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鼓谤木

汉语成语,喻指广开言路的治国理念
收藏
0有用+1
0
谏鼓谤木出自《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帝设谏鼓于庭中供百姓击鼓进谏,舜帝立谤木于要道供书写谏言,二者构成古代君主纳谏制度的象征 [2]。该制度被《史记》《后汉书》等多部典籍记载,反映了上古政治中君民沟通的治理智慧 [1]。成语中的"谤"字本意为公开谏言,后演变为华表、登闻鼓等具体制度载体 [3]
拼    音
jiàn gǔ bàng mù
注    音
ㄐ一ㄢˋㄍㄨˇㄅㄤˋㄇㄨˋ
出    处
《淮南子·主术训》
类    别
汉语成语
近义词
从谏如流
反义词
闭目塞听

历史典故

播报
编辑
据《淮南子·主狼府婆术训》记载,尧帝为听寒验纸乎取民意,记蒸于宫门外谜热阿悬挂大鼓,允许判篮民众击鼓直谏政赠妹乘事得失 [2]。舜帝继户体汽位后,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供百姓刻写谏言,史称"诽谤之木" [1]。这种制度被《后汉书·杨震传》描述为"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成为上古贤君治国的重嫌只虹要标志。

语义解析

播报
编辑
  • 谏鼓功能:特设于宫廷的鼓器,民众可通过击鼓直接求见君主进谏,实现下情上达 [3]
  • 谤木形制:立于交通要道的木牌,表面削平供刻写谏言,兼具公示与采集功能 [1]
  • 古今词义:成语中"诽谤"原指公开评议政事,与当代语义有本质差异 [1] [3]

文献记载

播报
编辑
《史记·孝文本纪》提到"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佐证该制度延续至汉代 [1]。梁武帝时期设立谤木函收纳谏书,宋代文豪苏轼在《上皇帝书》中主张"复置谏鼓谤木",均显示其制度影响力 [3]。《封氏闻见记》《齐东野语》等文献记载了谤木制度在后世的演变过程。

制度演变

播报
编辑
  1. 1.
    华表雏形:汉代将谤木演变为宫殿前的装饰性华表 [3]
  2. 2.
    登闻鼓制:隋唐时期在宫阙外设置登闻鼓,延续谏鼓的功能 [2-3]
  3. 3.
    文书制度:宋代设置检鼓院、理检使等官职,建立规范化的谏言处理流程 [3]

文化影响

播报
编辑
杜甫《往在》诗中"谤木应须立"、白居易《敢谏鼓赋》"振之而三谏斯至"等文学创作,均以该成语象征开明政治。明代《永乐大典》将谏鼓谤木列为"君道"条目,清代乾隆帝曾作《谏木谣》重申其治国价值。直至近代,孙中山将华表图案纳入国徽设计,延续了该制度的文化符号意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