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論列寧主義基礎

鎖定
《論列寧主義基礎》蘇聯革命家斯大林創作的政治著作,首次發表於1924年4月。
該文扼要地論述了列寧給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所作的新貢獻,説明列寧如何在同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激烈鬥爭中捍衞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1] 
作品名稱
論列寧主義基礎
外文名
Об основах ленинизма
作    者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
發表時間
1924年4月
類    別
政治著作
字    數
約55000

論列寧主義基礎內容簡介

《論列寧主義基礎》全書共分九章,斯大林就列寧主義的歷史根源、方法、理論、無產階級專政、農民問題,民族問題、戰略與策略、黨,工作作風等問題扼要地論述了列寧給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所作的新貢獻,説明列寧如何在同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激烈鬥爭中捍衞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1] 

論列寧主義基礎作品目錄

一、列寧主義的歷史根源
四、無產階級專政
七、戰略和策略
二、方法
五、農民問題
八、黨
三、理論
六、民族問題
九、工作作風 [2] 

論列寧主義基礎創作背景

為了回擊托洛茨基等人對列寧主義的攻擊,保衞列寧主義,為使全黨和全體蘇聯人民正確理解列寧主義,斯大林繼《論列寧》之後,於1924年4月初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作了題為《論列寧主義基礎》的重要講演。 [1] 

論列寧主義基礎作品思想

在序言中,斯大林提出,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確切些説,列寧主義一般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和策略。在馬克思恩格斯兩人和列寧之間隔着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獨佔統治的整個時代,和這個機會主義做無情的鬥爭不能不是列寧主義重要的任務之一。
關於列寧主義的歷史根源問題,斯大林指出: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舊的“繁榮的”的資本主義變成了垂死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勞動和資本之間的矛盾,金融集團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為爭奪利益產生的矛盾以及佔統治地位的“文明”民族和大多數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間的矛盾,三者決定了帝國主義不僅使革命成了必不可免的實踐問題,而且成了直接衝擊資本主義堡壘的有利條件,這就是列寧主義產生的國際環境。而列寧主義之所以誕生於並不是典型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俄國,是因為俄國是當時帝國主義一切矛盾的集合點,俄國當時孕育革命的程度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大,所以只有俄國才能用革命方法來解決這些矛盾。正因為如此,俄國成了列寧主義的策源地,俄國共產黨人的領袖列寧成了列寧主義的創造者。
關於列寧主義的方法問題,斯大林對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的教條主義做法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列寧主義的方法正是在同機會主義的鬥爭環境中產生和鍛煉出來的,它有四個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在羣眾革命鬥爭的烈火中,恢復被第二國際破壞了的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原則,消滅理論和實踐相分離的狀態;第二,要根據第二國際各黨的實際行為,而不是根據它們的口號和決議來檢查第二國際各黨的政策;第三,要按新的革命的方式,用教育羣眾和訓練羣眾去進行革命鬥爭的精神去改造黨的全部工作;第四,無產階級政黨要進行自我批評,要從自己的錯誤中接受教育。斯大林指出,列寧方法的原理,在馬克思的學説中基本上已經有了。列寧的方法不僅是馬克思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方法的恢復,不僅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恢復,而且是這個方法的具體化和進一步發展。
關於理論問題,斯大林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理論是概括起來的各國工人運動的經驗,列寧説“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是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發展。二是抨擊了機會主義的“自發論”,指出自發論是崇拜工人運動自發性的理論,是降低自覺因素在運動中的作用的理論,是“尾巴主義”的思想體系,是一切機會主義的邏輯基礎。三是認為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包括:第一,無產階級革命不是某一個國家內部發展的結果,而是帝國主義世界體系各種矛盾發展的結果,是世界帝國主義展現的鏈條在某個國家內斷裂的結果。1917年的俄國是帝同主義展現的鏈條薄弱的環節,無產階級革命得以在此爆發。第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沒有鴻溝,把資產階級革命轉變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關於利用資產階級革命來“立刻”過渡到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是列寧主義的革命論的基石之一。第三,在一個國家內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還不等於保證社會主義的完全勝利。獲得勝利的革命的任務就在於“盡力做到在一個國家內所能做到的一切,以便發展、援助和激起世界各國的革命”。
關於無產階級專政問題,斯大林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無產階級專政的地位和使命。無產階級專政就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內容。無產階級專政的使命是鎮壓已被推翻的剝削者的反抗,鞏固自己的成績,把無產階級革命進行到底,使革命達到社會主義的完全勝利。第二,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質就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統治,是新型民主的國家,是對無產者和一切窮人民主,對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不能是資產階級社會和資產階級民主制和平發展的結果,而只能是摧毀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的結果。第三,蘇維埃政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形式。以前的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現在成了全部國家政權和全部國家機構的固定的和唯一的基礎;以前不能平等享受到民主權利和自由的羣眾現在被吸引來經常參加國家的民主管理並且在其中起決定作用。
關於農民問題,斯大林講了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列寧主義的基本問題是無產階級專政,農民是無產階級在為政權而鬥爭中的同盟者。第二,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特殊性決定農民最終離開資產階級,轉而服從無產階級這個革命領袖的領導。第三,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農民更加革命化,直接團結在無產階級的周圍。第四,在蘇維埃政權鞏固後,經濟建設成為首要問題,使農民合作化是列寧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而吸引農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康莊大道。
關於民族問題,斯大林講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最近二十年來,民族問題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看待民族問題要注意區分兩種不同性質,即革命的與反革命的,進步的與反動的。在估量被壓迫國家的民族運動時不要以形式上的民主為標準,而要以反對帝國主義鬥爭總結算中的實際結果為標準。第二,在概括列寧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十條原理的基礎上,論述了民族問題的兩個趨向:一個是在帝國主義壓迫和殖民地剝削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力求在政治上擺脱帝國主義束縛而成立獨立的民族國家的趨向。一個是因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的形成而產生的,它力求使各民族在經濟上彼此接近的趨向。對於帝國主義,這兩個趨向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對於共產主義,恰恰相反,這兩個趨向不過是被壓迫民族擺脱帝國主義壓迫這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各民族在統一的世界經濟中的聯合,只有根據相互信任和自願協定的原則才能實現;各民族的自願聯合,只有經過使殖民地從“統一的”帝國主義“整體”分離出來的道路,經過使殖民地變為獨立國家的道路才能達到。
關於戰略和策略,斯大林講了六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列寧主義的戰略和策略是指導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科學。二是戰略規定無產階級在革命某—階段上主要的打擊方向,和革命的基本力量及其後備軍有關。三是策略是隨着來潮退潮而變更的。四是戰略指導的任務是要正確運用一切後備軍來達到革命在某一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目的。五是策略指導的任務是要掌握無產階級的一切鬥爭形式和組織形式,保證這些形式的正確運用,以取得戰略勝利所必需的最大成果。六是革命的策略和改良主義的策略有本質區別。前者改良是革命的副產品,後者改良就是一切。
關於黨的問題,斯大林論述了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新型政黨建立的必要性及其特點。第二國際各黨是遷就議會選舉和議會鬥爭的選舉機關。無產階級革命時期必須有新的黨,戰鬥的黨,革命的黨。新型政黨的特點: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進部隊﹔黨是工人階級的有組織的部隊;黨是無產階級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黨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黨是意志的統一,是和派別組織的存在不相容的;黨是靠清洗自己隊伍中的機會主義分子而鞏固起來的。
關於工作作風,斯大林指出,俄國人的革命膽略和美國人的求實精神結合起來,就是黨的工作和國家工作中的列寧主義的實質。 [4] 

論列寧主義基礎出版信息

該文最早載於1924年4月26日和30日、5月9日、11日、14日、15日和18日《真理報》第96、97、103、105、107、108和121各號。中譯文被收入《斯大林全集》第6卷。 [4] 

論列寧主義基礎作者簡介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英語: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領導人。1922年擔任蘇共總書記。列寧逝世後,斯大林成為蘇聯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領導蘇聯共產黨和蘇聯人民保衞和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並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 [3] 
參考資料
  • 1.    鄭州大學等編,簡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辭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09,第78頁
  •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斯大林全集 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56:目錄頁
  • 3.    張琦編,歷史文化常識全知道,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08,第266頁
  • 4.    徐光春主編,馬克思主義大辭典,崇文書局,2018.05,第641-6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