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詹天佑故居

(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詹天佑故居,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洞庭街51號,原漢口俄租界鄂哈路9號,佔地面積782平方米,始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是詹天佑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期間由他本人親自設計監造。 [1]  [3] 
詹天佑故居建築面積920平方米,是一幢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大門為八字形麻石台階,走廊和樓梯均居於正中,周圍有三面迴廊,上下呈內走廊佈局。室內裝有壁爐,屋頂為紅瓦回坡屋面,設有閣樓和老虎窗。 [3] 
2001年6月25日,詹天佑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詹天佑故居
地理位置
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洞庭街51號
所處時代
民國元年(1912年)
佔地面積
782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8:00—17:00 [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0498-5-025

詹天佑故居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7月,詹天佑出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武昌至長沙鐵路總辦。為了便於工作,詹天佑親自設計,親自選地,在湖北漢口俄租界區鄂哈街9號(今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洞庭街51號)建造了一幢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同年底,舉家遷入定居,從此,詹天佑在漢口度過了其人生最後七年。 [5] 
民國八年(1919年),詹天佑病故,家人將其房產變賣給一比利時人。 [5] 
抗戰時期,詹天佑故居曾經被戰時紅十字會急救中心徵用。 [5]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湖北省政府從比利時人手裏贖回詹天佑故居,作為職工宿舍。 [5] 
1992年,武漢市政府將該詹天佑故居內居民遷出並進行維修,恢復原貌。 [4] 
1993年1月,建立詹天佑故居陳列館,同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 [4] 
2010年6月,國家文物局撥款200萬元,對詹天佑故居進行全面維修。 [7] 
詹天佑故居

詹天佑故居建築格局

詹天佑故居結構

與大多房屋朝向不同,詹天佑故居坐西北朝東南,故居呈長方形,由門房、主樓和副樓組成,佔地面積780平方米,建築面積1163平方米。故居進門是黑色鐵花柵欄門,進門後兩側是門房,往裏是主樓,主樓與門房間有一片空地,院內原種植有葡萄等其他植被,庭院地面原是青石地面,現改為水泥地面。主樓保持原貌良好。主樓與副樓之間是花園,花園內原建有假山與蜿蜒的花徑,現夷為平地。 [5] 
詹天佑故居為磚木結構,經現場勘測,主樓面寬14.45米,進深17.48米,前後有院,中間開門,講究平行對稱。主樓為三層,一、二層為生活起居之用,第三層為簡易閣樓,閣樓窗為老虎窗。一層樓前正中間是五步的花崗石台階,上了台階在房間的前後和左面各有一個迴廊,前回廊和左迴廊相連。經過前回廊便是大門,大門為深褐色木質門框,半圓拱頂,木條拼成漂亮的個子並鑲有彩色玻璃,進入大門是一跳約2米寬的走廊,樓梯位於走廊盡頭,走廊兩側各有三個房間,左邊第一件房間現作為故居的輔助陳列室,右邊第一間為詹先生工作和學習的地方,現作為原狀陳列室。穿過走廊的後門,門外是後迴廊,迴廊中間是方木做的半圓拱頂門框,現已被拆除,迴廊的左邊是衞生間。二樓佈局與一樓相同,左邊房間為詹先生夫婦的卧室。右邊為其子女的卧室。前回廊的廊台上圍着低矮的鐵花欄杆,中間間隔方形磚柱。三樓為簡易閣樓,是“十”字型佈局,閣樓內堆滿雜物,環境髒亂。前後閣樓內添建了木隔斷牆和門窗,兩側閣樓內各添建有老虎窗。主樓的排水系統是外圍的排水暗溝。主樓中的牆體已經殘破,台階石階嚴重風化,原有的木地板改為水泥地面,其木地板顏色已無法考究。 [5] 

詹天佑故居特點

武漢天氣高温讓在武漢的建築首先考慮屋內通透,詹天佑估計雖不是左南朝北,但其採用的迴廊設備也讓其室內外有通風的循環。故居的外立面局部裝飾很精緻,老虎窗的木條手邊做法,做工精細,在融合了西方建築的同時也有着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相融合。居室內格局多用屏風形成內外格局。中有格柵,多精美雕刻,在起分割空間中庸的同時,也有利於室內的通風。適用於漢口炎熱氣候條件的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手法。 [5] 

詹天佑故居文物遺存

詹天佑故居木箱

詹天佑在留學美國耶魯大學時使用過的木箱長72.5釐米,寬41.5釐米,高52.5釐米,木箱原漆為黑色油漆,現已脱落。木箱上面有數張封條標籤,其中之一清晰可見護照封條字樣,繫留學美國時所用木箱,正面原有詹天佑的簽名,文革期間被其家人刮掉,留有刮痕。 [7] 

詹天佑故居計算尺

詹天佑使用的計算尺長13.2釐米,寬2釐米,厚1釐米。該尺系美國KE廠生產,尺為木質的,上有一透明有機玻璃的移動標尺,標尺上有“KE”標誌,該尺配有一黃色皮套,皮套上也有“KE”標誌。 [7] 

詹天佑故居題字照片

詹天佑題字照片長19.2釐米,寬9.1釐米。該照片為詹天佑被香港大學授予法學博士學位後的留影照。照片上有詹天佑親筆題字右上方“文珖吾兒收存”,左下方“民國六年一月”。照片底板上有“北京廊房頭條同生”字樣。 [7] 

詹天佑故居歷史文化

詹天佑故居相關人物

主詞條:詹天佑
詹天佑像
詹天佑像(1張)
詹天佑(1861年—1919年),字達朝,號眷誠,廣東省南海縣民籍,祖籍江西婺源(原徽州婺源),他先後主持京張、川漢、粵漢等中國的早期鐵路建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科技界先驅,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3] 

詹天佑故居相關詩文

民國·詹天佑《<京張鐵路工程紀略>自序》
世事至棼也,然衡其究竟,每敗於易而成於難。若因其難而畏之,則事之底於成者卒鮮!蒙於承修京張一路,益不禁憬然於既往矣。張家口距京師驛路計四百餘里,既屬重鎮,又當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區,實亦西北之屏藩地。迨有清光緒三十一年,因京奉一路進款頗充,始建以京奉餘利築京張全路之議。先是直省之唐山開有煤礦,載運弗便;因集商股,試築鐵路一小段,約三十餘華里。繼則逐漸擴充,而津榆、而關內外、而新民屯,以至西北達京師,東北抵奉天,遂定名為京奉鐵路。積久利興,獲有盈餘;然其修路之款,實貸自英,修路之人,亦聘於英。彼時俄國因為毗鄰,復訂長城迤北不准他國修路之約,利益必欲均沾,兩持各不相下。政府有鑑於此,改議自辦,因而舉蒙以董全工。維時我國風氣初開,於路工一門,研究恆鮮;不獲已,僅擇諳習工程之學生二人,率同履勘。由豐台之柳村,趨東而北,沿都城,越清河,抵南口,穿八達嶺,出岔道城,跨懷來、宣化,以達張家口,延袤三百六十餘里。其中層巒疊嶂,盤路峭石,實居全路十分之一,境險工艱,以及曲線坡度各作法,胥載本略,無事再糜楮墨。溯開築伊始,襄事者僅二三人,復因事他調,相助益孤。只以此項路工實關大局,竊謂我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需借重外人,引以為恥!更不得不力任其難,勉副眾望。於是晝則手胼足胝,夜則繪圖計工,困苦經營,其成功之遲速利鈍,初何暇計耶?肇修以後,三閲月而飛橋通,兩週歲而山洞闢。迨至宣統紀元,全工幸而告竣。前塵回首,如在夢寐中!蓋始則幾忘其難,繼則不敢畏難,且直欲自秘其難。浸假中道而廢,其不貽笑於鄰國者幾希!此所以毖後懲前,益不禁憬然於既往也。今則蕆事矣,推原厥始,若非督會辦大臣提倡於前,郵部贊同於後;與夫信用之專、籌款之速、曷克臻此。至於共事諸君,夙夜在公,尤當時深做惕,以勖將來,或者繼起之工,不至藉助他山,取材異地,尤為蒙所希冀者也。因志本末,非敢伺世,亦聊以供同志勵一已焉耳。南海詹天佑自敍。 [8] 

詹天佑故居文物價值

詹天佑故居當時為詹天佑本人親自設計,並居住七年,屬於在當時來説非常高檔的住宅,其地理位置處於繁華的商業中心和租界之間,附近有“上海村”,“同興裏”等等。在逐漸的歷史變遷之中,有着明顯的西方建築風格印記的詹天佑故居成為了獨具“漢味”的歷史建築標誌。詹天佑故居中為中國重點保護歷史建築,在傳遞其建築思想之時,更多的是表達了詹天佑本人的歷史經歷,以及偉人對於鐵路事業孜孜不倦追求的求索精神,值得後人瞻仰。 [5] 

詹天佑故居文物保護

文保碑 文保碑
2001年6月25日,詹天佑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詹天佑故居所獲榮譽

1993年1月,詹天佑故居成為武漢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 

詹天佑故居旅遊信息

詹天佑故居地理位置

詹天佑故居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洞庭街51號。 [1] 

詹天佑故居開放時間

08:00—17:00 [6] 

詹天佑故居交通線路

江岸區內乘1路、24路、30路、68路、110路、402路、526路、548路、559路、601路、606路、608路、729路、801路公交車蘭陵路站下,電車2路到大智路站下即到。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