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芝

(三國時期曹魏官員)

鎖定
許芝(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曹魏官吏。東漢末為太史丞,向魏王曹丕上符命,條陳魏代漢見於讖緯。後擔任太史令,曾寫信給諸葛亮,讓其舉國稱藩。魏明帝曹叡時仍在任。
全    名
許芝
所處時代
三國
主要成就
勸魏王曹丕即帝位
官    職
太史丞、太史令

許芝人物生平

許芝上表勸進

許芝,東漢末年擔任太史丞。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辛亥日,許芝梳理讖緯中魏代漢之説,上表魏王曹丕:“《》雲‘聖人若受命稱王,黃龍當以戊或己日出現。’七月初四是戊寅日,黃龍出現,這是帝王受命最顯著的符瑞。又云‘初六下霜,陰氣始凝。’今又有許多蟲子築穴於天子之宮,如果這不對,而今出現的蝗蟲,也能對應。又云‘若聖人仁德可比天下,仁恩洽普世人,則麒麟以戊或己日出現,對應聖人受命。’又云‘聖人性格清淨,品行中正,賢人福至而民從命,如此麒麟來。’《春秋漢含孳》説:漢後魏,魏祥徵。《春秋玉版讖》説: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説:漢以許昌失天下。前白馬令李雲上書‘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當塗高指的就是“魏”,象徵魏的是宮門外的兩座樓台,在道上又高大的就是“魏”。魏當代漢,如今魏興於許,漢絕於許,今日可見,這也對應了李雲的話。《春秋佐助期》又説“漢以蒙孫亡。”有的解讀者認為“蒙孫”是説漢歷經二十四帝,皇帝多童蒙愚昏,漢以弱亡。還有的認為“蒙亂之孫”當失天下,認為漢帝並非正嗣。漢帝少時為董侯,名不正,所謂蒙亂之荒惑,其子孫以弱亡。《孝經》中黃讖雲:‘日載東,絕火光。不橫一,聖聰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歸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禮樂,正萬民,嘉樂家和雜。’如此,魏王的名諱已見圖讖(日載東,絕火光,指‘曺’字;不橫一,指‘丕’字)。《易運期》雲:‘言居東,西有午,兩日並光日居下。其為主,反為輔。五八四十,黃氣受,真人出。’‘言午’就是‘許’字。‘兩日’就是‘昌’字。漢當以許亡,魏當以許昌。今際會之期在許,是對應讖語的明證。又云:‘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臣聞帝王者,五行之精華,易姓之符兆,代興之時機,國祚以七百二十年為一軌。有德者可超過此數,達到八百年,無德則減到四百年。因此周朝享國八百六十七年,夏朝享國四百數十年。漢用夏曆,立國至今四百二十六載。高祖雖受命於乙未年,但漢興的徵兆始於獲麟。自從獲麟以來已七百餘年,天之歷數將盡。帝王之興,不總為一姓。太微中,黃帝之星常明,而赤帝之星常隱而不見,臣以為黃興而赤衰的徵兆已越來越明顯,已經四十多年了,火星失色不明也有十多年了。建安十年,彗星劃過紫微星,二十三年又掃過太微星。自從新天子氣見於東南以來,二十三年,白虹貫日,月蝕火星,連年己亥、壬子、丙午日出現日蝕,都是水滅火之象。殿下即位之初,德配天地,行合神明,恩澤盈溢,廣被四表,格於天地。因此黃龍多次出現,鳳凰羣集,麒麟皆至,白虎接連獻仁於郊外,甘露醴泉,奇獸神物,眾瑞並出。這都是帝王受命易姓的象徵。黃帝受命,風后受河圖;舜、禹有天下,鳳皇翔,洛水出書;商湯為王,白鳥為符兆;文王為西伯,赤鳥銜丹書;武王伐紂,白魚躍於舟中;高祖始起,白蛇先為徵兆。各種巨瑞都説明,當有聖人興起。臣觀漢前後之大災,與如今的符瑞,根據察圖讖,沒有像今天大魏這麼給力的。得木星者道始興,武王伐紂,歲在鶉火,此有周之分野。高祖入秦,五星聚於東井,此有漢之分野。今木星在大梁,屬魏之分野。現在天上祥瑞,都集於此,四方也都紛紛歸附,兆民欣戴,皆歡樂慶祝。《春秋大傳》雲:‘周公何以不之魯?蓋以為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受命而王。’周公還政,屍子認為孔子在否定周公,以為周公不聖,不為兆民。京房作《易傳》説‘凡為王者,惡者去之,弱者奪之。易姓改代,天命應常,人謀鬼謀,百姓與能。’伏請殿下體會堯舜之盛明,同意禪代,順應湯武所獲期運。天命移受、河洛所表、圖讖所載,昭然明白,此天下學士所共見。臣職在史官,考察符徵,圖讖應驗換代之時,謹以上聞。” [1] 
曹丕下令:“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仲尼嘆其至德;周公旦行天子之事,聽天下之斷,最終還政,史籍讚美。我德雖不及二聖,也不敢忘高山景行之義。像堯、舜、禹都是以聖質茂德登位,因此才能上和靈祇,下寧萬姓,流譽今日。今我德至薄也,人至鄙賤,不過遭遇際會之時,幸承先王餘業,恩未被於四海,澤未及於天下,雖然已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但寒者仍未盡暖,飢者仍未盡飽。我夙夜憂懼,不敢片刻安寧,只願保全自身,長守今日不變,以沒於地,以全魏國,下見先王,以塞重任之責。我的志向和格局僅是守業而已,雖然屢蒙祥瑞,但我受之戰惶,無色無主。像許芝之言,豈敢有所耳聞?我心中顫慄,兩手抖動,書不成字,辭不宣心。我這段時間作詩一首:‘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里,哀哀下民靡恃,我將佐時整理,復子明辟致仕。’我只想守此辭以終老,這並非虛言。應將此詩宣示遠近,以此表明我的赤心。” [2] 
後來,侍中劉廙、尚書令桓階等勸進;督軍御史中丞司馬懿等勸進;以及三公九卿勸進皆有提到許芝上言符命之事。劉廙、衞臻等人還曾上言:“問太史丞許芝,今月十七日己未直成,可受禪命。” [1] 

許芝書與諸葛

許芝後來擔任太史令。
黃初四年(223年),蜀漢皇帝劉備去世。許芝等魏國大臣分別寫信給蜀漢丞相諸葛亮,陳説天命人事,希望讓蜀漢舉國稱藩。諸葛亮沒有回信,並寫下了《正議》。 [3] 

許芝上奏祈禳

魏明帝曹叡時,許芝依舊擔任太史令。
太和初,許芝上奏説,大概會有日食,應和太尉一起在靈台祈禳。曹叡下詔説:“人君執政有不德之外,則上天會用災難來讓他驚醒,以此來譴責警告他,讓他自我修養。所以日月有薄食現象發生,説明治國之道有不得當之處。朕即位以來,既不能光大顯明先帝的聖德,旅行教化又不符合皇神之帝,所以上天用這些來感悟我。我應該整敕政行、自修其身,用此來上報於神明。上天對於人,就像是父對於子,沒有父親想要責求孩子,卻可以用奉獻豐盛餚饌來求得恕免的。現在外面想讓上公和太史令一起雲行禳除之祭,於道義上沒有聽説過。各位公卿士大夫,一定要各自勤勉地修敕自己的職守。凡是有可以補正我所未及的意見,都要封奏給我。” [4-5] 

許芝舉薦韋抱

許芝曾向朝廷推薦一個叫韋抱的人,當時侍中、領太史令高堂隆十分反對,為此上書:“太史許芝所舉薦的韋抱,為學治事既不能遵循古聖昔賢的規範,又不能作為同輩和後進的表率。每逢朝廷舉行祭典,他還和辦事的小吏爭搶祭肉,有時他拿了上百斤還嫌少。” [6] 

許芝軼事典故

許芝曾説:“劉洪創立的推算月運動的方法行用了四十多年,推算結果與實際天象相差了一個多時辰。” [7-8] 

許芝藝術形象

許芝文學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中許芝也有登場,為太史丞,但事蹟與正史大不相同。
左慈擲杯戲曹操後,許芝從許昌來見曹操,曹操請許芝卜易,許芝便向曹操推薦了神卜管輅 [9] 
曹操去世後,曹丕即王位。後來有人報稱石邑縣鳳凰來儀,臨淄城麒麟出現,黃龍現於鄴郡。許芝與中郎將李伏聯合文武官僚四十餘人,直入內殿,請漢獻帝禪位於魏王曹丕。 [10] 
李伏上奏:“自魏王即位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黃龍出現,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當代漢之象也。”許芝又上奏:“臣等職掌司天,夜觀乾象,見炎漢氣數已終,陛下帝星隱匿不明;魏國乾象,極天際地,言之難盡。更兼上應圖讖,其讖曰:鬼在邊,委相連;當代漢,無可言。言在東,午在西;兩日並光上下移。以此論之,陛下可早禪位。‘鬼在邊,委相連’,是‘魏’字也;‘言在東,午在西’,乃‘許’字也;兩日並光上下移,乃‘昌’字也:此是魏在許昌應受漢禪也。願陛下察之。” [11] 

許芝影視形象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田裕民飾演許芝。
參考資料
  • 1.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3]
  • 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獻帝傳載禪代眾事曰:……王令曰:"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嘆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終然復子明辟,書美其人。吾雖德不及二聖,敢忘高山景行之義哉?若夫唐堯、舜、禹之跡,皆以聖質茂德處之,故能上和靈祇,下寧萬姓,流稱今日。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際會,幸承先王餘業,恩未被四海,澤未及天下,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暖,飢者未盡飽。夙夜憂懼,弗敢遑寧,庶欲保全發齒,長守今日,以沒於地,以全魏國,下見先王,以塞負荷之責。望狹志局,守此而已;雖屢蒙祥瑞,當之戰惶,五色無主。若芝之言,豈所聞乎?心慄手悼,書不成字,辭不宣心。吾間作詩曰:'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將佐時整理,復子明辟致仕。'庶欲守此辭以自終,卒不虛言也。宜宣示遠近,使昭赤心。"】
  • 3.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羣、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鑑,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偪於元禍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強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脱,辱其鋒鋭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繼之以篡。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説,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幹擬者哉!"】
  • 4.    《晉書 卷十二 志第二》:明帝太和初,太史令許芝奏,日應蝕,與太尉於靈台祈禳。帝曰:“蓋聞人主政有不德,則天懼之以災異,所以譴告,使得自修也。故日月薄蝕,明治道有不當者。朕即位以來,即不能光明先帝聖德,而施化有不合於皇神,故天上有寤之。宜敕政自修,有以報於神明。天之於人,猶父之於子,未有父欲責其子,而可獻盛饌以求免也。今外慾譴上公與太史令俱穰祠之,於義未聞也。羣公卿士大夫,其各勉修厥職。有可以補朕不逮者,各封上之。”
  • 5.    《宋書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五》:魏明帝太和初,太史令許芝奏日應蝕,與太尉於靈台祈禳。帝詔曰:“蓋聞人主政有不得,則天懼之以災異,所以譴告使得自修也。故日月薄蝕,明治道有不當者。朕即位以來,既不能光明先帝聖德,而施化有不合於皇神,故上天有以寤之。宜勵政自修,以報於神明。天之於人,猶父之於子,未有父欲責其子,而可獻盛饌以求免也。今外慾遣上公與太史令具禳祠,於義未聞也。羣公卿士,其各勉修厥職。有可以補朕不逮者,各封上之。”
  • 6.    《北堂書鈔卷第五十五 設官部七》:遠不度古近不儀今「魏志高堂隆為侍中猶領太史令隆集上事曰太史許芝所舉韋抱遠不度於古近不儀於今每祭與吏爭肉自取百斤猶恨其少也 王石華校改魏為漢又刪每祭以下皆非也今案陳俞本脱所舉四字又陳本脱每祭以下考嚴輯高堂隆集據書鈔引與孫本同」
  • 7.    《晉書 卷十七 志第七》:太史令許芝雲:“劉洪月行術用以來且四十餘年,以復覺失一辰有奇。”
  • 8.    卷十七 志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3]
  • 9.    三國演義(第69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03]
  • 10.    三國演義(第79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03]
  • 11.    三國演義(第80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03]
展開全部 收起