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詞,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讀作cí,最早見於戰國文字,傳世文獻最早也見於戰國時代 [2]  。本義是將內心所想的外化表達,古人稱最小表義單位為“詞”,稱由句子組成的完整表達為“辭”;在現代漢語中,“詞”也指古代文體,詩歌的一種,如“宋詞”“詞牌 [3-4]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5] 
中文名
拼    音
注    音
ㄘˊ
結    構
左右結構
部    首
總筆畫
7
字    級
一級字、常用字 [1] 
平水韻
四支 平聲 [6] 
統一碼
基本區 U+8BCD
倉頡碼
ivsmr
鄭    碼
syaj
四角號碼
37720
筆順編號
4551251
繁體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詞,形聲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傳世文獻最早也見於戰國時代。金文從言、司聲;篆文、隸書、楷書從言、司聲。“詞”在最初可能指官府文書的文字,因此從“言”表義;從“司”聲也可能有兼義的功能,“司”的本義是官吏管理,因此“詞”從“司”聲,可能與官府文書有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2]  [7] 
《説文》:“詞,意內而言外也。從司,從言。”段玉裁注:“司者,主也,意主於內而言發於外,故從司言。”當為形聲字,徐鍇《説文系傳》正作“司聲”。邵瑛《説文羣經正字》:“據《説文》,詞為言詞,辭為辤訟,辤為辤受,今經典多亂,惟辭訟尚多作本字。”段玉裁注:“意者,文字之義也;言者,文字之聲也;詞者,文字形聲之合也。”據此可知,詞字的本義是指包含一定語義的語音。《楚辭·九章·抽思》:“結微情以陳詞兮,矯以遺夫美人。” [2]  [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言辭;文辭。
what one say
公羊傳·昭公十二年》:“《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則齊桓、晉文;其會,則主會者為之也;其詞,則丘有罪焉耳。”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一夜無詞、次日天早起來,與吳氏相見了。”
名詞;動詞;詞色;詞不達意
指訟詞。
lawsuit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摺:“誰想俺小舅子打死兩個人的命,那苦主要行詞告狀。”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正值向知縣出門,就喊了冤,知縣叫補詞來。”
詞狀;詞因;詞訟
藉口;理由。
宋·蘇舜欽《上京兆杜公書》:“況忠臣雖在畎畝,不忘其君,無以疏外為詞。”
明·王瓊《雙溪雜記》:“嘉靖三年八月,深入甘州寇掠,以殺降為詞,攻破堡砦,屠戮人民,其禍甚慘。”
語言組織中的基本單位,能獨立運用,具有聲音、意義和語法功能。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人生識字胡塗始》:“他們學話的時候,沒有教師,沒有語法教科書,沒有字典,只是不斷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於懂得每個詞的意義。”
舊時亦專指語助詞、虛詞。
五代·徐鍇《〈説文系傳〉通論》:“惟也,思也,曰也,合也,斯也,若此之類皆詞也。語之助也。”
呂叔湘《語文常談·“詞”的今昔》:“古時候所謂‘詞’是虛字的意思。用做語言單位的名稱,好像是從章士釗的《中等國文典》開始。”
文體名。古代樂府詩體的一種。
唐·元稹《樂府古題序》:“是後,詩之流為二十四名:賦、頌、銘……曲、詞、調,皆詩人六義之餘,而作者之旨。”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曰詞,《選》有漢武《秋風詞》,樂府有《木蘭詞》。”
文體名。按譜填寫,可合樂歌唱,淵源於南朝,始於唐,盛於宋的一種詩體。
宋·蘇軾《與蔡景繁書》之四:“頒示新詞,此古人長短句詩也。”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填詞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詞曲擅長,遂能不泯國事者。”
宋詞
文體名。泛指戲劇、講唱、歌曲等藝術中的語言、文字部分。
毛澤東《堅持艱苦奮鬥,密切聯繫羣眾》:“有一齣戲,叫《林沖夜奔》,唱詞裏説:‘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新觀察》1983年第19期:“原來,咱們天天哼哼的《漁光曲》,就是他愛人安娥寫的詞。”
動詞
訴訟。
明·張居正《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疏》:“提學官巡歷所屬,凡貪污官吏、軍民不法重情、及教官干犯行止者,原系憲司,理當拏問,但不許接受民詞。”
説,告訴。
tell
《禮記·曾子問》:“其詞於賓曰。”
通“辭”。告別。
《楚辭·劉向〈九嘆·思古〉》:“乘白水而高騖兮,因徒弛而長詞。”王逸注:“言己恐登階被害,欲乘白水高馳而遠遊,遂清潔之志,因徙弛卻退而長訣也。”
通“辭”。違戾。
敦煌變文集·歡喜國王緣》:“臣今歌舞有詞乖,王忽延(筵)中淚落來。”
詞向;詞乖
動詞
通“嗣”。承繼。
《釋名·釋典藝》:“詞,嗣也。”
詞訓 [5]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意內而言外也。從司從言。似茲切文二 [5]  [9] 

説文解字注

意內而言外也。
有是意於內、因有是言於外謂之䛐。此語為全書之凡例。全書有言意者。如?言意、欪無腸意、㱇悲意、㒄膬意之類是也。有言䛐者。如欥詮䛐也、者別事䛐也、皆俱䛐也、?䛐也、魯鈍䛐也、?識䛐也、曾䛐之舒也、乃䛐之難也、尒䛐之必然也、矣語巳䛐也、矤兄䛐也、𠣤驚䛐也、?屰惡驚䛐也、?屰鬼警䛐也、臮眾與䛐也之類是也。意卽意內。䛐卽言外。言意而䛐見。言䛐而意見。意者、文字之義也。言者、文字之聲也。䛐者、文字形聲之合也。凡許之説字義皆意內也。凡許之説形、説聲皆言外也。有義而後有聲。有聲而後有形。造字之本也。形在而聲在焉。形聲在而義在焉。六藝之學也。䛐與辛部之辭、其義迥別。辭者、説也。從𤔔辛。𤔔辛猶理辜。謂文辭足以排難解紛也。然則辭謂篇章也。䛐者、意內而言外。
從司言。
此謂摹繪物狀及發聲助語之文字也。積文字而為篇章。積䛐而為辭。孟子曰。不以文害辭。不以䛐害辭也。孔子曰。言以足志。䛐之謂也。文以足言。辭之謂也。大行人故書汁䛐命。鄭司農雲。䛐當為辭。此二篆之不可掍一也。從司言。司者、主也。意主於內而言發於外。故從司言。陸機賦曰。辭呈材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此字上司下言者、內外之意也。郭忠恕佩觿曰。詞朗之字、是謂?行。本作䛐朖。李文仲字鑑曰。詞朗崩秋字、説文作䛐朖𡹔秌。是可證古本不作詞。今各本篆作詞。誤也。似茲切。一部。 [5] 

康熙字典

古文:𧥝。
《唐韻》似茲切。《集韻》《韻會》《正韻》詳茲切。𠀤音祠。《説文》:意內而言外也。《釋名》:嗣也。令撰善言,相嗣續也。《廣韻》:説也。《正韻》:言也。《字彙》:文也。《公羊傳·昭十一年》:春秋之信史也。其詞則丘有罪焉爾。《史記·儒林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晉書·郭璞傳》:璞詞賦為中興之冠。《舊唐書·張九齡傳》:張説常謂人曰:後來詞人稱首也。
又《陸贄傳》:贄以博學宏詞登科。《韓非子·問田篇》:驅於聲詞,眩乎辯説。
又《博雅》:已也。
又《廣韻》:請也,吿也。○按《説文》:本作意內言外。韻會引作音內言外。
又引徐曰:惟也,思也,曰也,兮也,斯也。若此之類,皆詞也,語之助也。聲成文謂之音,此詞直音內之助,聲不出於音,故曰音之內。直言曰言,一字曰言,此詞皆在句之外為助,故曰言之外。楚辭宋玉招魂: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託些。些,亦詞也。未詳音發為言,言之成文為詞,未可以內外岐之,且詞與兮些各別,非語助例也。字彙勦用韻會舊注,非是。
又按説文辭,訟也。辤,不受也。與言詞、文詞之詞各別。今經史以辭為言詞之詞,如《禮·曲禮》,不辭費是也,以辭為辤受之辤,如《論語》與之粟九百辭是也。以辤為文詞之詞,如《楊修傳》絕妙好辤是也。循用已久,不能更正,然究心六書者,不可不辨。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濁
似茲切
zi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濁
詳茲切
zie
韻略
平聲
詳茲切
增韻
平聲
詳茲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支思
全清
中州音韻
平聲
支思
詳茲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濁
詳茲切
zie [1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國發〔2013〕23號  .國務院辦公廳[引用日期2020-06-01]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796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9:221
  • 4.    許慎.圖解説文解字 畫説漢字 圖文解讀800個漢字的故事 五年級-六年級 小學版:時代文藝出版社,2018.07:35
  • 5.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01]
  • 6.    四支 平聲  .搜韻[引用日期2020-06-01]
  • 7.    字源演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6-01]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年11月:15477
  • 9.    王平.説文解字 標點整理本:上海書店,2016.04:233
  • 10.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1131
  • 11.    「詞」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