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請罷兵第三狀

鎖定
《請罷兵第三狀》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名稱
請罷兵第三狀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文》
作品體裁
散文

請罷兵第三狀作品原文

請罷恆州兵馬事宜。
右,臣所請罷兵,前後已頻陳奏。今日事勢,又更不同,比來日月漸深,憂惶轉甚,若不極慮,若不切言,是臣懼罪惜身,上負陛下。伏希聖鑑憐察血誠,知臣心如此,更詳此狀。臣伏以行營近日事體,陛下一一具知。師道令收棣州,至今竟未奉詔,至於表章詞意,近者亦甚乖宜。季安等心元不可測,與賊計會,各收一空縣而已,相顧拱手便休。聞昨者澤潞潰散健兒,其間有入魏博卻投邢州者,季安追捉,並按軍令,昨所與詔,都不稟承。據此情狀,略無形跡,但恐今日以後,此輩無不辦為。又比來所望有功,只在南北兩道。今師道、希朝等屯軍向欲半年,過新市一鎮未得,茂昭又稱兵少,特地方請加兵,則南道勢力,今亦可見。北道承璀,竟未立功。元陽新到邢州,又奏兵數至少,請諸軍兵馬,議不可抽。假使承璀等竭力盡忠,終恐不副聖意。據此事勢,萬無成功。陛下猶未罷兵,不知更有何所待?
臣伏恐劉濟近日,情似盡忠,今忽罷兵,慮傷其意。以臣所見,理固不然。劉濟大奸,過於羣輩,外雖似順,中不可知,有功無功,進退獲利,初聞罷討,或可有詞,見雪恆州,必私懷喜。何則?於承宗本末之勢同也。假令劉濟實忠實藎,陛下難阻甚心,猶須計量重輕,舍小圖大。豈緣劉濟一人惆悵,而不顧天下遠圖?況今事情,又不至此。伏望聖意斷之不疑。臣昨日以軍久無功,時又漸熱,人不堪命,慮有奔逃,前狀之中,已具陳奏。今果聞神策所管徐泗、鄭滑兩道兵馬,各有言語,似少不安,臣自聞之,不勝憂切。一軍若不寧貼,必扇諸軍之心,自此動搖,何慮不有?事忽至於此者,則陛下求不罷討得乎?一種罷兵,可如早罷!必待事不得已,然後罷之,只使陛下威權轉銷,天下模樣更惡。如此事勢,皆在目前,只合逆防,不合追悔。今盧從史已歸罪左降,王承宗又乞雪表來,元陽方再整本軍,劉濟且引兵欲進,因此事勢,正可罷兵,赦既有名,罷亦有勢。若又此時不罷,臣實不測聖心。
臣伏料陛下去年初鋭意用兵之時,必謂討承宗如討劉闢、李錡,兵合之後,坐見誅擒,豈料遷延經年如此?然則始謀必克,猶不可知,後事轉難,更何所望?至於竭府庫以富河北諸將;虛中國以使戎狄生心,可為深憂,可為痛惜,已具前奏,不敢再陳。況今日已前,所惜者威權財用,今日已後,所憂者治亂安危。國家有天下二百年,陛下承宗社十一葉,豈得以小忿而忘國家大計,豈得以小恥而忘宗社遠圖?伏願聖心以此為慮。臣前後已獻三狀,不啻千言,詞既繁多,語亦懇切。陛下若以臣所見非是,所言非忠,況以塵黷不休,臣即合便得罪;若以臣所見為是,所言為忠,則陛下何忍知是不從,知忠不納。不然,則臣合得罪;不然,則陛下罷兵。伏望讀臣此狀一二十遍,斷其可否,速賜處分。臣不勝負憂待罪懇迫兢惶之至,謹奏。 [1] 

請罷兵第三狀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遷居為下邦(今陝西渭南)人,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十八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補盞屋(今陝西周至)縣尉。不久人為翰林學士,改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因上書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稱“白傅”、“白太傅”。 [2] 
參考資料
  • 1.    王水照. 傳世藏書.集庫.總集 7-12 全唐文 1-6[M]. 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4702頁
  • 2.    王振軍,俞閲主編,中國古代文學精品導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7.01,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