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詩禮鄉

鎖定
詩禮鄉,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地處鳳慶縣最北端,東南與魯史鎮相接,西北與昌寧縣着街鄉、珠街鄉毗鄰,東北與巍山縣牛街鄉隔江相望。 [2]  轄區面積211.6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詩禮鄉户籍人口24846人。 [3] 
1949年,分屬光復鎮、犀牛鎮。1984年1月,公社改區。1988年3月,區改鄉。 [2]  截至2020年6月,詩禮鄉轄14個行政村, [4]  鄉人民政府駐詩禮村。 [2] 
2019年,詩禮鄉有工業企業3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3個。 [3] 
中文名
詩禮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
地理位置
鳳慶縣北端
面    積
211.68 km² [3] 
下轄地區
1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詩禮村
電話區號
0883
郵政區碼
67591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古墨村古磨房羣
車牌代碼
雲S
人    口
24846人(2019年末户籍人口)

詩禮鄉歷史沿革

1949年,分屬光復鎮、犀牛鎮各一部分。
1950年2月,劃屬第一區。
1958年9月,屬紅旗鄉躍進公社。
1959年5月,屬魯史公社。
1959年8月,改設詩禮公社。
1961年6月,改屬魯史區。
1962年11月,分設詩禮區。
1969年5月,改為紅星公社。
1971年7月,復改稱詩禮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區。
1988年3月,區改鄉。 [2] 

詩禮鄉行政區劃

2011年末,詩禮鄉轄詩禮、永復、孔興、清華、古墨、牌坊、三合、河平、樂平、永樂、朝陽、安義、武偉、錄豐1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82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20年6月,詩禮鄉轄14個行政村, [4]  鄉人民政府駐詩禮村。 [2] 
詩禮鄉區劃詳情
詩禮村
孔興村
古墨村
三合村
樂平村
朝陽村
安義村
永復村
清華村
牌坊村
河平村
永樂村
武偉村
祿豐村
參考資料: [4] 

詩禮鄉地理環境

詩禮鄉位置境域

詩禮鄉地處鳳慶縣最北端,東南與魯史鎮相接,西北與昌寧縣着街鄉、珠街鄉毗鄰,東北與巍山縣牛街鄉隔江相望。 [2]  轄區面積211.68平方千米。 [3] 
詩禮鄉

詩禮鄉地形地貌

地形圖 地形圖
詩禮鄉境內絕大部分為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峯光山樑子,海拔2780米;最低點新街自然村的江邊口岸,海拔1100米。 [2] 

詩禮鄉氣候

詩禮鄉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其特點是立體氣候顯著,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晴天多,日照足,降雨少,濕度小;夏半年(5月至10月)降雨量大,日照少,濕度大。多年平均氣温17℃,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無霜期年平均283天。 [2] 

詩禮鄉水文

詩禮鄉境內主要河流為黑河,發源於清華、古墨、樂平、永樂等村,流經詩禮村、永復村注入黑惠江,境內流程6.5千米,年均流量5.5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詩禮大河、粉絲廠河。 [2] 

詩禮鄉自然資源

  • 地下泉
詩禮鄉地下泉水年均產水量2771萬立方米,流量平均為0.74-1.68升/秒平方千米。
  • 動植物
詩禮鄉 詩禮鄉
詩禮鄉境內自然植被呈垂直帶譜分佈明顯,分別有亞熱帶、温帶、寒帶、寒温帶植物。糧食作物有稻穀、包穀(玉米)、小麥、蠶豆、豌豆、大麥、大豆、蕎類等10餘種;經濟作物有核桃、烤煙、茶葉、蠶桑、紅花、蔬菜類等10餘種;木類植物有云南松、沙松、水冬瓜、紅木(刺紅木、水紅木)、楊梅、木瓜、柏、馬鹿幹、白臘條、桑等百餘種;果類植物有柑橘、梨、柿、石榴、芭蕉、葡萄、山嶺果、香椽、梨、杏、枇杷、山李子、山楂、地石榴、桃類、無花果、蘋果類等50餘種;竹類植物有:京竹、龍竹(苦、甜)石竹、刺竹、黃竹、香竹、紫竹等10餘種;花卉植物有水仙花、雞冠花、茶花(10餘種)、紅梅、綠梅、酸梅、苦梅、玉蘭、金銀花、海棠、月季、蘭花類(30餘種)、葉上花、葉下花、魚子蘭、牡丹等上百餘種;草類植物有茅草、蒿子、鐵線草、魚眼草、筆管草、血鳳草、蘆葦、燈心草、異型沙草、水少草100餘種;菌類植物有香菇、青頭菌、奶漿菌、牛、羊肝菌、過手青、刷把菌、樹窩等50多種;藥類植物有柴胡、紅花、鹿含草、過江龍、大紅袍、何首烏、巖託、蕨葉一枝蒿、伸筋散、黃蓮類(3種)、半夏、南星、夏枯草、防風等200餘種;動物類有境內動物分家畜、禽和野生動物兩大類;家畜有水牛、黃牛、馬、騾、驢、山養、綿羊、豬、免、獾、狗,家禽有雞、鴨、鵝、鴿等;蟲類有蚯蚓、蝶、蜂(10餘種)、蜻蜓、多腳蟲、頭髮蟲、毛毛蟲等50多種;水產類有魚(10餘種)、螺、蟹、蛙等;鳥類有畫眉、麻雀、斑鳩、野鴨、麻雞、箐雞、野雞、竹雞、血雞、布穀鳥、貓頭鷹、白頭翁、黑頭翁、八哥等42種;獸類有鹿、麂、猴、豹、虎、熊、狐、狸(九節狸、果子狸)、野豬、山驢等20餘種。
  • 礦藏
詩禮鄉境內有零星鐵、銅、鉛鋅等礦。

詩禮鄉人口

2011年末,詩禮鄉轄區總人口2472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68人,城鎮化率3.1%。另有流動人口104人。總人口中,男性12995人,佔52.6%,女性11733人,佔47.4%;14歲以下4822人,佔19.5%;15~64歲17854人,佔72.2%;65歲以上2052人,佔8.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0999人,佔84.92%;有少數民族彝族3729人,佔15.08%。2011年,人口出生率10.79‰,人口死亡率7.28‰,人口自然增長率3.51‰。 [2] 
2017年末,詩禮鄉常住人口24846人。 [1] 
截至2019年末,詩禮鄉轄區户籍人口24846人。 [2] 

詩禮鄉經濟

詩禮鄉綜述

2011年,詩禮鄉財政支出631萬元,比上年下降11.1%。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895元。 [2] 
2019年,詩禮鄉有工業企業3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3個。 [3] 

詩禮鄉農業

2011年,詩禮鄉耕地面積34460畝,其中水田5123畝,旱地29337畝;林地面積19.98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8億元。
詩禮鄉農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麥、雜糧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9502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核桃、茶葉、烤煙、蠶桑。2011年,泡核桃種植面積8.5萬畝,產量2536噸;茶園種植面積5459畝,產量261噸;烤煙種植面積16003畝,產量2516噸;桑園面積2600畝,產鮮繭22噸。
2011年,詩禮鄉生豬年末存欄3.4萬頭,出欄3.3萬頭;大牲畜年末存欄9041頭,出欄2254頭;山綿羊年末存欄1萬隻,出欄3728只;家禽年末存欄8.2萬羽,出欄8.9萬羽;肉類總產量2793噸。 [2] 

詩禮鄉工業

詩禮鄉形成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詩禮鄉工業企業170家,從業人員566人,實現工業總產值2275萬元,工業增加值634萬元,利潤總額318萬元。 [2] 

詩禮鄉商業

2011年,詩禮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50萬元。 [2] 

詩禮鄉金融

2011年末,詩禮鄉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6660萬元,比上年增長40.4%;各項貸款餘額2482萬元,比上年增長32.9%。 [2] 

詩禮鄉郵政業

2011年,詩禮鄉郵政業務收入12萬元。 [2] 

詩禮鄉交通運輸

詩禮鄉境內有縣鄉柏油路101千米,2011年,日發客運汽車4班次,日均容量50餘人次。 [2] 

詩禮鄉社會事業

詩禮鄉文化事業

2011年末,詩禮鄉有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場所14個;各類圖書室5個,藏書0.8萬冊;農家書屋5個;業餘文藝創作隊伍達25人。省文物保護單位1處。
2011年末,詩禮鄉有廣播電視站1個,"村村通"覆蓋全鄉,用户率31.4%;有線電視用户216户。 [2] 

詩禮鄉教育事業

2011年末,詩禮鄉有學前班15個,在班幼兒360人,專任教師15人;小學14所,1個校點,在校生1995人,專任教師10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21人,專任教師5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99.59%,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2011年,詩禮鄉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42萬元,比上年增長13%。 [2] 

詩禮鄉醫療衞生

2011年末,詩禮鄉有中心衞生院1所,村衞生室14個。專業衞生人員28人。
2011年,詩禮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 [2] 

詩禮鄉體育事業

2011年末,詩禮鄉有健身活動場地5處,學校體育場11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11%。 [2] 

詩禮鄉社會保障

2011年,詩禮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73户,人數115人,支出27萬元,月人均198元;醫療救助,民政部資助合作醫療共支出23.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102户,人數2189人,支出215.4萬元,月人均82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42人,支出13.48萬元。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率86%。 [2] 

詩禮鄉郵政電信

2011年末,詩禮鄉有郵政網點1個,電信服務網點2個,固定電話用户3097户,移動電話用户4584户,寬帶接入用户1143户。 [2] 

詩禮鄉歷史文化

詩禮鄉歷史人文

詩禮 詩禮
詩禮歷史悠久,開發較早,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吳三桂進攻永昌及順寧,詩禮境內被掠,不少村民被害。
雍正年間,開闢詩禮街場(初命名為石榴街,因白塔旁有丘大田狀似石榴而得名),地址在拖拉機站周圍,後遷往牌坊團樹。民國二十年(1931年),光復鎮(詩禮)中心學校初級部創辦,後創建得國民學校17所,為當地培養了不少人才。
民國二十年(1931年),樂平村人楊文鴻牽頭籌款建造白塔,1982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玉硯塔(又稱詩禮文筆),塔有13層,密檐式磚木結構,高約30米,邊寬3米,四級條石基座,塔的北面有“丈高百尺增士氣,筆照千里超羣英”。橫幅“永鎮山河”對聯一幅,屬地方風水塔。1985年,在塔基四周砌石牆進行保護,並立鳳慶縣人民政府確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

詩禮鄉民族民俗

電網 電網
詩禮鄉有着悠久的文化歷史,知書達禮是古往今來的良好風氣,喜愛文藝成為風土特色,吟詩作對是鄉土的傳統習慣,被譽稱為禮儀之邦。
歷史以來,鄉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了自己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形成了當地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流傳最廣的莫過唱山歌(民歌)、唱牛山歌、打歌、耍龍燈和洞經會。民間樂器主要有蘆笙、笛子、哨吶、三絃、鑼鼓等。洞經會流傳於清末民初,在孔興山寺,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坐會,洞經會在演奏活動中,分“經席”(宣講經義)、“樂席”(操技樂器)兩類。演唱經典以宣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風尚為宗旨,教化人們效法先賢。演奏的樂器有洞簫、胡琴、三絃、大鑼、鑼、雲板、鑔、鐺、木魚、大鼓、腕鼓、相板等。樂曲分五言七言兩種引腔,五言與七言相接,按席合奏,其節湊眾響協律,低昂符曲,各盡其妙。曲調以調牌名來諳記,常有20個,五言有《賀聖輕》、《金鋼絲》、《錦纏道》、《直腔》、《漫五言》、《七仙姑》、《儲雲飛》、《耍孩兒》、《銷南枝》、《滿江紅》;七言有《温七言》、《一直腔》、《三直腔》、《青江引》、《孝順歌》、《步步嬌》、《疊落家》等。演奏時優雅莊嚴,廣用於迎神祭祀、慶會、祝壽、喪葬場合。1952年,自行解散。
詩禮鄉 詩禮鄉
1958年,孔興農民楊偉喜、楊茂華、楊志培、楊佳珍等,組織當地20多名青年,成立龍燈隊。每年春節期間到全鄉各村進行耍龍、耍獅子、耍金錢棒表演,直到1963年。1970年,整建黨期間,各大隊成立業餘藝宣傳隊,詩禮完小也成立業餘文藝宣傳隊,“十一”在公社匯演。1971年,公社從永復、孔興、詩禮、機關抽調文藝骨幹組成公社文藝宣傳隊前往參加縣組織的文藝調演。之後,有兩名青年被調入縣文工隊。後一段時間,詩禮業餘文藝活動處於低潮。1988年開始,境內文藝宣傳又呈現回升趨勢。機關文藝宣傳又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境內各條戰線模範事蹟嶄露頭角。

詩禮鄉風景名勝

古墨村
古墨村是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5] 
古墨村沿河而建、沿山而建、村景合一,自然環境優美,天然宜居。古墨村依山而建,隱藏於核桃林中。古墨盛產核桃,據聞流浪河兩岸及村寨周邊山坡上成片的核桃樹多達6000多畝,樹齡上百的古核桃樹有4000多棵,所以這裏又被稱為核桃谷。整個村子都在核桃林中,核桃林就是整個村莊,形成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房在樹中,人在景中”的優美景緻。核桃林中的石板房人家,家家用石頭砌牆堅實厚重,用薄石板蓋屋頂冬暖夏涼,用厚石板鋪地古樸大方。隨處可見的石桌石凳,承載着歲月的痕跡,讓人倍感親切。可謂户户小園庭院,院內花草成行,門前渠水潺潺,屋後鳥鳴清幽,天人合一,美不勝收。古墨村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 是人文與自然的完美融合,當地的建築地域文化十分突出 , 尤其是情人河谷的古核桃林與古磨坊羣充分體現了先人的智慧。整體村落 格局完整、環境卓著、民俗文化底藴深厚,是著名的中國傳統保護村落。 [6] 
孔雀山寺(孔興山頭)
孔雀山寺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冬日,建築跨度約50年時間才全面建築完成,呈逐年修補完善之勢,已有123年建造歷史。孔雀山寺氣勢宏偉、飛檐走壁、雕龍畫鳳、山頂樓閣閣上閣、院中院,佛像巍峨、生龍活虎、栩栩如生、威嚴肅靜。“高閣高懸低閣低懸佛在殿中,遠峯遠到近峯近列巖頂觀峯”、“風景這邊獨好”是孔雀山寺的真實寫照。孔雀山寺從建寺到投入使用的多年間,共編印三部書《乾坤寶記》、《一罐寶丹》、《三期慈航》,現仍有人保存。孔雀山寺是天造地化、美麗的瀏覽去處,絕妙的建築卻毀於1968年“文革”中,現仍有人保存着孔雀山寺原貌圖。
華藏奄(清華村境內)
華藏奄始建於清朝康熙乙酉年冬月初四,清朝隆十四年(1740)立的《華藏奄常住碑記》一塊。大門題聯“大地展開雙眼碧,長天飛下一支紅”,扁文“順天者昌”。曾編印過《新民真經》、《速回頭》兩部書,毀於1951~1952年間。
慈雲閣(樂平村境內)
慈雲閣為明朝寺僧修建,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村人楊文鴻重修。現已殘缺不全。
玄靈閣(聖渝堂)(古墨村境內)
玄靈閣建成開堂使用時有這樣一幅大門聯:丙子建玄閣,丙午開老堂;甲山立回龍,甲水繞聖宮。記載了玄靈閣與對諭堂的創建和遷址演變過程及玄靈閣的坐落,自然風景。
聖諭堂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使用,坐落在平村小組,因地點狹窄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遷至古墨初制所,因地理位置不適為由,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建蓋玄靈閣,計用4年時間完成,坐落在古墨村大園田,大甲山立向,面向回龍山,有古墨河和碳房河將玄靈閣纏繞在兩河間,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年將對諭堂遷至玄靈閣,玄靈閣先後被利用作村級辦公用房及學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