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詹安泰

鎖定
詹安泰(1902年-1967年),字祝南,號無庵,廣東省饒平縣新豐鎮人,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家、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
詹安泰尤精於詩詞創作和研究,其詩詞作品及詞學論著在海內外影響頗深,素有“南詹北夏,一代詞宗”、“嶺南一大家”之美譽。
(概述圖參考資料 [5] 
本    名
詹安泰
祝南 [6] 
無庵 [6] 
出生地
饒平新豐 [6]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67年
主要作品
《無庵詞》 [6] 
《鷦鷯巢詩》 [6] 
《滇南掛瓢集》 [6] 
《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 [6] 
《古典文學論集》 [6]  展開
主要作品
《無庵詞》 [6] 
《鷦鷯巢詩》 [6] 
《滇南掛瓢集》 [6] 
《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 [6] 
《古典文學論集》 [6] 
《屈原》 [6] 
《李璟、李煜詞》 [6] 
宋詞散論 [6] 
離騷箋疏 [6] 
詹安泰詞學論稿 [6] 
花外集箋註 [6] 
《姜詞箋解》 [6] 
《宋人詞題集錄》 [6]  收起
籍    貫
廣東省饒平縣新豐鎮

詹安泰人物經歷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出生於廣東省饒平縣上饒區新豐鄉(現饒平縣新豐鎮)的書香世家。
1916年,考進金山中學,時稱廣東省立潮州中學校。
1921年,考進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文史部。
1924年,由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畢業轉至國立廣東大學(後中山大學)國文學系繼續求學。
1926年,大學畢業後受韓山師範學院(時稱廣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聘,到校任國文教員,兼任金山中學教師。
1932年,饒宗頤父親饒鍔在潮州古城內的居所蓴園成立詩社,詹安泰參與其中,詹氏與饒氏父子結為世代交好。
1936年,《論寄託》一文幾經周折終在《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三號發表,為完整清理“寄託説”的理論源流與形態特徵的系統性力作。
1937年,詹安泰出版第一本詞集《無庵詞》,選詞百首,其作為一流詞人的地位基本奠定。
1938年,經詹安泰在廣東高師(中山大學前身)讀書時的老師陳中凡教授推薦,詹安泰以名士身份被中山大學破格聘為中文系教授。
1939年,中山大學奉命內遷,輾轉到雲南澄江,其間創作古近體詩計123首,超越十年韓江的總和;得詞36闋。
1940年,在困苦的環境中寫就了其扛鼎之作《詞學研究》。
1949年,廣州解放,中山大學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造工作,詹安泰擔任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
1953年,《詩經裏所表現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一文發表在《人民文學》上,被譽為是解放後第一篇試圖用馬列主義觀點方法研究《詩經》,並取得卓越成就的學術論文。
1957年,與容庚、吳重瀚合作主編《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為高校交流講義公開出版,是解放後出版的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教科書。
1958年,《李璟李煜詞》(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系統而集中地論述了他對於李煜及其詞的看法,在全國學術界掀起熱烈討論。
1967年,病逝於中山大學。 [3] 

詹安泰個人生活

1902年,詹安泰出生於饒平縣新豐鄉的一個書香世家,詹安泰自幼酷愛古典詩詞,6歲進小學,10歲學寫詩,13歲學填詞。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為詞人詹安泰提供了堅實基礎。之後,詹安泰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文史部、國立廣東大學國文學系求學。1926年,詹安泰受聘韓山師範學院,面臨韓山韓水,大量創作詩詞,潛心研究詩詞理論。
韓山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趙雅娟認為,詹安泰的詞風大致經歷兩個階段。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前,“取徑一石二窗”,即追慕姜夔、吳文英、周密的詞風,風格較為清麗。這一時期代表作品有《聲聲慢·江亭重到,景物都非,感賦此闕》,與姜夔風格為近。20世紀30年代後期,詹安泰承陳洵“問途碧山,宜所先也”之論,專師王沂孫,詞風偏重寄託。當代詞學家施議對認為:“詹氏所作詞,每將家國身世之感寄寓其間,有着深邃的命意。”如他作於流寓香港期間的《齊天樂》,情懷家國,眷眷不已。
《聲聲慢·江亭重到,景物都非,感賦此闕》中,詹安泰寫“吹花舊曾馳馬,換荒涼、豔冶難描。凝望久,有霜禽驚墜,啼向青霄”。同一時期的《蝶戀花·四首》之一,“明豔一春芳意鬧,眼底波翻,風外流鶯巧。塵掩鏡鸞慵對照,有誰惜取如花貌”,詞風清幽,筆調清淺。
至1938年,廣州被日軍佔領,中山大學遷至雲南澄江。剛剛被聘為中山大學詞學教授的詹安泰由潮安繞惠州,經香港轉安南(今越南),取道滇越鐵路上昆明。到達昆明後,轉乘一站火車到呈貢,再騎馬或小毛驢,幾經周折方抵達澄江。
詹安泰自述,“頗思別出生辣一路,由生辣以尋重拙大之義。而才力不勝……或當再向蒼質處走耳”,表達對生辣、蒼質的審美境界追求。馬大勇認為,何謂生辣?生新老辣、迥不猶人之謂也。何謂蒼質?蒼涼質樸、天然淳厚之謂也。
在前往雲南澄江時,詹安泰短暫停留香港,寫下“聽商女琵琶,隔江猶是。杯酒長空,望深到處騰光氣。東華事隨逝水。夢驕天路遠,愁恨誰寄。紅雨迷春,嬌花擁月,多少前遊佳麗。消殘痛淚。忍重覓秋魂,鬼歌聲裏。悵斷關河,倚樓中夜起。”家國身世,飄零山河,哀痛悲慼,蒼質豪邁,盡在詞中。
1925年,還在國立廣東大學國文學系讀書的詹安泰在學院季刊第一期上刊行《孟浩然評傳》一文,在“四大詞人”中最早發表學術文章。
大學畢業後回到韓山師範學院,詹安泰進入一個較為穩定的階段,創作與理論並重,通過老師李笠、陳中凡的介紹,與國內詞學名家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陳蒙盦、曹纕衡等廣泛交流,書札往返,成為以詞會友的詞壇知己。1933年4月1日,龍榆生創辦《詞學季刊》,其間詹安泰有《論寄託》《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論》等多篇學術文章發表。
自1938年被聘為中山大學教授後,戰事吃緊,兵荒馬亂,中山大學輾轉遷移,詹安泰一面流離奔波,一面筆耕不輟。其間,他陸續撰寫《花外集箋註》《碧山詞箋證》《姜詞箋釋》《宋人詞題選錄》等著述,並在1939年刊印了流傳甚廣的詩集《滇南掛瓢集》。
夏承燾的《天風閣學詞日記》中記載:“接祝南廣東乳源縣清洞鄉函,謂中山大學文學院新遷彼處,臭氣薰蒸。與雁晴尋屋,數日不得,暫住大便地地名炮樓上,內地學校,困苦如此。”1940年秋,中山大學由澄江遷回粵北樂昌的坪石鎮,文學院在鎮東頭小山崗鐵嶺上借用原鐵路局十多平方米的小泥屋,詹安泰在那裏寫就其扛鼎之作《詞學研究》。
1953年3月30日,詹安泰寫定《詩經裏所表現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一文,後發於《人民文學》七至八期合刊,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篇試圖用馬列主義觀點方法研究《詩經》並取得卓越成績的學術論文。1957年,詹安泰與容庚、吳重瀚合作,主編《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為高校交流講義公開出版,是解放後出版的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教科書。
1958年,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詞》出版。此前他發表的《李煜和他的詞》一文,系統而集中地論述了他對李煜及其詞的看法,曾在全國學術界掀起一場熱烈討論。對於李煜詞的評價問題,他就曾明確提出:“我們研究李煜詞,應當把李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切實地確定在詞這方面,詞外有關李煜的東西,只能作為理解他的詞的引線或幫助,而不應該硬把他的詞裏所沒有的東西來評價他的詞。”(《李璟李煜詞·前言》)。
[3-4] 

詹安泰主要影響

詹安泰主要貢獻

任教數十載,桃李滿天下,不少當年入室弟子,而今已是詩壇、詞壇的名流宿將。系我國現代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於文學理論研究、古典文學作品鑑賞及詩詞創作等領域,均有傑出成就與貢獻,在學界產生過重大影響。其詩詞踵承清季同光詩詞“宗宋”之風,挹其芳潤而獨具面目自成新境,與當時國內詞人名家夏承燾、胡光煒、龍榆生等,被譽為現代“四大家”,可見其在20世紀詞壇的影響和地位。先生博學多才,除了卓著的學術成就之外,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其一生對書法的實踐,值得我們借鑑和研究。 [4] 

詹安泰作品影響

其詩詞作品及詞學論著在海內外影響頗深,素有“南詹北夏,一代詞宗”、“嶺南一大家”之美譽。 [1] 
詹安泰,1936年9月於《詞學季刊》發表《論寄託》一文,借用吳梅的話為常州派寄託説確立義界。謂:“所謂寄託者,蓋借物言志,以抒其忠愛綢繆之旨,三百篇之比興,《離騷》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表示這是通過比興途徑,闡發意內言外之旨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段。這一藝術手段,詹安泰將其歸結為下列二項:或取資閨帷之內,羈旅之中,柔情綺思,憶別傷離,而身世家國之懷寓焉;或取資於自然風景,無知物類,聽睹所及,曲寫毫芥,而身世家國之懷亦寓焉。於此二項,詹安泰特別強調“詞外求詞”。他指出:岳飛《滿江紅》,“悲憤之懷,壯烈之志,和盤托出,絕無隱蓄,此不關乎寄託也。”至《小重山》,“故國怕回首,而託諸驚夢;所願不得償,而託諸空階明月;咎忠貞不見諒於當軸,致坐失機宜,而託諸瑤琴獨奏,賞音無人,蓋託體比興也。”前者不關寄託,所述都在詞內;後者有寄託,意在言外。詞內與詞外,實際已經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推廣。例如:“瑤琴獨奏,賞音無人。”説明獨奏者的恥和辱,已不僅僅是靖康恥和臣子恨,而是包括靖康恥和臣子恨在內的一般人的恥和恨。同時也説明,詹安泰之論寄託,已不僅僅是寄託本身,實際已為詞學文化學的建造奠定基礎。 [2] 

詹安泰書法

詹安泰的治學生涯與書法並存,但他的書名為學名所掩。他“懂”書法、“善”書法、“用”書法,但“書而少述”,然而其字裏行間卻體現出他的書法觀念和書法精神。詹安泰於治學之餘喜歡書法,書法成為其調劑生活的風雅餘事。從他的存世書法作品中,各時期的書作,無論其中所包含的主觀或者客觀因素,都自然地表達了他的書法見解和主張。在20世紀的初、中葉,詹安泰在學界已有一定的地位,他畢生致力於學術,治學生涯貫穿其一生。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學術之餘,先生勤於書道,有大量的書法作品散佈於民間,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書法觀,以自己的書法語言表達其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詹安泰寫碑於雄肆中透出典雅,與同一時代學碑者同源而異途,其字裏行間表現出來的文人氣息,既寫碑而又具帖味,自然而無浮躁氣。這與民國時期的書法由於倡碑之風盛行有着直接的關係。無論文人學者乃至書畫家,寫碑成一時風尚。與畢生浸淫帖學者不同,詹安泰於帖學之外,對碑版、章草、篆隸都有廣泛涉獵,並以帖入碑,以碑摻帖,行筆跌宕,結構險峻,體勢修長雋邁,線條柔韌凝練,且擅各種書體,能以碑版之法而寫行草之韻,正所謂出碑入帖,融會貫通,整體氣息典雅秀勁。詹安泰碑帖結合的書風,且讓人感受到大氣磅礴氣勢的同時透出濃烈的文人氣息,如其書贈潮籍學者蔡起賢的對聯“立定腳跟做人,放開肚量食飯”,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字形似《石門銘》灑脱自然,用筆若枯藤老樹,從容灑脱,有如《石門頌》無拘無束,好似璞玉渾金,不故作修琢,無造作,神采直追康南海。詹安泰的書風,得漢魏六朝碑版神韻,得《石門銘》《爨龍顏》縱橫奇宕之氣,蜕化成自家面目。詹安泰不滿足帖學,也不單純摹仿古碑,故能熔鑄古今,冶真草隸篆為一爐。
詹安泰在中山大學執鞭之餘,尤其熱衷書法與金石研究,對漢隸、魏晉六朝碑版用功之勤,非一般書家可以比擬,他所寫的隸書,深得古隸神韻,質樸無華。自清至民國,真正能以寫碑而現書卷氣者,屈指可數,詹安泰可算其中一家。他兼善真、行、草、篆、隸五體,對漢隸、魏碑楷書用功尤勤,因而他的字裏行間,內外一致。他在創作或抄錄自作詩詞時,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各體融合的筆法與結體,更顯其質樸古意。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在《詹無庵詩序》中,不僅高度評價詹安泰的詩,還抒發自己的感慨:“無庵之於詩,氣骨遒而情性藑。攓太華曾雲之峻,不足以方其縹緲之思;吸兩顥沆瀣之英,不足以喻其高騫之操。……無庵掛瓢滇海,悽吟武溪,居山林之年,值澒洞之際。晚歲所作,如書之一波三折,逋峭峻絜,至今誦之,低徊悱惻,彌愴平生於疇日。”借饒老此序句,評論詹安泰的書法藝術,又何嘗不是這樣。其藝與道通,目擊而道存,寫出了魏晉新風度。 [4] 

詹安泰歷史評價

詹安泰的治學生涯與書法並存,但他的書名為學名所掩。他“懂”書法、“善”書法、“用”書法,但“書而少述”,然而其字裏行間卻體現出他的書法觀念和書法精神。詹安泰於治學之餘喜歡書法,書法成為其調劑生活的風雅餘事。從他的存世書法作品中,各時期的書作,無論其中所包含的主觀或者客觀因素,都自然地表達了他的書法見解和主張。在20世紀的初、中葉,詹安泰在學界已有一定的地位,他畢生致力於學術,治學生涯貫穿其一生。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學術之餘,先生勤於書道,有大量的書法作品散佈於民間,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書法觀,以自己的書法語言表達其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3] 
詹安泰的文學地位主要可以從詩詞創作與學術研究兩個大的方面來衡量,而學術研究又可以分為詞學研究、楚辭研究和中國文學史研究三個方面。 [7] 
詞學研究是詹安泰畢生經歷所在。他從填詞創作到詞學研究,以深刻而豐富的創作經驗作為基礎,對詞學史上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都提出了許多富有卓識的見解。 [7] 
詹安泰在新中國成立後,曾致力與屈原及楚辭研究,這種研究的轉向,一方面是由於編寫文學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詞及騷幾乎是清人治詞的共同趨向。詹安泰曾作《詩人節懷屈原》一詩云:“……我讀《離騷》每每夢,夢與屈原相馳逐,表明了自己對屈原人格的追慕。 [7] 
詹安泰在詞學研究之餘,覆上及詩騷,對《詩經》和《楚辭》做了比較全面的研究探索。 [7] 
詹安泰有長期的創作實踐和學術研究的經歷,他在籌劃自己的研究範圍和計劃的同時,也密切關注當代的學術研究現狀,關注學術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研究理論的先進性和對建立當代文化的積極意義。為此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先後寫下一組關於古典文學研究學術觀念和學術方法的文章,為古典文學研究的健康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7] 
在詹安泰看來,學術研究的現實意義是新時期需要特別強調的,他説:我們從矛盾鬥爭的情況比較突出的客觀現實來考察古典作家的生活實踐,從古典作家的生活實踐來檢驗他的作品的精神實質,是處理古典文學的一條可以走得通的途徑。”詹安泰的這個意見對於今天的學術界也是有啓發意義的。 [7] 
詹安泰認為文學的本質和意義最後必須落實到文學的層面才具有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以庸俗社會學的觀點方法研究古典文學也是解放初期相當普遍的現象。詹安泰明確反對這種忽略文學本質的研究觀念和方法。這種以文學本身為研究本體的看法,在現在的學術界已沒有異議,但在20世紀50年代的學術界,能夠如此鮮明地意識到這一問題,是不僅需要學識,而且需要膽略的。 [7] 
由於詹安泰具備相當科學的學術觀念和研究方法,所以他的古典文學研究能“觸處逢春”,取得多方面的學術成就。 [7] 
詹安泰先生一生勤於讀書,敏於思考,在詩詞創作與評論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20世紀的文壇和學術界奠定了堅實的地位。他教書育人,誨人不倦,贏得了廣大學人的尊敬。 [7] 
雲山蒼蒼,珠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