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診斷性評價

(心理學名詞)

鎖定
診斷性評價也稱教學性評價、準備性評價,一般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的預測。通過這種預測可以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準備狀況,以判斷他們是否具備實現當前教學目標所要求的條件,為實現因材施教提供依據。 [1] 
中文名
診斷性評價
外文名
Diagnostic Assessment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教育心理學

診斷性評價含義

診斷性評價主要是指對問題的診斷。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在學習上會遇到困難,如聽不懂、走神等,還有情感或社交方面的問題,如當天的心情、對老師的喜愛程度、與同學是否發生了衝突等。所以,作為教師,應該首先找出問題所在,記錄其頻率,從理解的角度選擇解決方法。學習進步不僅體現在學生每次測試的分數上,還有學生對某一主題項目的完成情況記載。
通過所獲得的評價信息和結果,教師得到反饋,學生產生學習動力。診斷性評價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其性質、範圍,進而設計學習活動來滿足學生的需要。評價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如精心設計的測驗、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簡單提問和回答。

診斷性評價方法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準備程度做出鑑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第一,確定學生的學習準備程度;第二,適當安置學生 [2] 

診斷性評價目的

診斷性評價的目的是設計出可以滿足不同起點水平和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所需的教學方案,並分別將學生置於最有益的教學程序中。

診斷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的關係

1.聯繫
評價是教與學過程中的基本成分,三種評價並非彼此排斥,它們是相互聯繫和相互滲透的。這是因為任何一種工作都是連續的,階段的劃分也是相對的,無論是形成性評價或是終結性評價都帶有診斷的性質;而且,由於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工作,促進發展,所以任何評價都帶有形成性的性質。沒有診斷性評價不是真正的科學的評價,只是一種主觀臆測,而沒有形成性評價也就失去了評價的意義。每當教師採取其中一種評價形式時,都應讓學生明確評價的目的、如何進行評價以及評價的標準是什麼。
2.對比
種類
診斷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
目的
合理安置學生,考慮區別對待,採取補救措施
改進學習過程,調整教學方案,促進學生進步與發展
判定最終學習結果,為甄別和選拔服務
作用
查明學習準備情況,確定不利因素,以便“對症下藥”
診斷、分析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效果,提出改進措施
評定學業成績
評價重點
素質、過程
學習過程
學習結果
評價主體
教師
教師、本人、同學
教師
評價內容
必要的預備性知識與
技能,以及學生生理、
心理、環境等因素
語言知識、語言技能、
情感態度、學習策略、
文化意識
知識、技能
手段
特殊編制的測驗、學籍檔案和觀察記錄分析
日常觀察、作業評定、問卷調查、自評/互評、訪談、平時測驗、活動記錄等
考試(如期終或學年考試、結業考試等)
實施時間
課程或學期、學年開始時,教學進程中需要時
課題或單元教學結束後,經常進行
課程或一段教程結束後,一般每學期 1-2 次
評價結果
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前提和基礎
記述是否達到目標的要求,指出缺點,提出建議
記分
主要特點
前瞻式
前瞻式
回顧式
參考資料
  • 1.    胡中鋒.《教育評價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 2.    趙必華,查嘯虎.《課程改革與教育評價》: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