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詠三良

(陶淵明詩作)

鎖定
《詠三良》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借詠為秦穆公殉葬的“三良”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針虎之事,其主旨為歌頌秦穆公的知遇之恩,從仕途可畏的角度表達對“三良”為秦穆公殉葬的悲憫之情,並以此表彰張禕不肯毒死零陵王司馬德文而自飲毒酒先死的盡忠行為。全詩借詠史以抒情,寓意深刻,格調悲壯。
作品名稱
詠三良
作    者
陶淵明
創作年代
晉末宋初
出    處
陶淵明集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題    材
詠史懷古詩

詠三良作品原文

詠三良
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
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
出則陪文輿,人必侍丹帷
箴規響已從,計議初無虧
一朝長逝後,願言同此歸
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
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
荊棘籠高墳,黃鳥聲正悲
良人不可贖,泫然沾我衣 [1] 

詠三良註釋譯文

詠三良詞句註釋

⑴三良:指春秋時秦國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三人都是秦穆公的寵臣。穆公死,三人遵穆公遺囑為之殉葬。《史記·秦本紀》:“秦武公卒,初以人從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百七十七人,而三良與焉。”《史記正義》引應劭曰:“秦穆公與羣臣飲,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於是奄息、仲行、針虎許諾。及公薨,皆從死。”
⑵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即整潔衣冠,指準備出仕為官。乘:駕馭,佔據。通津:本指交通要道,這裏指高官要職。
⑶時我遺:即“時遺我”的倒裝句,時不我待之意。我:指三良。
⑷服勤:猶言服侍,效勞。盡歲月:一年到頭。
⑸功愈微:功勞甚小。愈,益,更加。
⑹謬(miù):錯誤,這是作為臣子的自謙之詞。獲露:得到表現。
⑺私:親近,寵愛。
⑻文輿(yú):裝飾華美的車子。這裏指穆公所乘之車。
⑼丹帷(wéi):紅色的帷幕。這裏指穆公寢居之所。帷,高堂內部擋風的障圍布。
⑽箴(zhēn)規:規諫勸戒。響已從:一發言就聽從。
⑾初無虧:從不拒絕或輕視。虧:枉為。
⑿言:語助詞,無意義。同此歸:一道去死。
⒀“君命”句:《史記·秦本紀》載,秦穆公死,康公立,遵照穆公的遺囑,殺了一百七十四人殉葬,秦大夫子車氏三於亦從殉,共“一百七十七人”。安,怎麼。
⒁“臨穴”句:面對墳墓沒有猶豫。罔(wǎng):無。惟:語助詞,無意義。疑:猶疑,猶豫。《詩經·秦風·黃鳥》:“臨其穴,惴惴其慄。”
⒂投義:獻身於大義。攸(yōu):所。希:願。
⒃“黃鳥”句:《詩經·秦風·黃鳥》以黃鳥作比興開首:“交交黃鳥,止於棘。”“交交黃鳥,止於桑。”“交交黃鳥,止於楚。”
⒄不可贖:不能挽救贖回。語本《詩經·秦風·黃鳥》:“彼蒼天者,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⒅泫(xuàn)然:傷心流淚的樣子。 [1]  [2]  [3] 

詠三良白話譯文

出仕為官居要職,只怕蹉跎好時光。
一年到頭勤效力,常恐功績不輝煌。
忠情偶爾得表現,於是得寵近君王。
出門陪同在車邊,入宮服侍丹帷旁。
規勸之言即聽取,建議從來不虛枉。
一旦君王長逝後,願得一道把命亡。
君王恩厚難相忘,君命怎能敢違抗!
面臨墳墓不猶豫,獻身大義志所望。
草叢籠罩高墳墓,黃鳥啼鳴聲悲傷。
三良性命不可救,淚水沾濕我衣裳。 [3] 

詠三良創作背景

《詠三良》《詠二疏》《詠荊軻》是陶淵明的三首詠史詩,三篇體制大體相當,當為同一個時期的作品。而其具體創作時間學界有不同説法。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認為這三首詩約作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與《雜詩十二首》寫作時間相近,當時陶淵明五十歲。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認為,從《詠三良》詩的內容來看,此詩當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後不久,約在永初三年(422),當時陶淵明五十八歲。 [2]  [3] 

詠三良作品鑑賞

詠三良整體賞析

《詠三良》全詩可分五個層次,每四句為一層。前面三個層次描述了“三良”怎樣由貪仕而一步一步地走向誓願追隨君主於地下的,説“三良”終年殷勤服侍秦穆公,因而受到寵愛和信任,為了不忘厚恩,“三良”實踐諾言,心甘情願為秦穆公殉葬。第四層次讚頌了三良赴死的高義,這與陶淵明的“士為知己者死”的節義觀是有關的。第五層次,詩人表達了《詩經·秦風·黃鳥》同樣的悲憫。從整體上看,作者是從仕途可畏這個角度來吟詠三良的。
歷代多有詠“三良”的詩文。《左傳·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詩經·秦風·黃鳥》就是秦國人民為哀悼“三良”及一百七十多個無辜犧牲者而創作的,表示了對殘暴統治者的控訴與譴責。陶淵明的這首詩,則完全稱讚三良的行為,其目的顯然不在詠史,而是借詠三良之事,表彰張褘不肯毒死已貶為零陵王的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而自飲毒酒先死的盡忠行為。
此詩結尾説“泫然沾我衣”,其原因除了為三良的死而悲傷,為三良的忠情謬露(本不該流露,仕途險惡,伴君如伴虎)而遺憾外,恐怕更多的是對那慘絕人寰、滅絕人性時代的譴責,為良人的愚忠而悲哀。蘇軾的《和陶詠三良》“仕宦豈不榮,有時纏憂悲。所以靖節翁,服此黔婁衣”最得此詩主旨。 [2]  [3] 

詠三良名家點評

宋代詩詞理論家葛立方:“三良以身殉秦穆之葬,《黃鳥》之詩哀之,序《詩》者謂:‘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則咎在秦穆,不在三良矣。……陶元亮雲:‘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是皆不以三良之死為非也。”(《韻語陽秋》) [1] 
清代經世派學者陶澍:“淵明雲:‘厚恩固難忘’‘投義志攸希’,此悼張褘之不忍進毒而自飲先死也。”(《靖節先生集》卷四) [2] 
原鞍山師範學院教授鐵明:“《詠三良》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觀點,歌頌了唯君命是從的奴才思想,是一篇贊暴政贊殉葬的低劣作品。”(《優劣真偽值得一辨——對陶淵明詩〈詠三良〉之淺見》) [4] 

詠三良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着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每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5] 
參考資料
  • 1.    龔 望.陶淵明集評議[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92-93
  • 2.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31-233
  • 3.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9:238-240
  • 4.    鐵明.優劣真偽值得一辨——對陶淵明詩《詠三良》之淺見[J].鞍山社會科學,2009(5):60-61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