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誡子書

(三國諸葛亮家書)

鎖定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家書。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語言清新雅緻,説理平易近人,作者運用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使這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併入選中國義務教育語文教材。
作品名稱
誡子書
作    者
諸葛亮
創作年代
三國時期
作品出處
諸葛亮集
文學體裁
書信

誡子書作品原文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1] 

誡子書註釋譯文

誡子書詞句註釋

⑴誡:告誡,勸勉,勸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⑷養德:培養品德。
⑸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作“澹(dàn)泊”。明志: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
⑹寧靜:這裏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致,達到。
⑺廣才:增長才幹。
⑻成:達成,成就。
⑼淫慢:放縱懈怠,過度享樂。《藝文類聚》作“慆慢”,漫不經心之意。淫,放縱。慢,懈怠,懶惰。勵精:振奮精神,盡心,專心。勵,振奮。
⑽險躁: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治性:修養性情。治,修養;一説通“冶”。
⑾與:跟隨。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⑿日:時間。去:消逝,逝去。
⒀遂:最終。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⒁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⒂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2-3] 

誡子書白話譯文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自律、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德的。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心有雜念與糾結,就不會有明確堅定的志向;不能安靜平和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身心寧靜、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不斷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學有所成。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莽撞草率、輕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着光陰流逝,意志隨着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困守在自家狹小的窮家破舍裏,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 [4] 

誡子書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234),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誡子書》屬於家教、家訓一類性質的書。這一種家教、教訓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典籍,是在傳統的倫理之上,藉助尊長的權威,對子孫族眾的道德約束,是古人向後代傳播立身治家,為人處世,為學教子思想文化的載體。家教的產生,源遠流長。中國古代社會是在一個半封閉暖温帶大陸繁衍起來的,以農業經濟為生存基本手段,保留有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宗法制度。這些因素使得中國文化帶有宗法性。宗法文化的特徵就是重視血緣關係,強調倫常秩序。家教是這種宗法社會的必然產物。家教的重要意義在《大學》裏得到了強調:“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內向外的邏輯思維使得“齊家”在這個環節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個家庭、家族的興衰成敗關係重大,於是古人很重視家教。周朝的周公教兒子不要求備於一人。孔子叫兒子伯魚學詩學禮。這些都還只是口頭形式的家教,有很大的隨意性。而以文獻形式大量出現的家教是在兩漢時期。兩漢時期,新興的豪族大家通過密切家族聯繫來擴大社會影響力,紛紛制定家庭或家族的清規戒律。諸葛亮的《誡子書》正是在這樣種文化背景之下產生的。 [5-6] 

誡子書作品鑑賞

誡子書整體賞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着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文章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淡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説:“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説,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這篇《誡子書》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説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6] 

誡子書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家南懷瑾論語別裁》:“這一篇《誡子書》,也充分表達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養。所以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説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後人把諸葛亮這封信上的思想,換上一件衣服,變成儒家的。所以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這種文字説理,文學的境界非常高,組織非常美妙,都是對仗工整的句子。作詩的時候,春花對秋月,大陸對長空,很容易對,最怕是學術性、思想性的東西,對起來是很難的。結果,諸葛亮把這種思想文學化。” [7] 

誡子書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早年避亂於荊州,隱居隴畝,時稱“卧龍”。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此後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稱帝后,任為丞相。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主持朝政。後期志在北伐,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因病卒於五丈原。有《諸葛亮集》。 [8] 
參考資料
  • 1.    王本華等編.語文(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5-86
  • 2.    黃光成主編.國學經典讀本[M].成都:巴蜀書社,2012:29
  • 3.    張涵編著.古文誦讀(第二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129
  • 4.    諸葛亮《誡子書》賞析[J].閲讀與作文(初中版),2007(11):28-31
  • 5.    陸祖吉.諸葛亮《誡子書》的文化解讀[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28-30
  • 6.    劉琦編著.歷代小品文名篇賞析[M].長春:吉林文藝出版社,2011:88-89
  • 7.    南懷瑾.南懷瑾作品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55-56
  • 8.    陳振鵬 章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201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