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論語學

鎖定
論語學是以《論語》為研究對象的學問。
中文名
論語學
研究對象
《論語》
簡介
論語學淵源甚為久遠,在古代從屬於“孔學”、“經學”,而未用“論語學”之名,至近代才出現學術意義上“論語學”一詞。始見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4年)公佈的《奏定大學堂章程》,其第四節把大學堂分為八科,其中的經學科下面又分為十一門,第九為“論語學門”,這是學科意義上的論語學。20世紀20年代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十三章裏面也提到了論語學:“《論語》學在漢有齊、魯、古三家,自張禹合齊於魯,鄭康成複合齊、魯於古,師法不可復辨。”20世紀30年代周予同著《羣經概論》,闢專節論述了“論語學的沿革”。這是學問意義上的論語學。
論語學內容包括《論語》之編纂者、成書年代、版本變遷、真偽考辨、篇章結構、文字訓詁、名物考釋、學術價值、學派風氣、註譯傳播等,並涉及哲學史、經學史、經濟史、倫理史、教育史、文化史、歷史學、文字學、版本學、校讎學等多門學科。
論語學發軔於漢代。西漢時即有齊、魯、古三家,並分屬今、古文兩派。兩派對《論語》之傳本、篇數、章句、訓釋都有歧見。後經張禹混合魯、齊兩家,鄭玄又綜合今古文兩派,遂漸趨統一。
漢代論語學的特點,為重名物訓詁與文字異同。魏晉南北朝論語學,以晉何晏、梁皇侃為代表。前者雜採漢魏諸説,後者納入玄言佛語。宋代論語學有別於漢魏,其特點為以義理説經,發揮《論語》中微言大義。其中又有程朱學派與陸王學派之別。清代論語學又興漢學,他們詳採各家之説,或注重字句訓釋,或專究名物制度,或調和漢宋,作持平之論。重考證為清代論語學的重要特徵。其代表人物有焦循、劉寶楠、崔述等。近代論語學的發展更趨複雜,除繼續漢學、宋學之餘波外,又開融會古今,比較中西之新流。論語學之名,此時才正式確立。
科學的論語學的建立,尚需進一步打破經學之束縛,運用科學的方法,作紮實的研究。不僅着意於浩瀚的《論語》注本,還要研究相關的文獻典籍,吸收海外研究成果,更應拓寬視野,把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着重大影響的《論語》,放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