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蕙生

鎖定
許蕙生(1864—1930年),又名竣元。廣東省普寧燎原鎮泥溝鄉(泥溝村)人。
中文名
許蕙生
別    名
竣元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64年
逝世日期
1930年
出生地
廣東省普寧
性    別

許蕙生人物簡介

許蕙生少天資聰穎,勤奮讀書。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年)中秀才。光緒三十二年丙午(1909年)捐貢元。翌年赴日本東京宏文學院就讀。學成回國,獻身於教育事業。

許蕙生許蕙生校長生平

許蕙生(浚元),泥溝村人,生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少時家貧,靠借貸讀書,25歲才考入縣學。27至28歲求學於廣府學宮,補廩生。此後一面設帳授徒,一面自學。34歲(光緒24年)參加童試,成績乙等,列第3名,取得生員(秀才)的學歷。42歲(光緒)32年捐貢元。這時科舉已廢,適逢他的父親從檳城匯款來支持,於是便自費留學於日本東京宏文學院博物師範科。學習成績優良,一年半畢業。
光緒33年,許蕙生43歲從日本學成歸來,即受聘到普寧縣三都公立高等小學堂任校長。1911年,在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鼓舞下,他按照當時教育部頒佈的教育會規程,組織三都教育會,並寫出了<<三都教育會緣起>>。該緣起最後説:“庶集思廣益,有以振興學務,倡導學風。異日者,教育發達,人才奮興,鑄成民國偉大人物。其造福於三都諸青年者,正無量也!”
1913年,蕙生校長49歲了。他辭去三都高等小學校校長之職,把烏石鎮廢司署改為校舍,創辦烏石鎮立高等小學校,自任校長兼教員。開學之初,由烏石附近各鄉捐款800餘元作為開辦費。越二年,一面向烏石附近的各鄉勸捐,一面申請官廳撥助,共2000餘元,結果擴建校舍8間。從此學校規模擴大,學生來者日眾。自1913年創辦起到1920年止,這7年間,雖然經營諸多困難,但許校長堅持艱苦奮鬥,勤儉辦學。畢業七屆,成績顯著。故當廣東省視學李紀芳來普寧觀察學務時,曾贈送給他這樣的褒語:“此次來普視察學務,所歷各校,雖各有困難情形,而毫無經費,卒能堅持不懈,畢業者,首推蕙生所辦之烏石鎮立高等小學校。具見其苦心孤詣,毅魄熱忱!謹贈數言,以之表欽佩。”1922年,因學校講堂狹窄破漏,故再一次向學校周圍諸鄉勸捐,結果捐來3000餘元,在改建學校後樓和修飾場舍時共用去4000餘元,遂負債600多元。1927年,樓前教室破漏,便發動在校學生及其家長獻款,但修葺結果,缺欠200餘元。合1922年的債額,共負債800餘元。而蕙生校長卻不餒其志,他用自己每年收入的工資逐步還清了債務。
由於蕙生校長育才存毅魄,故烏石附近鄉村的父老和學生都對他讚不絕口。他的學生健在者還不少,如現已離休的普寧教育局副局長盧逢生同志説:“我是蕙生校長的學生,我還記得,他老人家每天晚上總是一手持燈,一手拄杖,反覆查巡學生宿舍,關心內宿學生的生活。”西隴鄉杜式文同志也講述蕙生校長教導學生的二件事:“和我同班的有一位是許蕙生的侄兒鍾德同學。有一次,他遲到了,未經允許就鑽入了座位。許校長一發現,就大聲地訓斥他,並令其離開教室。一直到鍾德同學作了自我檢討,並請求説:‘二伯,請原諒我這一次吧!’之後,許校長才讓他坐下聽講。我鄉杜敬亭(杜桐),好學聰敏,是許校長的得意門生之一。他作文雖無起草稿,也得到許校長‘秋水為神玉為骨,詞源如海筆如椽’的褒語。鄰座有一位同學竟然仿效杜敬亭作文不起草稿的辦法。許校長看到這位同學錯漏百出的文章,便在他的捲上揮筆寫出他的七律詩<<夜改國文偶成>>作為評語:
老去腦筋不自持,鐘聲怕報出題期。
有方難治行文病,無計可題沒字碑。
添線妨生彌縫跡,披沙最苦揀金時。
夜深又怪生花眼,錯認燈花開幾枝。
這位同學經許校長這一次的勸導後,學習不敢偷惰,作文成績也提高了。”正由於蕙生校長辦學時能以身作則,嚴於管,勤於教,因而在當時全縣的25所高等小學校的先後二次較藝中,烏石鎮立高等小學校都獲得冠軍。
1929年,蕙生校長和張崇嶽發起,在烏石鎮立高等小學校復辦普寧縣第二初級中學,他被推為校董會主任。1930年,白色恐怖嚴重,蕙生校長因庇護二中校內學生正當行動而遭國民黨反動派的猜忌而避居汕頭。
1933年,許校長與世長辭了。現在他的故居“淡廬”中存有他的藏書1300多冊,還珍藏着他的雜文、詩歌、對聯等手稿。詩歌中首篇是<<守淡銘>>:
天淡愈清,月淡愈明。
天之所重,人之所輕。
君獨守此,與我同情。
期君結契,共守斯銘!
這既是他用“淡廬”名其書屋的緣由,也是他自己風格的寫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