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西連

鎖定
許西連(1905一1979),蕭縣人,9歲入學,先後就讀於私塾、蕭縣第一高等小學及江蘇第七師範。民國21年(1932年)臨近畢業時,因參加學潮被開除,回鄉受聘於實驗小學任教務。 [2-3] 
中文名
許西連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75年
畢業院校
江蘇省立第七師範
性    別

許西連人物生平

許西連,安徽蕭縣丁裏區丁裏鎮許堂村人。9歲時在外祖母家上私塾,16歲考入蕭縣第一高等小學,後入江蘇省立第七師範。民國20年(1931)“九·一八”事變後,學校停課。他組織幾位同學到蕭縣白莊、永堌、朔裏、蕭城等處動員學生參加抗日運動。學校當局借用軍隊鎮壓,許西連被開除後,受聘於蕭縣實驗小學,任教務主任。24年又考入山東鄒平鄉村建設研究院,學習政教合一的鄉村建設知識。次年回縣,任梅村實驗鄉鄉長,並被蕭縣師範聘請為三年級鄉村教育教師。他試辦鄉學、民校、青年訓練班,失學兒童識字班,另外還辦了醫療站、種豬配種站、合作社等。半年後,調任縣政府合作指導員。 “七·七”事變後,王雪琴出任蕭縣縣長,實行國共合作。許西連以非黨人士的身份任一區區長(當時全縣為五個區)。蕭縣淪陷,地方漢奸勾結日本侵略軍組織維持會。他聯合李忠道等攻打縣城,任攻城總指揮,把維持會趕出縣城。蕭縣抗日政府成立,他任行政科長、代理縣長。民國30年5月,縣政府隨新四軍四師撤向津浦路以東。 [1] 

許西連主要成就

許西連經縣長縱翰民同意,與馮藴言、王可風等留在蕭東皇藏山區發動羣眾堅持抗日,成立了蕭東辦事處(後改為蕭銅辦事處),他任主任。次年冬,蕭東的抗日武裝已由原來的數十人發展到三個營,成立了抗日總隊,他任總隊長。33年5月,成立蕭宿銅靈縣,他任縣長。同年8月,新四軍四師西進,首戰小朱莊告捷,恢復了路西廣大地區。11月下旬蕭銅分建,他帶須三分之二的幹部回到蕭縣,重建蕭縣抗日民主政權,他任縣長兼總隊總隊長,組建了區鄉政權,擴大了武裝力量。日本投降後,日偽軍拒絕向抗日民主政權投降,他指揮縣總隊配合主力部隊,將曲裏鋪、陶摟、孤山、蕭城等10餘處據點迅速拔除。35年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為了便於開展游擊戰爭,將蕭、永兩縣政權和武裝力量合併成立第一辦事處和第一支隊,他任辦事處主任兼支隊長。次年底,部隊到鹿邑一帶集結,成立豫皖蘇行署,分三個專署,他任第三專署專員。在軍區部隊支持下,很快打開了局面,恢復12個縣政權。淮海戰役開始,第三專署支前任務繁重,成立支前指揮部,他任副指揮,負責雙堆集陳官莊兩個戰場的供應工作,他全力以赴,確保各項物資供應。淮海戰役勝利後,他同王光宇、馮藴言一起去徐州,找到粟裕將軍,動員部隊捐助戰後救濟物資。民國38年初,經三地委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旋即調往河南任中原臨時人民政府農林部秘書主任。同年底,任河南省政府農業廳副廳長、廳長。1955年春,任河南省人民委員會農林水利辦公室副主任,次年調任河南農學院院長。粉碎“四人幫”後,任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政協河南省常務委員,河南省直屬機關老幹部休養所黨組副書記。1979年4月26日因患心臟病醫治無效,在鄭州病逝。骨灰安放在蕭縣革命烈士陵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