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訶額侖

鎖定
訶額侖(?—?),姓斡勒忽訥氏,是元烈祖也速該的正妻 [4]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母親,其準確生卒年月不詳。她是蒙古族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一名巾幗英雄。訶額侖一生專心致力於孛兒只斤家族的復興和蒙古民族的興旺發展事業。她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撫育出了像成吉思汗那樣的民族英雄。她的歷史作用和功勳是不可磨滅的。她為蒙古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實現蒙古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1]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追諡為宣懿皇后。 [4] 
(概述圖片來源 [2] 
別    名
訶額倫
月倫太后
諡    號
宣懿皇后 [4] 
所處時代
大蒙古國
民族族羣
蒙古族
出生地
呼倫貝爾
本    名
訶額侖
信    仰
薩滿教
配    偶
孛兒只斤·也速該
子    女
鐵木真、合撒兒、帖木侖等

訶額侖人物生平

訶額侖新婚遭擄

古代蒙古詩人描寫了勇士也速該同一個後來成為成吉思汗生母的婦女結合的過程。詩人在描述這一事件時所使用的語言是非常尖刻的。在描給當時蒙古風俗的粗魯特點方面,那些詩句簡直是入木三分,勝過所有其他的有關插曲。
訶額侖(包巴雅爾繪) 訶額侖(包巴雅爾繪)
一天,也速該在斡難河畔鷹獵為樂。忽然,他看見蔑兒乞惕部的也客赤列都騎着馬而來。原來,也客赤列都剛剛從斡勒忽訥兀惕部娶妻回來,(斡勒忽訥兀惕部是屬於遊牧於(蒙古東部)哈拉哈河注入捕魚兒湖之河口地區的弘吉剌部的一個氏族)路過此地,也客赤列都娶來的女子名叫訶額侖,恰恰被也速該一眼看見,這對於新郎來説太不幸了。也速該的確目力不凡,他一眼就看出這位少婦是罕有的麗姝。他馬上翻身跑回家,叫來了他的哥哥捏坤太石和弟弟答裏台斡惕赤斤。看到這三條大漢如狼似虎地撲來,也客赤列都不禁心裏一陣發慌,急忙撥馬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馳去。也速該兄弟三人也催馬緊緊追來。圍着小山跑了一圈後,也客赤列都又來到他妻子乘坐的車前。訶額侖是一位很有頭腦的女人,她非常明智地對丈夫説:“汝見彼三人之面色乎?吾觀彼三人顏色,來者不善,似有害汝性命之意。汝若相信吾,可快逃性命。但得保住性命,何愁再娶不着好女美婦?……若再娶得妻室,可以吾名訶額侖名之,算汝未能忘吾。快逃性命!
訶額侖説畢,即脱下一件衣衫,扔給新郎,也客赤列都急忙下馬,接住新娘扔來的衣衫。這時,也速該三人也繞山跟蹤而來,眼看就要來到車前。也客赤列都急忙上馬,快馬加鞭,一陣風似地沿斡難河河谷逃去了。也速該三人一看,也打馬直追,但追過了七道嶺,也沒有追上也客赤列都,只好掉轉馬頭,馳回訶額侖車前。也速該得了訶額侖,得意洋洋地帶着她返回自家蒙古包。蒙古詩人描給説,也速該當時因奪得這樣的“戰利品”而樂不可支,親自給訶額侖趕車。其兄捏坤太石策馬揚鞭導於前,其弟答裏台斡惕赤斤傍轅而行護於側。此時,可憐的訶額侖則在車中邊哭邊説:
“我夫赤列都,未曾逆風吹,
不曾野地受飢寒也!
如今卻如何!
彼在奔逃中,其雙練椎迎風而動,
忽而搭肩後,忽而披胸前,
爬山過嶺,何等艱難。
彼何至落得如此慘境焉!”
據蒙古詩人説,當時訶額侖的哭訴,使斡難河河水蕩起怒濤,使森林隨之嗚咽。但是,傍轅而行的也速該之弟答裏台斡惕赤斤則一邊行一邊酸溜溜地對車內的訶額侖説:“汝欲摟於懷中者已越嶺多矣,汝所哭者已涉水去矣,雖呼彼亦不回顧汝矣,汝雖尋蹤往追亦不得其路矣,汝其止泣也矣。”答裏台斡惕赤斤就這樣以挖苦的口吻勸着訶額侖,勸她忍耐順從,認可眼前的事變。就這樣,訶額侖跟着也速該來到了也速該的蒙古包。她明智地順應了這一變化,從此全心全意地侍奉着也速該。不久之後,訶額侖夫人在斡難河畔生下了其長子鐵木真,也就是後來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訶額侖族人拋棄

訶額侖 訶額侖
鐵木真9歲那年(約1170年),按照蒙古習俗,也速該帶領鐵木真到弘吉剌部求親。返回途中,也速該·把阿禿兒走到扯客徹兒山附近的失剌草原上,遇見塔塔兒部人正在舉行宴會。塔塔兒人想起以前族人被他俘擄的仇恨,便陰謀毒殺了他。隨後,乞顏部內部反對也速該的勢力蜂起。在斡兒伯、莎合台等人的操縱下,泰亦赤兀惕兀氏掌權,全部落遷走。訶額倫夫人和她幼小的孩子們遭到了拋棄。
人們把訶額侖夫人拋棄遷走時,她親自手持大纛,騎上馬前去,追回來一半百姓。但追回來的那些百姓,安頓不住,他們仍隨從泰亦赤兀惕人之後遷走了。

訶額侖孤兒寡母

訶額侖夫人具有頑強的毅力和超人的才幹。被部眾拋棄之後,她沿着斡難河上下奔走,採食野果野菜以維持生計。在這樣的環境中,鐵木真和他的兄弟們日漸成長,練就了日後面對各種困難時超人的忍耐力
鐵木真與他的異母弟弟別克帖兒不和。一天兩人發生爭鬥,鐵木真便約大弟拙赤合撒兒來到山上,兩人一前一後射殺了別克帖兒。鐵木真、合撒爾剛一進家門,訶額侖夫人就察覺了兩個兒子的臉色,她引用舊辭古語,非常生氣訓斥了她的兒子們。
當鐵木真日漸長大時,曾經拋棄他的泰亦赤兀惕人感到了威脅,於是將他抓走,並差一點殺掉。鐵木真娶親之後,曾經被也速該擄走新娘的篾兒乞部前來複仇,攻擊營地並擄走了鐵木真的新婚妻子孛兒帖等人。在這些危難時刻,訶額侖夫人總是能站出來做出恰當的安排,最終化險為夷。

訶額侖收留養子

鐵木真逐漸擺脱了困厄的處境,並在征戰之中一步步壯大起來。連年的戰爭之中產生了不少孤兒。鐵木真在戰場上撿到無家可歸的孩子。按照蒙古人的習俗,撿到這樣的孩子都要視為家人,所以成吉思汗就將他們帶回來交給母親訶額侖,作為養子。訶額侖夫人收養了失吉忽禿忽博爾忽曲出闊闊出等人。這些養子,後來大部分成為了立下卓著功勳的人物。

訶額侖大國太后

訶額侖和孛兒帖(位於呼倫貝爾機場) 訶額侖和孛兒帖(位於呼倫貝爾機場)
憑藉多年的征戰中的英勇,智慧和忍耐,鐵木真擺脱了困厄的處境,一步步壯大起來。1206年,鐵木真大會蒙古諸部,成為蒙古共主,並獲得從此名揚中外的尊號“成吉思汗”。訶額侖夫人也由此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太后。
大蒙古國建國後不久,薩滿巫師帖卜·騰格里(漢譯為“通天巫”)試圖利用自己的宗教影響力與成吉思汗的王權競爭。為了挑起王室內部的爭端,帖卜·騰格里利用自己在宗教上的絕對權威,蠱惑成吉思汗,使成吉思汗對胞弟合撒兒起了猜疑之心,最終決定抓捕並審訊合撒兒。
訶額侖母親得知後,連夜趕去。第二天清晨太陽剛出來時,她趕到了現場,對已經是成吉思汗的兒子當眾憤怒的訓斥了一番。等到母親怒氣平息後,成吉思汗説:“受到母親的怒責,兒子很害怕,很慚愧,兒子先回去了。”
於是成吉思汗回去了,在訶額侖和孛兒帖的提醒下,他幡然醒悟,果斷除掉了帖卜·騰格里,穩固了王權。但他對合撒兒仍心存戒意,他揹着母親,暗中奪取了分給合撒兒的大部分百姓,只給合撒兒剩下一千四百户百姓。 訶額侖母親知道這件事後,心裏憂悶,不久就去世了。

訶額侖人物評價

蒙古的傳説向我們展現的生動的擄掠婦女的情景從一開始就充分顯示了訶額侖夫人的性格。她當然是一個盡職的賢妻,她愛她的前夫,甚至可以説十分鐘情於前夫。當也客赤列都從她的眼前逃走因而她再也看不見了的時候,她那動人心魄的傷心哭訴,以及兩人臨別時她主動給前夫留下紀念物的舉動,都充分證明她是十分鐘愛也客赤列都的。但是,與此同時,她又是一個講究實際的婦女,她善於坦率地認可無可挽回的事變。她滿懷柔腸地安慰丈夫勿為失去她而憂傷,勸丈夫趕快逃命。而一旦進入也速該家,她又以同樣直率的忠誠專一愛着也速該,而且,後來,當不幸降臨也速該去世之後,她又堅強地承擔起了主持這個家庭的重擔。如果沒有一個如此坦率正直的母親,一個如此有魄力、具有務實精神的母親,成吉思汗能否成就那樣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恐怕是一個無人能回答的問題。

訶額侖家庭成員

訶額侖丈夫

也客赤列都:篾兒乞部長脱黑脱阿之弟,在迎娶訶額侖途中遭也速該等人攔截後不知去向。之後,脱黑脱阿為其報仇擄走了鐵木真的妻子孛兒帖。
也速該:孛兒只斤氏派生出來的乞顏氏的首領,成吉思汗之父。與塔塔爾部作戰時俘虜敵酋鐵木真兀格是他頗為得意的戰功,因此他把自己的長子命名為“鐵木真”。生前曾同強大的克烈部結成了聯盟,為成吉思汗日後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礎。

訶額侖子女

鐵木真:即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第一任大汗。他完成了統一蒙古之大業,並征討了西遼西夏、金朝、俄羅斯、花剌子模、朝鮮等國,震動整個歐亞大陸。有“一代天驕”之稱。
拙赤合撒兒:以勇猛和箭術高超著稱,大蒙古國建國後受封於今額爾古納地區,後因帖卜·騰格里挑唆離間而遭到削封。
合赤温:1214年獲得漠南封地。
鐵木哥斡赤斤:封地位於今大興安嶺西麓、海拉爾河以南到哈拉哈河流域的大片地區。乃馬真後攝政時,鐵木哥懷着不明的目的(一説是奪取汗位)率軍向帝國斡兒朵進發。貴由繼位後,鐵木哥斡赤斤被處死。
帖木侖:訶額侖唯一的女兒。鐵木真將她許配給亦乞列思氏的孛禿

訶額侖養子

失吉忽禿忽(或譯忽都虎、胡丞相):原為塔塔兒部人。大蒙古國建國後首任札魯忽赤,公正廉潔、賞罰分明。此後曾隨鐵木真征討金國花剌子模
博爾忽(或譯為孛勒忽勒、孛羅忽勒):原為主兒乞氏人。與木華黎札剌亦兒人)、博爾術赤老温並稱“四駿”,是蒙古國開國元勳之一。蒙古國建立時,因功封千户長,並配合博爾術同掌右翼軍隊。1217年,征討禿馬惕部時,中伏兵死於軍中。及禿馬惕部平,以該部民百户賜其妻,以示撫卹。後追封淇陽王。
曲出(或譯為古出):原為蔑兒乞惕部人。成吉思汗建國時,分給母親訶額侖和弟弟鐵木哥斡赤斤一萬户,交給四個人統領,曲出就是其中一個。後來隨從成吉思汗伐金,在居庸關北口交戰。曲出與拖雷橫衝其陣,大敗金將亦列等,得到了成吉思汗豐厚的賞賜。
闊闊出:原為泰亦赤兀惕兀人。鐵木真分封功臣時,養子闊闊出被封為第18位功臣千户長;後闊闊出和曲出(另一位養子)一起連同他們所管的千户都被分給訶額侖、貼木格,並作他們的輔弼大臣。

訶額侖影視形象

1998年電視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艾麗婭飾演訶額侖
2000年電視劇《成吉思汗》薩仁高娃飾演訶額侖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