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詩想家:北大的詩歌救贖與啓蒙

鎖定
《詩想家:北大的詩歌救贖與啓蒙》是2018年貴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錯河。
書    名
《詩想家:北大的詩歌救贖與啓蒙》 [1] 
作    者
錯河
類    別
紀傳體詩論
出版社
貴州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8年4月
頁    數
380 頁
定    價
69 元
開    本
880*1190 1/32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456-1154-0
錯河的紀傳體詩論。
《詩想家:北大的詩歌救贖與啓蒙》,由前北大常務副校長吳志攀先生、社科院現代文學研究所程凱研究員等作序。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一大部分為錯河的詩論,包括詩歌的創作理論,詩歌本體論及藝術哲學觀,藝術社會學三大部分;一大部分為作者錯河的自傳,講述錯河從事詩歌創作過程中,自己不斷突破,尋找創作方向和突破的過程。
錯河在二十多年的寫作過程中,磨難重重,但他沒有沉淪,反而因為詩歌,將自己一次次打撈出生活的泥潭,藉助詩歌的提升,一次次抓住文字的纜繩,攀爬出深淵。最終實現了對自己的救贖。
而他沒有就此悲春傷秋,來自怨自艾,反而始終心懷拯救語言,為語言奠基的理想,不斷把思想的活力通過詩歌注入到文化中來,始終期待做一個引領者,來實現詩歌的啓蒙。
錯河通過解讀詩歌創作過程,因此提出“工具與終點”的問題,主張詩歌的方向應該是構建完整的語境世界。並且提出了“角色替代效應”理論,論證語境世界的建立方式。同時分類講述了意象、敍事等詩歌手法的重要性。
錯河通過《詩想家》揭示了詩性本身,就是一種通過對世界的不斷重新創造和整合,不斷構建語境世界,以實現對自由、自在、自主,唯美的人的存在的確認。也就是詩性是一張神性。
此外,錯河構建了自己的藝術社會學框架,把藝術分為自足和非自足藝術,提出了灌溉效應、禿頭效應、雙椅效應等社會學模式,來解釋詩歌的消費價值規律。
這部《詩想家》,不僅記敍自己對自己的詩歌救贖,而且力圖理性的引導他人通過詩歌獲得啓蒙和拯救。自傳與理論互相穿插,互相參照。
正如程凱先生所説:這不僅是一部詩論,更是一部生命史和精神史。 [1] 
全書包括兩大部分:詩論部分,主要包括詩歌創作理論,藝術哲學和藝術社會學理論;自傳部分,主要包括尋找“北大的北門”和“五次住院的資深精神病人”的自愈過程全紀錄。
詩論與自傳都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的穿插。而自傳在於通過作者的詩歌探索的紀實,來深化詩論本身的內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