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論盛孝章書

鎖定
《論盛孝章書》是東漢末文學家孔融寫給曹操的一封信。在信中,孔融敍述了好友士盛孝章的危因處境,呼籲曹操對他加以救助。信中引經據典,講説道理,舉了燕昭王招賢納士的例子。把救助朋友與招攬賢才自然巧妙地結合起來。全文感情真摯,語言懇切,詞意委婉動人,十分感人。
作品名稱
論盛孝章書
作品別名
與曹公論盛孝章書
作    者
孔融
創作年代
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作品出處
昭明文選
文學體裁
散文

論盛孝章書作品原文

論盛孝章書
歲月不居(1),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2)為始滿,融又過二(3)。海內知識,零落(4)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5)困於孫氏,妻孥(6)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復永年(7)矣!
《春秋傳》(8)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9)。”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10),依以揚聲,而身不免於幽縶(11),命不期於旦夕,是吾祖(12)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13)所以絕交也。公誠能馳一介(14)之使,加咫尺(15)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16)為有天下大名,九牧(17)之人,所共稱歎。燕君市駿馬之骨(18),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絕足(19)也。惟公匡復漢室,宗社(20)將絕,又能正(21)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22),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23)築台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24),竟能發明主之至心(25),故樂毅(26)自魏往,劇辛(27)自趙往,鄒衍(28)自齊往。向(29)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30)燕路者矣。凡所稱引(31),自(32)公所知,而復有云者,欲公崇篤(33)斯義也。因表不悉(34) [1] 

論盛孝章書註釋譯文

論盛孝章書詞句註釋

(1)居:指停留。
(2)公:指曹操。始滿:剛滿。這裏指剛滿五十歲。
(3)過二:超過兩歲。
(4)零落:凋落。這裏指死亡。
(5)其人:指盛孝章。孫氏:指東吳孫氏政權。孫策平吳後,對英豪多所殺戮,盛孝章為當時名士,孫策也很忌恨他。但孫策死於200年(建安五年),該文作於204年(建安九年),則殺盛孝章者當為孫權
(6)妻孥(nú):妻子兒女。湮(yān)沒:埋沒。指喪亡。
(7)永年:長壽。
(8)《春秋傳》:闡明《春秋》經義的書。這裏指《公羊傳》。
(9)“諸侯”三句:見《公羊傳·僖公元年》。前659年(僖公元年),狄人出兵滅邢。齊桓公當時居霸主地位,未能發兵救援,自己感到羞恥。所以《春秋》作者有意為他隱諱,於這一年只寫上“邢亡”兩字,而不寫亡於誰手。文章引用這幾句話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齊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義不容辭的事。
(10)談士:善於言談議論的人。
(11)幽執:指被囚禁。
(12)吾祖:指孔子。孔融是孔子後裔,故稱。論損益之友:《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3)朱穆:字公叔,東漢時人。他有感於當時不講交友之道的衰敗風俗,寫了《崇厚論》、《絕交論》兩篇文章,表示對世風的不滿。
(14)介,一個。
(15)咫(zhǐ):古以八寸為咫。
(16)要:總要,總括來説。
(17)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州長稱牧伯,所以稱九州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18)“燕君”句:《戰國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馬死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市:買。
(19)絕足:絕塵之足。指奔馳時足不沾塵的千里馬。孔融引用燕君市駿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以為縱然孝章不是絕頂賢才,但把他招來可以得到好賢的名聲,天下賢才必能接踵而來。
(20)宗社:宗廟和社稷。指國家政權。“宗廟”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絕:斷絕。祭祀斷絕即意味政權覆滅。
(21)正:扶正,安定。
(22)“珠玉”二句:語本《韓詩外傳》卷六:“蓋胥謂晉平公曰:‘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崑山,無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
(23)昭王:燕昭王姬職(前311—前279在位)。燕昭王渴望賢者,以報齊國破燕之仇,請謀臣郭隗推薦,郭隗説:“只要你尊重國內賢人,天下賢士必會聞風而來。”昭王説:“那麼我該從誰開始呢?”郭隗説:“請從我開始。我尚且受到尊重,何況比我更高明的賢士呢?”於是昭王就為他修建宮室,並以師禮相待。又相傳昭王在易水東南筑黃金台,置千金於台,招納天下賢士。
(24)大遇:隆重的待遇。
(25)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賢才的至誠之心。
(26)樂毅:魏國人,燕昭王任為上將軍,曾為燕伐齊,破齊七十餘城。
(27)劇辛:趙國人,有賢才,跟樂毅一起合謀破齊。
(28)鄒衍:齊國人,主張大九州説,燕昭王以師禮相待。
(29)向:從前。倒懸:倒掛着。比喻困苦危急。
(30)首:向。
(31)稱引:指信中論説、引述的事情。
(32)自:本來。
(33)崇篤:推崇重視。斯義:指交友、招納賢才的道理。
(34)不悉:不能詳盡。舊時書信結尾常用的套語。 [2] 

論盛孝章書白話譯文

如果光陰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樣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歲的年齡。您是剛滿,而我卻已經超過兩歲了。國內的相識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會稽的盛孝章還活着。他受到東吳孫氏政權的困辱,妻子兒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單無助的一個人,處境非常危險,心情十分痛苦。假使憂愁可以損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長壽了。
《春秋傳》裏説:“諸侯之間有相互併吞的,齊桓公沒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種羞恥。”盛孝章確實是當今男子中的豪傑,天下一些善於言談議論的人,常要依靠他來宣揚自己的名聲,而他本人卻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麼孔子就不應該談論朋友好壞的問題,也無怪朱穆所以要寫他的《絕交論》了。您如果能趕快派遣一個使者,再帶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來,而交友之道也可以發揚光大了。
年輕人喜歡説前輩的壞話,或許有人會對孝章加以譏諷評論。總的説來孝章是一個盛名天下、為天下人所稱賞讚美的人。燕君購買駿馬的屍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馳,而是通過它來招致千里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復漢朝王室,使將要覆滅的政權重新安定下來。天下要安定,關鍵在於得到賢才。珠玉不生腳,卻能夠到人的身邊來,就是因為有人喜歡它們,賢士們生了腳卻不來,是君王不求賢的緣故。燕昭王築了黃金台來尊崇郭隗,郭隗雖然是一個才能不高的人,但卻得到厚待,終竟能傳播明主的誠心,所以樂毅從魏國前去,劇辛從趙國前去,鄒衍從齊國前去。假如當初郭隗處於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幫助他,正像落水將要淹死的時候不去援救他,那麼其他賢士也都將遠走高飛,沒有肯到北方燕國來的人了。上面所説的一些事情,本來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還是要再説一下,無非是想提請您對交友之道加以重視罷了。實在不能詳盡地表達我的意思。 [3-4] 

論盛孝章書創作背景

《論盛孝章書》寫於漢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是孔融任少府時向曹操推薦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名憲,會稽人,也是漢末名士。曾任吳郡太守, 因病辭官家居。孫策平吳後,對當時恃才放達睥睨自己的名士很是嫉妒怨恨,盛孝章因此曾經外出避禍。孫策死後,孫權繼續對他進行迫害。孔融與盛孝章是很好的朋友,知道他的處境危急,所以特地寫了這封信,向當時任司空兼車騎將軍的曹操求救。曹操接信後,即徵召盛孝章為都尉,徵命還沒有送到,盛孝章就被孫權殺害了。 [5] 

論盛孝章書作品鑑賞

論盛孝章書整體賞析

這是孔融寫給曹操的一封求救信,書信雖有求於曹操,卻無卑躬折節之語,而有從容不迫之色。文中從交友之道和為國求賢兩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利引人,寫得不卑不亢,懇切委婉,具體生動,富有極大的感染力與説服力。
孔融與曹操的關係可以説是始合終離的。開始,曹操擁戴獻帝,定都許昌,邀請名流,並不斷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孔融以為曹操可以輔佐皇帝,振興漢室。他在此期間,對曹操寄予希望,有所讚揚,並常常推薦人才。後來,曹操專權之勢嚴重,代漢之心明顯,這自然使儒家正統人物孔融不能容忍。他原本對曹操存有戒心,任北海相時就覺得曹操“終圖漢室”,所以“不欲與同”(《後漢書·孔融傳》)。於是孔融公開反對曹操,常用嘲弄譏諷之辭,指責他規定禁酒、抑制豪強、濫殺無辜等。對此,曹操無法長期容忍,就在北方大局已定之後,虛構罪狀,殺害了孔融。
文章第一段抒發感情,打動對方。作者是為盛孝章事而向曹操求援的,不過,他在開頭沒有直接提出要求,而是感嘆歲月流逝不止,敍述彼此年有半百,以此縮短距離,密切關係。他又感傷知交零落,表示世上朋友難得,進而提出當時“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使曹操認識到這是很不容易的,應該珍視朋友尚存的機會。這樣的鋪墊顯得自然親切,有助於雙方消除隔閡,溝通感情,也有助於文章敍説事理,達到目的。隨後,作者敍述了盛孝章的艱危處境,説他被困在江東,受制於孫權,妻喪子亡,“單孑獨立,孤危愁苦”,並強調如果“憂能傷人”,那麼盛孝章就不能達到較長年壽。所言不僅具體形象地展現人物的悲慘境遇,顯出救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點明憂傷危害朋友的身心健康,自然形成動人的感情力量。這就使曹操內心深處有所觸動,不得不考慮救助之事。
第二段論述道理,説服對方。文章談論交友之道,引經據典,闡明大義。它先指出:“《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這裏借用桓公之事,説明曹操應該迅速營救盛孝章,。果他置之不理,就要像桓公不能救邢那樣,自感羞恥。接着文章點明盛孝章具備才能,很有名望,堪稱“丈夫之雄”,尤其是天下善於談説議論的人,都要依靠盛孝章來宣揚自己的名氣。所言既強調這樣的傑出人物是十分難得的、非常有用的,又表明曹操要是救助人才就可使自己聲名遠揚。顯然,這對渴望招致賢能、成就大業、發揚聲名的曹操來説,是正合心意的。在稱讚盛孝章的同時,文章再次提到他處境的岌岌可危,“身不免於幽縶,命不期於旦夕”。這是以形象而對偶的語句突出事態的嚴重性和救人的迫切性,希望曹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立即採取援助行動。然後,文章鄭重指出假使曹操無動於衷,袖手旁觀,使像盛孝章這樣的人物身處逆境,生命垂危而無人營救,那麼“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所言涉及孔子和朱穆有關交友之道的言論。孔子曾教導學生應該善於擇友,同正直的、誠實的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阿諛奉承的、兩面三刀的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朱穆因感嘆東漢世風澆薄,不講友道,就寫下《絕交論》以示諷刺。作者提到他們的交友之言,就是要曹操通過救助盛孝章的實際行動來發揚友道。儘管字裏行間不無逼迫之意,但是言而有據,論之成理,深刻認識到援救是理所當然的,而不救則是違背大義的。這是從當時曹操想大有作為又掌握政權的實際情況出發而提出的正當要求。對此,曹操只能接受,無法拒絕。在詳論交友之道的基礎上,文章自然寫出作者的建議,懇請曹操“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認為如果這樣做,那麼“孝章可致,友道可弘”。這裏文筆輕鬆,顯出意義極其重大,而辦事易如反掌,自然會使曹操產生救援的念頭。
第三段展示美景,吸引對方。在前面勸説曹操弘揚友道、解救人才後,文章着重分析為國求賢的問題,進而援引史實,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明主愛才、羣賢畢至的大好局面。它先批評了“今之少年,喜謗前輩”的不良風氣,直言有人對盛孝章的非議純屬誹謗,別有用心,以此防止曹操可能聽信流言,產生誤會。它又再次提到盛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歎”,確實是當今名士賢才,任何誹謗都無損於他的人品與才能,這就使曹操出面救援的想法更加堅定。文章隨後強調曹操面臨國家即將滅亡之際,正在從事“匡復漢室”的大業。“正之之術,實須得賢”。要使社稷得以維繫和生存,首先就要吸收大量的賢能之士,讓他們能夠發揮才能,幫助朝廷,克服困難,治理國家。當務之急就是救助盛孝章,只有這樣,才能招致賢才。在治國需要賢能幫助、曹操應該救援人才的説理過程中,作者潑墨如雲,多用比喻,聯繫史實,展開論證,充分表現了人才會集、事業興旺、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書信談到古代國君重金買骨和燕昭王尊敬郭隗的事情,文章指出古代國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絕足也”。言下之意是即使盛孝章不是傑出人物,但是招致他來,可以獲得好士的美名,並使更加優秀的人才紛紛來歸。文章又指出“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台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所言認為只要像燕昭王修築宮台、尊敬郭隗那樣,懷有招賢納士的真誠心意,天下賢者就必將心悦誠服,接踵而至,獻策出力。文章進一步強調歷史上由於燕昭王真心求賢,“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而現實中如果能重視、幫助和錄用人才,也就會重現過去這種人才共同為國效力的鼎盛景象。作者有意描述這樣的景象就是要吸引曹操,讓他明確營救一個盛孝章是大有好處的。會使眾多的賢能前來效力,這是天賜良機,應該及時把握,不能失之交臂。這樣的景象確實也是曹操非常向往、夢寐以求的,因此,他會把救援想法付諸行動的。在正面論述好士所得到的切實利益後,作者筆鋒一轉,折入反面推理。“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形象的論述和自然的用典充分説明了不救助人才的嚴重後果,也對曹操的救援行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全文結語言簡意賅,表明所述之事是曹操所熟悉的,而敍述的原因則是“欲公崇篤斯義”,希望曹操能重視交友求賢之義。
這篇文章充滿感情,富有氣勢,而且論證有力,用事貼切,比喻形象,對照鮮明,駢散相間,行文變化自如,語言豐富精美。它取材廣泛,要點突出,字裏行間體現出作者對友情的珍視和對人才的愛惜。文中提到《春秋傳》的記載、孔子與朱穆的言論、古代國君和燕昭王的事例等,或引用,或證明,或深化觀點,都是為文章主旨服務的。這樣廣徵博引,就使文章具有一種高屋建瓴的氣勢,也使所揭示的交友求賢道理建立在典籍和史實的堅實基礎之上,表現的自然信服。孔融的文章很能代表建安前期的特點,膽大氣盛,放言無忌,才氣橫溢。正如劉勰《文心雕龍》説孔融“氣盛於為筆”(《才略》),文章“氣揚采飛”(《章表》)。 [1] 

論盛孝章書名家點評

宋代蘇軾:孔北海志大而論高,功烈不見於世,然英偉豪傑之氣,自為一時所宗,其論盛孝章、郄鴻豫書,慨然有烈丈夫之風。(《東坡全集·東坡奏議》)
明代王世貞:“當時孔文舉為先達,其於文特高雄。”(《藝苑卮言》)
清代何焯:章表多浮,此建安文敝,特其氣猶壯。(《義門讀書記》) [6] 

論盛孝章書作者簡介

孔融(公元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一。二十八歲辟舉司徒尉,轉為北海相。曹操迎獻帝都許昌,孔融被徵為少府。孔融因政治見解為曹操所不容,且屢屢攻擊曹操,終於被曹操所殺。孔融的文章,華麗高妙,語言駢偶齊整,卻自有一股疏蕩不羈的氣勢,風格獨特。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今存後人輯本一卷,稱《孔少府集》,亦稱《孔北海集》。 [6] 
參考資料
  • 1.    汪耀明.漢魏六朝文選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118-120
  • 2.    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古文鑑賞辭典珍藏本上: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01,2012年01月:第515頁
  • 3.    羅新璋.古文大略 修訂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第49頁
  • 4.    申玉輝.魅力文言文:重慶出版社,2011年07:第200頁
  • 5.    李乃龍.文選文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02月:第185頁
  • 6.    程怡選.漢魏六朝詩文賦: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