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調查失業率

鎖定
調查失業率,是指通過勞動力調查或相關抽樣調查推算得到的失業人口占全部勞動力(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之和)的百分比。我國的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定義與國際勞工組織標準相一致,調查失業率具有國際可比性。
調查失業率作為與經濟增長率、物價指數和國際收支平衡狀況並行的四大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對監測宏觀經濟運行和反映就業失業狀況具有重要作用 [1]  [3] 
中文名
調查失業率
屬    性
統計學術語

調查失業率發展歷程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立登記失業制度,當時由於中國還處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稱為“待業登記”,所有的城鎮無業者都必須首先到政府勞動部門去登記,處於等待期的勞動者即登記為“待業”。但是,隨着1994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中國勞動用工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政府不再統一分配和安置,企業和勞動者開始進行雙向選擇。於是,1994年將“待業登記”更名為“失業登記”。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概念也由此開始。
2010年,中國有四大調控目標,分別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物價、就業目標和國際收支平衡等。每年政府工作的就業目標有兩部分,即每年新增城鎮就業數字,和城鎮登記失業數字。由於很多真正失業的人不一定去登記,加上農村的農民就業沒有包括在裏面,因此實際每年公佈的登記失業率數字,比調查失業率要低。這也成為城鎮登記失業率飽受詬病的原因。比如2008年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上年末提高0.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兩部門已經有數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的數字,而國家統計局自從2005年就開始探索城鎮調查失業率,每半年進行一次統計。但是該數字沒有正式對外公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則從事城鎮登記失業率的統計工作。每年其目標納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以及五年規劃中。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2009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6%以內。 [2] 
2018 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城鎮調查失業率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 [3] 

調查失業率重要概念

16 週歲及以上人口可分為勞動力和非勞動力,其中勞動力包括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
就業、失業和非勞動力三種狀態可以互相轉換,就業人口失去工作後,如果找工作並且能去工作就是失業人口,否則就是非勞動力。
就業失業的判斷標準採用了國際勞工組織推薦的統計標準,以此計算的調查失業率是國際可比的。

調查失業率勞動力

就業人口包括以下兩類:
(1)在調查參考周內,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工作了 1 小時及以上的人;
(2)因休假、臨時停工等原因在職但未上班的人。
失業人口是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人:
(1)沒有工作;
(2)在調查時點前3 個月內找過工作;
(3)如果提供一份合適工作,能在 2 周內開始工作。

調查失業率非勞動力

非勞動力是除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之外的人,指沒有工作,且不找工作或不能去工作的人 [3] 

調查失業率統計方法

我國調查失業率數據來源於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這項調查採用分層、多階段、與住房單元數成比例的抽樣方法,先在全國範圍內隨機抽取居(村)委會, 再在抽中的居(村)委會內採用隨機等距抽樣方法抽取調查户。全國每月調查樣本約 34 萬户,基本覆蓋我國大陸地區所有地級市和縣級地區。按現有抽樣設計,在 90% 的置信度下,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的相對誤差在 2% 以內,即如果推算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5%,則真實失業率有 90% 的把握在 4.9%—5.1% 之間。
在每月特定時間內,調查員使用電子終端(PAD)前往抽中的調查户採集就業失業信息,並通過聯網直報系統直接將數據上報到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對報送的數據進行加權彙總,推算得到全國和各省城鎮調查失業率 [3] 

調查失業率社會影響

調查失業率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狀況,是政府判斷經濟形勢、改進宏觀調控和制定就業政策的重要依據,其高低受經濟結構、經濟週期、人口結構、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般而言,失業人口增加或就業人口減少導致失業率上升時,對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都有直接的負面影響,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把穩定就業、降低失業率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目標。
失業包括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週期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結構性失業指經濟結構變化和勞動力的知識、技能、分佈等不匹配引起的失業,這兩種失業構成的失業率被稱為自然失業率。降低自然失業率的主要政策是大力開展求職招聘服務,提高人崗匹配效率,促進高校專業和市場需求對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破除勞動力自由流動障礙等。但自然失業率屬於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運行中難以避免的一部分,只能儘量降低而無法消滅。週期性失業由社會總需求不足引起,經常出現在經濟週期的蕭條階段,美國上世紀 30 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失業就是典型的週期性失業。治理週期性失業主要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促使調查失業率接近自然失業率 [3] 

調查失業率與登記失業率的區別

當前反映我國失業率的指標有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二者統計方法、指標定義和作用都有明顯的區別。
調查失業率由統計部門聘用的調查員入户訪問獲取就業失業信息,對於 16 週歲及以上的常住人口,不論其户籍所在地和類型,只要滿足失業定義都屬於失業人口。由於經濟增長和就業具有密切聯繫,調查失業率通過反映就業形勢的變化來體現經濟運行狀況,本質上是一項宏觀經濟指標。
登記失業率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通過行政記錄進行統計,失業人口是 16 週歲至退休年齡的人中,滿足失業登記要求且主動去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的人。登記失業率作為政府制定就業政策和為失業人員提供公共就業服務的依據,是就業工作指標 [3] 

調查失業率注意事項

城鎮調查失業率反映了包括進城農民工在內的所有城鎮常住人口就業狀況。
在使用這一指標時,應注意以下情況。
(一)城鎮調查失業率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宜作為考核就業工作的依據。失業率高低受經濟發展、人口流動、社會保障、就業政策和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就業政策作為影響因素之一,很難完全抵消其他因素尤其是經濟波動對就業影響,因此不宜將城鎮調查失業率作為就業工作的考核依據。
(二)城鎮調查失業率指標不宜層層分解。失業率是宏觀經濟指標,主要作用是為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就業政策等宏觀調控政策提供依據。由於勞動力在省內各市縣間的流動相對頻繁,失業率指標對地市和縣(區)層級的意義不大。
(三)不能追求過低的失業率。如果失業率長期過高,大量勞動力閒置浪費, 將導致經濟增長下降,失業人員工作技能退化,貧富差距擴大,低收入羣體生活困難,甚至影響社會穩定。但如果失業率過低,後備勞動力不足,也將導致企業招工困難,用工成本過高,影響經濟長期發展,同時造成勞動者競爭意識下降, 影響工作技能提升。
(四)經濟增速和失業率走勢沒有必然規律。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速加快, 失業率下降,經濟增速下降,失業率上升,但這一規律並非普遍適用。如果技術進步導致勞動力需求下降,雖然帶動經濟增速加快,但失業率反而會上升;如果經濟結構向吸納就業能力更強的服務業優化升級,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減弱,但失業率也會出現下降 [3] 

調查失業率專家觀點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2009年預計中國有3000萬左右農民工失業,往年沒有就業和2010年畢業需要就業的大學生有900多萬,另外,還有其他需要就業的,全部就業壓力在5000萬左右。而從未來30年看,如果2040年城市化水平推進到85%,城市中還要增加4.5億人口,剩餘勞動力轉移壓力巨大,整個國家就業壓力巨大,將是中國長期的、頭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難題。因此,建議中央和國務院將“創業帶動就業”上升為最高級別的國家戰略。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中國和歐美國家相比,失業率低多了。歐洲最近一二十年失業問題都很嚴重,很多國家長期的失業率都在10%左右,整個OECD(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國家預計今後兩年的失業率在百分之十。中國受金融危機影響,失業率可能會達到7%多一點。當前,存在的主要是大學生農民工的失業問題。
大學生失業短期內是一個解不開的結;農民工失業主要因為金融危機衝擊很多企業不景氣造成的,現在看來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但並非難以調整。一方面,農民工的流動性很強,回農村是一條出路;同時,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機會也逐漸多起來,所以找工作也不是特別困難。經過一段時間,失業問題就可以慢慢消化掉。
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恢光平:中國與歐美國家的失業率相比,單從數據看,中國可能要輕一些,現在美國是達到百分之七點多,歐盟國家基本上都是百分之十以上。但這並不意味這着我國的失業問題就真的不比歐美國家嚴重。關鍵的問題是歐美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失業的保險覆蓋面比較好,所以至少在這個水平上,失業不會造成太大的社會動盪或危機;相比之下,目前中國失業保險的覆蓋面相對而言還比較弱。在歐美國家,即便失業,有救濟金可以維持生活,不至於引起社會動盪;而在我們國家,如果失業率高,社會保障又跟不上,社會影響可能會更重一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