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詩繹

鎖定
詩繹,詩經學專著。不分卷。清王夫之(1619—1692)撰。
中文名
詩繹
作    者
王夫之
王夫之是清初著名學者,著述甚富,遍注羣經,《詩繹》是他研究《詩經》所作的具有詩話性質的專著。另外,在《夕堂永日緒論·內編》中也有論述《詩經》藝術的見解。還有《詩經稗疏》,是疏釋《詩經》的著作,《詩廣傳》則是一部讀詩的雜感集。前述兩種,注重討論《詩經》的創作藝術,後兩種都是研究《詩經》的內容。以前一般以《詩廣傳》影響最大,《詩繹》晚近才引起人們的注意。王夫之是清代把《詩經》作為文學作品來進行藝術研究的第一人,《詩繹》則是他從文學角度評論《詩經》的第一部專書。在《詩繹》中,王夫之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見解,如強調詩篇應含蓄而有餘韻。他稱讚《周南·芣苢》説:“‘采采芣苢’,意在言先,亦在言後,從容涵泳,自然生其氣象。”認為《詩經》以後,只有《古詩十九首》和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才寫出過這樣富有餘韻的意境。他提出“意藏篇中”、“字外含遠神”、“句有餘韻”才是詩歌藝術的最高境界。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內編》中,總結《詩經》和其他古典詩歌情景交融的創作經驗指出:“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惟意所適”。分析《小雅·采薇》末段指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關於比興,王夫之認為必須要自然而然,提出“興在有意無意之間,比亦不容雕刻”。他讚賞“《小雅·鶴鳴》之詩,全用比體,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創調也”。《詩繹》還論及《詩經》的優秀傳統,“故漢魏以遠之比興,可上通於《風》、《雅》;檜、曹而上之條理,可近繹以三唐”。並指出李白、杜甫都有一些句法借鑑《詩經》。杜甫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繼承《小雅》、《國風》政治諷喻和社會怨誹詩的優秀傳統。《詩繹》收入《清詩話·姜齋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又有人民文學出版社本。 [1] 
參考資料
  • 1.    傅璇琮,許逸民,王學泰等 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第1235-12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