雄蛙可多次交配,配對系統屬於典型羣集展示的一夫多妻制。雄蛙的交配成功與其在實驗樣區累積停留天數和捕捉次數有顯著相關,形成配對的雌雄蛙間具有體型相配情形。 [6]  以中國台灣古坑地區的諸羅樹蛙為例:雄蛙鳴叫通常從下午4點間開始,若下雨中午2點偶爾也會聽到1-2聲,然而真正集體鳴唱的高峯則出現在晚間7點左右,而雌蛙通常於晚間9點後,才會容易被發現。晚間9到10點可發現它們開始進行配對,到了晚間11點鳴叫漸漸停止後,始入池產卵,大約清晨兩點它們才回竹林,逐漸向上攀爬。在野外的調查中發現,雌、雄的被發現的比例約1∶8。 [4] 

諸羅樹蛙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瀕危(EN)。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易危(VU)。 [8] 
  • 瀕危原因
棲地碎裂化、棲地污染、開發造成棲地破壞、耕作型態改變、氣候變遷影響等。其中農作型態改變,對諸羅樹蛙棲地品質影響極大,且近年筍農年齡老化、竹筍產地價格不振,竹林改種情形嚴重,諸羅樹蛙面臨的危機與日俱增。 [9] 
  • 保護措施
嘉義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劃以友善農耕方式契作,搭配生態調查與棲地環境改善工作,保育珍貴棲地,進而達到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之目標。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