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語言地理類型學

鎖定
《語言地理類型學》是日本語言學家橋本萬太郎創作的著作,首次出版於1978年。
在《語言地理類型學》中,橋本萬太郎認為,“東亞大陸民族發展與歐洲不一樣,東亞的周圍民族緩慢地被中國同化着;從自然環境看,東亞大陸中心是富饒的平原,人民世代定居,歐洲不同,高加索土地乾燥而多鹽鹼,原始人不是牧畜就是行商,不斷遷居成了他們的習性。據此橋本用形象的比喻稱東亞大陸的語言為農耕民型語言,稱印歐語言為牧畜民型語言。”在橋本萬太郎的眼裏,亞洲東部大陸是作為語言和文化的中心區域存在的,它具有自然而然的代表性。該書提供了不少漢語研究材料,比較細緻和全面地探索了詞彙、語法和音韻體系的“縱”與“橫”兩方面的變化。作者在這一方面向傳統的語言學進行挑戰,在方法論上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 [1-2] 
作品名稱
語言地理類型學
作    者
(日)橋本萬太郎
類    別
語言學著作
字    數
145千字
首版時間
1978年

語言地理類型學內容簡介

《語言地理類型學》共分五章:一、語言的發展:二、句法結構的推移;三、基本詞彙的推移;四、音韻結構的推移;五、結論。該書指出亞洲大陸諸語言構成了一個連續體,描繪了它們的變異體的原形概貌。該書指出亞洲大陸諸語言構成了一個整體,並描繪出從南到北的一系列變異體的原形概貌。這種原形與印歐比語語言學的“祖語”不同。書中提供了大量資料,細緻、全面地探索了詞彙、語法、音韻體系的“縱”與“橫”兩方面的變化,向傳統語言學觀念提出挑戰,並在方法論上提出了嶄新的課題。作者批評了印歐語系研究中產生的“譜系樹説”和“波浪説”,提出了語言牧畜型發展和農耕型發展的觀點,引起語言學界極大的關注。 [3]  [2] 

語言地理類型學作品目錄

漢文版前言
前 言
第一章 語言的發展
1.1 語言發展的研究
1.1.1 牧畜民型語言
1.1.2 農耕民型語言
1.2 基本詞彙的差異
1.3 語言的發展和社會經濟制度的發展
1.4 區域語言學和語言的波形擴散
1.5 區域特徵和音韻對應
第二章 句法結構的推移
2.1 語言結構的連續體
2.2 句法結構的逆行和順行
2.3 南方漢語的順行結構
2.4 “橫”的推移和“縱”的演變
2.4.1 時·體標誌的南北型
2.4.2 名詞短語結構的區域性推移
2.4.3 名詞短語結構的“縱”的演變
第三章 基本詞彙的推移
3.1 “江”“河”的分佈和歷史
3.2 否定詞的區域性推移
3.3 否定詞的“縱”的變化
3.4 類別詞的本質
3.4.1 類別詞分佈的區域性推移
3.4.2 類別詞的“縱”的變化
第四章 音韻結構的推移
4.1 音節結構的區域性推移
4.2 聲調結構的區域性推移
4.3 詞素結構的區域性推移
4.4 超語段音位的區域性推移
4.4.1 音調重音音韻學
4.4.2 朝鮮語詞音調的區別性特徵
4.4.2.1 慶山方言的詞音調系統
4.4.2.2 單音節兩短音節的音調
4.4.2.3 朝鮮語詞音調的音韻功能
4.4.2.3.1 構成短語的詞音調派生
4.4.2.3.2 構成複合詞的詞音調派生
4.4.3慶尚道方言的詞音調模式
4.4.3.1 慶西型單詞音調
4.4.3.2 慶東型詞音調
4.4.3.3 慶南型詞音調
4.4.4 詞音調系統的變化原理
4.4.4.1慶東型和慶西型
4.4.4.2 慶東型和慶南型
4.4.5 朝鮮語單詞音調系統的區域性推移
4.5 音高和重
4.6 從聲調語言移向重音語言
4.6.1 加重重音支配的音調
4.6.2 聲調和加重重音的相互依存
第五章 結 論
5.1 地理類型學家所説的“祖語”
5.1.2 詞彙和句法的同化
5.1.3 詞彙、句法和音韻系統的同化
主題索引
譯後記 [4] 

語言地理類型學創作背景

橋本萬太郎在普林斯頓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當主任5年多,主編中國語言學期刊《麒麟》。後回日本在國立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附設於東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研究部任主任研究教授。從1972年起,他先後赴朝鮮、香港、尼泊爾、蘇聯中亞等地蒐集材料,潛心研究寫成《語言地理類型學》。 [3] 

語言地理類型學作品思想

作者假設,亞洲在語言類型上是一個整體,至少在語言結構類型上是一個連續體。作者認為,人類的語言是隨時地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發展起來的;其類型大致可分為牧畜型和農耕型。牧畜型主要指印歇語體系,因此假設的名稱,主要為印歐語的祖先民族以畜牧為主要方式。放牧生活使他們擴展到廣大地區,一擴展就取得了獨立的發展,到近代才互相接觸,並且有豐富的古文獻資料,所以它們有可能通過比較法來尋找祖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成功正是基於這種牧民發展的特性。而亞洲大陸則不同,他們是農耕型語言,其發展是以緩慢的同化為基礎,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漸漸波及周圍。因此用比較法來構擬祖語是很困難的。作者以東亞語言為例證指出,印歐語比較法,習慣上總是先從據認為最穩定的數詞着手,而東亞各語言的數詞卻最浮動,且受着漢語的強力滲透。比如越南語,能數到9999,一上“萬”就出現了漢語的計數法。朝鮮語數到99,一過“百”就被漢化;日語只能數到10為止,以上是漢語藉詞;泰語只有1是本族語言其他都是漢語體系的計數。如果按比較法,就可以斷言,漢語、朝鮮語、日語泰語是親屬語言;但實際上,這種斷言不能成立。這説明不能輕信印歐語比較法是語言科學上普遍的,唯一的真理。當然,牧型和農型並不完全代表西方與東方,如印歐語系的羅曼諸語,就不能借用梵語、古希臘語之間的比較法構擬祖語,而客家話,由於其區域擴大而又各自獨立發展,用比較法就很成功。從前的類型學家受牧型語言觀的束縛,對農型語言的分類往往只着眼於單詞有無聲調或曲折。 [3] 
該書首次提出,應從語言的全貌上把區域性(共時性)變異的特性與通時性(歷時性)變異統一考慮。農型語言的特徵,超越了“語族”的差異,而整體地隨着地理的推移形成一個連續體。從詞序裏的層次結構特徵來看,北方漢語是逆行結構(如坐飛機比坐火車快),南方話是順行結構(坐飛機快過坐火車)。而且北亞的通古斯語、蒙古語都是逆行結構,南亞主要是順行結構,如泰語、孟高棉語、越語。分佈在它們之間的漢語,越往北逆行結構越多,越往南順行結構越多。複合名詞也能證明這一點,北方人説“客人”“颱風”“日曆”,而夏門方言叫“人客”“風台”“歷日”;構詞法也清晰地顯示出這種類型推移,如南方人講“牛牯”“牛公”,北方人則説“公牛”、“牯牛”,在南昌叫“牛牯”“公牛”,在温州叫“雄牛”“牛牯”。作者結合其他例證,提出兩種類型在長江流域是明顯的分界線,而驗證甲骨文可知,這條線在上古也許更北方化一些。基本詞彙和語法形態的歷史(縱向)。區域(橫向)演變與推移,也往往是以長江為界,如北方叫“河”,南方叫“江”。另外,亞洲大陸諸語言中,類別詞與語言關係特徵最密切。越往北,語言中複音節越多,類別詞就越少;越往南,語言越是單音節性,類別詞越多。而漢語從古至今,也大體沿着從繁瑣到簡化的方向發展,與現代漢語南方豐富性向北方簡化型的推移完全和諧地對應。至於語音方面,南方諸語一般是輔音+元音+輔音,北方諸語大部分是輔音+元音。漢語也顯示了這種推移,如南方有入聲,北方入聲韻尾大都已脱落。聲調數量也是由南往北遞減,如:泰語中的剝隘語有10個聲調、壯語8個、客家話7或6個、南昌方言6個、雙峯方言5個、吳語蘇州方言4個、北京話4個、東干語臨夏方言3個。上述兩種變化與由南往北的單音節性向複音節性推移有直接關係。同時,作者還闡發了聲調語言和重音語言之間的聯繫,並預言聲調語言(南方為主)正在移向重音語音(北方為主)。 [3] 

語言地理類型學出版信息

《語言地理類型學》由日本東京弘文堂於1978年出版。中譯本譯者餘志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 [3] 

語言地理類型學作者簡介

橋本萬太郎,是日本當代語言學家。他1933年生於日本羣馬縣,195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院中文系。1962年完成博士學業後前往美國留學,在伊利諾斯大學研究院學習生成語法理論,後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院,1965年在該院普通語言學系畢業。畢業後曾在伊利諾斯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夏威夷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3] 
參考資料
  • 1.    許輝著,和自己的夜晚單獨在一起,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12,第298-299頁
  • 2.    《讀書辭典》編委會編,讀書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11,第516頁
  • 3.    洪範,芝田編著,中外社會科學名著千種評要 語言學,華夏出版社,1992.10,第48-51頁
  • 4.    (日)橋本萬太郎著;餘志鴻譯,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02,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