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論孟精義

鎖定
論孟精義南宋朱熹撰。初名《要義》,後改名《精義》,又名《集義》。為作者早年著作。成書於乾道八年(1172年)。共三十四卷,包括《論語精義》二十卷,《孟子精義》十四卷。
書    名
論孟精義三十四卷
別    名
《論孟集義》
作    者
朱熹
出版時間
1172年
卷    數
三十四卷

論孟精義古籍簡介

《論孟精義》,蓋本程氏之學以發揮經旨,共輯錄程穎、程頤、張載、範祖禹、呂希哲、呂大臨、謝良佐.、遊酢、楊時、侯仲良、尹煌,周孚先十二家解釋《論語》《孟子》之説,薈萃條疏而成。書前各有綱領一篇,輯錄二程等人有關《論》《孟》之要旨,如程潁論孔孟氣象,謂孔子乃“天地也”,孟子乃“泰山岩巖之氣象也”。程頤論學者當以《論》《孟》為本,“《論語》《孟子》即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論語》只列篇名,不列章名,如《學而》第一,下列“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口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等語句。而《孟子》既分篇又分章,如梁惠王章句上以下分孟子見梁惠王章、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章等。然後條列二程等諸氏對該句該章的有關詮釋。推崇二程,認為“茲其所以奮乎百世絕學之後而獨得夫千載不傳之緒也”。而以張載等眾家之説以附益之,自稱力求做到“明聖傳之統,成眾家之説,折流俗之謬”(《論孟精義序》)。該書與《四書集註》有密切關係,《四書集註》中的《論孟集註》就是在《論孟精義》的基礎上修撰而成。有《四庫全書》本行世。 [1] 

論孟精義四庫提要

《論孟精義》·三十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朱子撰。初,朱子於隆興元年輯諸家説《論語》者為《要義》,其本不傳。後九年為乾道壬辰,因復取二程、張子及範祖禹、呂希哲、呂大臨、謝良佐、遊酢、楊時、侯仲良、尹焞、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説,薈稡條疏,名之曰《論孟精義》,而自為之序。時朱子年四十三。後刻版於豫章郡,又更其名曰《要義》。《晦菴集》中有《書論語孟子要義序後》,曰“熹頃年編次此書,鋟版建陽,學者傳之久矣。後細考之,程、張諸先生説尚或時有所遺脱。既加補塞,又得毗陵周氏説四篇有半於建陽陳焞明仲,復以附於本章。豫章郡文學南康黃某商伯既以刻於其學,又慮夫讀者疑於詳略之不同也,屬熹書於前《序》之左,且更定其故號《精義》者曰《要義》”云云,是其事也。後又改其名曰《集義》,見於《年譜》,今世刊本仍稱《精義》,蓋從朱子原《序》名之也。凡《論語》二十卷,《孟子》十四卷。又各有《綱領》一篇,不入卷數。朱子初集是書,蓋本程氏之學以發揮經旨。其後採攝菁華,撰成《集註》。中間異同疑似,當加剖析者,又別著之於《或問》。似此書乃已棄之糟粕。然考諸《語錄》,乃謂:“讀《論語》須將《精義》看。”又謂:“《語孟集義》中所載諸先生語,須是熟讀。一一記於心下,時時將來玩味,久久自然理會得。”又似不以《集註》廢此書者。故今亦仍錄存之焉。
參考資料
  • 1.    張岱年主編. 孔子百科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08.2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