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談莊秧歌燈

鎖定
談莊秧歌燈,江蘇省金壇市(現常州市金壇區)傳統舞蹈,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談莊秧歌燈中的表演人物,從身份、服裝到臉譜形態,一概為古代戲劇中的相應角色。如“張生”穿書生服,“鶯鶯”穿小姐服,“浪子”穿公子服,“紅娘”穿丫環服,“萬先生”穿孔明服。“燈手”過去一律為男性,解放後根據演出需要,已逐步搭配女性參加,並且要挑選最漂亮、活潑的姑娘擔任主角。 [2] 
2007年10月23日,談莊秧歌燈經江蘇省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13。 [1] 
中文名
談莊秧歌燈
遺產編號
Ⅲ-13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非遺級別
省級
批准時間
2007年10月23日
申報地區
江蘇省金壇市(現常州市金壇區)

談莊秧歌燈歷史淵源

咸豐十年春,太平軍浴血攻克金壇城,金壇百姓為慶祝太平軍勝利,在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種節目,其中就有秧歌燈。自太平天國後秧歌燈曾消失了幾十年,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由傳承人陳全寶等領頭在談莊復興,並頻繁在金壇、武進、丹陽交界地區及茅山、句容一帶演出。此後,秧歌燈年年延續,現為第六代傳人。因秧歌燈活動的季節一般在春夏間,始稱為“談莊舞秧燈”,後稱作“秧歌燈”。 [2] 

談莊秧歌燈舞蹈特色

談莊秧歌燈的表演人物有13個角色,從身份、服裝到臉譜形態,扮成古代戲劇中的相應角色。表演器具及製品主要有花燈、摺扇、吹打器樂等。曲調主要有《秧曲》《馬曲》《萬調》《雞聲曲》等,唱段有《浪子游春》《看花燈》《嬉鶯鶯》等幾十種。 [3] 
在長期的流傳中,秧歌燈形成了如下特徵:
談莊秧歌燈
談莊秧歌燈(2張)
1、既有源於古代戲劇人物表演的成分,也有對民歌、時令小調等的廣泛吸收,又有從曲藝、樂曲中引進,還有從外地民間吹打演唱中直接移入,既有本土樂曲,又有外域樂曲,長期並存各自發展,具有曲目生成的多源性和本土與外來的共存性。 [2] 
2、演唱的基本曲調、聲腔充滿濃郁的江南水鄉風味,曲調抒情悦耳,舞蹈動作柔美樸實,輕鬆愉快,歌詞通俗流暢,動人以情,享有“九腔十八調,調調有花色”之譽,具有明顯的地域特性。 [2] 
3、從視覺效果上看,秧歌燈的配對錶演、隊形變化及相關道均有規律,皆以“圓”狀為主。舞蹈動作輕柔文雅,舒緩秀氣。表演時角色沉浸在規定情境中,含蓄儒雅,脈脈傳情,具有典型的江南民間舞蹈神韻。 [2] 

談莊秧歌燈傳承保護

談莊秧歌燈傳承價值

談莊秧歌燈是江南秧歌與民間戲曲和花燈藝術相結合的產物。談莊村民有在元宵節期間表演秧歌燈的習俗,這一活動既為了愚神娛人,增添節日氣氛,祈求平安,也表達了百姓祈盼新年吉祥,五穀豐登的願望。 [8] 

談莊秧歌燈傳承狀況

由於2007年,金壇談莊秧歌燈被江蘇省評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獲得了大量人力、物力方面的保護和大力弘揚。政府部門不但撥用款項用以談莊秧歌燈的服裝、道具的改善與扶持,更在政府宣傳、文藝演出等方面加以大力倡導和傳播。大量的秧歌燈的文藝表演、競技比賽等在江蘇省內開展起來。 [4] 

談莊秧歌燈傳承人物

湯金龍,男,1953年生, 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項目名稱:談莊秧歌燈。 [5] 
馮羅庚,男,1951年生,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談莊秧歌燈。 [6] 

談莊秧歌燈保護措施

談莊秧歌燈
談莊秧歌燈(3張)
自1953年起,江蘇省、上海市的歌舞劇院、藝術研究所、舞蹈家團體以及一些藝術院校,曾派專家學者或專業人員觀摩採訪談莊秧歌燈。1983年,談莊秧歌燈應邀赴南京參加了全省民間歌舞匯演並獲得了表彰。1988年,談莊秧歌燈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2006年,金壇檔案館邀請曾在1950年代蒐集整理過民歌民舞的範學貴和華明老人,對手抄本《秧歌燈》進行研究並將其工尺譜翻譯成簡譜。作品《好一朵茉莉花》、《太陽雨》等,分別在全國和省級賽事中獲獎。 [3] 

談莊秧歌燈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2月4日,以“夢鄉村,過大年”為主題的2018金壇鄉村旅遊嘉年華在茅山腳下仙姑村一號農場舉行,談莊秧歌燈等表演團隊輪番登場展示。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