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行

(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

鎖定
許行,本名寧洪俊,字汶陽,號螾廬主人。1925年生,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人,早年遊學皖北、陝南、隴南等地,畢業於華北聯大。曾任北京市崇文區政協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崇文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北京市崇文區書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大中華文化經濟促進會榮譽理事,中、日、韓、新書畫家友好聯盟理事等職。1987年離職休養。1997年因病逝於北京。書法喜用長鋒着毫,用筆抑揚頓挫、線條圓潤、穩健有力,可謂剛柔相濟,氣勢磅礴,形成瀟灑、古樸淳厚、蒼勁飄逸的高雅書風。其作品多次參加中國書法協會、北京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大展,並多次獲獎,作品被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博物館收藏。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美國紐約博物館等數十處館藏,為河南開封翰園碑林、北京月壇公園碑林、首都綠化文化碑林刻石成碑。傳略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鑑》、《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世界文化名人辭海·華人卷》、《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1] 
中文名
許行
出生日期
1925年
逝世日期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
畢業院校
華北聯大
人物評價
社會評説
許行練字多年,未敢抱成名家之念,卻成了書法家。我初遇許行時,尚不知他書藝方面的造詣,只感到其人的外貌與性情是這般的統一。身,矮而胖——性敦厚、坦誠;面,善而常笑——性謙和、不露鋒芒,是個典型的謙謙君子之狀。漸漸交往多了,方知他是山東漢子,從他的家鄉跨過一座山便是孔廟。許是沾了一點孔聖人的書卷氣,念私塾時就喜愛背書習字。寫出的柳體大仿,常受老師表揚。只是家裏窮,十幾歲就去社會闖蕩了。 觀當今的許行其人其性其情,我便很難想象:他年輕時也曾從戎,演練過刀槍,闖過鬼門關;20世紀50年代,冤遭厄運,種菜務農於京西大山腳下……難道他身上的鋒芒都叫那坎坷的時光磨損了嗎?抑或是如他的字:藏鋒潛力,返璞歸真。不是沒有鋒,只是不露而已。 許行是大器晚成。60歲之後才在書法界嶄露頭角。最初有意練字,是為活躍興致,消磨時光。1957年那一場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前程未卜。凡有勇氣生存下去者,勞作之餘,總還得找點事幹,以便有個精神寄託。有人養蟈蟈,有人下棋、打牌……他卻抽空就練字,自得其樂。幾十年來,他潛心書法研究,廣泛涉獵真草隸篆諸碑帖,而尤以隸書造詣精深。他的隸書初學《張遷》、《禮器》、《孔宙》,得其方勁高古,沉雄宛轉之神髓;繼學甯斧成新隸法,得其隱現神奇,寄寓精藴之風致。他廣求博取,熔古鑄今,晚來變法,自成一家,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隸書大家。許行先生的隸書,用筆方正質樸,結構嚴謹古拙,神韻含蓄藴藉,格調蒼勁典雅,書界前輩評其書法曰:“蜿蜒藏勁節,古拙見精神。” 他行、草、楷、隸、篆都寫,尤擅隸書。漢隸名碑——《乙瑛》、《曹全》碑、《張遷》……已無法算出臨過多少遍了。陝西摩崖石刻《石門頌》碑,縱肆奔放,勁挺多姿,清代書家譽為“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許行讀其字,常讀常新;臨其字,亦常臨常新。箇中興味,惟自己體驗,別人很難理解。 許行書法古樸典雅,拙中藏巧,充盈金石韻味。日本黃濱市書道學院收藏其多幅墨寶,泰國《新中原報》專門刊載了知名詩人和書法家莊禮文先生贊他的書法和詩詞的文章。許行是台灣新竹市“紫竹齋”畫廊第一位應約賜字的大陸書法家。國內黃河碑林、開封翰園碑林、北京月壇、龍潭公園等處,都有他的書法碑刻。至於榜書匾額、報刊發表及個人收藏更難以計數。著名詩人、書法界老前輩肖勞先生曾賦詩評價他。詩云:革命易名姓,童年事戰爭;立功真勇士,克敵入神京;修史新來數,學書老更成;明窗黃几案,心性兩和平。這不正是許行的真實寫照嗎? 許行可謂功成名就了,可他仍是謙謹學子,躬身練字,不敢有絲毫懈怠之意。他要將字練得擲地有聲,錚錚作響。每當他和我談到此意,為求不到那種奇崛、險拔、蒼辣的殘缺美而憾聲連連。他愛筆、愛墨、愛硯、愛紙,到了成癖的地步。他手中存有一張清朝古宣紙,特意小心翼翼拿給我看,説是越古的宣紙寫出字來越有味兒。著名書法家劉炳森見到另一張同樣的古宣紙,曾為之興奮異常,脱光臂膀為之揮筆成字,可見多賣力氣了。我看了那張古宣紙,倒覺不出有多妙的奇處。此刻,我仍彷彿看到那個老人執筆寫字的情狀。孜孜不倦,謙躬以求,眼裏總露出真誠的光。品行敦厚、藏鋒於內,於淡泊拙樸之中顯豐富人生意味,這就是許行的字,也是很多人都求不到的一種境界吧!(文/宋家玲)
參考資料
  • 1.    ·請參閲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第二卷,4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