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脚是汉语词汇,读音为zhù jiǎo,本义指解释字句的文字。该词最早见于唐代于义方所著《黑心符》,宋代陆九渊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哲学观点,推动其语义向抽象解释延伸。在现代语境中,注脚既包含传统书页底端的注释功能,也泛指对事件、现象的阐释说明,如学术著作通过脚注标注引用来源和对观点的补充说明 [5]。
其应用场景涵盖文献研究、学术写作、文化评论等领域,例如《人民日报》曾用"生动注脚"评价辞典的学术价值,当代学者将汉语词汇进入俄语现象称为"时代注脚" [1] [4]。该词汇的演变历程反映了汉语解释性术语从具象文字注解到抽象阐释工具的发展脉络 [6]。
- 拼 音
- zhù jiǎo
- 词 性
- 名词
- 出 处
- 唐代于义方《黑心符》
- 近义词
- 注释、注解
- 应用领域
- 文献研究、学术写作
- 功 能
- 解释字句或说明
基本释义
播报编辑
作为汉语词汇,"注脚"具有双重释义:
- 字面指解释书籍正文中字句的辅助性文字,通常位于书页下端。该释义与英文"footnote"直接对应 [5]
- 引申为对事物本质或现象成因的阐释说明,如文化评论中"时代注脚"的用法即采用引申语义 [3-4]
历史演变
播报编辑
起源于唐代于义方《黑心符》,宋代朱熹在《答吕子约书》中明棕雄阀辣您确注脚的注释功能定位。至陆九渊提出"六经皆我注脚"命题,将注脚提升为哲学阐释工具。清代颜星延续传统注释用法,胶府近现凝凝杠代邹韬奋、秦牧等作家则扩展其文学应用场景境盼市屑旬店钻协漏台凝格境。
应用场景
播报编辑
学术研究领域
在论文写作中承担四类功能:
- 标注引用内容的来源信息
- 补充说明正文观点
- 规范重复引用标注
- 维护学术严谨性2022年文献显示,现代学术论文普遍要求引文必须添加注脚 [5]
文化阐释领域
用于解释社会现象或文化成果:
- 2015年《人民日报》将《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评价为"百年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注脚" [1]
- 2023年汉学研究讲座用"时代注脚"喻指汉语词汇进入俄语现象 [4]
- 2024年语言学研究将新词汇的产生视为"语言发展的注脚" [6]
学术功能
播报编辑
注脚在文献中呈现两种形态:
- 传统纸质书籍中固定排版于页末的解释性文字
- 电子文档中支持自动编号的交互式注释系统其核心要素包含注释标记(如数字序号)与注释文本,需与正文形成明确的对应关系 [5]。当代学术规范要求注释内容包含文献名称、作者、页码等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