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詔安鐵枝戲

鎖定
詔安鐵枝戲,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鐵枝木偶戲俗稱尪仔戲,由宋元時期的皮影戲演變而來。漳州東山縣鐵枝木偶戲據傳於清道光、咸豐年間由粵東傳入,主要流佈於漳州詔安、雲霄、東山、平和、漳浦等縣市。其音樂聲腔及劇目受潮調、潮劇、漢劇影響較大,但仍保持皮影戲典型的藝術特徵。 [2]  以往鐵枝戲的表演戲棚也仿皮影戲,為窗式戲棚,藝人席地表演,後皆將戲後開高為一米,藝人站在幕後表演。 [5] 
2005年,“詔安鐵枝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28。 [4] 
中文名
詔安鐵枝戲
批准時間
2005年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編號
Ⅳ-28
申報地區
福建省漳州市
非遺類別
傳統戲劇
保護單位
詔安縣文化館

詔安鐵枝戲歷史淵源

鐵枝戲源於宋代江浙之“快活三郎”,是中國傀儡藝術中具有獨特表現形式及藝術特徵的一種藝術,它以“土偶飾為雜劇,隱繩暗處,引其機則轉動如傀儡樣”,民間俗謂“活燈”。
詔安鐵枝戲是從紙影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大約興於宋元。明末清初至民國初期,是詔安鐵枝木偶戲較為興盛的時期。 [1] 
詔安鐵枝戲的戲班,早期均為家族班,父子相傳。至20世紀50年代,詔安、東山兩縣民間約有鐵枝戲三十餘班。“文革”後,各地鐵枝戲班式微,現代僅剩下幾個班社。
怡梨香班,創建人及班主吳圓孫,詔安縣白洋鄉湖美村人,吳國孫為鐵枝戲藝人之一。
新順興班,為詔安縣南詔鎮北關街孫養廉和許耀坤(生卒不詳)共同創辦的鐵枝戲班。該班於20世紀50年代後解散。1979年,原班中藝人蔘加許崇德等人復辦的萬年春鐵枝木偶劇團。
玉春香班,為詔安縣白洋鄉玉樓村藝人沈彩元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創辦的木偶班。該班正角及教戲師傅為藝人沈開德。
萬年春班,為詔安縣南詔鎮北門外廣美廟創辦的鐵枝傀儡戲班。創辦人黃梭。該團以傳統劇目《狄青升帳》《八寶追夫》等劇目見長,於1990年參加在泉州舉辦的“國際木偶藝術節”,引起海內外木偶藝術界的關注。
詔安縣鐵枝戲木偶劇團,前身為詔安縣城西門街道辦的“民主潮劇團”,既演地方戲潮劇,也演鐵枝木偶戲。主要演員有陳慶標、許開德及樂師許振山等。1956年建成詔安縣鐵枝木偶劇團,1959年改為福建省藝術劇院龍溪專區木偶劇團鐵枝隊,1977年與詔安潮劇團合併。 [5] 

詔安鐵枝戲文化特徵

詔安鐵枝戲道具 詔安鐵枝戲道具
鐵枝戲藝人操偶表演的方式是席地而坐的,早先應是室內表演藝術,並無戲台可言。戲台的概念是在鐵枝戲成熟為廣場藝術後形成的。鐵枝戲的前身為紙影戲,戲偶高僅八寸,紙塑的頭面和紙製的戲衣,這種戲偶形制與民間尚存的工藝花燈紙偶基本相似,其人物形象特徵為清秀。於20世紀50年代後,隨着戲台的改進和藝人從坐式操偶改為站着表演,戲偶也發生變化,戲偶身高從八寸改為一尺四寸,操縱戲偶的鐵線也從八寸加長為一尺六寸。
鐵枝戲的表演,是靠藝人的一雙手去操縱三根鐵枝表演出來,而且這種簡單的裝置和操縱方法一直保持不變,但是它卻能正面向前,向後做360度的翻筋斗,鐵枝戲的行當與潮劇基本相同,雖然也有生、旦、淨、末、醜、外、貼等行當的説法,但其實際行當僅有生、旦、淨、末、醜、雜六行。 [1] 

詔安鐵枝戲代表劇目

詔安鐵枝戲演出劇目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宋元南戲、明傳奇類的《白兔記》《破窯記》《拜月記》《荔鏡記》等劇目;一類是清代花部流行的劇目和以小説話本改編的劇目,如《狄青取旗》《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梁紅玉》等等。 [5] 

詔安鐵枝戲傳承保護

詔安鐵枝戲傳承價值

鐵枝戲是中國傀儡藝術中具有獨特表現形式及藝術特徵的一種藝術,它在漫長的藝術發展歷程、在劇種音樂聲腔及劇目等方面,受潮腔的影響已與後世的潮劇混同,但作為傀儡藝術品種之一的鐵枝戲,仍保持其傀儡藝術形式的一些特徵,對於探討中國傀儡藝術的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 [1] 

詔安鐵枝戲傳承人物

陳銀髮 陳銀髮
陳銀髮,漢族,漳州市東山縣人,1970年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詔安鐵枝戲”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銀髮自小在父親陳加申指導下學習鐵枝木偶戲表演,1986年進入父親所創辦的東山縣新藝鐵枝木偶劇團從事鐵枝戲表演,成為東山縣鐵枝木偶戲第四代傳承人。其代表性劇目有《仙女配阿義》《狄青會姑》《蓮花庵》《乾坤鏡》《一門四狀元》等幾十種。陳銀髮積極從事鐵枝木偶戲表演藝術宣傳與教學,曾多次受到中央電台、福建省電視台等單位的邀請進行專題表演拍攝。他在劇團收徒教學,以演出的方式將自己的表演技藝傳承給下一代。 [2] 
吳崇耀 吳崇耀
吳崇耀,漢族,漳州市詔安縣人,1957年10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詔安鐵枝戲”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崇耀自小隨父親吳圓孫學習鐵枝戲表演技藝,其父親作為詔安縣怡梨香(鐵枝戲)劇團創建人,是怡梨香劇團鐵枝戲第三代傳承人。其主要演出傳承劇目有《黃飛虎反五關》《陸文龍歸案》《巧姻緣》《洪少玉》等。不少戲劇研究專家將其家族傳承的鐵枝木偶戲作為研究考察對象,其鐵枝木偶戲表演技藝與各種資料被收入多部戲劇史相關著作中。 [3] 

詔安鐵枝戲社會影響

衍生節目
1996年,中央4套國際頻道《中國風》欄目對傳承人陳銀髮的表演進行了專題拍攝。 [2] 
文化交流
1986年,傳承人陳銀髮曾為台灣國立藝術研究學院院長江武昌先生做觀摩表演,為宣揚傳播鐵枝木偶戲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2] 
表演活動
2001年,傳承人吳崇耀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廈門)文藝匯演。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