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論(拼音:lùn、lú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最早形體為篆文,字形從言為形,侖為聲。一説,“侖”兼表條理之義。“論”的本義指有條理的分析、議論、説明事理。引申指按一定的次序整理編集,又引申指對事理加以歸納、總結,即理論。還引申指辯論,也引申為評論、評説。由此再引申為衡量、評定,並引申為依照法律定罪定刑的判決義,又特指死罪、死刑。讀作lún時,專用於《論語》,這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 [15] 
中文名
拼    音
lùn,lú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YWXN [2] 
倉    頡
IVOP [2] 
鄭    碼
SORR [2] 
筆    順
點、橫折提、撇、捺、撇、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556) [1] 
平水韻
上平聲十三元(lùn,lún),去聲十四願(lùn),上平聲十一真(lùn) [3] 
結    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𧪺,𠐜
四角碼
3871₂
統一碼
基本區 U+8BBA [2] 
注音字母
ㄌㄨㄣˋ,ㄌㄨㄣˊ
筆順編號
453435
筆畫數
6(部首2,部首外4)
造字法
形聲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4]
“論”通常被認為是形聲字。“論”,繁體字寫作“論”。其中“”字為形旁,這個字的意義與人的言語活動有關,簡化後寫作“訁”;“侖”是聲旁,其簡體字形為“侖”,表示讀音與此接近。有人認為“侖”也有表義功能,“”有有條理的意思,《説文解字》説,“論,議也。”就是議論、分析説明事理,它組成的詞也多包含有條理、有規律的意味,比如“議論文”就要有論點、有論據,條理清晰,以理服人;再比如“辯論”要講邏輯,不能胡攪蠻纏。 [4]  [14] 
“論”的本義是表示動作意義,是一種言語行為,後來人們把這種言語行為產生的結果也稱為“論”,比如“輿論”“立論”“社論”的“論”是指分析和説明事理的文章或話。“社論”是報社或雜誌社在自己的報紙或刊物上以本報名義發表的評論文章,而“唯物論”“進化論”“相對論”中的“論”當學説講。但是這裏的“論”一般都不能獨立使用。
討論是大家在一起積極發言,陳述自己的觀點,所以“論”還有談論,看待的意思。如成語“相提並論”是説把性質不同的兩件事或兩個人不加區別地混在一起來談論或看待。
“論”還有比照,根據某些條件來衡量、評定的意思。“曹操煮酒論英雄”中的“論”是説曹操在酒席宴上評論當世的英雄人物;“論功行賞”是根據功勞的大小而決定獎賞的多少;口語中常用的“論斤”“論個兒”也是按照,依據的意思,是按照或依據某種單位或類別來計算貨物。 [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ùn
動詞
議論;分析和説明事理
discuss;
talk about
《孟子·萬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説》:“是以論如析薪,貴能破理。”
葉劍英《八十書懷》詩:“八十毋勞論廢興,長征接力有來人。”
論道;論點;討論;就事論事
看待
review;
regard
呂氏春秋·審應》:“魯君曰:‘主不肖,而皆以然也,違不肖過不肖,而自以為能論天下之主乎?’”
《淮南子·説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論遠。”
相提並論;一概而論
衡量;評定
judge;
weigh;
assess;
evaluate
《管子·立政》:“孟春之朝,君自聽朝,論爵賞校官,終五日。”
南朝宋·顏延之《五君詠·阮步兵》:“物故不可論,途窮能無慟。”
《明史·郭英傳》:“十七年論平雲南功,封武定侯。”
魯迅《看鏡有感》:“但他竟論了大辟,可是沒有殺,放歸,死於途中了。
論處(chǔ);論罪;論價;論功行賞
憑藉
rely on
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想相如憑舌劍欺壓秦國,論膽量完璧而回,乃肱股忠烈之士。”

説;陳述
mention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老舍《四世同堂》十五:“雖然他比祁老人小着十好幾歲,可是,當初不知怎麼論的,他們彼此兄弟相稱。”
另當別論
名詞
學説;有系統的主張、觀點
theory
《文子·守弱》:“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
三國·曹冏《六代論》:“向使始皇納淳于之策,抑李斯之論……何區區之陳·項而復得措其手足哉!”
明·歸有光《〈戴楚望集〉序》:“其論欲遠追漢魏,以近代不足為。”
理論;進化論;相對論;原子論
分析和説明事理的談話或文章
commentary
三國·曹丕《典論·論文》:“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
宋·張表臣《珊瑚鈎詩話》卷三:“言其倫而析之者論也。”
宏論;社論;輿論;立論;長篇大論;《六國論
佛教解釋經義、論辯法相的書籍。同經、律合稱“三藏”
《隋書·經籍志四》:“大業時,又令沙門智果,於東都內道場,撰諸經目……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佛理者,名之為論。”
古代的一種氣球。是遊戲、運動用具
《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貪歡逐樂無時歇,打論樗蒲更不休。”
(Lùn)姓氏用字



介詞
按照某種單位或類別説
宋·王安石《和農具詩·耬種》:“富家種論石,貧家種論鬥。”
清·汪琬《西山漁父詞》之二:“笭箵個個盛魚滿,一寸銀刀論斗量。”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四:“房租不貴,論人不論間,每人每月五毛錢。”
lún
-
【論語】儒家的經典,內容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動詞
通“掄”。選擇;選拔
《荀子·王霸》:“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觀其盛者也。”
唐·韓愈《薦樊宗師狀》:“忝在班列,知賢不敢不論。”
名詞
通“倫”。事物的條理、秩序
《詩經·大雅·靈台》:“於論鼓鍾。”
《荀子·解蔽》:“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説》:“論者,倫也;倫理無爽,則聖意不墜。”
通“倫”。道理
《禮記·王制》:“凡制五刑,必即天論。”
《淮南子·兵略訓》:“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長海內之禍,此大論之所不取也。”
lūn
動詞
通“掄”。用力揮動
元·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我怎扶持江山社稷,難論着鞭簡共楂槌。”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三】【言部】盧昆切(lún)
議也。從言侖聲。 [9] 

説文解字注

“議也”注:論以侖會意。亼部曰:“侖,思也。”龠部曰:“侖,理也。”此非兩義。思如玉部“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之䚡。《靈台》:“於論鼓鍾。”毛曰:“論,思也。”此正許所本。《詩》“於論”正侖之假借。凡言語循其理,得其宜謂之論,故孔門師弟子之言謂之《論語》。皇侃依俗分去聲、平聲異其解,不知古無異義,亦無平去之別也。《王制》:“凡制五刑,必即天論。”《周易》:“君子以經論。”《中庸》:“經論天下之大經。”皆謂言之有倫有脊者。許雲:“論者,議也”,議者,語也,似未盡。
“從言,侖聲” 注:當雲:“從言侖,侖亦聲。”盧昆切,十三部。 [10] 

廣韻

力迍切,平諄來 ‖ 侖聲文2部(lún)
論,言有理,出《字書》。又盧昆切。
盧昆切,平魂來 ‖ 侖聲文2部 (lún)
論,説也。議也。思也。盧昆切。又力旬、盧鈍二切。四。
盧困切,去慁來 ‖ 侖聲文2部(lùn)
論,議也。盧困切。又虜昆切。三。 [11]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 論;部外筆畫:8
(lún)《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盧昆切。音崘。《説文》:議也。《廣韻》:説也。《周禮·春官·大司樂》賈疏:直言曰論,答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又《論語》序解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經綸世務,故曰綸,圓轉無窮故曰輪,藴含萬理故曰理,篇章有序故曰次,羣賢集定故曰撰。《文心雕龍》: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述,故仰其經目,稱為論語,蓋羣論立名始於茲矣。
又《釋名》:倫也。有倫理也。《玉篇》:思理也。《詩·大雅》:於論鼓鍾。傳:思也。鄭箋:論之言倫也。朱傳:言得其倫理也。
又《增韻》:紬繹討論也。孔安國《尚書序》:討論典墳。
又《正韻》:決罪曰論。
又官名。《金史·百官志》其官長皆稱曰勃極烈,次曰國論忽魯勃極烈,國論言貴,忽魯猶總帥也。
又諸羌州名。《唐書·地理志》:劒南道有論川州,開元后置。
又姓。《唐書》:論弓仁,本吐蕃族也。又三字姓。《金史·國語解·姓氏》:烏古論曰商。
(lún)又《廣韻》力迍切。《集韻》《韻會》《正韻》龍春切。並音倫。言有理也。又《禮·王制》:凡制五刑,必即天論。注:天論,天理也。與倫同。
(lùn)又《玉篇》力困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盧困切。並崘去聲。義同。又《正韻》:辨論也。《書·周官》:論道經邦。傳:論者講明之謂。《禮·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注:謂考評其行藝之詳也。《史記·蕭相國世家》:論功行封。
又葉盧健切。音練。《前漢·敍傳》:兵家之策,惟在不戰,營平皤皤,立功立論。
又葉聖閏切。音舜。馮衍《顯志賦》:澄德化之陵遲兮,烈𠛬罰之峭峻。燔商鞅之法術兮,燒韓非之説論。
又葉閭員切。音攣。曹植《文帝誄》:考諸先紀,尋之哲言。生若浮寄,惟德可論。
《字彙補》譌作𠐜,非。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8BBA;下:U+8AD6) 字形對比(上:U+8BBA;下:U+8AD6)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訁”2畫,㇊(橫折提)一筆寫成。
【寫法】“訁”窄“侖”寬,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齊平。“訁”,㇊(橫折提)從橫中線起筆。“侖”,首撇從豎中線上端右側起筆,撤尖伸向“訁”側,捺腳落在橫中線,撇、捺罩住“匕”;“匕”,兩筆相接不相交,撇從橫中線起筆,乚(豎彎鈎)從田字格中心起筆,沿豎中線下行右彎鈎出。 [12] 

書法賞析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十八諄
合口呼
次濁
力迍切/力旬切
ljuen
平聲
二十三魂
合口呼
次濁
盧昆切/虜昆切
luən
去聲
二十六慁
合口呼
次濁
盧困切/盧鈍切
luən
集韻
平聲
十八諄
合口呼
次濁
龍春切
liuen
平聲
二十三䰟
合口呼
次濁
盧昆切
lən
去聲
二十七恨
合口呼
次濁
盧困切
lən
禮部韻略

平聲




盧昆切


去聲




盧困切

增韻

平聲




龍春切


平聲




盧昆切


去聲




盧困切

中原音韻

陽平
真文
合口呼

次濁

luən

去聲
真文
合口呼

次濁

lu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盧敦切


去聲
真文




郎頓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次濁
龍春切
lyən

平聲
八真


次濁
盧昆切
luən

去聲
八震


次濁
盧困切
luən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二十一津贐進卒





(參考資料:漢典 [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wən
先秦
王力系統
l
uə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uə̂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wə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ən
西漢



東漢





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元魂痕

wə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元魂痕

wə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元魂痕

wə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l
uən
隋唐
王力系統

l
uən
隋唐
董同龢系統

l
uən
隋唐
周法高系統

l
uən
隋唐
李方桂系統

l
uən
隋唐
陳新雄系統
l
uən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為“議論”之“論”訓讀。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uən
51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li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uẽ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uẽ
55
去聲

lyẽ
55
去聲
舊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ə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ə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ə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ən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luŋ
45
去聲

lyuŋ
45
去聲
舊讀
吳語
蘇州
lən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lən
45
陰去
文讀
lən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luan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lən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lu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løn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lɐn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un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luŋ
11
陽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lauŋ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lɔŋ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29]
  • 2.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29]
  • 3.    平聲 十三元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29]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73
  • 5.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06:1143
  • 6.    論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30]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859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249-4250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23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344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07;119;400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21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6
  • 14.    孟琢.漢字就是這麼來的 字裏字外的人體世界[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08:95-96
  • 15.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59-6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