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駿

(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鎖定
許 駿,理學博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獲廣東省“南粵傑出教師”獎。先後在中山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學院、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學習。長期從事計算機系統與網絡技術研究,有企業和高校的跨界工作經歷,曾任廣州電子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院長。現任華南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信息網絡專委會副主任、廣東省數字政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電子行業協會副會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帶領團隊在計算機控制系統與工業機器人技術研究取得多項重大成果並實現產業化。2002年起,帶領團隊主要從事計算機網絡與分佈式計算研究,國家遠程教育網格示範工程LAGrid被評價為“我國網格計算應用研究的重大進展”。2009年至今,聚焦雲計算與大數據技術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和深圳市互聯網產業重點項目,是國內最早從事雲原生計算研究的團隊之一,在雲操作系統及平台軟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擔任廣東省教育廳專家組組長和首席專家,組織領導了“粵教雲”工程;擔任首席科學家,主持了深圳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工程實驗室建設。出版《移動自組織網絡》等學術專著6部、《計算機系統原理與應用》等高校教材6部 [1-2] 
中文名
許駿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清華大學 [1] 
職    業
高校教師
主要成就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全國優秀教師
廣東省“南粵傑出教師” [2] 
代表作品
《從網格計算到雲計算:“粵教雲”工程起源與發展》
《移動自組織網絡:體系結構與路由技術》
《面向服務的網格計算:新型分佈式計算體系與中間件》
性    別
學    歷
博士研究生
職    稱
教授
職    務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2] 

許駿人物簡介

許 駿,男,1959年7月生,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曾獲廣東省“南粵傑出教師”獎 [3] 
1982年1月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2年6月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2005年1月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博士後出站。
長期從事計算機系統與網絡技術研究,有在大型企業(集團)主持技術研發和在“雙一流”高校領導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跨界工作經歷,曾任廣州電子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院長。現任華南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信息網絡專委會副主任,廣東省數字政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電子行業協會副會長。
許駿 許駿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帶領團隊在計算機控制系統與工業機器人技術研究取得多項重大成果並實現產業化,其中,《氣流紡紗計算機控制系統》結束了我國紡織行業該類裝備依賴進口、技術受制於國外的歷史;應用於陶瓷行業的噴塗機器人達到國際同類工業機器人先進水平;計算機控制超高亮度LED大型電子顯示系統研製填補當時國內空白,總體處於國際先進水平。曾獲省、市政府授予“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表彰並終身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2002年至今,帶領團隊在計算機網絡與分佈式系統領域進行了20多年的應用基礎研究與工程實踐。2002至2005年,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帶領團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在網格計算支撐環境與中間件技術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三維協作感知模型、動態數據聚合模型及其算法,國家遠程教育網格示範工程LAGrid在全球最大的遠程教育體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國家開放大學)應用,相關工作被評價為“我國網格計算應用研究的重大進展”,教育部在清華大學主持召開科技成果鑑定會,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5年,離開清華園回到廣州,任廣州電子集團公司總工程師,牽頭組織了《移動自組織網絡與無線傳感網絡》等多項省市科技計劃重點項目 [3]  。2006年,重回學術界,受聘華南師範大學一類崗特聘教授,擔任教育信息技術學院院長,領導教育技術學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對等科研協作網絡研究》當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帶領團隊提出融合對等計算、自組織網絡和網格計算的新型網絡計算模式,清華的研究工作在新單位得到延續和發展。2008年是國內雲計算元年,帶領團隊佈局雲計算研究,牽頭組建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廣東省教育廳立項建設,並得到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平台項目的支持 [2]  。工程中心聚焦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和應用型科技研發重大項目,是國內最早從事雲原生計算研究的團隊之一,在雲操作系統及平台軟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相關成果已在教育行業和工業互聯網領域成功應用。擔任廣東省教育廳專家組組長和首席專家,組織領導了“粵教雲”工程(《廣東省雲計算發展規劃(2014-2020年)》重點項目);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了深圳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工程實驗室建設(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組建) [2] 
出版《移動自組織網絡:體系結構與路由技術》等學術專著6部、《計算機系統原理與應用》等高校教材6部;在《計算機學報》《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er Science》《Computers & Education》等發表學術論文十數篇 [2] 

許駿學習與工作經歷

(1)1974年7月高中畢業,1974年8月至1978年2月下鄉知青,其間於1976年2月至1977年1月在陽江縣農機學校學習並在縣農機二廠實習 [2] 
(2)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中山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無線電物理專業本科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2] 
(3)1982年2月至1984年8月,廣東江門無線電三廠助理工程師、總裝車間技術負責人 [2] 
(4)1984年9月至1988年1月,廣東廣播電視大學佛山分校教師,其間於1986年9月至1988年1月,中山大學數字通信專業助教進修班學習 [2] 
(5)1988年2月至1995年1月,廣東佛山職工大學、佛山廣播電視大學工作,歷任電子技術教研室副主任、計算機應用研究室主任、科研處副主任。主講“數字集成電路”“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絡”和“計算機控制系統”等課程。帶領團隊在計算機控制系統與工業機器人技術研究取得多項重大成果並實現產業化,其中,《氣流紡紗計算機控制系統》結束了我國紡織行業該類裝備依賴進口、技術受制於國外的歷史;應用於陶瓷行業的噴塗機器人達到國際同類工業機器人先進水平;計算機控制超高亮度LED大型電子顯示系統研製填補當時國內空白,總體處於國際先進水平。1991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科技專家”稱號,1992年,入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是當時佛山市獲此榮譽最年輕的科技專家;1993年,獲國家人事部、教育部聯合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獎章”;1994年,獲廣東省“南粵傑出教師”獎,在全省高校系統5位獲獎者中最年輕 [2] 
(6)1995年2月至1999年8月,廣東佛山職工大學副校長、佛山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兼任佛山市科協副主席、佛山市計算機學會理事長、佛山市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第七、八屆佛山市政協委員、常委。擔任佛山市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育專家組組長(掛靠在市科協),組織了面向全體市民的計算機科普教育活動,主編出版教材《計算機與信息處理基礎》。擔任廣東省廣播電視大學計算機學科組召集人,牽頭負責廣播電視大學計算機教育改革與實踐,編著出版《計算機系統原理與應用》等高校教材,獲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獎。1996年,當選佛山市十大傑出青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傑出青年獎章” [2] 
(7)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應用,獲理學博士學位。其間受聘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計算機課程教材(教育軟件)課題組組長。帶領團隊在IT技能測評自動化這一學科前沿方向做了開拓性和系統性工作,解決了長期困擾計算機教育的技能訓練與考核問題,終結了用紙和筆考計算機操作的歷史,《光明日報》和《中國教育報》分別以“計算機輔助測評研究取得重大創新性成果”和“我國信息技術教育難點問題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為題報道了該成果。出版專著《IT技能測評自動化:理論·技術·應用》 [2] 
(8)2002年7月至2002年12月,電大在線(北京)遠程教育技術有限公司CTO、奧鵬研究院首任院長。主持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網絡教育關鍵技術及示範應用”第5專題“網絡教育關鍵技術產品化與系統集成“。擔任《信息技術基礎》和《Internet應用教程》等國家遠程開放教育課程教材的主編 [2] 
(9)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博士後,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與分佈式系統。帶領團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在網格計算支撐環境及中間件技術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三維協作感知模型、動態數據聚合模型及其算法,將統計學習理論、支持向量機和核函數方法引入社會網絡協作機制研究,建構了相似關係可計算判定和度量的理論與算法。出版專著《網格計算與e-Learning Grid:體系結構·關鍵技術·示範應用》和《協作社羣形成與演化機制:理論與算法》。國家遠程教育網格示範工程LAGrid在全球最大的遠程教育體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國家開放大學)應用。2004年12月,教育部在清華大學主持召開科技成果鑑定會,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教育報》第1版以“我國網格計算應用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為題報道了該成果 [2] 
(10)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任廣州電子集團公司總工程師,牽頭組織了《移動自組織網絡與無線傳感網絡》等多項省市科技計劃重大項目 [2] 
(11)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華南師範大學一類崗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教育信息技術學院院長、教育技術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主講本科生課程《計算機導論》、碩士生學位課程《高級計算機網絡》和《計算機教育應用新發展》。主編出版《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一書入選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對等科研協作網絡研究》和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移動自組織網絡體系結構與先進路由技術研究》,帶領團隊提出融合對等計算、自組織網絡和網格計算的新型網絡計算模式,出版學術專著《面向服務的網絡計算:新型分佈式計算體系與中間件》。牽頭組建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聚焦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獲廣東省教育廳立項建設,並得到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平台項目的支持 [2] 
(12)2011年7月至今,華南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高校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教育雲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主講碩士生學位課程《計算機科學技術前沿選講》、博士生學位課程《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新發展》。帶領團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和應用型科技研發重大項目等,是國內最早從事雲原生計算研究的團隊之一,在雲操作系統與平台軟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擔任廣東省教育廳專家組組長和首席專家,組織領導了 “粵教雲”工程(《廣東省雲計算發展規劃(2014-2020年)》重點項目);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了深圳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工程實驗室建設(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組建)。出版專著《移動自組織網絡:體系結構與路由技術》和《從網格計算到雲計算:“粵教雲”工程起源與發展》。兼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智能信息網絡專委會副主任,國家新聞出版署數字教育出版技術與標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數字政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電子行業協會副會長 [2] 

許駿部分代表性著作

許駿(一)學術專著

[1] 許 駿,柳泉波 著,從網格計算到雲計算:“粵教雲”工程起源與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10月 [2] 
[2]許 駿,邱靜怡 著,移動自組織網絡:體系結構與路由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11月 [2] 
[3] 許 駿,柳泉波,李玉順,王冬青,史美林等 著,面向服務的網格計算:新型分佈式計算體系與中間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 [2] 
[4] 許 駿,史美林,李玉順,王桂玲,王冬青等 著,網格計算與e-Learning Grid:體系結構·關鍵技術·示範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8月 [2] 
[5] 許 駿,柳泉波,史美林 著,協作社羣形成與演化機制:理論與算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 [2] 
[6] 許 駿,柳泉波 著,IT技能測評自動化——理論·技術·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一版,2005年3月第二版 [2] 

許駿(二)高校教材

[1] 許 駿 編著,計算機系統原理與應用(上/下冊),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6年第一版,1998年第二版 [2] 
[2] 許 駿 主編,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2001年第三版,2005年第四版 [2] 

許駿部分發明專利

[1] 許駿、邱靜怡、潘沿,一種移動自組織網絡及其組播路由方法,專利號:ZL201510973579.4,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2018.12.18 [2] 
[2] 許駿、邱靜怡、潘沿,一種基於移動自組織網絡的系統及其組播路由方法,專利號:ZL201510975947.9,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2019.04.30 [2] 
[3] 柳泉波、許駿,一種有狀態容器在線遷移的方法和裝置,專利號:ZL201510973448.6,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2019.05.14 [2] 
[4] 柳泉波、許駿、陳浩,支持混合異構運行時的雲邊資源管理調度方法及系統,專利號:ZL 202310218493.5,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2023.04.14 [2] 
[5] 柳泉波、許駿、陳浩,大規模廣域分佈式集羣成員失效檢測方法與系統,專利號:ZL 202310079050.2,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2023.05.09 [2] 
[6] 柳泉波、陳浩、許駿,雲計算資源併發調度方法、裝置、系統、設備及介質,專利號:ZL 202310080136.7,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2023.05.15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