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詹海雲

鎖定
詹海雲,曾任台灣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教授,現為台灣元智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所長、應用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教授。
中文名
詹海雲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海南文昌
出生日期
1948年7月26日
職    務
台灣元智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所長

詹海雲個人簡介

詹海雲,男,1948年7月26日生,海南文昌人(出生地)。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現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與歷史研究所教授。 [2] 

詹海雲研究方向

詹海雲長期致力於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在先秦、明清學術和文獻,哲學、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都卓有建樹,著述甚豐。

詹海雲學術成果

主要著作有:《全祖望集校注》、《清初學術論文集》、《陳乾初大學辯研究》等。 [1] 

詹海雲人物簡介

我自幼接受庭訓【讀聖賢書,做國家事】。長大後,即思考如何能做些有益人們的事。因此,立志讀些正能量的書籍。考大學時,就很自然選擇有關中國文化的科系。在讀書過程中,我也曾經上下求索,東西探尋,接觸中西文化的精華。最終我還是迴歸傳統優秀文化。讀書時,我接受錢穆、屈萬里、戴君仁、牟宗三等的教導,就想了解傳統和現代接軌的過程。畢業後,我從事教育三十多年,歷經教學、研究、行政,及海內外講學,深愛這份在教與學互動中不斷成長的工作。今後希望能克盡其職,做好這份工作。

詹海雲學術經歷

先後曾任台灣新竹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研究績優教授、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台灣新竹交通大學共同科教授、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暨中國文學研究所重點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兼任教授、台灣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兼任教授、台灣聯合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陽明大學、中央大學)兼任教授、中華大學人文學院兼任教授、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教授、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中國文學系訪問學人,客座教授、四川大學國學院古籍研究所特聘教授、四川西南財經大學人文通識學院客座教授、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精品講座主講人、編譯館大學叢書中華學術著作編輯審查委員、中華文化教材編審委員。

詹海雲行政經歷

先後曾任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校務規劃委員會執行長、台灣新竹交通大學研究規畫委員會執行秘書、
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教務長秘書、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校長秘書、台灣新竹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台灣新竹交通大學共同科主任、元智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應用中文系主任、國家高等考試命題委員、評閲委員、北京國際儒學研究聯合會理事/《國際儒學研究》編審、中國經學研究會理事、編譯館大學叢書/中華叢書大學著作編審、陽明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諮詢委員、台灣新竹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出版委員會諮詢委員、
台灣科學委員會學術著作及整合型、個別型計劃獎勵決審委員/出國會議審查、台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學術著作獎/升等審查委員/數字教材審議委員、台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大學評鑑委員、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中興大學/東吳大學/淡江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社會系新聘教師/教學/升等/學報審查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新聘研究人員/學術集刊審查人、漢學研究/清華學報審查人、《國際儒學研究》編輯審查委員、台灣聯合大學實驗課程計劃主持人/撰寫者/演講講員、國內外學術會議主持人、講評人、論文發表人
台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大學中學教材評審委員,等。

詹海雲科研項目

近年主要科研項目情況(不限時)
台灣“國科會”
1.詹海雲,1996年6月,《中國大陸實學研究的現狀及檢討》,台灣當局行政主管部門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NSC83-0301-H009-014)
2.詹海雲,1998年4月,《全祖望學術思想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研究計劃(NSC85-2411-N009-006)
3.詹海雲,1999年8月,《廖燕學術思想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研究計劃(NSC86-2411-N009-006)
4.詹海雲,1999年8月,《中國哲學研究文獻數據庫》(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三年期,1999-2001
5.詹海雲,2000年8月,《中國哲學研究文獻數據庫》(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三年期,1999-2001
6.詹海雲,2001年8月,《中國哲學研究文獻數據庫》(三),“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三年期,1999-2001
7.詹海雲,2002年8月,《清代學術編年》(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研究計劃三年期, 2002-2004
8.詹海雲,2003年8月,《清代學術編年》(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研究計劃三年期, 2002-2004
9.詹海雲,2004年8月,《清代學術編年》(三),“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研究計劃三年期, 2002-2004
10.詹海雲,2006年8月,《黃宗羲與全祖望對宋代學術的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95-2411-H-155-001)
11.詹海雲,2007年8月,《全祖望《經史問答》校注及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96-2411-H-155-003)
12.詹海雲,2008年8月,全祖望和杭世駿學術思想比較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97-2410-H-155-037)
13.詹海雲,2009年8月,全祖望與李紱學術思想異同比較,“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98-2410-H-155-056)
14.詹海雲,2010年8月,狂狷觀念的演變在思想史上的意義探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99-2410-H-155-044)
15.詹海雲,2011年8月,全祖望對明清學術思想觀點的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100-2410-H-155-034)
16.詹海雲,2013-2016年8月,《老子想爾注》研究,四川大學專題研究

詹海雲研究報告

台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
1.詹海雲,1999年8月,《中國經學教學文選》,台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大學教材改進計劃研究報告
2.詹海雲,2001年8月,網絡、科技與社會互動下之整合通識教育改進計劃
3.詹海雲,2002年8月,宏觀視野下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進(一):人生的志業與事業
4.詹海雲,2003年8月,宏觀視野下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進(二):當代經典文本研習
5.詹海雲,2002年8月,宏觀視野下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進(三):影視與人生的課程設計、教學互動與改進

詹海雲科研成果

近年主要科研(學術)成果(不限時)
專著
1.詹海雲,1996年6月,《中國大陸實學研究的現狀及檢討》,台灣當局行政主管部門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3-0301-H009-014)
2.詹海雲,1998年4月,《全祖望學術思想研究》,“國科會”專題報告(NSC85-2411-N009-006)
3.詹海雲,1999年8月,《廖燕學術思想研究》,“國科會”專題報告(NSC86-2411-N009-006)
4.詹海雲,1999年8月,《中國經學教學文選》,台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大學教材改進計劃研究報告
5.詹海雲,2003年12月,《鮚埼亭詩文集校注》(一):版本、題跋、輯佚、傳記,編譯館中華叢書,鼎文書局
6.詹海雲,2003年12月,《鮚埼亭詩文集校注》(二):鮚埼亭文集內編,編譯館中華叢書,鼎文書局
7.詹海雲,2003年12月,《鮚埼亭詩文集校注》(三):鮚埼亭文集外編,編譯館中華叢書,鼎文書局
8.詹海雲,2003年12月,《鮚埼亭詩文集校注》(四):鮚埼亭詩集,編譯館中華叢書,鼎文書局
期刊/專書論文
1.詹海雲,1993年12月,《張君勱宋明儒學思想要義研究》,張君勱學術思想研究專集,p.105--125,張君勱著作文集委員會,台北
2.詹海雲,1994年11月,《大學國文教學的回顧與前瞻》,台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第五卷第三期,P.45~60
3.詹海雲,1995年6月,《清初被遺忘的學人--廖燕》,“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珍本古籍研究叢刊《二十七松堂集》,pp.1~29,台北‧南港
4.詹海雲,1996年7月,“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姚際恆研究論文集》,台北南港
5.詹海雲,1998年6月,“中研院”文哲所《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pp.505-605
6.詹海雲,1998年6月,“中研院”文哲所《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p.433-456
7.詹海雲,1998年6月,“中研院”文哲所《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605-616
8.詹海雲,2004年11月,《全祖望的學術成就與北京、杭州、揚州、寧波學術圈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主編《浙東學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p.315--336
9.詹海雲,2005年2月,“中研院”文哲所《清代揚州學術研究專集》
10.詹海雲,2004年10月,《全祖望的學術成就與寧波杭州北京楊州學術圈的交互影響》,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國際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P.484-498,浙江‧寧波
11.詹海雲,2005年2月,台大出版中心《中國經典詮釋的新面向》
12.詹海雲,2005年3月,《如何看待評價與反思魯迅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論文集,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商務印書館《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論文集》,P.818-828
13.詹海雲,2006年5月,《論陳廷敬的實學》,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中國經學研究集刊第三期,p.31-38
14.詹海雲,2006年5月,200712,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SSCI,第21卷第6期,pp.21-24
15.詹海雲,2009年06月,《馬一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pp.722-740
16.詹海雲,2009年06月,《太史公心目中的領袖形象:漢武帝和信陵君的比較》,台灣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交大新文藝復興閲讀計劃導讀文集,pp.108-149
17.詹海雲,2010年05月,《國文天地》第25卷12期,總300期,pp.13-19
18.詹海雲,2010年0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馬一浮研究》(二),2010
19.詹海雲,2010年9月,紀念孔子誕辰25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 北京‧九州島出版社,2010.12
20.詹海雲,2010年12月,《王陽明學派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pp.87-101,2010,12
20.詹海雲,2011年1月,《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一期
21.詹海雲,2012年9月,《清初王陽明後學唐甄思想中“無所逃”與“不忍”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陽明學學刊》第二期,2012年9月
會議論文
1.詹海雲,1994年10月,《當代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紀念孔子誕辰2545
年國際儒學討論會,北京
2.詹海雲,1994年10月,《從清初王學的發展論王陽明的實學思想》,第三屆東方實學討論會,東京大學實學研究會,日本:東京
3..詹海雲,1995年12月,《王陽明與《論語》》,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台北‧南港
4.詹海雲,1996年10月,《台灣地區實學研究現況之檢討及展望》,第四屆東亞細亞實學國際學術會議,韓國‧漢城
3詹海雲,1996年6月,《劉宗周的實學》,劉蕺山學術討論會,“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台北‧南港
4.詹海雲,1997年11月,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高雄
5.詹海雲,1998年4月,1998海峽兩岸通識教育學術討論會,上海交通大學
6.詹海雲,1998年4月,1998海峽兩岸人文教育與社會政治變遷學術討論會,廈門,廈門大學
7.詹海雲,1998年5月,北京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國際漢學會議,北京
8.詹海雲,1998年6月,“中研院”史語所,南港
9.詹海雲,1998年11月,《吳澄的易學》,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台北‧南港
10.詹海雲,1999年10月,紀念孔子誕辰255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
11. .詹海雲,1999年11月,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高雄
12.詹海雲,2000年4月,第一屆國際揚州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揚州大學合辦,揚州
13.詹海雲,2000年7月,中韓儒家思想學學術討論會,政治大學中文系.台灣韓國研究會合辦,台北
14.詹海雲,2000年10月,經
濟全球化與中華文化走向國際學術研討會,
北京
15.詹海雲,2000年11月,第五屆東亞實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日本實學會主辦,大阪
16.詹海雲,2001年4月,第二屆國際揚州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揚州大學合辦,南港
17.詹海雲,2001年5月,國際二程學術討論會,國際儒學聯合會.北京外國語學院合辦,北京
18.詹海雲,2001年11月,第三屆海峽兩岸暨香港大學通識教育學術討論會,台灣通識教育學會.上海師範大學合辦,上海
19.詹海雲,2001年11月,第三屆海峽兩岸暨香港大學素質教育學術討論會,中文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辦,上海
20.詹海雲,2002年3月,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高雄
21.詹海雲,2002年10月,二十世紀中華文化論壇國際研討會,浸會大學.炎黃文化學會.北京大學合辦,香港
22.詹海雲,2003年5月,社會與文化變遷研討會,中央大學,中壢
23.詹海雲,2003年8月,中國實學研討會,中國哲學研究會,澳門
24.詹海雲,2005年8月,《全祖望研究的一個側面——談全祖望詩文集整理的文獻價值及其所反映的清代學術現象》,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台北,台灣大學
25.詹海雲,2004年10月,《全祖望的學術成就與寧波杭州北京楊州學術圈的交互影響》,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國際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P.384-398,浙江‧寧波
26.詹海雲,2004年10月,交通大學第一屆電影研討會,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
27.詹海雲,2005年3月,《如何看待評價與反思魯迅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論文集,香港浸會大學,《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論文集》,香港
28.詹海雲,2005年6月,《如何正確評價儒家以血緣的關係的親情倫理學》,二十一世紀人文社會與倫理發展學術研討會,pp.214-223,台灣‧桃園
29.詹海雲,2005年11月,《從通識教育的理念談理想的通識教育課程與文史哲課程的設計》,通識教育文史哲課程學術研討會,台灣‧桃園
30.詹海雲,2005年12月,《廖燕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pp.810-835
31.詹海雲,2006年4月,《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中,《原君的幾個問題》》,黃宗羲民本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浙江餘姚
32.詹海雲,2006年5月,《論陳廷敬的實學》,海峽兩岸《康熙字典》學術研討會,山西‧晉陽
33.詹海雲,2006年9月,《如何評價儒家的孝道》,國際南孔學術會議,浙江‧衢州
34.詹海雲,2006年9月,台北大學,文學與信息研討會(主題演講)
35.詹海雲,2006年12月,《論朱元璋對劉基的評價》,國際劉基文化學術研討會,浙江‧温州
36.詹海雲,2007年6月,《清初蜀學思想家唐甄研究的意義》,第五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四川‧重慶
37.詹海雲,2007年8月,《評傅山荀子評註‧荀子約注》,國際荀子學術討論會,山東‧臨沂,山東大學主辦
38.詹海雲,2007年9月,國際國學討論會,福建‧武夷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
39.詹海雲,2007年10月,東亞書院與國際儒學研討會,湖南‧長沙,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韓國國民大學主辦
40.詹海雲,2008年06月,第四屆國際暨第九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200806
41.詹海雲,2008年07月,第十三屆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pp.13-24
42.詹海雲,2009年09月,紀念孔子誕辰25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pp.1422-1430,200909
43.詹海雲,2009年10月,香港嶺南大學‧台灣“中研院”《經學國際學術討論會》,pp.1-16
44.詹海雲,2009年10月,國際儒學論壇:2009儒家安身立命之道,pp.411
45.詹海雲,2009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陽明學學刊》第一期,pp.107-121
46.詹海雲,2010年06月,《宋明理學學術會議2010--黃宗羲四百週年誕辰記念》,pp.1-17
47.詹海雲,2010年11月,蘇州科技大學、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和合學文化論壇,pp.15-22
48.詹海雲,2010年11月,南京師範大學‧台灣“中研院”中“第一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會議”
參考資料
  • 1.    3  ..[引用日期2015-06-19]
  • 2.    詹海雲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2018年02月22日 [引用日期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