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論語·子張

鎖定
本篇共計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見危致命,見得思義”;“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君子之過,猶日月之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內容有:孔子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精神;孔子對殷紂王的批評,孔子關於學與仕的關係,君子與小人在有過失時的不同表現,以及孔子與其學生和他人之間的對話。
作品名稱
《論語·子張》
作    者
孔子及其弟子
創作年代
春秋時期
作品出處
《論語》
文學體裁
語錄體

論語·子張詳解

論語·子張解析一

【原文】
19·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
張説:“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評析】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這是君子之所為,在需要自己獻出生命的時候,他可以毫不猶豫,勇於獻身。同樣,在有利可得的時候,他往往想到這樣做是否符合義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點。
【原文】
19·2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
子張説:“實行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實堅定,(這樣的人)怎麼能説有,又怎麼説他沒有?”
【原文】
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尋問怎樣結交朋友。子張説:“子夏是怎麼説的?”答道:“子夏説:‘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絕他。’”子張説:“我所聽到的和這些不一樣: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夠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談能拒絕人家呢 ?”
【原文】
19·4 子夏曰:“雖小道(1),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2),是以君子不為也。”
【註釋】
(1)小道:指各種農工商醫卜之類的技能。
(2)泥:阻滯,不通,妨礙。
【譯文】
子夏説:“即使是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之處,但對遠大的事業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從事這些小技藝。”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
子夏説:“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能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叫做好學了。”
【評析】
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孔子並不籠統反對博學強記,因為人類知識中的很多內容都需要認真記憶,不斷鞏固,並且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再接受新的知識。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種借鑑作用。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1),切問(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註釋】
(1)篤志:志,意為“識”,此為強記之義。
(2)切問:問與切身有關的問題。
【譯文】
子夏説:“博覽羣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評析】
這裏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問題。“博學而篤志”即“博學而強記”,再一次談到它的重要性的問題。 [1] 

論語·子張解析二

【原文】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註釋】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業的工匠。肆,古代社會製作物品的作坊。
【譯文】
子夏説:“各行各業的工匠住在作坊裏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掌握道。”
【原文】
19·8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説:“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聽其言也厲。”
【譯文】
子夏説:“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親,聽他説話語言嚴厲不苟。”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
子夏説:“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後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要先取得信任,然後才去規勸;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閒(2),小德出入可也。”
【註釋】
(1)大德、小德:指大節小節。
(2)閒:木欄,這裏指界限。
【譯文】
子夏説:“大節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評析】
這一章提出了大節小節的問題。儒家向來認為,作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應當顧全大局,而不在細微末節上斤斤計較。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1)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2)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註釋】
(1)抑:但是,不過。轉折的意思。
(2)倦:誨人不倦。
(3)誣:欺騙。
【譯文】
子游説:“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子夏聽了,説:“唉,子游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後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別的。君子之道怎麼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只有聖人吧!”
【評析】
孔子的兩個學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學生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而且爭得比較激烈,不過,這其中並沒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優(1)則學,學而優則仕。”
【註釋】
(1)優:有餘力。
【譯文】
子夏説:“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評析】
子夏的這段話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針和辦學目的。做官之餘,還有精力和時間,那他就可以去學習禮樂等治國安邦的知識;學習之餘,還有精力和時間,他就可以去做官從政。同時,本章又一次談到“學”與“仕”的關係問題。 [1] 

論語·子張解析三

【原文】
19·14 子游曰:“喪致(1)乎哀而止。”
【註釋】
(1)致:極致、竭盡。
【譯文】
子游説:“喪事做到盡哀也就可以了。”
【原文】
19·15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
子游説:“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説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併為仁矣。”
【譯文】
曾子説:“子張外表堂堂,難於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原文】
19·17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譯文】
曾子説:“我聽老師説過,人不可能自動地充分發揮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
【原文】
19·18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註釋】
(1)孟莊子:魯國大夫孟孫速。
【譯文】
曾子説:“我聽老師説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原文】
19·19 孟氏使陽膚(1)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2)而勿喜。”
【註釋】
(1)陽膚:曾子的學生。
(2)矜:憐憫。
【譯文】
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説:“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們的情況,就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
【原文】
19·20 子貢曰:“紂(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
【註釋】
(1)紂:商代最後一個君主,名辛,紂是他的諡號,歷來被認為是一個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窪各處來水彙集的地方。
【譯文】
子貢説:“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説的那樣厲害。所以君子憎恨處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壞名聲都歸到他的身上。” [1] 

論語·子張解析四

【原文】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子貢説:“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着他。”
【原文】
19·22 衞公孫朝(1)問於子貢曰:“仲尼(2)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註釋】
(1)衞公孫朝:衞國的大夫公孫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譯文】
衞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説:“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裏學來的?”子貢説:“周文王武王的道,並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瞭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瞭解它的末節,沒有什麼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播呢?”
【評析】
這一章又講到孔子之學何處而來的問題。子貢説,孔子承襲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並沒有固定的老師給他傳授。這實際是説,孔子肩負着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並把它發揚光大的責任,這不需要什麼人講授給孔子。表明了孔子“不恥下問”、“學無常師”的學習過程
【原文】
19·23 叔孫武叔(1)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3),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4),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5)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註釋】
(1)叔孫武叔:魯國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魯國大夫。
(3)宮牆:宮也是牆。圍牆,不是房屋的牆。
(4)仞:音rèn,古時七尺為仞,一説八尺為仞,一説五尺六寸為仞。
(5)官:這裏指房舍。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説:“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説:“拿圍牆來作比喻,我家的圍牆只有齊肩高,別人可以看到屋內擺設的美好狀況。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裏面宗廟的富麗堂皇,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並不多。叔孫武叔那麼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原文】
19·24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1)見其不知量也。”
【註釋】
(1)多:用作副詞,只是的意思。
【譯文】
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説:“(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
19·2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1)之斯行,綏(2)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註釋】
(1)道:同“導”。
(2)綏:安撫。
【譯文】
陳子禽對子貢説:“你是謙恭了,仲尼怎麼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説:“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他的不智,所以説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着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説的那樣,教百姓立於禮,百姓就會立於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着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力。(夫子)活着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麼能趕得上他呢?”
【評析】
以上這幾章,都是子貢回答別人貶低孔子而抬高子貢的問話。子貢對孔子十分敬重,認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別人對孔子的毀謗。 [1] 

論語·子張出處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2] 

論語·子張主要作者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為氏,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